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_第1页
新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_第2页
新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_第3页
新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_第4页
新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中国改革报 11 月 23 日)新中国对于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全面、科学地看待新中国 60 年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需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从工业化的积累、形成阶段与发展阶段的结合来看待发展路径,将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三十年”结合起来,全面地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创新与发展。 新中国工业化道路取得的划时代成就 工业化是中华民族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必经之路。从历史上看,现代化一般都是发端于工业化,以工业化作为其主要的推动力。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至 50 年代,毛泽东就深刻指出:“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工业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前提。立足于中国广大的自有资源与市场基础,迅速地发展工业化,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保证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巩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新中国 60 年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取得了划时代的巨大成就。工业化使我国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规模空前增长。从历史的视角看,新中国 60 年的经济增长,超过了中国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有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和安格斯麦迪森提供的数据及历史资料进行推算后指出,新中国建国以前的 500年间(公元 1500 年至 1949 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增长不到 1%,甚至是负增长,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更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导致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下降到 4.4%。而建国后的 6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 11.5%,远远高于世界平均 3%的水平,使我国经济总量重新跃居世界第 3 位。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建国初期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仅占 12.6%,农业手工业占 80%多,而经过 60 年的发展,我国 2007 年工业占 GDP 比重已达到 43%。工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改变生产力落后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业化使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始,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交通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当时的中国几乎都是空白。经过 60 年的发展,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我国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 210 种(如粗钢、煤、水泥等) ,主要产品产量位次不断前移,仅机电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的就有近 40 种,出口值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到 2014 年度细分行业报告汇集 制造行业报告 互联网行业报告 农林牧渔行业报告 95%。我国还自主开发了大型船用曲轴、大型钢铁企业成套设备、高性能数控机床、程控交换机、大型计算机、载人航天、J10 飞机等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了我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工业化进程使我国实现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工业国的转变。建国 60 年的历史,是我国从主要的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的历史。我国的农村人口从建国初期占有人口的 9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 55%。从劳动力就业情况看,建国初期,工业劳动力仅占 6.7%,农业劳动力占 93.7%,而目前 7.6 亿劳动力人口中则有 4 亿多在城镇,包括乡村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人口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总人口结构与就业人口结构的转变,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推动了社会文明和进步,带动了消费结构的改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前后 60 年工业化发展的成功探索 工业化过程是个持续的历史发展过程,工业化积累和工业化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分析我国工业化的伟大成就,需要防止片面的、割裂历史的倾向,改革开放前后 60 年的工业化发展是个整体,前期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期是在前期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 对建国后我国工业化积累时期的评价,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概括:一是不能脱离当时我国工业上“一穷二白”的历史背景,更不能忽视社会制度的巨大促进作用;二是这一时期奠定了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三是我国探索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的新模式,减小了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成本。这一创造性的工业化积累模式,既确保了农民在工业化进程中有可靠的凭借和保障,又避免了大量失地农民滞留于大城市的严重社会问题,减少了工业化过程中的不安定因素。 改革开放后的 30 年,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再上一个台阶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开放,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空前增强,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完成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主要表现在: (一)能源、原材料工业突破了长期发展的“瓶颈” 。截至 2007 年,我国全年发电量已高达32,816 亿千瓦小时,是 1978 年发电量的 11.8 倍;原煤产量达 25.3亿吨,比 1978 年增长 3.1 倍;钢产量达到 4.89 亿吨,比 1978 年增长 14.4 倍。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下游工业企业拓宽了发展空间。 (二)工业的内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工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了优化。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2007 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 11,786.8 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10.1%,目前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改变了改革开放前制造业技术水平低下的局面。 (三)对外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工业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迅速增长,对中国经济总量的贡献也日益加大。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工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四)市场不断开放,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遵循吃、穿、用、住、行的顺序不断升级和转变,电子产品、房地产、汽车等产业成为新的高增长产业。 从近30 年的工业化进程看,中国工业化成绩的取得,主要经验在于立足于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强调了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作用。这一经验表明:在中国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以动态的视角,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时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现代化 当前,需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还没有完成。需要根据形势和现实的需要,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推动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注重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要客观地看到,新中国通过集中和动员资源,长期极度地压制城乡消费特别是农村的消费,以实现高积累和工业建设,使农村和农业相对被排斥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制约了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反哺和拉动作用的发挥,加大了工业化发展的代价。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业化需要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在人才、资金、信息和技术上形成共享,避免出现工业化过程中的“贫困陷阱” 。 第二,要注重轻重工业逐步协调增长。新时期的工业化,还是要以提高人民生活为目的,形成轻重工业的互动发展机制,通过重工业发展加强轻工业所需的工业原料和机械设备的生产和供应,通过轻工业产品的市场开拓,增加对重工业产品的需求。 第三、重视工业发展的质量,注重技术进步,避免能源和资源浪费。从我国工业增长的拉动因素看,科技进步的成份相对偏低,经济增长仍以消耗资源和能源为主,这使我国工业化发展付出了过量消耗资源与牺牲环境的代价。据统计,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为 32%左右,比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低 10%以上。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 4 倍多,万元 GDP 的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 5 倍,万元 GDP 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3 倍。污染物排放总量也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因此,在需要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工业产业领域,不能盲目照搬工业发达国家过去的发展道路,而应探索在节约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增长。 第四,重视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工业化过程中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压力。工业化过程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变,会导致就业岗位总量绝对少于劳动总量;而效率普遍较高的新兴产业,对过剩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往往严重不足。据测算,我国现在的可耕土地仅占世界总量的 7%,按工业化国家 5%农业人口的标准,我国在今后的 30 年里将有约 4亿多劳动力要被农业资本的积累所取代,有约 7 亿人口需要离开农业而转入其他产业。这种由工业资本积累产生的农业过剩人口,如不能及时找到就业岗位,将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解决就业问题,确保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中国工业化进程 19 世纪 6090 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1898 年,戊戌变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 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总体比较落后 2、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4、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原因: 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重农业而轻工商。 2、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3、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背景: 1、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的破坏,在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 经济已经濒于崩溃。 2、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 水平,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目的: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 1、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一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2、交通运输: 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 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3、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影响: 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曲折发展 1956 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 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成就显著。 但中共八大制定的正确方针并没有得到坚持,1958 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 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出现了“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 1961 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取自明显成效。(1、大庆油田建成,结 束了靠“洋油“的时代; 2、新兴工业,如电子、航天、原子能工业从无到有。 )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伟大历史 转折,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从农村到城市开始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