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材料力学ii第一章 材料力学 孙训方_第1页
[工学]材料力学ii第一章 材料力学 孙训方_第2页
[工学]材料力学ii第一章 材料力学 孙训方_第3页
[工学]材料力学ii第一章 材料力学 孙训方_第4页
[工学]材料力学ii第一章 材料力学 孙训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 1 1 非对称纯弯曲梁的正应力 1 2 两种材料的组合梁 1 3 开口薄壁梁的切应力 弯曲中心 1 4 开口薄壁截面梁约束扭转的概念 1 5 平面大曲率杆纯弯曲时的正应力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1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 1 1 非对称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当梁具有一个纵向对称平面,且外力作用在该对称平面内时,梁将发生对称弯曲 (图 a), 材料力学 () 中已研究了该情形下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对称轴 )Fzy(a)xyz F2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当梁不具有纵向对称平面,或梁虽具有纵向对称平面,但外力作用面与该平面间有一夹角,梁将发生非对称弯曲 (图 b)。 本节研究非对称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z FyxFzy(b)zyF对称轴z3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三角形截面纯弯曲梁如图 (a)所示,图中, x为梁的轴线, y,z为任意一对相互垂直的形心轴。横截面上弯矩 M的矢量方向和 y轴的夹角为 j, M 在 y,z 轴上的分量分别为 My和 Mz。 . 非对称纯弯曲梁正应力的普遍公式 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4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几何方面 试验表明,非对称弯曲时,平面假设依然成立,设横截面的中性轴为 n n(位置未定 ),距中性轴为 h(图b)的任一点的线应变为式中, r为变形后中性层的曲率半径。(1)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5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物理方面 横截面上各点 仍 为单轴应力状态,并设材料在线弹性范围内工作,且拉伸和压缩时的弹性模量均为 E, 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为(2)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6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静力学方面 法向内力元素 s dA组成的内力分别为将 (2)式代入 (3)式,得(3)(4)(5)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7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因为 ,必有可见,中性轴 n n通过横截面的形心。设中性轴 n n和 y轴的夹角为 q, 如图所示。由图可见将上式代入 (2)式,得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8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将 (6)式代入 (4),(5)两式,并注意到可得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9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联解以上两式,得将 (7), (8)两式代入 (6)式,得(1 1)式称为 广义弯曲正应力公式 。(1-1)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10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由 (7)和 (8)式可以解出中性轴和 y轴的夹角 q为由 (1-2)式可以确定中性轴的位置。令 (1-1)式中也可以得到 (1 2)式。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11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横截面上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分别发生在距中性轴最远的 D1和 D2点处,如图 a,b所示。把 D1和 D2点的坐标 (y, z)代入 (1 1)式,可以得到横截面的 st, max和 sc, max。(1-1)式也可以用于计算细长梁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12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 . 广义弯曲正应力公式的讨论广义弯曲正应力公式 (1 1)适用一切弯曲情况下梁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分述如下:( 1) 梁具有纵向对称平面 xy, 且外力作用在该平面内(对称弯曲 ,平面弯曲 )。上式即为对称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计算公式,式中的负号是因为 (1-1)式中 Mz为负值。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令( 11 )式中, My= 0 , Mz=M , Iyz= 0 , 得(1-1)13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2) 梁不具有纵向对称平面,但外力作用在梁的形心主惯性平面内,或外力作用面与形心主惯性平面平行图 a所示 Z字形截面梁,图中 y,z轴为形心主惯性轴 (Iyz=0), xy, xz均为形心主惯性平面。弯矩 M位于 xy面内 (M的矢量沿 z轴 )。将 My=0, M=Mz, Iyz=0代人 (1-1)式,得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a)(1-1)14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上式表明,只要外力作用在形心主惯性平面内,或者外力作用面平行于形心主惯性平面时,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仍然适用。由 (1-2)式,得,即说明中性轴为 z轴,梁只绕 z轴弯曲,梁的挠曲线和外力均在xy平面内,或外力所在平面和挠曲线平面平行,即梁发生平面弯曲。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15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图 b所示 Z字形截面梁,其 y,z轴为形心主惯性轴,弯矩 M的矢量与 y轴的夹角为 j,把 My=M cosj,Mz = M sinj, 及 Iyz = 0代入( 1-1)式,得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3) 梁不具有纵向对称平面,外力也不作用在形心主惯性平面内(1-1)(b)16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中性轴公式成为即中性轴不再垂直于 M(外力 )作用平面 (中性轴不沿 M的矢量方向 )。外力和挠曲线不在同一平面内,梁产生斜弯曲。因为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所以上式右端的第一项表示 xz平面内弯曲时的正应力,第二项表示 xy平面内弯曲时的正应力。可见外力不作用在形心主惯性平面内时,可将外力向两个形心主惯性平面内分解,分别计算两个形心主惯性平面内的弯曲正应力,将二者叠加可得到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17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4) 梁具有纵向对称平面,但外力作用面与纵向对称平面有一夹角。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这种情况,是情况 3的特例,已在材料力学 ( ) 的 8 2中研究过。18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例 1 3 已知: Iy=28310-8 m4, Iz=1 93010-8 m4,Iyz=53210-8 m4, s=170 MPa。 求 q。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19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由于 q 作用线沿 y轴,所以 My=0。 由图 b可见, Mmax=MC=Mz。Mz的矢量方向沿 z 轴的负方向,所以由 (1 2)式,得中性轴 n n位置如图 c所示。由图可见, st,max和 sc,max分别发生在 C截面的D点和 E点。该两点到中性轴的距离相等, D点的坐标为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解: 1. 用广义弯曲正应力公式计算20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按 (1-1)式,可得 D点的强度条件为把有关数值代入上式,得 q=23.1kN/m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21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2. 叠加法 将 Mz = MC沿形心主轴 y0, z0方向分解 (图 d),分别计算两个平面弯曲时的正应力,然后进行叠加。由材料力学 () 附录 () 的 ( 13)式确定形心主轴的位置,即形心主轴 y0, z0的位置如图 d所示。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zy0yz0D(d)22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由材料力学 ( )附录 ( )的 ( 14)式,得形心主惯性矩分别为沿形心主轴 y0, z0弯矩的分量分别为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23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D点在 y0, z0坐标中的坐标的绝对值分别为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zy0yz0D(d)24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D点的强度条件为解得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zy0yz0D(d)可见,当形心主轴位置未知时,利用广义弯曲正应力公式计算较为方便。25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 1 2 两种材料的组合梁 由 1, 2两种材料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矩形截面梁如图 a所示。设 1, 2两种材料的弹性模量分别为 E1和 E2,且 E1E2,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横截面面积分别为 A1和 A2。 现在分析该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弯矩 M 作用在纵向对称平面内,且 M 为正。26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图中, y为对称轴, z为中性轴 (位置未定 )。设平面假设依然成立,变形后中性层的曲率半径为 r, 横截面上距中性轴为 y的任一点的线应变为线应变沿高度的变化规律如图 b所示。(1)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27材 料 力 学 电 子 教 案当材料均在线弹性范围内工作时,横截面上材料 1,2两部分的正应力分别为(2)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正应力沿高度的变化规律如图 c所示28材 料 力 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