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规划_第1页
朔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规划_第2页
朔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规划_第3页
朔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规划_第4页
朔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朔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规划 一、概 述1总体陈述按照国家、省、市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我们专门成立机构,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及其对我市的影响,以及我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紧紧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重点工程和项目充实规划,并合理时空布局,建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本规划重点对种植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农业科技教育、市场、信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劳动力转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产业化、外向型农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专题规划。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1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落实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集约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进程,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及基地认定步伐,加大农产品品牌打造力度;加强农业执法,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壮大中介组织,促进土地流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2.2 基本原则2.2.1 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增强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2.2.2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区位、经济等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目标,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体系。2.2.3 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充分把握和认识规律,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出发,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出发,着力化解资源约束与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2.2.4 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深刻把握和理解胡总书记关于城乡发展关系两个重要论断的实质,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以科技进步为支撑,逐步建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2.2.5 坚持项目带动的原则。以项目充实规划,搞好农业重点工程和项目的研究,合理、科学地安排工程和项目的时间和空间布局,着力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存条件,以大工程、大项目带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三、“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良好,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1、农业结构调整由适应性向战略性调整转变。 “十五”期间,我市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和效益原则,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了“三个优化”、“八个提高”,即农业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区域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产值中的比重、畜牧业在整个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食草畜牧业在整个畜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无公害农产品在整个农副产品中的比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2、农业生产由追求产量向重视质量转变。一是农业标准化加快实施。初步形成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相配套,产品标准、生产标准相衔接,主导产业、主要产品、名特优新产品门类齐全的农业标准体系。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得到重视。从 2003 年开始,我市全面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销售和使用。在此基础上,“沃土工程”、“能源环境工程”深入实施,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治理全面展开,产地污染源控制得到加强。三是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蓬勃发展。到 2005 年底,全市已建立各类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5 个,面积 20 万亩。全市绿色农产品品牌达到5 个,有 22 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证书。四是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范围、检测内容不断拓展,初步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3、农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构成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05 年底,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 125.16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81 元,比上年增加 286 元,增 10.2%,是历史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一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收入的构成上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及外出劳务可为农民提供的纯收入分别为 1690 元、1011 元、380 元。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收入为 866 元,同比增长 6.9%;畜牧业人均纯收入为 820 元,同比增长23.1%;外出劳务收入同比增长 84.5%,都较以前有大幅度的增长,这些积极的、可喜的变化说明,我们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正在逐步显现。4、农村小康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坚持以小康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全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村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康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到“十五”期末,有 5 个县区 52 个乡镇、1392 个村、90.3 万农业人口实现了基本达小康;有 29 个村、4.1 万人跨入宽裕型小康行列。5、科技兴农工作扎实推进。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全市各乡村主要劳力掌握 1-2 门实用技术,农民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逐步增强他们调整结构的积极性、主动性,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增收致富。同时,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行为逐步变为政府推动、部门服务、市场运作、培训先行、有序转移的健康发展轨道。全市共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新品种 220 多个,新技术 30 多项。全市的新优农作物品种、种子包衣、地膜覆盖、化肥深施、有机肥增施、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增加了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转变了农业的增长方式。6、扶贫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实行县区四大班子领导包乡镇,乡镇主要领导包村,一般干部包户的“三包”责任制。从 2000 年开始,我市启动实施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322”移民工程,到 2005 年取得了较大突破。几年来共投入资金 9200 万元,新建移民村 16 个,移民 246 个村、3162 户、18738人。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制定整村推进规划。从 2004 年开始有 22 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投入资金 630 万元,建设项目 29 个,涉及种草、养畜、种植中药材以及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宣传动员,建章立制,加大贫困地区农民工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转变思维方式,走出山村,走向文明,达到全家受益的目的。2004 年通过国家出资、农民受训、多方择业的方式,全市完成对 500 人的培训,转移 400 人,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 45 万元。四是改善环境,扶持龙头,实施产业扶贫,确保龙头企业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的农户受益。几年来,先后扶持了朔州市绿缘奶业有限公司、右玉鸿利农牧机构等一批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扶持和发展农村小型养殖场 50 个,在移民新村带动养殖户 120 户,安排贫困地区 180 人在公司就业,人均年工资收入 8000 元。五是加大力度,创新机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取得实效。每年,全市共抽调 1500 多名干部,组成 500 多支下乡工作队帮助贫困村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7、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一是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带动力明显增强。到 2005 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组织已发展到 105 个,其中加工型龙头企业达到 70 个,年销售收入达到 35 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龙头企业 6 家,超 5000 万元的企业达 5 家。其中古城乳业集团公司列入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山阴康喜奶业公司、山西嘉利科技股份公司两家企业被评为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主导产业的形成,而且通过互联互动,拉动了一批又一批为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服务的加工企业,成为新的龙头,加密和延伸了产业链。二是农产品市场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建成较规范的农副畜产品批发市场6 个,年交易额达 10 多亿元,其中交易额亿元以上的有 4 家。南河种蔬菜市场、右玉玉羊市场、大运果菜市场已列入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平鲁区的小杂粮市场、后所的胡萝卜市场、应县大临河的土豆市场等专业市场,其产品销到了全国各地。这些市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农产品集散、信息发布功能,促进了全市产业化发展。三是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到 2005 年底,全市农民经纪人发展到 2万多人。农民经纪人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架起了农业、农村、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实现了农民与市场的对接,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繁荣了市场,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继山阴县古城的奶业协会、市奶业协会、市小杂粮协会后,又先后成立了朔城区青青蔬菜协会、应县应州绿蔬菜协会等一批极具辐射带动力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些组织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的载体。8、外向型农业有了较快发展。几年来,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畜牧产业优势和煤电、土地资源优势,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发动全体干部职工,研究招商规律,改善招商办法,迅速掀起了大招商、招大商,大引资、引大资的热潮。仅去年,农业系统共引进市外资金 7.16 亿元。这些项目和资金主要是在奶、肉等畜产品,蔬菜、小杂粮、玉米、马铃薯等农产品加工方面,这也为我市发展外向型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9、农业功能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多种功能拓展。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的功能正逐渐由单一功能向多种功能拓展。在农业的经济功能上,通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外向农业,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传统农业的经济功能得到了强化。在农业的社会功能上,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为城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农副新产品,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农业的生态功能上,从依靠资源消耗型生产的传统增长方式转向实施可持续发展,花卉、食用菌、沼气等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正在兴起,农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得到加强,生产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生产模式已初步形成。10、依法行政,农业的法制化进程在加快。认真贯彻落实“三补贴两减免”等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保护和支持力度。规范和整顿农资市场秩序,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实施村务公开,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依法兴农、依法护农、依法强农在全市形成良好氛围,农业的法制化进程正在加快。同时,我们也看到,受国内外市场的影响,资源及生产条件的约束,我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还存在许多较为突出的问题。1、国际市场的影响加大。相对其它产业,入世对我国农业的负面影响更多。由于生产规模、技术水平、政府补贴等存在巨大的差距,国外较低价格的农产品将逼使国内农产品价格必须长期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因此,从中长期来看,国内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将会逐步下跌,而非大多数人呼吁或希望的那样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而且国家以价格政策调节的余地已不是很大。因此,想以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来促进农民增收,难度相当大。而农产品长期保持低价格对我国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国情、特殊社会结构的国家来说,可能不仅成为一个经济问题,更有可能成为一个社会问题。2、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还较为脆弱,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粮食产量年际间变化较大,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再加上我市的耕地质量相对较差,中低产田所占比重较大,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使用,部分水浇地变成了名誉水地,保浇地面积较少,尤其是高效节水面积微乎其微,平均单位面积耕地的产出率较低。3、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还待进一步提高。在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绝大多数,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差次不齐,大部分农民的科技意识、科技技能相对较低,一些常规的科学技术农民的接受和运用能力都相对较低,导致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低,这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严重制约因素。4、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毋庸置疑,与内蒙、河北、陕西、河南等地相比,地处内陆地区的我市,由于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能源工业的发展,其农村劳动力的价格要明显高出一截。劳动力价格高导致产品成本相应提高,在价格上不具优势,或者效益难以提高,使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下降。5、陈旧的生产方式没有改观。传统的耕作方式和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仍然是最普遍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狭小、一户多产、一户多品,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步子缓慢,影响了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由于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集约化程度、市场化程度、标准化生产水平都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劳动率和产投比都较低,削弱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在我市的农产品中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大多数农民的质量意识淡薄,再加上市场缺乏引导,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销售机制还未从根本上建立,好多农产品没有品牌,质量低、包装差,市场竞争力不强,占有率不高。6、社会化服务水平、产业化经营水平都相对较低。由于各种原因,当前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资金、人才、技术、生产资料等要素市场不完善、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产业化经营水平都相对较低,形不成规模,创不出品牌,占不了市场,增不了效益。7、发展不平衡。尽管在过去的几年来,全市的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但是也应看到地区与地区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发展是相当不平衡的。在一些边远山区,仍有 10 万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的甚至温饱都没有解决了。在条件较好的乡村,也有好多是大户、高收入户掩盖了普通农户。而且这种差距和不平衡还在继续扩大,这是在我市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8、农用土地面积不断缩减。由于城建、交通、工业园区等的建设和前几年退耕的实施,近年来我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特别是城建、交通和工业园区所占地大多是较好的耕地,而新增地却地力水平不高,这样农业的生产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已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农村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都因此而加剧。同时,土地流转缺乏有效合理的机制,很难向现代农业所需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既面临着上述问题和矛盾,但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在中央关于中部崛起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会得益于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环渤海地区和环京津地区经济圈的加速融合,各种要素的不断积聚,和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始新一轮的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我们认为,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是朔州顺应这种大趋势,趁势而上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区域化进程将带动农业产业形式的改变。目前,在朔州的周边地区已快速形成一个以京、津为龙头的庞大都市群,消费层次不断提高,为高品质、高价值、高效益的农产品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和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对生产环境的治理和自然生态的保护已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地区观念逐渐淡化,区域联合,共建中心大城市的概念普遍得到认同;以工哺农、以城带村的发展机制的建立,城乡二元分割的坚冰开始消融;我市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全面实施,等等。可以说,形势的新发展,已经为多年来一直停留在孕育阶段的区域特色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真正孵化出笼,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城乡社会在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就业结构融合的速度都已大大加快,农业从被动适应城市需求转向主动向城市渗透、融合。城乡优势互补,以工哺农,以农促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联动发展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这不仅为我市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而且也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和消费空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高附加值、高效益转变。近几年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已逐渐向为加工业提供原料和满足市场消费为导向的目标发展。以促进养殖业发展的饲草饲料种植、填补市场空档的延秋瓜菜种植和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优质小杂粮种植,不仅提供了更高价值、更高质量的产品,也使我市区域特色农业发育的基本元素和框架壳破雏现,日渐成型。农业生产条件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业集约化、科技化、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耕作、排灌、管理到收获、加工农业机械在日益普及,特别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面积日益扩大,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也使农业可以逐步摆脱气候、季节、地理的束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条件和装备水平的提高,使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区域布局有了更大的灵活性。生产资料要素配置逐步市场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市场在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生产资料要素的配置上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增收为目标,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依托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模式必将快速建立。农业功能趋向多元化。农业除提供适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需求多样化要求的经济功能外,观光旅游、健身休闲、文化、科普、教育和生态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强,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途径。四、“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1、种植业: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 410 万亩左右,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 300 万亩左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80 万亩左右,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 30 万亩左右,粮、经、饲比例达到 7:2:1。粮食产量稳定在 67.5 万吨以上,到 2010 年达到 75 万吨;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 50 万亩左右,亩均单产年递增 2.1%,到 2010 年产量达到 5000 吨以上;瓜菜播种面积稳定在 30 万亩左右,到 2010 年总产达到 100 万吨以上。到 2020 年的十五年间,力争我市的种植结构得到整体优化,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结构体系,并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科技含量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使全市的粮食生产能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耕地的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有明显提高。2、新农村建设:从 2006 年开始,每年铺开建设 100 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整治村 200 个,到 2010 年全市共达到 1500 个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00 亿元,年均递增 1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500 元,年均递增 15%左右; 1 个县区,20 个乡镇,394 个村,38.8 万人口基本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累计有 5 个县区,67 个乡镇,1692 个村,98.8 万人实现基本达小康目标。3、扶贫开发:到 2010 年解决贫困人口 4.3 万人,整村推进 98 个村,移民搬迁 230 个村、31674 口人,培训 44900 人、转移 38165 人,扶持龙头企业27 家。4、产业化经营:到 2010 年,完成销售收入 100 亿元,年均递增 20.1%。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和组织发展到 300 个,重点建成 30 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超 10 亿元的 1 家,销售收入超 5 亿元的4 家,销售收入超 3 亿元的 5 家,重点企业销售收入突破 70 亿元。全市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70%,带动农户 15 万户,占农户总数的 50%,带动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户均增收 800010000 元。重点龙头企业加工原料来自市内基地的比重占 80%以上,建成档次较高的畜牧园区 50 个,培育规模养殖企业 100家,带动全市共发展饲养奶牛 25 万头、肉牛 20 万头、羊 280 万只、猪 75 万头、形成 40 多个奶牛集中生产区和 50 多个肥羔羊生产区。5、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到 2010 年“绿色证书”培训 1500 人,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 12000 人,新型创业农民培植工程,300 人,在 1734 个村培育 5000个科技核心示范户,辐射带动 150000 个农户,推广 50 个主导品种和 50 项主推技术。6、农民工转移培训:在近年来开展培训的基础上,到 2010 年全市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 15 万个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其中职业技能培训7 万人,岗位培训 8 万人。7、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到 2010 年信息服务网络覆盖全市 6 县(区)和所有的乡镇,使农业生产经营者能够及时获取有效的农业信息,同时组建 500 人的农民信息员队伍,解决信息到农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产品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和扶持引导下,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以现代物流、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市场流通方式为先导,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8、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到 2010 年农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达到 85%以上,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面积达到 60 万亩,无公害产地认定达到 180万亩,种植业无公害产品认证 50 个,并建设市、县区各级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9、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0062010 年,全市建设 6 个跨乡镇的区域中心站;建设 12 个农业科技示范场;组建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建设农技推广网络信息系统,建成计算机操作平台 50 个,实现网上技术服务与推广,提高工作效率;吸纳农技推广协会单位会员 89 个,个人会员 490 人;建设连锁经营实体 40 个;坚持“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和引导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0 个五、建设重点(一)种植业生产上着力抓好“四大基地”建设。一是东部以高蛋白饲用玉米和高淀粉专用加工玉米为主的玉米生产基地,面积 150 万亩左右,区域布局上主要是以大运高速公路和二级路沿线为主的四个平川县区形成产业开发带。品种布局主要是优质高蛋白饲用玉米、高淀粉专用加工玉米、带穗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二是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面积 100 万亩,以平鲁区和右玉县两个山区县区为主建设高淀粉马铃薯和鲜食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四个平川县区为主建设提早上市型马铃薯生产基地。三是西北部以平鲁区、右玉县和四个平川县区的坡区为主,建设优质杂粮生产基地,面积 100 万亩,按照抓特色、提质量、上规模、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的方针,突出荞麦、燕麦和杂豆的生产,注重产业化开发,力争使我市的小杂粮生产成为出口创汇,推动全市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打产品之一。四是延秋瓜菜生产基地。在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乡村,发展延秋露地瓜菜,在城镇近郊发展设施农业,到 2010 年全市实现商品菜播种面积 100 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 3 万亩,出口蔬菜基地 20 万亩,总产量达到 200 万吨以上,无公害蔬菜达到 95%以上,绿色及有机蔬菜品种达到 30%以上,蔬菜产值达到25 亿元。结合退耕发展黄芪、甘草等中药材和大接李、仁用杏等经济林 30 万亩,按照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加强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园艺产品的开发生产,着力建设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五是围绕“四大基地”的建设,增加投入,加大种子、土肥、技术、植保、植检等体系的建设的力度。(二)新农村建设重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从下面四个角度着力建设好新农村。一是树立四种理念,即: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新农业,以城市化的理念建设新农村,以现代化的理念培养新农民,以科学化的理念发展新经济。二是建立四种机制,即: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推进机制,一企一村、一矿一村的投入机制,领导、部门、企业、指导员四位一体的领导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考评机制。三是创新六种模式,即:城市依托型、工业带动型、旧村改造型、移民搬迁型、村庄合并型和旅游观光型达到六个标准,即: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优美整洁、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三)在扶贫开发上,重点是在右玉、平鲁和山阴三个县区实施移民并村、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和机关定点扶贫、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转移。(四)在产业化经营上,围绕县域经济、龙头企业、市场、基地等四个方面进行建设。1、县域发展重点朔城区:重点发展马铃薯加工、饲草加工。山阴县:重点发展乳品加工、奶牛养殖,大力发展奶业经济。应 县:重点发展玉米加工、蔬菜加工,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经济。右玉县:重点发展肉羊加工、肉羊养殖和沙棘加工。平鲁区:重点发展小杂粮和马铃薯种植,及肉牛、肉羊养殖,培育和壮大杂粮加工企业。怀仁县:重点发展乳品加工、奶牛养殖和高效种植业经济。2、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十一五”期间,坚持扶优扶强原则,发挥龙头带动效应,突出行业发展重点,要巩固壮大做强乳品、肉牛、肉羊加工企业,重点支持下列企业和项目加速发展:(1)乳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液体奶、保鲜奶、无菌奶、中学生专用奶及各种酸奶饮料,积极开发奶酪、奶油、有机乳等新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巩固和加大奶业品牌市场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山西古城乳业集团公司 投资 3.9 亿元,重点实施 1 万头高产奶牛养殖园区项目、15 万吨奶牛全日粮配方饲料加工项目、20 万吨有机肥加工项目、20万吨液态奶生产线项目等四大项目。山阴康喜奶业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 7849 万元,重点扩建 10 万吨液态奶生产项目、建设年产 6000 吨乳酸饮料生产项目、开发建设年产 3000 吨乳粉系列新产品项目。山西溶溶乳业有限公司 投资 2.15 亿元,重点建设 5 万吨有机乳项目、年产 10 万吨液态奶生产项目和 1000 头高产奶牛养殖园区,形成 20 吨/年的生产能力,项目建成后,可新增销售收入 3.5 亿元,新增利润 3000 万元。山西雁门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 2 亿元,新上 10 条液态奶生产线和5000 吨奶粉生产项目,2007 年投产,年可新增销售收入 4 亿元,新增利润3000 万元。山西玉蓉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 11042 万元,新建 12 万吨液态奶生产项目,项目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 5 亿元,新增利润 3500 万元 ,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5 亿元。山西田仁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 11899 万元,新上 10 条液态奶生产线项目和千头奶牛养殖场,2007 年投产,可新增销售收入 3 亿元,新增利润 3300万元 ,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4 亿元。山西春城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 6400 万元,新上 5 条功能性液态奶饮料生产线项目,年产液态奶 5 万吨, 2006 年建成投产,年可新增销售收入 2亿元,新增利税 2000 万元。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3 亿元。(2)肉食品加工业 应县长城园肉乳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 6000 万元,重点建设万头肉牛基地项目,2006 年开工建设,2007 年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 5000 万元,实现利润 635 万元。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2 亿元。右玉鸿利农牧机构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 1.2 亿元,新上肉羊系列深加工项目,年加工肥羊 30 万只,年加工胆红素 100 公斤、血豆腐 500 吨、肠衣 30万付,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 4 亿元,实现利税 2500 万元。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6 亿元。山西三佳肉业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 5000 万元,新上万头肉牛肉羊系列加工项目, 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1 亿元。山阴天鹏农牧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 8000 万元,新上万吨猪肉加工项目和建设 10 万头肉猪养殖园区项目,万吨猪肉加工项目 2005 年投产,10 万头肉猪养殖园区项目 2006 年建成,项目全部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 2 亿元,实现利税 2000 万元。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2 亿元。山阴星火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 5000 万元,新上万吨猪肉加工项目和10 万头机械化养猪场扩建项目,项目建成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 1.2 亿元,新增利润 1500 万元。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2 亿元。(3)粮食加工业“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玉米、马铃薯、杂粮等深加工项目,培育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粮食加工企业,提高粮食转化率。山西玉雄淀粉糖品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 2.154 亿元,新上 15 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年可生产玉米淀粉 10 万吨、酒精 5000 吨、蛋白粉 9500 吨、玉米油4100 吨、纤维蛋白饲料 3.5 万吨。现投资 4500 万元的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 2.82 亿元,利税 3500 万元。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5 亿元。朔州渝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 投资 2.1 亿元,新上 8 万吨高麦芽糖项目和 10 万吨低聚异麦芽糖项目,其中 8 万吨高麦芽糖项目投资 4900 万元,新增销售收入 2.35 亿元,利润 2116 万元,税金 2460 万元;10 万吨低聚异麦芽糖项目投资 1.6 亿元,计划 2008 年投产,年新增销售收入完成 4.6 亿元,利润6000 万元,税金 3600 万元。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5 亿元。山西鑫邦燕麦食业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 5000 万元,新上万吨燕麦系列食品及特色杂粮加工项目和绿色燕麦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 1 亿元,利税 2500 万元。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1.5 亿元。山西嘉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 1.55 亿元,依托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品,建立一座占地 600 亩,配套种植基地 30 万亩,集马铃薯综合加工、饲草加工、青玉米、豌豆、毛豆加工及奶牛饲养繁育为一体的高科技农业生态园区。重点建设马铃薯变性淀粉生产项目,扩建速冻豌豆、速冻甜玉米项目,新建胡萝卜综合加工、玉米芯加工项目,利用薯渣与玉米秸秆建设年产 3000 吨生物发酵饲料加工项目,新建千头良种奶牛饲养繁育场,完善 30 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项目,构建自己的营销模式,组建高效的营销网络。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 4 亿元,新增利税 3500 万元。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5 亿元。朔州市金铃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 5000 万元,建设 1 万吨马铃薯无矾粉丝项目, 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1.5 亿元。右玉图远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 5000 万元,新上万吨小杂粮系列深加工项目和真空冷冻干燥食品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 1 亿元,新增利税 1500 万元, 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1 亿元。山西渊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 2000 万元,建设年产 1000 吨乳酸菌生产项目和新上兽药生产线,完成国际标准化改造, 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2 亿元。(4)蔬菜加工业重点支持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支持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开展自营出口。山西辈辈龙蔬菜食品饮料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 1.48 亿元,新上 800 吨蔬菜软糖生产线、12000 吨蔬菜沙棘饮料生产线、20 吨沙棘油项目,项目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 1.5 亿元,新增利税 3000 万元。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2亿元。怀仁举龙脱水蔬菜有限公司 投资 2800 万元,建设年产系列脱水蔬菜2000 吨、浓缩西瓜汁 1000 吨项目和 1000 吨恒温库一座。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新增收入 3500 万元,新增利税 900 万元。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5000 万元。山阴鲜通蔬菜有限公司 投资 1106 万元,建设年加工 1000 吨真空速冻干燥蔬菜加工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收入 2000 万元,新增利税 544 万元。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3000 万元。(5)饲草加工业 朔州旺发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 1.48 亿元,建设 1 万亩苜蓿草种植基地,新上万头(只)牛、羊、猪、鸡、兔示范养殖场,新上年产 1000 吨苜蓿草叶蛋白的高科技项目,建设年产 2 万吨有机生物肥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新增收入 1.2 亿元,新增利润 3000 万元。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1.5 亿元。汇源集团右玉分公司 投资 3000 万元,扩建 2 万吨沙棘饮料生产项目,项目建成后,可新增收入 8000 万元,新增利税 2000 万元。2010 年销售收入完成 2 亿元。3、基地建设重点 从抓园区建设入手,建设强大的养殖基地。按照“政府规划,大户投资,规模入驻”、“集中场地,集聚饲养,人畜分离”和“企业投资,自主办园,示范带动”三种模式,建设各类养殖园区 50 个,培育规模养殖企业 100 家。建成 50 个奶牛集中生产区和 50 个肥羔羊生产区。奶牛养殖基地主要分部在山阴县、应县、朔城区、怀仁县的平川区,右玉县的新城镇、右威镇,平鲁区的井坪镇、向阳堡乡。重点建设古城的万头奶牛养殖园区、怀仁云东养殖园区、朔城区的金沙养殖园区、应县的田仁养殖园区、平鲁区的绿圆养殖园区、右玉县的绿缘养殖园区。重点发展奶牛养殖户 7 万户。2010 年奶牛养殖达到 25 万头,年产鲜奶 50 万吨。 肉牛养殖基地主要分部在六县区的边坡区,重点建设朔城区的兴隆养殖公司、三佳肉业公司的右玉养殖基地、应县长城园公司的肉牛养殖基地。2010 年肉牛养殖达到25 万头。肉羊养殖基地主要分部在右玉县、平鲁区和其他县的边坡山区。2010 年肉羊养殖达到 28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主要分布在山阴、应县、怀仁、朔城区等地。2010 年肉猪养殖达到 75 万头。4、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建立和完善重点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布局合理、交易方式先进、功能齐全、信息灵敏、安全卫生、覆盖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点市场。优先扶持目前己具有全国性或省内影响较大的朔州大运市场、朔城区新世纪市场、贾庄蔬菜批发市场、山阴县岱岳蔬菜市场、后所萝卜市场、应县金城瓜菜市场、南河种蔬菜市场、大临河蔬菜市场、下马峪蔬菜市场、杏寨蔬菜市场、怀仁瓜果菜市场、尚希庄蔬菜批发市场、南小寨肥羔羊市场、右玉杂粮市场、平鲁小杂粮市场的升级改造。培育引导农民经纪人 5 万人进行农产品流通。主要建设内容有: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把改善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交易条件,包括场地道路硬化、水电设施配套、交易棚厅搭建、冷库储藏保鲜设施、垃圾集中处理设备等放在突出位置,增加投入,加快建设,尽快改变批发市场设施简陋和脏、乱、差状况,满足大规模集散商品和全天候交易的需要。2006年重点扩建朔州大运市场,扩建面积 104 亩,建封闭交易大厅 1 个,基础建设项目计划投资 3000 万元。同时投资 300 万元扩建南河种市场,完善电子结算、信息发布、无公害检查体系,改善公共设施。建设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到 2010 年建立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对批发市场的商品流量流向、商品质量状况、交易过程、资金结算、商户动态、信息收集发布等实行电脑联网管理,增加农产品交易活动的透明度。进一步完善指导市场之间的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共享,更好地发挥市场信息对引导农产品跨区域有序流通的重要作用。计划投资 500 万元。完善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测功能。严把农产品市场准入关。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配置快速检测仪器,配备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切实有效地开展检测工作,并建立质量安全检测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和不合格农产品就地销毁制度,防止有毒有害产品经过批发市场环节进入消费领域。该计划投资300 万元。创新农产品批发交易方式和市场经营管理体制。积极推选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统一结算,加强对交易活动的规范化管理,维护交易安全。积极扩大农产品拍卖制度的试点,提高交易效率,提高批发市场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深化市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二是推选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和分级包装上市制订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分级分类标准,为农产品订单交易、网上交易和拍卖交易提供技术依据。依托产地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分选、包装设施。逐步推选农产品包装上市,提高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重量标准化程度,增加市场竞争力。2010 年 80%的市场农产品能有带包装销售。三是扶持农产品新型流通业发展。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经销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建设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支持建立一批跨区域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为连锁经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网上交易平台,完善信息查询、信用保证、网上签约、纠纷仲裁、网络结算、送货验货等制度,规范网上交易行为,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农贸市场实行退路进厅,取消马路市场,建设场所相对固定的大厅式交易市场,完善场地、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必要设施。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行“农改超”(农贸市场改造成农产品超市),改善购物环境,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零售业态。四是建设农产品公共营销促销服务系统。按照 WTO 规则,加大政府对农产品营销促销活动的支持力度,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加工贸易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公共营销促销服务。一是农产品网上展厅。二是组织开播农产品营销促销公益广告。三是举办农产品展销洽谈活动。四是支持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在全国或出国参展。(五)在新型农民培训上,重点是绿色证书、科技入户、跨世纪青年农民、远程教育的培训及相关体系建设。1、绿色证书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是农民科技培训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是按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对广大农民开展培训,培养骨干农民。2006-2010 年每年培训 300 人,6 年共培训 1800 人,达到每村有 1 人参加绿色证书培训。 2、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主要是对农村优秀青年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我市先后有应县、右玉县、山阴县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共培训青年农民 6000 多人, 20062010 年,其他三县区完成该项目的实施,每年培训青年农民 1200 人。总计达到 12000 多人,基本达到每个村有 12 名优秀青年农民参加培训。3、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主要是从参加前两项工程培训的学员中,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将其培植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计划 2005 年培植农民 50 人,2006-2010 年每年 50 人,6 年共计培植 300 人,基本达到每个乡(镇)培植 3-4 人。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主要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引导性和示范性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 46.3 万人,其中年龄内正式劳力 43.5 万人,根据调查,全市从事农牧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为21.3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 46,有 25 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近年来我市累计转移的常年或季节性劳动力为 12 万人,其中在外打工大于 8 个月的大约 7 万人,需稳定转移 25 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从 2006 年2010 年,每年需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或引导性培训 5 万人,5 年共计培训 25 万人。5、农业远程培训工程。主要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大传播覆盖面,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走进千家万户。2006-2010 年,农业远程培训计划开发培训课程 20 门,向全市播出2000 小时,向农民发送农业科技光盘 1 万张。同时,继续加大“农业科技电波入户计划”实施力度,到 2010 年,全市实现电波入户。6、科技入户工程。在全市 1734 个行政村中,每年培育 5000 个科技核心示范户,辐射带动 100000 个农户,并实行农技人员蹲村包户制。通过培训和示范,推广 50 个主导品种和 50 项主推技术。达到使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 95%以上,示范户农、畜产品产量和收入比上年提高 10%以上。 7、建设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有效整合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或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并完善以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县区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朔州农校、市县农广校、各县职业技能学校、职中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从市到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为实施六大培训“工程”提供保障。重点加强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县、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一是 建立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计划投资 1000 万元,项目从 2006规划实施,2008 年 5 月建成投入运行。二是 2006 年2010 年六县区都要建立起农业科教培训中心,每个培训中心计划投资 500 万元,总计 3000 万元。三是到 2010 年全市围绕农民工转移就业要完善、建设 18 个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各基地要有实习场地和设施。全市 73 个乡镇要建立起农民科技培训站,每站要有 50 平方米以上的教室,配备一台电视机、一台微机和 VCD,实现网上教学和远程教育,预计投资 5500 万元。四是 20062010 年,结合实施“金农工程”,通过专线、寄定盒等设施,使 80%以上的农户能从电视上收看全国各大农业及科技教育网站内容。计划投资 2000 万元。(六)在农民工转移培训上,重点是引导培训和就业培训以及职业技能的提高,着力抓好培训基地建设、技能实习基地的建设。(七)在农业信息体系上,一方面是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以国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为契机,全面建设“金发”工程,建成朔州市农业信息网和市农业局局域网,实现办公自动化,初步完成六县区信息平台、73 个乡镇信息服务站;推进农业电视节目进村入户,为县级电视台增配发射装置,扩大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的覆盖面,使农业节目的进村入户率达到 85%以上;建立信息采集系统,到 2010 年农民信息员达到 500 人。(八)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1、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共制定各种标准 17 项,每项需补助 3 万元,共计51 万元。一是围绕平川四县区百万亩优质玉米种植工程和以应县玉雄淀粉公司、朔州渝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的玉米深加工项目,制定无公害玉米种植规范 和专用高蛋白饲料玉米种植规范。 二是围绕山区两县区优质高淀粉马铃薯种植工程和朔城区嘉利淀粉公司土豆深加工项目,制定无公害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规范和无公害脱毒马铃薯大田种植规范。三是围绕百万亩优质小杂粮种植工程和平鲁、右玉、山阴小杂粮加工项目,制定无公害豌豆种植技术规范、无公害荞麦种植技术规范 、无公害葫麻种植技术规范。四是围绕优质延季瓜菜种植工程和无公害瓜菜外销、脱水蔬菜加工项目,制定大白菜、葱头、大葱、架豆、青椒、夏土豆、胡萝卜、西瓜、西葫芦、大蒜等 10 个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制定项目经费主要用于资料、差旅、咨询、试验、劳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