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_第1页
晋城市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_第2页
晋城市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_第3页
晋城市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_第4页
晋城市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 2010 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 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2011 年 4 月 9 日在晋城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晋城市财政局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 2010 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 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0 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2010 年,是完成“十一五”目标、布局“十二五”工作的重要一年,也是继续应对危机、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算目标和工作任务,执行结果明显好于“十一五”目标任务。全市和市本级预算变动情况。经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 2010 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在执行中根据省财政厅追加的专项指标及预算法的有关规定作了一些相应变动:一是将省追加的专项指标按照预算会计制度规定顺加到了有关科目;二是将办理省与市各项财政结算补助事项所增加的地方财力按规定作了相应安排;三是市、县两级根据各自情况报经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加超收收入和调入资金变动,对预算做出了相应调整。因此,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算由 723853 万元调整为 946748 万元,变动因素为:省财政追加转移支付补助收入 145373 万元,与省办理 2009 年结算增加结余 12839 万元,本年超收安排 35876 万元,减少调入资金 1193 万元,增加地方债券转贷收入 30000 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预算由 224483 万元调整为252755 万元,变动因素为:省财政追加本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 37182 万元,与省办理 2009 年结算增加结余 11 万元,本年超收安排 15217 万元,补助下级支出 30838 万元,增加地方债券转贷收入 6700 万元。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 1532288 万元,为预算的 104.3%,比上年增长 12.6%。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554890 万元,为预算的106.9%,比上年增长 15.4%。一般预算支出执行 895069 万元,为变动预算的94.5%,增长 17%。全市基金收入完成 298720 万元,为预算的 194.6%。基金预算支出 255590 万元,为变动预算的 81.1%。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完成 323646 万元,为预算的 109.3%,比上年增长 12.3%。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186102 万元,为预算的 108.9%,增长 12.5%。一般预算支出 235900 万元,为变动预算的93.3%,增长 17.2%。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 131644 万元,为预算的 151.7%;基金预算支出 94567 万元,为变动预算的 84.6%。全市及市本级预算分别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全市一般预算滚存结余 51679 万元,净结余 3316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滚存结余 16855 万元,净结余 3225 万元。总的来讲,2010 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总收入增幅超年初预算近 5 个百分点,比省定 12%的增长目标超出 0.6 个百分点,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确定的 125 亿元目标;一般预算收入超年初预算 6.5 个百分点,比省定 13%的增长目标超出 2 个百分点。民生财政进一步显现,在严格控制公务消费性行政成本实现零增长的同时,全市用于科技、教育、农业、城乡社区事务、公共安全事业的支出增幅分别为24.8%、20.8%、25.4%、22.9%、20.9%,明显快于一般预算支出平均增幅。2010年的预算执行情况集中表现为,财政实力明显壮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财政调控效果进一步显现,财政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依法理财机制不断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为我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充分发挥财政调控职能,全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财政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发挥投资拉动作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大,财政直接投资规模比上年增长 60%以上。其中,市本级财政安排投资 6.5 亿元,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 10.24 亿元,涉及 449 个项目;融通金融组织贷款 7.9 亿元,争取地方债券资金 3 亿元,建设项目还本付息 1.6 亿元,申报国际金融贷款 597 万美元,支持重点工程 153 项,完成投资 313.7 亿元,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2.5%。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率先在全省出台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项目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研究制定了 32 项措施支持转方式、调结构。市财政整合工业技术进步专项、外向型发展专项、城镇集体专项、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新技术引进、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改造,新的经济增量。目前共扶持项目 562 个,市财政扶持 1.56 亿元,带动项目投资 154 亿元,达效后可新增销售收入 272 亿元,利润 38 亿元,税金 19 亿元,新增就业岗位近 7 万个。创优企业发展环境。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 18.6 亿元,受益企业 2260 家;支持国有企业子弟学校和医院分离,妥善安置职工 7339 人,帮助各类困难企业解决了取暖、生活补助等问题,减轻了企业负担。创新融资服务手段,为各类中小企业担保额达到 6.2 亿元。其中,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提供融资担保 5.4亿元,是注册资本 4.1 倍,居全省前列;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 435 万元,5家政策性担保贷款 5644 万元,先后扶持了富基新材、汉通机械、清慧制造等一批民营企业。(二)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公共财政覆盖面进一步拓宽教育更加公平。2008-2010 年中小学校危房改造规划全面完成,总投资14.38 亿元,财政性投资占 65%以上,资金配套、工程进度均居全省前列,完成了 445 所中小学 130 万平方米危房改造。为 365 所寄宿制学校配备了饮食卫生安全设施,连续第三年为 314 所农村中小学实验室配备了科学、数学、生物实验仪器;支持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全部联入教育中心网站;在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工资绩效改革、免除义务教育阶段 14 万学生学杂费、大幅提高农村寄宿生补助的基础上,为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中 2193 名农村经济困难家庭或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保障了困难家庭的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免除普通高中、职中学生每人每年 70 元信息教育费,全市有 5.5万名学生受益;建立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奖励制度,2.2 万名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受益。社会更加和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 90%,保持全省领先水平,财政补助标准和筹资水平实现了每人每年 120 元,最高支付限额由 3.2 万元提高到 5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 100 元提高到 150 元,参合率提高到 95.6%,居全省前列;连续第七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年保障水平 14592 元,居全省前列;城乡低保提高到省内领先水平,农村低保年人均补差提高到 1145元,居全省第一;城市低保水平第 5 次提标每人每年 120 元,年人均补助提高到 2940 元,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支持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 16 所,按政策四次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保障了 1.5 万优抚对象生活医疗水平。医疗更加完善。在提前实现行政村级卫生所全覆盖的基础上,按每村 4 万元标准,支持 287 个破旧村完成卫生室改造和维修;继续巩固乡镇卫生院国家级标准化建设,支持了 4 家县级医院、50 个村卫生所、3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支持 30 余个重点医疗基建项目,总建设面积 6 万多平方米;按每村每所年补助 4800 元标准,解决了全市 2239 个村、4058 名乡医队伍待遇,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 95%,超过省定目标,做到了小病不出村、稍微大点的病不出乡,为村民提供廉价、方便的医疗服务;提升市级传染病医院、急救中心、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血站、荣军疗养院等医疗机构技术装备,建立了流感监测网络系统;启动了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改革,全市 60%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 个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启动了基本药物配送工作,高平市公立医疗机构实现了基本药物零差销售全覆盖。文体更加繁荣。支持村村通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建设了 65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 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029 个村级站点、680 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新增农家书屋 940 个,56%的行政村完成文化活动中心达标建设,建立农民工文化活动场所 16 个;支持新增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428 所,为 2291个行政村放映电影 27492 场,支持体育场馆达到 500 余所,支持大型群众性竞技竞赛活动 100 多场,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蔚然成风,参加人数超过 80 万;支持了广播剧基石、戏剧申纪兰、红腰带、动漫片白马少年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赢得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现场会在晋城召开。城市更加宜居。支持了畅安路、白马寺山生态区植物园北旅游路等城市骨干道路建设,阳翼高速、环城高速公路正式竣工通车,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支持了新植物园生态绿化、北出入口和东南通道景观绿化、儿童公园改扩建、五个游园的景观绿化,为城市新增绿地 4.7 万平方米;支持环城高速沿线绿化和碳汇造林工程,全省最大的人工湿地丹河人工湿地一期完工,提升了景观加湿地的减排和净化功能;完成造林 9.2 万亩,植树 800 万株,人均绿地面积增加到 15.5 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 45.8%,全省排名第一;支持 80%区域完成城市供气管道改造和热电联供供热网,城市供热扩容热化率提高到 81%,气化率由 30%提高到 90%,全部建成后不仅满足中心城市的供热需求,而且淘汰市区燃煤供热锅炉,可以减排 2780 吨烟尘、3324 吨二氧化硫;支持城市供水管网配套工程,新增供水管网 44.5 公里,日供水能力增加到 10 万吨;垃圾处理厂形成 6 万吨污水处理能力,中水回用率 35.5%;为市政建设配备了抢修抢险、高科技地下管道检测和水质检测等 40 多类应急设备,提升了应急状态下的处置和保障能力;支持了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清洁能源改造、废水处理、粉尘治理、节能减排,市区工程、企业用锅炉、出租车、公交车都用上了洁净能源,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一级天数在全省名列前茅。保障更加有力。预防和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应对物价涨幅过快,及时发放 800 万元价格补贴,缓解物价上涨对城乡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影响,确保了城市低保、优抚对象、建国前老党员、农村低保五保等特殊群体生活水平不降低;应对严重干旱的极端天气,紧急筹资 2432 万元支持抗旱冬浇、油电费补助等,支持 116 万亩耕地抗旱浇水、镇压保墒、增施底肥、减少点片死苗面积,减轻农业损失;预防近年来频发的传播性役情,按人均不低于 15 元标准,继续为群众提供 9 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针对重点传染病,将防治关口前移到每村每户,比如结核、肝炎等,都实行了免费接种、免费诊治、应急防控,确保全市平安度过应急防控高峰,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健康;围绕平安晋城、科技强警,配备了全省一流的预警、反恐、技侦装备,为 1277 所学校配备了监控系统,顺利摘取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三)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惠农补贴有了新提高。发放各类惠农补贴 2 亿多元,惠及 45.3 万农户、159.4 万农民,90%农户享受了粮食燃油农机等补贴政策,10%的农户享受“家电下乡”补贴,家电下乡产品最高价由 3000 元提高到 7500 元,补贴九大类6000 多种产品 14.32 万台,兑付率全省前列。新农村建设得到新改善。农村公益性事业“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机制全面建立,覆盖全市所有乡村;在提前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基础上,支持农村街巷硬化 191 公里,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456 处,解决了 22.32 万人的饮水安全;继续支持万村千乡农家店工程,新增农家店 8 万平方米,新增就业 3417 人,覆盖 97.3%的乡镇 68.5%的行政村。农业产业形成新优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 217 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506 个,累计达到 1650 个,覆盖了全市 50%以上的行政村;支持各类特色农业基地项目 107 个,项目区覆盖 20.3 万农民;连续第五年扶持畜牧业,生猪出栏占全省五分之一,已经建成全省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扶贫攻坚取得新进展。在支持贫困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村村有卫生所的基础上,又新建饮水安全工程 147 处,解决了 155 个偏远山区农村 6.23 万人饮水安全,贫困地区的饮水困难基本上从面上得到解决;同时,继续发挥财政引导、扶持作用,探索项目扶贫的有效途径,累计扶持 360 个贫困村新发展蔬菜大棚 3000 多栋,连翘种植基地 10 万亩,生态养殖项目 210 个,初步统计,这些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扶贫攻坚前的 2453 元增长到 3300 元,增长 25.4%。(四)深化财政改革,推进精细化管理,科学理财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继续发挥三类九级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投资评审、政府集中采购的监管功能基础上,取消了所有预算单位的银行帐户,对尚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市直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使财政资金基本覆盖于制度约束之下;市直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达到 288 个,覆盖面 100%,支付总额占总支出 90%以上,保证了专款专用,共拒付不合理支付 2240 万元;财政投资评审项目 355 个,评审资金 20.25 亿元,审定资金 18.53 亿元,节约财政资金 1.7 亿元,审减率达 8.5%;政府集中采购规模扩大到 6.9 亿元,节约资金5440 万元,节资率 8%;财政监督进一步强化,对我市 2007 年以来涉农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进行了清理整顿,清理“小金库”工作深入开展,查出各类违规违纪资金 949 万元,有效维护财经纪律,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使用。2010 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回顾过去的五年,财政发展改革呈现新的面貌。财政收入持续跨越,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时期,财政收入由2005 年的 61.7 亿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153.2 亿元,年均增长 20%,五年累计578 亿元,是“十五”时期的 3.4 倍;一般预算收入由 2005 年的 20 亿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56 亿元,年均增长 22%,五年累计 206 亿元。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提高到 21%,一般预算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提高到 36%,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民生投入大幅增加,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市本级新增财力全部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的支出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了 1.9 倍、3.3 倍、5.4 倍、2.6 倍。从种田不纳税、农民得到实惠,到减免学杂费、五个全覆盖,城乡群众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观,社会保障水平在全省领先,城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群众性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扶贫攻坚迅速推进,维稳工作扎实有效,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体制改革深度推进,增长活力充分体现。“十一五”时期,大范围调整市县两级收入分配体制,将市级及以上驻县(市)企业的税收全部下放县级,改善了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了县域经济后劲,县级财政总收入占全市的比重由2005 年的 57%提高到 79%,2011 年全市有四个县(市)进入中部百强,财政收入亿元以上的乡镇达到 11 个。财政调控积极有效,科学发展步入轨道。“十一五”时期,在全省第一家出台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项目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了工业技术进步、科技研发、特色城镇化、现代服务业、国企改革、外向型经济、民营创业、招商引资等专项资金支持转方式、调结构;建立了覆盖城乡的财政性担保体系,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主动承担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历史的遗留负担逐步化解,一批停产半停产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了一揽子调控措施,促进财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9 年财政收入增速跃居全省第一。精细管理全面建立,科学理财迈入新时代。“十一五”时期,坚持不懈地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的理财之路,完成了部门预算、国库支付、政府采购、投资评审、财税监察、公务卡等一系管理改革,财政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得到有效遏制,为源头防腐发挥了积极作用;五年累计纳入管理的资金达到 110.8 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了 95 亿元,各项综合措施平均每年为国家节约财政资金近5 亿元。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尽管还面临不少的压力、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抓住机遇、破解难题、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努力一刻也没有放松,未来晋城发展壮大的步伐一刻也不会停止。从转型、跨越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来看,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表面上是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深层次的原因是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工作作风和执行力等方面的差距。从基础性的工作来讲,花好用好财政资金的责任意识还较为淡薄,一些领域损失浪费、有权无责的现象依然存在,资金的使用还不够集中。从全局性的工作来讲,财政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带动性、协作性、主动性、效益性有待于提高和加强,财源建设的内生力和竞争力还没有真正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看,争预算、争资金、轻管理、轻效果的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和改善,但是资金投放的项目和效果、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征管领域漏征漏管的现象依然存在,征收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有待完善。我们将继续本着不负于历史、不负于时代、不负于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正视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涉及财政方面的、深层次的、具有共性的体制机制问题,努力在解决问题中创新,在创新中促进转型、跨越、腾飞。二、2011 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2011 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转型跨越的起步之年,是全面启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实现赶超战略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市“奠定坚实基础,培植发展后劲,加快经济转型,保持合理发展速度”的一个关键之年。综观当前的发展环境和基础,尽管有诸多内部和外部的有利因素,但财政仍然面临收支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从我市的优势产业看,煤炭作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受资源整合的影响,产能释放明显不足,产量增长幅度徘徊在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幅度的 50%左右;以煤炭为原料的化工、化肥等企业受煤炭高位价格的影响,产能和效益受到较大制约;电力行业受煤炭价格及其他因素影响明显存在开工不足问题。从市场主体内生力看,我市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原体制下的乡村两级企业的产权体制未走出脱胎换骨的模式,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体制仍未形成,内生力明显不足。从发展环境看,明显存在流出资金大于引进资金、本地闲置资金大于创业投资资金。同时财政 2011 年将面临诸多涉及改善民生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性增支因素。因此,必须理清工作的重点、难点,树立攻坚克难的思想,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2011 年财政工作及预算编制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中共晋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为统揽,以当好全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为目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强化依法征管,严格堵塞漏洞,着力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坚持勤俭节约,加强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财政资金绩效;全面提升财税调控职能,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我市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和政策支撑。在财政预算编制中,我们把握了以下原则:一是尊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财政收入增长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挖掘收入潜力,加强财税收入征管,把堵塞收入漏洞作为 2011 年财税收入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三是财权与事权相统一,按照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安排同级财政的支出范围,严格控制部门职能自行延伸的现象。四是以人为本,新增财力着力向民生改善倾斜。五是严格压缩一般性开支,实现人均公务性行政成本支出零增长。六是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用于重点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减、投资额度不少,着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主要问题。七是集中财力办大事。八是鼓励争取外援,对争取到国家和省积极财政政策扶持的项目,优先安排配套资金。九是坚持法制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做到依法安排预算、科学论证项目和精细化管理资金。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2011 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安排为 1762215 万元,比 2010 年增长 15%,一般预算收入为 638229 万元,增长 15%,加上税收返还和经常性一般转移支付,全市当年地方留成财力为 759979 万元,加上年结转支出以及上级预分配专项转移支付,安排一般预算支出 876782 万元,比 2010 年决算同口径增长(下同)14.6%。全市基金预算收入安排 256374 万元,基金预算支出安排 338131 万元。2011 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安排 370380 万元,比上年增长 14.5%,一般预算收入为 213180 万元,增长 14.6%,加上税收返还和经常性一般转移支付,市本级当年地方留成财力为 257680 万元;加上级预分配专项资金和上年结转支出,安排一般预算支出 279359 万元,增长 12.8%。各大类支出安排情况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41951 万元,增长 3.6%;国防 7 万元(上级专项);公共安全33167 万元,增长 13.9%;教育 37528 万元,增长 19.7%;科学技术 6013 万元,增长 15%;文化体育与传媒 10395 万元,增长 15.1%;社会保障和就业 13121 万元,增长 15.6%;医疗卫生 16130 万元,增长 16.3%;环境保护 11994 万元,增长 15.4%;城乡社区事务 33179 万元,增长 9.4%;农林水事务 20310 万元,增长 16.9%;交通运输 3585 万元,增长 12.7%;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 12641万元,增长 2%;商业服务等事务 2244 万元,增长 7.4%;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350 万元,增长 8%;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 17307 万元,增长 14.9%;住房保障支出 3633 万元,增长 18.1%;粮油物资储备管理等事务支出 2482 万元,增长10.4%;预备费 4500 万元;国债还本付息支出 376 万元,增长 78.2%;其他支出 8446 万元,下降 10.1%。2011 年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 134465 万元,其中: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收入为 46000 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为 80000 万元(含征地补偿费用),城镇公用事业附加收入 480 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 1000 万元,价格调控基金收入 5500 万元。基金预算支出安排 175532 万元。其中:征地拆迁补偿、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助、城市建设等支出 6 亿元,重点建设项目投资6.5 亿元,政府性融资还本付息 2 亿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项目扶持资金 2.5亿元,供热、供水、供气等城市公用事业单位政策性补亏 0.55 亿元。综观 2011 年支出预算安排,主要体现以下效果。一、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发挥积极财政职能,着力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发展是永恒主题,转型发展是时代要求。经济转型发展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的统一。转型发展既是实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也是实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市级财政支持重点建设项目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力度不减、投资额度不少,重点安排 6.5 亿元的重点建设项目投资,2 亿元的政府性融资还本付息资金,安排工业科技进步、基础科技研发、民营经济扶持、外向型经济、现代服务业、园区建设、小城镇建设等专项资金 2.5 亿元;进一步整合各类转产转型资金,科学安排投资导向,发挥资金的引导、激励、扶持作用,优先满足重大产业项目的资金需求,集中力量分阶段解决一批重点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各类转型转产资金主要在“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重点产业项目攻关、园区经济先行先试、放手搞活民营经济、创优企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一是加强与大企业集团的合作,进一步支持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外来企业、本地有实力的企业在晋城投资兴业,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二是加大对工业技术进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现代服务业、外向型经济的扶持力度,重点是成长性较好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扶持的对象是当年的新增投资和落地项目,扶持的方式采取补助、贴息和奖励的办法。三是发挥好科技对经济转型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资金的使用突出重点、展示亮点,着力在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关键技术方面有突破、有发展。四是积极探索并建立支持工业园区建设的财政扶持机制。五是进一步优化企业融资环境,清理整顿融资平台,提升担保实力,提升服务水平。六是改善发展环境。精简和取缔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为招商引资净化环境。七是不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革的对象是市县国有企业、城镇集体经济组织和原有的乡村两级经济组织,改革的重点是促进产权流动、资产重组,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目的是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内生力。八是在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方面,推进一矿带一企方面和煤炭积累投资属地化方面下功夫、求突破。在投资总量增加的同时,加强重点建设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立项、可研、预算、决算等工作程序。加强扶持资金的绩效管理,由重视事前审查向全过程审查转变,重点项目投资安排时要有完善的管理办法,执行过程中要监控实施情况,执行结束后要形成绩效评价报告,并将绩效评价结果纳入行政问责体系,强化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专家决策制、部门联审制、社会监督制、跟踪问效制,强化项目投资的公示、问责、评估、投诉、监察,促进财政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正确性、约束性、监督性。二、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向改善民生倾斜,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发展为了人民,民生连着民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科学理财的永恒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今年,继续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民生。努力提高社会保障的质量和水平,在继续巩固泽州、阳城、沁水试点的基础上,大力支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到所有乡村,全市将有 20.5 万年满60 周岁的农村老人享受到 660 元的养老金,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目标提前实现;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城市低保人均每年再提高 300 元,农村低保人均每年再提高 264 元;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每年人均再增加 1680 元;提高五保供养对象等特困人员的生活保障水平,年人均再提高 120元;大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筹资水平,由人均 150 元提高到 200 元,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 70%以上,普通门诊费用补偿比例力争达到 50%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 5 万元,将残疾人 9 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推行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相挂钩的联动机制,提高优抚对象定期怃恤和生活补助标准,防止由于物价上涨影响到低收入的家庭生活。全面推进教育均等化。全面提升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水平,继续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扫尾工程,确保 2012 年前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标准化建设目标如期实现。进一步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继续为 200 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备教学设施、体育文艺器材、以及饮食卫生设施。加快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建设,重点支持新课改推广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让每所农村学校都有相对完备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较好的教学资源;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力争 9 月底前完成;继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对中职、中专、技校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的学费实行全免;在普通高中建立助学金制度,资助面为在校生的20%;加大对普通教育新建校舍的支持力度,支持新建一批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进一步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大力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提升市级医疗机构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县级中心医院、妇幼保健医院、疾病防治的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所、村级卫生站的初级卫生保健功能,进一步提高乡村医务人员的医术水平和待遇保障水平,完善村级卫生所的处置室、观察室、诊断室、医药用品、看病及报销情况,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中心的设施达到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医生补助和进修制度。支持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解决药品中间环节成倍加价问题,307 种基本药物实行零差价销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 150 元提高到 200 元,人均公共卫生经费由人均 15 元提高到 25 元,继续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 9 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文化体育广播事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支持每个乡有一个文化站,每个村有一个农家书屋,新增农民工活动室 20 个;进一步巩固村村通广播电视,继续开展送电影送戏下乡、文化艺术周活动,提高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补助标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全覆盖工程,支持每个村有一个文化体育场所,为 453 个村配备乒乓球台等运动健身器材,支持 226 个村修建篮球场,对 600 个村的体育设施进行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新闻宣传装备,配备先进的传媒设施,建立文化艺术基金,鼓励舞台大片大作艺术精品创作,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开展综合性节庆活动,支持晋城大型骨干文体设施建设,广泛支持各类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加大“三农”建设的投资力度,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提高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在全面落实各项原有的涉农补贴政策同时,新增的补贴主要有,农村饮水水价补贴、农田建设补贴、灌区建设补贴、设施蔬菜贷款贴息补贴、玉米丰产建设补贴、造林补贴、农机作业和大型老旧农机以旧换新补贴、牛羊规模健康养殖补贴、农业科技推广示范补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50 公斤提高 5 到 7 元。围绕农民工向技术工转变,以企业用工为导向,大范围支持各类技能培训,让初级文化程度以上的适龄青年掌握一技之长,支持、鼓励本地产业技术工人走出去打工、创业,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低于1 万人。全力支持以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技工学校为基础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教学条件提升改造工程,实施中职教育免费全覆盖,为经济转型、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实用的新型劳动力大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力支持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工程。完善乡村道路养护投入机制,保障 3133 公里的乡村道路养护,巩固好公路建设成果。继续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 330 个村 10 万人的饮水安全,支持沁水、高平、泽州完成 2000 个厕所无害化建设改造;支持大型畜禽粪污综合处理项目,支持城镇集中供热向农村拓展,在有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支持污水、燃气、垃圾、供热、环保设施的全覆盖试点,支持 18 个清洁工程示范项目、100 个生态园林村建设。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加快扶持一批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一体化产业经营,有效提升蚕桑业新技术推广示范和蚕桑养殖现代化设施扶持力度,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再保险资金,全面落实和推进养殖业、种植业各项财政保险,增强农业减灾抗灾能力;支持 3 万亩优质小米基地,支持新发展干果经济林 3.3 万亩,形成 400 公里长、50 米宽的生态林区防火隔离带,提高森林防火水平;支持 6000 亩优质无公害水果示范片建设,补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支持万亩千栋设施大棚菜篮子工程,扶持一批标准化蔬菜市场,扶持集约化蔬菜育苗基地,提高城镇周边的基本菜地面积和生鲜食品供给能力;支持 50 个市级示范合作社,补助大型沼气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及服务网点。加大农业产业化扶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采用贷款贴息的方式扶持 50 个百亩以上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全面贯彻中央 1 号文件,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资力度,大力支持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农田小水配套、末级渠建设,支持大坝维修加固、溢洪道改扩建、小型灌溉 1300 亩、河滩造地1200 亩,继续支持任庄水库调水工程,支持 20 平方公里的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大力发展节水型灌溉和矿山废水利用设施建设,进一步改造和提升有机旱作农业,加大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支持力度,支持 100 个生态园林村的 82 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治理土地 2.94 万亩,新增耕地面积 4000 亩;支持 2.5 万亩土地治理项目,新增 6 万亩机械化耕作农田。扶持偏远贫困地区发展。全面落实关于解决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的实施意见,安排 2500 万元加大扶贫攻坚的支持力度,努力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上取得实质性效果。按照低门槛、广覆盖、普受益的原则,连续第三年扶持偏远山区贫困农村发展,在原有基础上,今年新增 220 个贫困村和革命老区村的产业项目,重点发展种养加及乡村旅游、劳务输出等,积极支持连片贫困区纳入以工代赈易地移民搬迁试点,稳步实现脱贫致富。加大移民搬迁财政扶持力度,市县两级补助标准在原基础上翻一番,搬迁任务由 1000 人增加到 2000 人。四、全面提升和谐构建水平,加大中心城镇建设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快步发展加快建设“方便、温馨、开放、现代”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是发展的后劲、城市的活力、全市人民的愿望。今年,继续加大特色城镇化投资力度,支持阳济高速、安郑高速早日开工,支持兰花路、凤城南路、金村大道、红星街东、西两段工程等城市骨干道路建设,支持市区小街小巷路面硬化,改善城市交通条件。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支持污水深度处理及再生水利用配套管网建设,支持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三馆合一工程、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中等专业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廉租房补贴政策,按每人每年1080 元为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家庭发放货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