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通风设计规范_第1页
隧道通风设计规范_第2页
隧道通风设计规范_第3页
隧道通风设计规范_第4页
隧道通风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隧道通风设计规范篇一:隧道通风照明设计第五章 隧道通风照明设计 隧道通风设计 在隧道运营期间,隧道内保持良好的空气是行车安全的必要条件。为了有效降低隧道内有害气体与烟雾的浓度,保证司乘人员及洞内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公路隧道应做好通风设计保证隧道良好通风。 黄土梁隧道通风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隧道长度及线形,麻涯子隧道右线总长为1227m,风阻力大,自然风量小。 (2)交通量:麻涯子隧道为高速公路隧道,车流量大,为 2400 辆/h,且主要为中型货车和大型客车。 (3)隧道内交通事故、火灾等非常情况。 (4)隧道工程造价的维修保养费用等。 根据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规范 ,本隧道通风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单向交通的隧道设计风速不宜大于 10m/s,特殊情况下可取 12 m/s,双向交通的隧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8 m/s,人车混合通行的隧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 7 m/s。 (2)风机产生的噪声及隧道中废气的集中排放均应符合环保的有关规定。 (3)确定的通风方式在交通条件等发生改变时,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能适应火灾工况下的通风要求。 (4)隧道运营通风的主流方向不应频繁变化。 (5)CO 允许浓度 正常状态:?290ppm;阻滞状态:?300ppm。 通风方式的确定 右线隧道长度:1227m; 交通量:2400 辆/h,单向交通隧道; LN?1227?2400?106?2?106 故采用机械通风,纵向射流式通风方式。 需风量计算麻涯子隧道通风设计基本参数: 道路等级:高速公路,分离式单向双车道(计算单洞)行车速度:80km/h 空气密度:?/m3 隧道起止桩号、长度、纵坡和平均海拔高度: 右线桩号:K121+388K122+615,长 1227m;纵坡:全线为%的上坡;隧道的平均海拔高度 H=294m。 隧道断面面积:Ar? 隧道当量直径: Dr? 4?车道空间断面面积 4? =? 同一面积的周边长 设计交通量:2400 辆/h 交通量组成: 隧道内平均温度:tm?20?C (1)CO 排放量 CO 基准排放量: qco?/辆 km 考虑 CO 的车况系数为: fa? 根据规范,分别考虑工况车速100km/h,80km/h,60km/h,40km/h,20km/h 和 10km/h(阻滞条件下)的速度修正系数 fiv 和车密度修正系数 fd 如表所示:表 不同工况下的速度修正系数和车密度修正系数取值表 考虑 CO 的海拔高度修正系数: fh?1 考虑 CO的车型系数如下表: 计算各工况下全隧道 CO 排放量: QCO 1 ?106 ?(N m?1 n m fm) ?(N m?1 n m fm)=(482+211+163+5)?1+?122+5?302 =2661 当 v=80km/h 时 QCO? 1?1227?2661 6 ?10 3m2s / ? 其他工况车速下 CO 的排放量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如表: 表 各工况车速下 CO 的排放量 最大 CO 排放量:由上述计算可以看出,在工况车速为 20km/h 时,CO 排放量最大,为 QCO?/s。(2)稀释 CO 的需风量 根据规范要求,CO 设计浓度为:正常行驶?290ppm,发生事故时(20min)?300ppm 隧道设计温度 tm=20,换算成绝对温度T=273+20=293K 隧道大气压无实测值,按下式计算: P?P0?e ghRT ?101325?e ?294287?293 ? 稀释 CO 的需风量: Orep(CO)? QCOp0T ?106 ?pT0 代入数值得: Orep(CO)?( )?106 300104861273 3 m3s / ?940 (3)烟雾排放量 取烟雾基准排放量为:qVI?/辆?km 考虑烟雾的车况系数:fa? 根据规范,分别考虑工况车速100km/h,80km/h,60km/h,40km/h,20km/h 和10km/h(阻滞条件下)的速度修正系数 fiv 和车密度修正系数 fd 及不同车速下的烟雾设计浓度 K 如表所示: 表 不同工况下的速度修正系数和车密度修正系数取值表 柴油车交通量如下:柴油车:大客车 221,中货车 302,大货车 163,拖挂车 5 考虑烟雾的海拔高度修正系数:fh(VI)?1 考虑烟雾的车型系数如表所示: 表 考虑烟雾的车型系数表 计算各工况下全隧道的烟雾排放量:1 QVI?qVIfa(VI)fd(VI)fh(VI)fiv(VI)L ?106 ?(N m?1 n m ?fm(VI) 代入相关数值得: QVI? 1 ?1227?1326 6 ?10 3m5s /? 其他工况下的烟雾排放量如用同样的方法计算,计算结果列入表: 表 各工况车速下的烟雾排放量 (4)稀释烟雾的需风量为:Orep(VI)? QVI K 式中:K烟雾的设计浓度; 代入相关数值,并将计算结果列入表: 篇二:隧道通风设计说明省道 306 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公路改扩建工程(SQSJ2 合同段) 隧道初步设计说明 C6-1-2 省道 306 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公路改扩建工程(SQSJ2 合同段) 1.任务来源及设计原则 受贵州省公路局的委托,我院承担了贵州省省道 306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公路改扩建工程(SQSJ2 合同段)的勘察设计任务。根据贵州省公路局与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所签定的贵州省省道 306 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公路改扩建工程(SQSJ2 合同段)段设计合同进行隧道初步设计工作。 本次隧道设计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在遵守交通部颁发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同时,借鉴国内若干类似条件隧道的实例,按新奥法理论,结合隧道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主要技术标准 设计行车速度:40Km/h 设计交通量:(摘自贵州省省道 306 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折算为标准小客车/日) 设计交通量 2.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 设计依据的主要规范、标准 (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J B01-XX) (2)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J D70-XX) (3)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XX) (3)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4)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J014-97) (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XX) (5)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89) (6)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J042-94) (7)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 (8) 1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9)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10)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 (11)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 (12)交通部 1996 年 1 月颁发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13) 贵州省省道 306 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SQSJ2 合同段)隧道工程地质初勘报告 (14)贵州省省道 306 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勘察设计大纲、技术指导书) (中咨公司) (15)关于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工可与两阶段勘察设计及概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贵州省公路局) 设计主要参考的手册、规范 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隧道 (铁道出版社) 铁路瓦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TB10120-XX)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50086-XX) 隧道建筑限界:限界宽 11m(业主要求),限界高5m。 行驶方向:双向行驶。 设计荷载:汽车荷载公路级;人群荷载/m2 隧道内卫生标准: (1)一氧化碳(CO)允许浓度: 正常运营时 CO 允许浓度见下表。 交通阻滞时,短时间(20min)以内,为 300ppm,阻滞段计算长度不宜大于 1Km。 (2)烟尘允许浓度: 正常营运时为; 养护维修时不大于;当烟雾浓度达到时,采取交通管制。 照明标准:40km/h 供配电负荷等级:基本照明、排烟风机及消防为一级负荷,加强照明、一般通风机为二级负荷。 3.工程概况 隧道 本路段共有 4 座隧道,隧道总长 2404m,其中推荐线1704m/3 座,比较线 700m/1 座。按隧道长度分,推荐线中隧道 925m/1 座,短隧道 779m/2 座;比较线中隧道 700m/1座。 省道 306 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公路改扩建工程(SQSJ2 合同段) 隧道初步设计说明 C6-1-2 镇远隧道(C 线)隧道位于镇远县县城附近,隧道进洞口位于县武警中队南侧山坡,隧道出口位于镇远县中学北侧,场地地形总体为南、北两侧低,中间高,两侧山坡零星分布有少量房屋建筑。隧道进洞口自然坡度角为 20-30,出洞口自然坡度角为 10-20;轴线通过段高程,相对高差,地形起伏较大,场地地貌上属于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气象、水文 属中亚热带春夏半湿润气候,具冬暖春早、雨量充沛、夜雨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偏少等特点。 多年平均气温在;最热月份为每年的 78 月,气温;最凉出现在 1 月,平均气温;日极端最高气温(1953 年 8 月 18 日) ;日极端最低气温-(1977 年1 月 30 日)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78%。 年平均风速为/s,年最大风速为/s(S、SW)。 多年平均降雨量,年最大降雨量大于,年最小降雨量。降水多集中于每年的 410 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2%。年蒸发平均强度,夏季 69 月的蒸发强度占全年蒸发强度的%。 镇远 1 号隧道(K 线) 隧道区内地表水较丰富,隧道进口左侧有冲沟,冲沟沟宽,沟深,勘察时见有溪水从高处流下,流量为/s,流量受大气降水的控制和影响,主要由上游山坡地表水、地下水汇集补给。 镇远 2 号隧道(K 线) 隧道区内地表水较丰富,隧道进口有冲沟,冲沟沟宽,沟深,勘察时见有溪水从高处流下注入小溪后汇入潕阳河,流量受大气降水的控制和影响,主要由上游山坡地表水、地下水汇集补给。 镇远 3 号隧道(K 线) 隧道区内地表水较丰富,隧道进口左侧有水田、冲沟,冲沟沟宽,沟深,勘察时见有溪水从高处流下注入水田,流量为/s,流量受大气降水的控制和影响,主要由上游山坡地表水、地下水汇集补给。出口仅在农田内有个小水塘,其水位高程受大气降雨量的控制和影响。 镇远隧道(C 线) 隧道区内地表水较丰富,隧道进口左侧有冲沟,冲沟沟宽,沟深,勘察时见有溪水从高处流下,流量为/s,流量受大气降水的控制和影响,主要由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贵州省省道 306 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公路改扩建工程(SQSJ2 合同段)里程西起贵州镇远县白杨坪邓家庄,东至贵州镇远县白家坟万家桥,沿线横垮潕阳河及湘黔铁路。交通较方便。 镇远 1 号隧道(K 线) 隧道位于镇远县城区范围内,场地地形总体为南、北两侧低,中间高,两侧山坡零星分布有少量房屋建筑。隧道进洞口自然坡度角为 20-30,出洞口自然坡度角为 10-20;轴线通过段高程,相对高差约 208m,地形起伏较大,场地地貌上属于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镇远 2 号隧道(K 线) 隧道位于镇远县县城火车站附近,隧道进出洞口均位于县火车站西侧山坡,仅有山路通往两地,交通不便。场地地形总体为南、北两侧低,中间高,南侧山坡坡底分布有少量房屋建筑。隧道进洞口自然坡度角为 20-30,出洞口自然坡度角为 20-30;轴线通过段高程,相对高差66m,地形起伏较大,场地地貌上属于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镇远 3 号隧道(K 线) 隧道位于镇远县县城附近,隧道进洞口位于县火车站西侧山坡,隧道出口位于铁路供水站南侧,仅有山路通往两地,交通不便。场地地形总体为南、北两侧低,中间高,北侧山坡坡底零星分布有少量房屋建筑。隧道进洞口自然坡度角为 20-30,出洞口自然坡度角为 20-30;轴线通过段高程,相对高差,地形起伏较大,场地地貌上属于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省道 306 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公路改扩建工程(SQSJ2 合同段) 隧道初步设计说明 C6-1-2 上游山坡地表水、地下水汇集补给。 6mm,粘土充填,节理间距为,延伸,较发育;组产状为 22082,节理张开度为 26mm,粘土充填,节理间距为,延伸,较发育。 镇远 3 号隧道(K线) 受近东西向黄平镇远枢纽性断层带的影响,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比较发育。主要发育有三个断层:北东向 F4 断层:为黄平镇远枢纽性断层主要支断层,为基底断层,无活动迹象。断层呈直线形展布,走向 28,向北交于铁路供水站附近,向南交于镇远火车站附近,与线路无交汇处,沿断层带形成陡坡。北西向断层 F5:为基底断层,无活动迹象。北西南东向延伸。断层带大致呈直线,局部弯曲,从设计 K 线 2隧道洞身里程号 K43+处穿过,断层呈陡立状,走向 310,断层带宽度大于 5m。北西向F6 断层:基本与断层 F5 平行,为基底断层,无活动迹象。北西南东向延伸。断层带大致呈直线,局部弯曲,从设计 K 线 2隧道洞身里程号 K43+处穿过,断层呈陡立状,走向 310,断层带宽度大于 5m。 隧址区进口、洞身岩层产状为 22214,出口处产状为 10578;灰岩、炭质页岩层内构造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 2 组节理:组其产状为 13984,节理张开度为 26mm,粘土充填,节理间距为,延伸,较发育;组产状为 22082,节理张开度为 26mm,粘土充填,节理间距为,延伸,较发育。 镇远隧道(C 线) 受近东西向黄平镇远枢纽性断层带的影响,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比较发育。主要发育有:北东向 F3 断层:为黄平镇远枢纽性断层主要支断层,南西北东向延伸。断层带大致呈弧形,从设计 C 线隧道洞身里程号 CK40+处穿过,断层均呈陡立状,穿越隧道处走向 54,断层带宽度大于 5m;断层无活动迹象。北东向 F2 断层:为 F3 断层支断层,断层与 F3 相交汇,走向 68,未穿越隧道,断层无活动迹象。 隧址区进口、洞身岩层产状 28035,出口处产状为 30015;灰岩、白云岩、炭质页岩层内构造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 2 组节理:组其产状为 23081,裂隙微张,宽 13cm,无充填,延伸,裂隙间距为,较不发育;组产状为 16085,裂隙闭合,延伸,裂隙间距为,较发育; 地层岩性 沿线出路的地层有:(自新至老)第四系(Q) 、奥陶系(Q) 、寒武系() 、震旦系(Z) 。 镇远 1 号隧道(K 线)隧道区为第四系残坡积(Q4 el+dl 4.工程地质 地质构造 线路走廊带区域位于华莹山帚状褶皱束的南延部分,线路通过地段为悦来场向斜。区域主要构造类型有: 主要由北北东向的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以及褶皱束组成,此外还呈现一系列相间展布的北北东向或北东向的次级隆起带和次级坳陷带。 次级隆起带多由背斜带或背斜高点连线所反映,地貌上显示为高山间缓坡或沟谷,次级坳陷带为相应的向斜带或向斜低点带所表现,地貌上显示为山岭或重丘。 褶皱束的主要特点是背斜褶皱紧密,两翼不对称,西陡东缓,背斜轴线扭摆多弯曲,倾斜变化较大。 大多数北北东向主干断裂早期以张性为主,中期和晚期以压性和压扭性为主,形成高角度的逆断层。 镇远 1 号隧道(K 线) 隧址区内地质构造复杂,主要发育有三个断层:南北向 F1 断层:为基底断层,无活动迹象。断层基本从沟谷处通过,大致呈弧形展布,走向 10,向北交于县武警中队附近,向南接于北东向 F2 断层,沿断层带形成冲洪积形成平地。北东向 F2 断层:为黄平镇远枢纽性断层主要支断层,南西北东向延伸。断层带大致呈直线,局部弯曲,从设计 K 线 1隧道洞身里程号 K40+处穿过,断层均呈陡立状,走向 74,断层带宽度大于 5m;断层无活动迹象。北东向 F3 断层:为 F2 断层支断层,断层与线路交于K41+020 处,走向 60,影响隧道出洞口稳定,但其破碎带不明显,断层无活动迹象。 隧址区进口、洞身岩层产状 2802861035,出口处产状为 19417;灰岩、白云岩、炭质页岩层内构造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 2 组节理:组其产状为 23081,裂隙微张,宽 13cm,无充填,延伸,裂隙间距为,较不发育;组产状为 16085,裂隙闭合,延伸,裂隙间距为,较发育。 镇远 2 号隧道(K 线) 地质构造受近东西向黄平镇远枢纽性断层带的影响,乱洞溪断层、施洞口断层为黄平镇远枢纽性断层主要支断层,南西北东向延伸。 隧址区进口、洞身岩层产状为 22214,出口处产状为 10578;灰岩、炭质页岩层内构造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 2 组节理:组其产状为 13984,节理张开度为 2 )粘土夹碎石覆盖,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上统娄山关群灰色 细晶白云岩(3l) ,中统高台组灰白色薄层白云岩(2g) ,下统清虚洞组灰色厚层灰岩( 1 q) ,下统杷榔组灰绿色、黄绿色页岩(1p) 。现将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由上至下(从 新到老)分述如下: 省道 306 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公路改扩建工程(SQSJ2合同段) 隧道初步设计说明 C6-1-2(1)残坡积(Q4 el+dl ) 部,本次钻探未揭露。 (3)寒武系下统变马冲组(1b) 炭质页岩:黑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泥质矿物和碳; 由于节理发育及机械破碎,岩心呈砂状或碎块状,粒径为2mm, 块径 38cm,岩心采取率 75%。本次最大揭露厚度为,分布于整个隧道。 镇远 3 号隧道(K 线) 隧道区为第四系残坡积(Q4el+dl)粘土夹碎石覆盖,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下统九门冲组(1j)灰色厚层灰岩,下统变马冲组(1b)黑色碳质页岩。现将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由上至下(从新到老)分述如下: (1)残坡积(Q4el+dl) 粘土夹碎石:土黄色,湿, 软塑,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氧化铁, 含少量植物根系、碎石;碎石成分为灰白色强风化灰岩、白云岩,粒径为 25cm,含量为 310%。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为,局部基岩裸露。 (2)寒武系下统九门冲组灰岩(1j) 灰岩:灰白色,泥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和白云石, 主要分布于山体顶部,本次钻探未揭露。(3)寒武系下统变马冲组(1b) 炭质页岩:黑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泥质矿物和碳; 由于节理发育及机械破碎,岩心呈砂状或碎块状,粒径为2mm, 块径 38cm,岩心采取率 75%。本次最大揭露厚度为,分布于整个隧道。 镇远隧道(C 线) 隧道区为第四系残坡积(Q4el+dl)粘土夹碎石覆盖,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中统高台组灰白色薄层白云岩(2g) ,下统清虚洞组灰色厚层灰岩(1q) ,下统杷榔组灰绿色、黄绿色页岩( 1 粘土夹碎石:土黄色,湿, 软塑,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氧化铁, 含少量植物根系、碎石;碎石成分为灰白色强风白云岩,粒径为 25cm,含量为 10%。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为,局部基岩裸露。 (2)娄山关群(3l) 白云岩: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白云石,由于垂直节理发育及机械破碎,岩心大部分为碎块状,局部为短柱状,块径 35cm,节长 810cm,为微风化, 岩心采取率 80%。隧道顶部有所出露。 (3)寒武系中统高台组(2g) 白云岩: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薄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白云石,岩心为碎块状或短柱状,块径 35cm,节长810cm,为微风化, 岩心采取率 80%。分布隧道大部分中段。经采取强、弱风化砂岩作室内物理力学性实验,其实验成果如下:弱风化白云岩饱和抗压强度为,平均值,属较软岩。其室内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附表 2。 (4)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1q) 灰岩:灰白色,泥晶结构,中薄层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和白云石,由于节理发育及机械破碎,岩心呈碎块状, 块径 28cm,裂隙面发育有铁质薄膜, 岩心采取率 75%。本次揭露厚度为,分布于全隧道。采取弱风化灰岩作室内物理力学性实验,由于可采取岩样数量较少,参考临近钻孔试验资料,其实验成果如下:天然抗压度;饱和抗压强度为,软化系数为,属较软岩,其室内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附表 2。 (5)寒武系下统杷榔组(1p) 炭质页岩:黑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泥质矿物和碳; 由于节理发育及机械破碎,岩心呈砂状,粒径为2mm, 岩心采取率 75%。本次揭露厚度为,分布于隧道出口附近。 镇远 2 号隧道(K 线) 隧道区为第四系残坡积(Q4el+dl)粘土夹碎石覆盖,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下统九门冲组(1j)灰色厚层灰岩,下统变马冲组(1b)黑色碳质页岩。现将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由上至下(从新到老)分述如下: (1)残坡积(Q4el+dl) 粘土夹碎石:土黄色,湿, 软塑,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氧化铁, 含少量植物根系、碎石;碎石成分为灰白色强风化灰岩、白云岩,粒径为 25cm,含量为 310%。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为,局部基岩裸露。 (2)寒武系下统九门冲组灰岩(1j) 灰岩:灰白色,泥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和白云石, 主要分布于山体顶 p) 。现将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由上至下(从新到老)分述如下: 粘土夹碎石:土黄色,湿, 软塑,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氧化铁, 含少量植物根系、碎石; (1)残坡积(Q4el+dl) 碎石成分为灰白色强风白云岩,粒径为 25cm,含量为10%。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为,局部基岩裸露。 (2)寒武系中统高台组(2g) 白云岩: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薄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白云石,岩心为碎块状或短柱状,块径 35cm,节长810cm,为微风化, 岩心采取率 80%。分布于隧道局部。参考 K 线 1隧道弱风化白云岩室内物理力学性实验成果,弱风化白云岩饱和抗压强度为,平均值,属较软岩。 省道 306 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公路改扩建工程(SQSJ2合同段) 隧道初步设计说明 C6-1-2(3)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1q) 灰岩: 灰色,泥晶结构,薄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和白云石,含少量碳质, 由于节理发育及机械破碎,岩心呈碎块状及砂状,粒径为30mm,为微风化,岩心采取率75%,本次揭露厚度为,分布于隧道中后段。由于无法采取岩样,参考临近钻孔试验资料,其实验成果如下:天然抗压度;饱和抗压强度为,软化系数为,属较软岩,其室内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附表 2。 (4)寒武系下统杷榔组(1p) 炭质页岩:黑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泥质矿物和碳;本次钻探未揭露,主要分布于隧道出口附近。不良地质现象 隧址区主要不良地质现象有断层破碎带。其他未发现泥石流、滑坡、软弱夹层和地下采空区等其它不良地质现象。 地震 区内近年来未发生过破坏性的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 (GB18306-XX)表明,隧道区地震基本烈度小于 6 度,隧道抗震设计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执行。 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1、第四系松散地层孔隙水 本测区段土层主要由粉质粘土、粘土组成,其透水性弱,为弱含水地层。地下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向地表沟谷排泄,排泄条件较好,当大气降水时,形成地表径流。 2、基岩裂隙水 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沿线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分布在灰岩、泥岩发育的断层破碎带的裂隙中,裂隙多呈微张闭合状,连通性好,基岩埋藏较浅,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通过裂隙网络径流,为潜水性质,以下降泉的形式在低洼处出露。 二、地表水(系)特征 设计线路走廊内地表水丰富,随处分布有鱼塘水坝,沿线河沟内皆有流量不等的地表迳流,主要是由北西流向东南,水位高程及流量明显受降雨量的控制和影响,主要由上游山坡地表水、地下水和两侧山坡雨水及地下水汇集补给。 三、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地下水的补给条件 山坡地带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而沟谷低洼地带地下水位较低,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水力联系密切,地下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及地表径流补给,当大气降水时,形成地表径流, 河水位上涨,向地下补给,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的排泄条件 由于本区断层发育,地下水通过断层破碎带的裂隙网络形成径流,为潜水性质,以下降泉的形式在低洼处出露,或向地表河排泄,排泄条件较好。 地下水的径流条件 由于存在破碎带和断层构造,可成为地下水的良好通道;完整基岩层为相对隔水层,位于其中的泥岩夹层易形成层间径流。 地下水水质类型及腐蚀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区地下水主要为 HCO3-CaMg 型水,全硬度,PH 值为,Ca 2 为/L;Mg2+为 mg/L;Cl-为 mg/L;SO42-为 mg/L;HCO3为;侵 蚀性 CO2 为。对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附录 D 环境水对砼腐蚀评价标准判定:地表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隧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本次勘察资料综合分析:隧道区场地范围内未发现影响场地稳定的活动断裂构造,无影响隧道稳定的大型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大的不良地质现象。总体而言,隧址区现状稳定,无大的不良地质现象,适宜隧道建设。 场地稳定性评价及围岩分级 镇远 1 号隧道(K 线)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本次勘察资料综合分析:隧址区位于北北东向的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以及褶皱束,岩层呈单斜层状产出,测区内在里程桩号为 K40+950K40+975m 一带存在 3 条断层,有 2 条穿过拟建隧道。通过地表调查和区域资料综合分析,该断层不是活动断层。勘测区内无滑坡、泥石流、大规模崩塌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线路区现状整体稳定。隧道围岩级别主要为、级,进洞口、出洞口为强风化白云岩,风化不强烈,属围岩,稳定性较好。 镇远 2 号隧道(K 线)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本次勘察资料综合分析:勘测区内无滑坡、泥石流、大规模崩塌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线路区现状整体稳定。隧道洞身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灰岩、炭质页岩层,构成洞身段的级围岩的地层岩性以弱风化炭质页岩为主,靠近洞顶段为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炭质页岩物理力学性质差,遇水易软化,岩体较完整,层间结合较差。 镇远 3 号隧道(K 线)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本次勘察资料综合分析:隧址区位于北北东向的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以 篇三:公路隧道通风设计中的几个问题长大公路隧道通风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摘 要: 长大公路隧道的通风系统工程施工复杂、造价高、运营能耗大, 通风系统设计的合理与否, 对长大隧道工程建设影响巨大。本文重点论述了我国长大公路隧道通风中目前存在的几个需要注意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部分思路。 关键词: 长大公路隧道; 通风; 自然风; 烟雾浓度; 火灾通风 随着公路建设的等级的逐渐提高和快速发展,公路隧道越建越长, 现今,长度超过 3 000 m 的长大公路隧道大量出现。而在整个隧道的建设过程中, 通风方案的优劣以及通风运营效果的好坏, 将直接关系到隧道的施工直至运营的各个环节。长大隧道通风系统不仅使隧道工程造价大幅增加, 而且直接导致隧道运营费用大幅度上升。据统计以隧道通风为主的安全服务设施的工程造价约占隧道总造价的 60%。虽然长期以来国内在公路隧道通风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探讨我国目前长大公路隧道通风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并在前辈们及大量工程实例的经验中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现行的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 1999) 以下简称规范 。 1 隧道防灾通风 公路隧道通风方案的设计, 需要考虑两个要点:满足交通运营通风; 满足火灾发生时的通风需求。而第二点防火救灾是目前公路隧道尤其是长大公路隧道通风的重点难点, 而且是今后很长时间内需要攻破的难题。火灾工况时的隧道通风必须以保障人身财产安全为首要目的,通过有效的防烟排烟设计,控制烟气合理流动。总结成功经验,隧道防灾通风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有利于人员逃生避难,应尽量减少传到人体上的热负荷,避免因纵向风流的混流而影响排烟和火灾救援;有利于消防救援人员展开救援和消防工作,使消防救援人员从上风向接近火场;避免火场高温空气大范围扩散,防止发生二次火灾导致火灾规模扩大;避免烟气进入相邻隧道或避难场所。简称为“两个有利于,两个避免” 。在研究通风方案时, 必须谨慎,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设施的合理布臵:隧道防火区段的划分,横通道的设臵、开启与关闭,烟流排出的路径与速度,逃生通道的空气补给,避难洞的新风需求,隔温安全段的长度和降温措施,排风口的间隔和面积等;另一方面是机器调:配火灾时的风机控制,部分风机损坏时的风机调配等。这些要点都要逐一详细研究。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同时必须综合考虑隧道的正常通风以及安全等级和防灾救灾预案的制定, 并在通风方案的选择阶段和优化阶段, 分层次进行。研究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综合物理实验的方法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同时进行。 目前隧道通风基本采用纵向通风方式。然而这种通风方式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点,该种通风系统中并未设臵专门的排烟通道,而是通过车行通道进行通风和排烟,因此如何进行防灾通风和人员疏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规范规定,纵向通风应视隧道内火灾点的位臵确定风机的正反转,应尽量缩短火灾烟雾在车道内的行程。在此基础上必须考虑隧道实际情况,如果仅仅按照“缩短火灾烟雾在车道内的行程”进行排烟设计,将可能造成火灾时人员疏散困难,而这与通风设 计原则背道而驰,后果难以想象。2 通风方案的优化 优化研究是对通风方案深化和完善的重要过程。在通风方式的选择和通风方案的初选结束之后,我们需要对一些隐藏的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以求达到设计要求。方案的优化,重点是研究方法的改进,进行数值模拟时可分两步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