万州区特色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_第1页
万州区特色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_第2页
万州区特色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_第3页
万州区特色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_第4页
万州区特色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 庆 市 万 州 区 人 民 政 府 办 公 室 电 子 公 文万州府办2008 82 号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万州区特色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江南新区管委会,各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重庆市万州区特色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二八年五月九日抄送: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区人武部。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 年 5 月 9 日印2重 庆 市 万 州 区 特 色 工 业 基 地 产 业 发 展 规 划(2007-2020 年)万州地处我国东西部结合部,是长江上游重要水陆交通枢纽,长江沿江开埠最早的工商业城市之一,渝东北沟通川东、鄂西、陕南、湘西北和贵东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三峡工程最大的移民搬迁城市。根据中央对重庆的战略新定位和重庆对万州提出的“135”目标要求,为有效实施万州经济社会发展“1113” 工程计划和工业发展“521”工程计划,以培育盐气化工、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食品药品、机械电子五大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加快特色工业基地建设步伐,尽快将万州建成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第二大城市、渝东北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示范区,成为全市“一圈两翼 ”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特编制重庆市万州区特色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本规划期限为 20072020 年,重点是 2007-2011 年。一、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发展有利条件与现实基础万州具有发展盐气化工、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食品药品、 3 机械电子等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环境条件和产业基础。特色自然资源。万州及其周边地区是盐岩、天然气、硅、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的富集区;水资源极为丰富;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适合多品类的动植物生长,是我国南北物种的聚汇地。物流与市场条件。万州拥有长江上游最优的深水港区。三峡工程移民以来,万州内外部交通条件根本改善,初步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并被纳入国家大交通体系建设范围。 “十一五” 期间,国家和重庆市将进一步完善万州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深水港和集装箱码头建设,推进绕城高速、万云高速、渝万沿江、万达和万利高速公路建设,宜万铁路、渝万城际铁路建设和电气化改造达万铁路,并将启动西安经万州至黔江的南北向铁路建设前期工作。由于万州地处华中、西南、西北三大经济区川、鄂、陕、湘、贵、渝六省市结合部,自唐代以来即为川渝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之一,辐射近 30 个县市,是长江上游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城市之一,现在是重庆除主城以外的最大商业城市,并设有海关。城市平台条件。经过近 20 年的建设,万州由 10 多万人口的城市,发展成 60 万人口的城市,正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到 2011 年,预测万州城市人口将达到 75 万人,到 2020 年,万州将建成百万人口级的重庆第二大城市。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增4加了城市的经济活力;城市能级的提升,为承接大规模投资和高端产业创造了条件。人力资源供给条件。万州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较发达的职业教育,是重庆三峡库区职业教育暨移民技能培训基地。拥有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信息技术学院、重庆市万州电视大学等 5 所高校,23 所中等职业学校,具有较强的人才培养输送能力。近 10 余年,万州长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有约有 40 万人,有务工经历的人员累计超过 80 万人,为特色工业发展尤其是承接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储备了大量有一定经验的管理者和熟练工人。劳动力价格便宜,人力资源供给综合成本远低于发达地区。政策环境。万州是西部对东部开放的“第一窗口” ,是三峡库区承担移民任务最重和最大的移民迁建城市,是重庆确定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第二大城市,除可以享受我国一般同级同类地区共享政策外,还可享受国家西部政策、三峡库区政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和重庆市为建设第二大城市提供的特殊政策,是我国各类优惠政策最集中的地区。产业发展基础。经过近 20 多年的改革发展,尤其是 1999 年结合移民搬迁进行工业结构调整以来,万州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越来越突出, 5 正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新阶段。至 2006 年,工业增加值达到 42亿元,占全区地方生产总值的 27.7。盐气化工、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食品药品、机械电子等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正在形成,进入工业选择性、特色化发展的新阶段。至 2006 年,五大特色产业产值达到 57 亿元,增加值达到 17 亿元,聚集的各类规模以上企业 80 户,其中年产值 1 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 11 户。专栏 1 2006 年万州工业五大特色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单位:亿元产 业 总产值 增加值 利 税盐气化工业 7.19 2.98 1.17新型材料业 14.19 4.88 1.34纺织服装业 4.57 1.30 0.30食品药品业 25.10 6.40 1.70机械电子业 6.31 2.10 0.46合 计 57.36 17.66 5.51(二)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未来 514 年,是万州经济上档升位和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和特色发展战略的特殊“战略机遇期” 和“黄金发展期 ”。1、万州正成为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之一6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进程的加快,由于万州特殊的区位、交通、城市、市场、人力资源供给等条件的不断改善和优化,以及具有显在的特色资源和优势政策的吸引和引导,万州的投资区位价值快速提升,正成为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和西部内陆地区投资发展的新亮点。2、西部开发和成渝经济带建设给万州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加快西部发展和成渝经济带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是国家未来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万州是成渝经济带的东大门,由于库区因素,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重庆设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为万州创新机制,形成制度优势环境,获得制度改革创新始发效益,带来了特殊的机遇。3、万州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区域经济中贯通东西部的发展主轴,全长约 700 公里的三峡库区段是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的薄弱环节,万州处于这一区段的中心位置,也是这一区段唯一的一座超过50 万人口的城市和长江上游最优良的深水港区,加快万州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畅通长江经济大动脉的客观要求。同时,按中央对重庆的战略新定位,重庆要实现“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这一核心经济功能目标,需要特别发挥长江上游拥有最优航运条件的 7 库区经济功能,为万州发展临港产业带来了广阔前景。4、万州在重庆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按照重庆市新的“一圈两翼 ”战略构想,万州被定位 为重庆第二大城市和渝东北地区经济中心,重庆市加大了对万州建设尤其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空前。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 着力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把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培育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的盐气化工、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食品药品、机械电子五大支柱产业” ;将优先保障产业发 展所需的土地、天然气等要素资源和能源需求,争取三峡电直供万州;并在基础设施、物流、科技与人才、融资保障、财税、行政管理权限等方面,给予了万州一系列特殊政策。这些措施,为万州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关键性的物质保障和活力机制。5、三峡工程移民后期扶持为万州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三峡工程移民由移民搬迁进入后期扶持新阶段,中央对库区产业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万州是库区移民任务最重的区县和最大搬迁城市,是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集中投入的重点。一是国家增加了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延长了三峡建设基金征收年限。从 2006 年到 2009 年,产业发展基金从 5 亿元增加到810 亿元,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2009 年三峡工程完工后,国家将延长三峡建设基金征收年限,并把部分资金优先用于库区产业发展。二是提供能源及要素资源保障。为支持库区产业发展,国家安排三峡电站每年以优惠价供应重庆。国家投资建设安装了天然气输送管道和新上了天然气脱硫装置项目,并在用气指标上给予了倾斜安排。三是提供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市农村商业银行、市三峡银行向库区提供更大力度的信贷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将实施支持库区产业化项目的政策性贷款,并与市财政共同出资组建了 20 亿元资本金规模的融资担保公司,特别在万州设立了融资担保分支机构。此外,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安排等方面也将对库区进行重点倾斜,全国对口支援库区产业发展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三)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从大环境看。一是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保护期结束,国内外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高新技术化、集成化、集约化、集群化、生态化、特色化发展,成为产业竞争发展的主流趋势,对万州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近期国家 9 在宏观政策上加大了对投资、建设用地、环境保护的控制,对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过渡期、工业刚刚起步、产业“空虚”现象突出的万州,客观上增加了压力。从万州自身情况看。一是五大特色产业总体上经济总量不大、技术结构层次偏低、核心竞争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产业体系不够完整和优化、相当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二是库区高标准的环境保护要求,对产业选择和一些产业的运行成本效益有较大影响;三是受地理条件限制,工业适用土地选择空间狭窄;四是相当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投、融资能力形成困难,资金活力不足;五是产业配套不完善,产业综合运行成本相对较高;六是由于复杂的山地条件和农村土地制度缺陷,对建设规模化原料基地有较大制约;七是公路交通运行成本高, “路通车难通、车通货难通” 现象突出;八是 较严重存在 “软实力”不足的问题,如,体制机制不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力资源供给存在结构性缺失、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氛围尚未完全形成等。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抓住难得的机遇,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加快发展五大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快速增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和经济支撑能力,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带动库区尽快实现产业弱势向产业优势的转换。10二、总体思路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 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快速提高经济综合实力为核心,以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走创新型、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国家的指导、扶持和社会各方的支援下,负重自强、自力更生、开拓进取,依托比较优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移民致富,加快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万州及三峡库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二)基本原则特色产业发展与移民安稳致富结合。特色产业发展与库区生态坏境保护结合。特色产业发展与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庆第二大城市结合。特色产业发展与促进周边地区发展结合。经济总量扩大与经济效益提高结合。(三)特色战略 11 按照万州“工业强区、城市 带动、开放创新、软实力提升、生态文明、固本强基” 的六大战略,特色工业基地产业发展实施 6大战略。1、优势突破。通过组合利用特色资源、特殊区位条件和特殊政策优势,实现经济要素聚集,增强经济实力,突破区域现实经济综合能力不强的制约瓶颈,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全面开放。面向东部开放与面向西部开放结合,面向国内外大环境开放与面向周边地区小环境开放结合,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结合。促进区域内外部经济资源的互补利用和组合利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速产业发展。3、体系竞争。着力构建完整的和自适应性强的特色产业链体系及配套产业体系,逐步实现由单体企业、项目竞争向特色产业体系整体竞争的转移。以基础性、关键性、支撑性核心项目和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集中培育核心产业集群,带动产业和行业的集群化发展,实现企业分散投资、孤立发展向产业集群化、生态化方向转移。4、平台提升。通过城市平台、工业园区平台、物流平台、融资平台、科技研发平台等平台建设,创造更优的规模化投资环境,综合降低工业运行成本,缩短工业扩大、升级过程。5、创新促进。加快产业更新,突出特色产业经济支柱和引领12产业升级的功能作用,强调效率和效益优先,推动工业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着力推进以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制度创新,充分利用重庆设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特殊机遇,创造优势制度环境,释放产业发展潜力。突出科技集成利用创新,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集成利用创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增强。促进文化创新,多渠道、多形式加速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养成,通过文化更新与重构,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6、积极环保。充分发挥工业可实现区域污染集中治理、资源高效益集约化利用和扩大外部资源利用等积极作用,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推进工业高新技术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缓解库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降低工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三)总体目标以培育壮大盐气化工、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食品药品、机械电子五大特色产业为着力点,以发展 25 条特色产业链为纽带,突出发展 12 个重点特色产品方向,滚动实施 260 多个规划项目及 86 个重点项目(见附件 1-6)。争取在 2020 年前建成在国内外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的三峡库区特色工业基地,使之成 13 为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柱” ,引 带区域各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平台” ,城乡统 筹发展的“核心纽带”,百姓致富和政府增收的“ 第一 财 源” ,为万州 实现“加快”、 “率先”目标作出特殊贡献。至 2020 年,特色工业基地五大产业总产值达到 2000 亿元(年均增长 28.9%),增加值达到 750 亿元(年均增长 30.7%),实现利税 250 亿元(年均增长 31.3%),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 1200 亿元以上;新增就业 23 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12 万元人 年;培育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百亿级企业 2 个、50 亿级企业 5 个;形成产值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2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3 个,力争将盐气化工、新型材料培育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国家级名牌产品 13 个和驰名商标 18 个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达到 35以上,骨干企业研发费占销售值比重达到 3以上,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5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40 家以上。(四)发展阶段分三个阶段实施。1、基础建设阶段(2007-2011 年) 任务重点:“构体系、筑平台、上速度 ”。一是形成特色 产业体系框架,完成五大特色产业 25 条产业链中的 23 条产业链的 70-80%的基础 性、关键性项目和支柱性龙头项目的建设投产,完成竹纤维纺织产业链核心项目投资的前期准备和启动原材料基地14建设,完成与长寿石油炼油项目配套的石油化工下游产业链培育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构筑发展基础平台,着力改善软硬投资环境和完善配套产业体系;三是加快发展速度,扩大开放、激发潜力、聚集投资,加强龙头项目、龙头企业的培育,为下阶段产业进一步聚集扩张与提高效率和效益,建立量的基础。主要目标:经济总量高速增长。全区工业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重庆市平均水平。五大特色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600 亿元,年均增长 59.9%;实现工业增加值 220 亿元,年均增长65.6%,占全区工业上述两项指标的 80%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区 GDP 的 45%。开放引资成效显著。5 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60 亿元以上。产业体系框架形成。重点滚动实施 25 个产业链形成的基础性、关键性、支撑性项目,重点培育 2 个产值达 100 亿元特大型企业集团,3 个产值达 50 亿元企业集团、2 个 20 亿元以上企业、7 个 1020 亿元企业、11 个 510 亿元企业、11 个 3亿元企业,形成 2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3 个 50 亿级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2 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20 家以上,骨干企业研 15 发费占销售值的比重达 2以上,特色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达 30,培育 13 个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产品,五大特色产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 200。就业带动效应明显扩大。五大特色产业 5 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 8 万个。循环经济框架初步形成,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五大特色产业内部及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初步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体系,工业废弃物排放总量整体控制在万州的总量控制目标值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下降到 2.0 吨标准煤,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 100%,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90%以上。2、深化发展阶段(20122015 年)任务重点:“强实力、上档次、增效益 ”。一是 进一步完成 25条特色产业链核心基础项目建设任务和原料基地建设任务,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二是重点加快产业链下游高附加值延伸项目的投资建设,并在五大特色产业框架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各产业产品重点发展方向,深化特色;三是着力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出一批在国际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主要目标: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接近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 平均水平。特色工业基地五大产业实现总产值达到 1000 亿元、增16加值达到 370 亿元、利税 120 亿元;4 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 400 亿元以上,新增就业 15 万人;新培育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百亿级企业 1 个、50 亿级企业 3 个,新形成产值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1-2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1-2 个。3、全面优化阶段(2016-2020 年)任务重点是:“亮特色、 优质量、促和谐” 。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全面建成具有三峡库区特色的自我发展能力强、竞争力强、带动效应强和可持续良性发展的特色产业基地。一是产业个性化特色更加鲜明,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发展盐气结合化工原料生产及深加工、石油化工下游产品深加工、新型硅材料生产及深加工、竹材和木材原料生产及深加工、棉与竹纤维紧密纺及服装加工、茧丝绸生产、绿色健康食品、中药材及兽药生产、汽摩制造及配套加工、内河船舶制造及配套加工、装备机械制造、光电源生产等 12 个特色重点产品方向,使之在国际或国内产生广泛影响;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获得根本转变,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化、集群化、生态化为主要特点,优势矿产资源开发与可再生资源开发协调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在龙头项目和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下,加快就业带动效应强的中小企业发展,基本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四是进一步加大工业特色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资本渗透,形成区域各产业互动和协调发展格局。 17 主要目标:全面完成规划总体目标,工业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重庆市“一小 时经济圈” 平均水平。(五)产业布局特色产业布局分为核心区和延展区两个部分,总体按“一区四园、一带四点”布局。产业核心区按“一区四园 ”布局:产业核心区 纳入万州特色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建设,按盐气化工园、天子园、五桥园、临港工业园四个分园布局。其中盐气化工园(含高峰盐气化工新区)重点布局盐气化工业和新型材料业;天子园重点布局纺织服装业和机械电子业,五桥园重点布局食品药品业和电子信息业;新选址建设港厂连体的临港工业园 1 个,重点布局重型装备机械制造业。产业延展区按“一带 四点” 布局:结合重 庆市建设万、开、云产业密集带规划思路和特色产业核心区项目配套需要,沿万开、万云高速公路建设特色产业配套工业密集带;结合万州资源布局特点、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和卫星小城市建设,重点打造分水、龙沙、武陵、龙驹等 4 个特色工业基地。至 2011 年,规划万州特色工业基地用地总规模 20 平方公里;至 2020 年,用地总规模 40 平方公里;远期规划用地 50 平方公里。2011 年以前,投资强度控制在 20 亿元/平方公里以上,产出强度不低于 40 亿元/ 平方公里;2011 年以后,投资强度控制在1830 亿元/平方公里以上,产出强度不低于 65 亿元/平方公里;2015年以后,投资强度控制在 40 亿元/平方公里以上,产出强度不低于 85 亿元/平方公里。三、五大特色产业发展(一)盐气化工业1、行业发展趋势盐气化工工业属稀缺度较高的非再生优势资源依托型特色产业。盐气化工工业投资引力强并可形成较长的产业链,可以在短期内形成较大规模的投资和就业需求。由于国内外盐、气资源伴生的地区不多,所以目前多按盐化工和天然气化工分类和分别进行产业配置。以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向节能降耗、规模大型化、集约化、上下游一体化方向发展,是国内外盐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其核心产品之一的高耗能的氯碱产业,多推崇以热电联产和直供电为主体的电碱联合方式。随着天然气和石油伴生气资源的加速开发利用,世界天然气化工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从天然气出发的大宗化工产品,如甲醇、合成氨及其加工产品(甲醛、醋酸等)发展速度较快;天然气制烯烃工业发展受到广泛关注;以合成气为基础的碳-化学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工艺相继出现;以二甲醚为代表的环保新能源天 19 然气化工下游产品发展势头强劲。万州是盐岩和天然气资源富集地区,并具有盐岩和天然气共生的独特优势,是国家和重庆确定的盐气化工工业基地之一。万州岩盐资源远景储量达 2800 亿吨,天然气控制储量 2000 亿立方米以上。在未来万州及库区发展中,盐气化工工业主要发挥经济支撑和资本积累作用。2、发展目标把盐气化工工业建成万州工业中的第一支柱产业和库区循环经济示范产业,重庆市最大的盐气化工基地。到 2020 年,规划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460 亿元,产值达到 640 亿元、增加值达到 240 亿元、实现利税 87 亿元,新增就业岗位 4.6 万个。近期目标是:至 2011 年,累计完成投资 150 亿元,实现产值200 亿元,年均增幅 94.5%;增加值 70 亿元,年均增幅 88%;实现利税 21 亿元,年均增幅 78.2%,新增就业岗位 1.5 万个。3、发展重点发展盐化工、天然气化工、盐气结合化工、石油化工 4 条产业链,在重庆及三峡库区同类产业中,突出盐、气结合和下游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生产特色。盐化工产业。依托于万州区丰富的岩盐资源发展真空制盐、离子膜烧碱、联碱、氯酸钠等主导产品,并注重产业链的延伸与20发展,逐步发展偏硅酸钠等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天然气化工产业。依托于万州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发展天然气制乙炔、天然气制甲醇产业,并以此为基础延伸产业链。盐气结合化工产业。依托于盐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产业提供的基础原料,发展聚氯乙烯(PVC)、ADC 发泡剂、双乙酸钠、纤维素钠、双甘膦和氯化石蜡等盐气结合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石油化工产业链。主要依托长寿化工园区即将建设的 1000万吨炼油装置,延长石油化工产业链,深度发展烯烃、芳香烃等石油裂解产物的化工产业。重点建设对产业链形成和效益发挥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关键性、支撑性项目和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项目。至 2020 年,盐气化工业规划滚动实施重点建设项目 19 个,总投资 259 亿元;其中 2011 年前实施重点项目 10 个,总投资 132 亿元。专栏 2 2007-2020 年盐气化工工业重点项目(按产业链形成要求排序)2007-2011 年新增 100 万吨/年真空制盐、80 万吨/年联碱、30 万吨烧碱和 30 万吨/年聚氯乙烯、60 万吨/年甲醇、3 万吨/年纤维素钠、50 万吨/年双甘膦、10 万吨/年草甘膦、30 万吨/年亚氨基二乙腈、60 万吨/年苯乙烯、20 万吨/年醋酸乙烯2012-2020 年30 万吨/年二甲醚、10 万吨/年偏硅酸钠、3 万吨/年PTMEG、10 万吨/年甲酸甲酯、10 万吨/年聚碳酸酯、3万吨/年甲基丙烯酸甲酯、5 万吨/年双乙酸钠、20 万吨 21 /年丙烯腈、15 万吨/年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预计至 2020 年规划项目用地 6.97 平方公里,其中至 2011年项目用地 4.2 平方公里。(二)新型材料业1、行业发展趋势新型材料工业是 21 世纪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硅材料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硅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材料,是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基石,国际上多晶硅原材料严重供不应求,多晶硅材料依赖进口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产业及新能源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三峡地区硅矿资源丰富,万州是库区紧邻富矿区的最大工业城市。金属材料是国民经济各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材料,由于金属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国内外经济发展对金属材料的需求扩大,其稀缺度越来越高,发展金属材料工业,不仅具有广阔的外部市场支持,尤其对万州及库区的建设和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持作用。研发和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建材产业,发展新型生态建筑材料,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可持续利用,突出环保效能,是国内外建筑材料业发展最重要的趋势。结合地区资源环境特点发展特色建材,非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利用并举,注重速生林材等经济性可再生人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始成为一些地区谋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战略选择。万州具有发展特色新型材料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综合配套条件,发展潜力巨大。目前万州正在逐步形成以新型硅材料、新型22金属材料、新型环保建筑材料为支撑的新型材料工业体系。在万州及库区发展中,新型材料工业主要发挥经济支撑、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支持、拓宽新的产业生长空间等作用。2、发展目标把新型材料业发展成高新技术密集、产业带动效应强的经济支柱产业和重要基础产业,逐步把万州打造成以新型硅材料和林材加工为主导的国家级新型材料工业基地、重庆市重要的金属和建筑材料生产基地。至 2020 年,规划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90 亿元,产值达到 500 亿元、增加值达到 190 亿元、实现利税 63 亿元,新增就业岗位 4.1 万个。近期目标是:到 2011 年,累计完成投资 100 亿元;实现产值170 亿元,年均增长 64.3%;实现增加值 65 亿元,年均增长 67.8%;实现利税 18 亿元,年均增长 68.1%;新增就业岗位 1.5 万个。3、发展重点积极引进结合万州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项目,突出本土优势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可持续开发与废旧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高、中、低档产品生产结合,采取龙头企业带动的集群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新型硅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环保建筑材料三大特色新型材料产业群。新型硅材料业。以多晶硅基础材料生产为基础支撑,主要从两个方向延伸产业链:一是以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为基础,做大太阳能光伏产业;二是以电子级 IC 单晶硅项目和单晶硅抛光片生产为基础,发展半导体电子材料生产。逐步建立以硅产业为基础的电子材料工业体系,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硅都” 。 23 新型金属材料业。围绕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发展轻重型钢结构、超重型箱型梁柱、异型钢结构、超重型钢机材料和不锈钢标准件产品。鼓励发展危险工业废物、医疗废物焚烧处理机组设备制造、再生铝合金锭生产,逐步建立起废物处理产业和废旧金属回收、加工、销售体系。新型环保建筑材料业。以非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和可再生林材资源开发为基础,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业,努力实现集约化发展,形成建筑结构材料、建筑装饰材料、屋面墙体材料、化学建材、生态建材五大产品系列。本规划期内,新型材料业规划建设重点项目 14 个,总投资178 亿元;其中 2011 年前投建 7 个,投资 80 亿元。专栏 3 2007-2020 年新型材料工业重点项目(按产业链形成要求排序)2007-2011 年年产 6000 吨多晶硅、年产 100MW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年产 4.7 万吨有机硅、日产 5000 吨新型干法水泥、年产 5 万吨新型环保塑胶管道、年产 30 万吨特殊钢及 3万吨不锈钢标准件、年产 6 万吨轻型钢柱钢机钢结构2012-2020 年年产 4000 吨多晶硅、年产 1500 吨太阳能级单晶硅、年产 1200 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硅切片、年产 160MW 太阳能电池片、年产 160MW 太阳能电池组件、年产 72 万片集成电路芯片、关内平原年产 15 万吨轻重型钢结构和超重型箱型梁柱和异型钢结构及超重型钢机24预计至 2020 年规划项目用地 5.86 平方公里,其中至 2011 年项目用地 2.81 平方公里。(三)纺织服装业1、行业发展趋势从国内外纺织服装业及市场发展趋势看,未来一个时期,纺织服装消费市场仍将呈现高档品牌和中低档消费并存的局面,质量、品牌和时尚性消费特征越来越明显;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发展,将成为全球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主流,紧密纺、竹纤维纺织等新技术产品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劳动密集型向劳动-资金密集型转移,低端技术、常规产能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价格和 质量” 竞争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品牌竞争为焦点”的综合经济实力竞争转移,将在未来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快;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鼓励使用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及非棉天然纤维,推进以实现清洁生产为目标的节能、降耗、减排,促进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国家未来一个时期产业政策的重要取向。三峡库区是国家“东 桑西移” 和“纺织工业梯度转移”的优势承接地,万州有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良好的资源、区位和政策优势,并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基础。在万州及库区未来发展中,纺织服装业将主要发挥经济支撑、带动城市商业和就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等作用。2、发展目标把万州建成我国最大的技术纺织品产业基地之一,西部地 25 区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并使纺织服装产业技术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到 2020 年,规划累计完成投资160 亿元,产值达到 330 亿元、增加值达到 110 亿元、实现利税44 亿元,新增就业岗位 5 万个。近期目标是:到 2011 年,累计完成投资 35 亿元;实现产值60 亿元,年均增长 67.5%;实现增加值 22 亿元,年均增长76.1%;实现 利税 7 亿元,年均增长 87.8%;新增就业岗位 1.5 万个。3、发展重点以高新技术高端优势新型产品为支撑,以紧密纺高新技术产品及竹纤维新型生态纺织品为引领,前后向和横向带动,形成原料、纺织、服装及辅料生产系列化、规模化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建设蚕桑、竹材两大原材料基地,形成关联紧密的棉纺织服装、茧丝绸、针织、竹纤维四条特色产业链,建好服装、茧丝绸、针织三个工业园。棉纺织服装业。以最终产品服装、家用纺织品业为龙头,以棉纺纱业为基础,形成一条产业高度集聚、产品紧密关联的完整、先进的棉纺织服装特色产业链。产业链上游突出紧密纺生产;中游着力完善坯布、色织布及印染整理生产配套;下游重点发展梭织服装加工、色织服装加工、家用纺织品及产业用纺织品。产品以高档次、高质量新型棉纱、扩展化纤及多种纤维混纺纱,差别化、功能化织物,高档面料及服装、家居装饰用纺织品为主。茧丝绸业。结合库区产业结构调整,完善茧丝绸加工产业链,开发优势产品,扩大出口。加快产业链上游蚕桑基地建设步伐,26夯实产业发展原料保障基础;中游主要发展白厂丝、白坯丝绸、丝绸织品印染,完善产业基础配套;下游重点生产丝绸时装及高档真丝床上用品。综合利用蚕桑资源,逐步横向延伸发展蚕蛹蛋白、蚕纱、桑枝等综合利用项目。针织业。依托区内紧密纺纱线生产,重点发展针织袜和针织服装两大产品系列。原料采用区内产出的纯棉、混纺紧密纱线为主,兼用麻、丝、新合纤、竹纤维、PLA 等混纺纱线。完整和优化针织袜生产中的织造与整理定型环节,针织服装生产中的针织坯布织造、坯布印染整理、针织服装加工等环节。产品以生产纯棉袜和高档针织外衣为主。争取新上经编生产线,开发性能风格各异的多样化经编针织品。竹纤维纺织服装业。规划将竹纤维产业作为万州纺织服装最具特色的战略性产业重点发展。2011 年以前,重点建设毛竹和慈竹原料基地建设,规模化扩大竹林面积。在此基础上,引导规模化投资,形成竹浆粕、竹纤维、竹纤维纺纱、织布、印染配套生产能力。与区内其他纺织服装产业结合,发展各类竹纤维面料、服装、针织 T 恤、床上用品、卫生保健功能毛巾、浴室用品、无 纺布、卫生材料及日用装饰用品等。产品以中高支、高档次、高质量的以竹纤维为主的多种纤维混纺产品为主。综合利用竹资源,逐步横向延伸发展竹办公用品、家具及日用品、创旋切微薄竹片及竹编工艺品、竹炭、醋酸纤维酯、鲜竹沥、竹叶黄酮、竹农具、竹文体器具等系列产品项目。本规划期内,纺织服装产业规划建设重点项目 16 个,总投资 114 亿元;其中 2011 年前投建 6 个,总投资 37 亿元。 27 专栏 4 2007-2020 年纺织服装工业重点项目(按产业链形成要求排序)2007-2011 年50 万锭紧密纺、500 台色织布机、印染加工基地、4000 万米高档紧密纺坯布、年产 1000 万件高档衬衫、出口精纺面料生产2012-2020 年30 万锭紧密纺、印染后整理生产线、色织布用纱加工、年产 2000 万件高档衬衫和 145 万件高档服装、高档针织外衣、年产 2400 万米精纺面料、年产 2000 万米真丝印染、年产 5.5 万吨竹浆粕、年产 5 万吨竹粘胶纤维、年产 2 万吨优质环保中高支竹纤混纺纱线预计至 2020 年规划项目用地 4.45 平方公里,其中至 2011年项目用地 1.17 平方公里。(四)食品药品业1、行业发展趋势食品工业和药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工业,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代表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的方向。目前,绿色食品已成为消费的主导潮流,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 20%-30%的速度增 长,已成为世界农业领域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我国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发展潜力巨大。目前,世界医药产业总体保持高利润和高增长趋势,呈现出28药品市场高速增长、制药业集中化提高、生物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药品产业转移活跃等四大特征。近年来,我国药品产业蓬勃发展,医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药品市场需求活跃,产业地域集中度逐步提高,药品市场结构向多层次方向加快发展。中药和生物药品越来越受市场欢迎,有进一步加速扩大趋势。食品药品工业是万州历史积淀最深厚、涵盖行业最多和对万州及库区城乡经济影响最广泛的产业,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