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家骨干校建设 服务两区经济发展_第1页
推进国家骨干校建设 服务两区经济发展_第2页
推进国家骨干校建设 服务两区经济发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进国家骨干校建设 服务两区经济发展 2389崔其忠(滨州职业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 摘 要:论述高职教育如何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正确定位,发挥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职能,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规划背景下,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关键词:高职;骨干校;经济发展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滨州叠加,使其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节点型城市和重大战略的实施载体。为推进“两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促进科技进步、提升劳动者素质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市内唯一的高职院校,滨州职业学院勇担服务“两区”的历史重任,抢抓发展契机,于 2011 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为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将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职能,面向“两区”经济发展,服务企业和社会需求,建成黄河三角洲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区、高职“双师”教育教学人才的集聚区及优质职教资源的辐射区。一、对接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部署学院发展战略高职教育首要的任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研究经济发展趋势,服务经济发展需求,要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脉搏,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不断增强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滨州市产业现状及调整趋势近年来,滨州市按照“123456”的总体发展布局,深入实施追赶超越战略,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10 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 1551.5 亿元、103.99 亿元、919.8 亿元,分别是 2005 年的 2 倍、3.2 倍、2.7倍。2011 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365.8 亿元,增长 10.7%;实现固定资产投资 461.8 亿元,增长 23.2%;地方财政收入 68.3 亿元,增长 30.8%。现阶段,滨州市抢抓“两区”开发建设历史机遇,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深入推进工业调整振兴,加快建设四大产业基地(家纺服装基地、新型生态化工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深加工基地),培育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信息、海洋开发、节能环保),扶持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家用纺织、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零部件、有色金属深加工、果蔬食品、家具厨具、电子信息、轻工工艺、建筑材料、生物医药)。无论是“两区”产业调整,还是在经济规模快速膨胀的过程中,滨州都遇到了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那就是高技能人才、高素质农民短缺和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十一五”末,滨州市技能人才总量 13.5 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仅为 4.5 万人,不足 15%;2010 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16.3%,不足全省平均水平 35.2的一半。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滨州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瓶颈”和制约滨州加快发展的关键因素。(二)学院对接产业调整的战略部署破解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中遇到的“人才培养” 、 “科技研发”难题,是教育的职责。滨州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地方主办的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为尽快适应“两区”建设需要,充分履行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职能,学院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申报并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单位” ,使学院的发展站在全国百强的行列。项目建设期为 3 年,将面向“两区”经济发展,服务企业和社会需求,针对纺织家纺等六大支柱产业,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 7 个重点专业;建设全市职业教育共享的“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实训广场” ,融教学实训、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等为一体,带动滨州职业教育发展;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 ,引进重点企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打造“两区”企业的研发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面向中小企业完成委托课 30 项,面向农村、企业、社区,开展社会培训 87000 人次,面向企业职工、社会成员及中职毕业生,提供继续教育 2000 人次。项目立项的同时,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学院根据“两区”实际和项目实施的需要,全面规划了未来 5 年的发展愿景,在教育教学、专业建设、基础设施、校园文化、社会服务、开放办学、服务两区等方面制订了行动计划,作出了战略部署。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质量工程,为两区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更好的服务“两区”建设,必须增强学院自身的实力,特别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两区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学院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质量工程,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一)适应“两区”产业调整,不断优化专业布局2围绕滨州市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基地、六大新兴产业和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开展调研,综合岗位需求、专业布点等各类信息,研究专业发展趋势,准确定位专业发展方向,形成专业发展规划和调整优化方案;针对滨州市“四环五海、生态滨州” 、 “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两张城市名片,开发旅游、民俗文化专业;针对两区高效生态农业及小城镇建设规划,调整涉农专业的办学方向。重点建设现代纺织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护理、会计电算化、建筑工程技术、航海技术 9 个专业,积极发展服装设计、生物制药技术等 20 个专业,新上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机械加工与自动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物联网技术、船舶电气、港口物流设备及自动控制 6 个专业,建成纺织、化工、生物、机电、电子信息、医护、工商、建筑、海洋 9 个专业群,年均培养产业急需高技能人才 5000 人左右。逐步形成规模适宜、结构优化、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发展格局。(二)探索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工学结合形式,增强办学活力为了更好地推进与“两区”企业之间的合作,激活办学活力,吸引多元参与办学,学院探索了“董事会或理事会”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工学结合形式。一是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先后建成七大系列 14 个院内生产性实训基地,91 个实训室,146 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2011 年引进民间资本 5000 余万元,建成了“滨州职业学院附属医院” ,企业融入入学院,全程参与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实施订单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先后成立了“魏桥班” 、 “盟威班”等,校企合作贯穿于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先后为企业量身打造高技能人才近 2000 人;现代纺织专业与亚光、愉悦家纺等合作,实现了“零学费”培养;三是校外定岗,学院突破围墙,将课堂搬到企业,机械工程学院与附近的 50 余家汽车 4S 店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实践了“现代学徒制” 。学校的积极作为使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提高,2011 年京博集团、尧王制药等企业捐资助学达 300 余万元。(三)创新教学模式,实施质量工程,稳步提升教学质量一是以技能大赛为突破,推动教师实践能力和学生操作水平的提高,形成“以赛促改”的局面,学生 30 余人次参加在全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承担的滨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6 大类专业、14 个赛事项目覆盖了全市主要技术工种。二是引进“两区”企业技术标准,以项目或案例为载体,实施项目化课程,目前对接企业标准的 68 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全面展开,课程标准、教材、课件、网络课程等立体教学资源积极开发。三是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适应企业需求,灵活安排学生实训和实习,将课堂延伸到生产车间或田间地头,实行多学期、分段式等教学组织形式,调整学期、时段,将教学活动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四是启动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和企业实践锻炼工作,推动专任教师密切联系企业,深入企业完成不低于 6 个月的实践锻炼,不断提高一线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三、针对两区企业需求,不断增强科技研发与转化能力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的科研面向,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发挥学院与产业、行业、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整合人才、技术、装备三大资源,突出企业急需的关键技术研发,打造“两区”核心技术孵化创新基地,服务滨州经济社会发展。(一)实施关键技术研发工程,为“两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坚持借力发展与自我创新并行,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以滨州市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科技示范中心和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博士研究中心为依托,开展耐盐植物机理、优质抗虫棉花新品种选育、高档药用食用菌栽培、特种种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为两区高效生态农业提供科技服务;以滨州市十大科技创新平台滨州市粉体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和粉体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开展超微细粉碎分离技术在农副产品加工、生物能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依托滨州纺织研究中心,推广 Outlast 空调纤维、海藻纤维、牛奶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高档面料染整工艺技术;依托学院循环经济博士研究中心、工商管理学院和会计学院,开展土地闭环供应链、城镇土地集约开发、逆向物流、临港物流、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网络营销策略,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建设提供服务。(二)加强科研团队与平台建设一是重组科研团队,明确科研团队成员结构,增加企业人员组成,增加青年教师比例,强调学科交叉,注重老中青、高中低结合,注重培养和稳定科研团队,解决科研团队不稳定和缺乏连续性的问题。组建专业化的研发小组、咨询小组、技术推广小组、策划小组、宣讲小组等等,加强实用技术示范、推广与转化,以团队的形式增强战斗力,在服务社会中扩大学校影响,拓宽学校的办学渠道,争取办学资源。二是在院内 4 个博士研究中心、滨州纺织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继续创新联盟的构建与拓展。推行“产学研用”一体化,通过校企共建研究中心等形式,积极构建学院、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搭建“原创技术支撑、科技产品支撑、人力资源支撑、技术服务支撑”的四位一体科技创新台,使滨职真正成为我市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三是深度参与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形成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物联网、现代物流配送及农产品深加工的研究体系及研究团队,实现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农业科技集成、产业链创业、农业高端服务四大功能。四是借助外力培育高端研究平台,加快与清华大学合作滨州市创新平台“粉体研究中心”3的建设进度;积极参与杨凌示范区、首都现代农业科技城和滨州园区三家农业科技园“共建联盟”,组建联合科研攻关小组,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四、服务社会,承扬文化,助推两区持续发展学院坚持以作为求地位,主动服务“两区”经济,实施先进文化和教育理念的传播辐射,面向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等,大力开展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具有鲜明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的技术技能培训教育中心、新技术推广中心、学习型社会引领中心。(一)打造“两区”人才培训基地2011 年,学院开工建设 24000 平方米的“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实训广场”和 60000 平方米的“黄河三角洲高技术人才培训中心”,吸引“两区”企业投入资金、技术或设备,设立研发中心,开展教学实训、社会培训、产品生产、技能鉴定、科技服务等,打造滨州市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两区”人才培训基地,培养数量充足、适销对路、质量优良的高技能人才。(二)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工程,为“两区”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依托已经建立的山东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围绕“两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展企业员工素质提升培训,重点是企业管理、车工、焊工等专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素质。依托山东省星火培训基地、滨州市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基地,实施再就业金钥匙培训,按照以需定训的原则,围绕下岗职业再就业、退伍军人、农民进城务工等,开展轻纺化工、信息技术、机械电子等培训项目。依托山东省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对接国家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开展新型农民培训,重点进行了优质粮棉、有机蔬菜种植、生态畜牧养殖、现代渔业和绿色果品等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的技术推广和培训。依托国家海事局批准的学院开展船员培训资质和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面向区域内船务公司,开展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培训,探索港口运输、海事管理等专业项目培训,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三)充分发挥在区域内的骨干带动作用依托教育部在学院设立的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项目,创立滨州市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面向全市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职教改革、业务技能、管理能力等各类培训,年均培养职业院校教师 100 人、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 50 人,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操作技能,增强管理人员的改革创新意识、战略思维素养、决策执行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联合区域职教中心、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网络体系,共享师资团队、设施设备、教学成果等资源,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制订区域内中职毕业生直接升高职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建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增强区域内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四)办好继续教育,发挥学院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