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复议制度_第1页
论行政复议制度_第2页
论行政复议制度_第3页
论行政复议制度_第4页
论行政复议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行政复议制度篇一:行政复议工作制度行政复议制度 为了规范行政复议工作的程序,维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 的合法权益,保障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复议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结合县政府行政复议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接待登记制度 (一)对申请行政复议人员,由县卫生局指定人员接待,收到的行政复议申请材料必须进行登记,并出具行政复议材料收取凭证给申请人。 (二)对不属行政复议申请范围的事项或者不属本级政府处理的行政复议事项,接待人员应即时告知并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对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接待人员应当要求申请人提供证明本人基本情况的有关证件和被申请人作出的处理决定;接受他人委托申请行政复议的,还应当提供申请人签发的授权委托书。 (四)对申请材料不齐全的,行政复议机构可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 5 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补正,通知书应载明补正的内容和期限,受理期限从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计算。 (五)对申请人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等渠道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接待人员应在收到申请资料 2 个工作日内告知申请人确认申请并提供相关资料。 (六)申请人口头申请的,接待人员应认真作好行政复议申请笔录,经申请人审核无误后签字确认。 二、受理立案制度 (一)对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5 日内审查完毕。 (二)对不予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 5 日内,将不予受理决定书送达申请人;对符合行政复议法规定,但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复议申请,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 5 日内告知申请人向有受理权限的复议机关提出。(三)承办人对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应当在受理之日起七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受理通知书 、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以及提出答复通知书和行政复议案件受理通知书分别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 (四)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逾期不提供的,视为没有证据和依据。 三、调查取证制度 (一)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重大、复杂的行政复议案件办案人员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取证。 (二)承办人进行调查取证不得少于 2 人,并应当主动出示证件,表明身份,要在证人证言及收集的其它相关材料上签名或注明来源。 (三)根据举证责任倒臵原则,被申请人负有举证责任,申请人、第三人可以要求对被申请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材料进行质证。 (四)根据申请人、第三人提出的质证要求,可以召集有关当事人质证。负责质证的行政复议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四、审理制度 (一)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独立请求权的申请人,因同一或同类性质具体行政行为分别提出的行政复议要求,可以合并审理。 (二)对于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自然资源权属决定 的,或者行政复议申请人要求开庭审理并经行政复议机构批准的,或者行政复议机构决定开庭审理的,均可以采取开庭审理的方式。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案件,可以开庭审理,但不得公开进行。(三)行政复议开庭审理,应当由三名复议员(其中可以有 1 至 2 名特邀行政复议员)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的行政复议案件,一般不当庭宣布复议决定,需待复议决定书签发后,依法送达。 (五)在复议决定作出以前,申请人撤回行政复议申请或被申请人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后,申请人撤回复议申请的,在申请人填写“撤回行政复议申请书”后,经办案人员签署意见后,报卫生局审定。同意撤回申请的,终止对该案的审理。 (六)办案人员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结案的,延期审理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三十日。 五、听证制度 (一)对案情复杂疑难的案件、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及申请人要求听证的案件,行政复议机构应当举行听证 (二)行政复议听证应当遵循依法、公正、公开的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行政复议案件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行政复议听证实行回避制度。(三)申请人在向行政复议机关提交申请之日起 15日内可向行政复议机构提出行政复议听证申请,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在 5 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听证,决定不举行的,应说明理由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四)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在举行听证的 5 个工作日前,将行政复议听证通知书送达听证参加人。当事人放弃听证的,应当在举行听证的三日前告知行政复议机构,听证是否继续举行,由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但是,当事人放弃听证或者无正当理由拒不 参加听证的,不得再要求举行听证。(五)行政复议机构举行行政复议听证,应当指定 2至 3 名具有行政复议资格的人员作为行政复议听证人员,其中 1 人担任主持人。 (六)听证应当制作笔录,交听证参加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盖章,行政复议听证笔录和听证认定的事实应当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的依据。听证笔录应附卷进入卷宗档案。 六、行政复议调解制度 (一)对于行政机关有自由裁量权的行政行为、行政管理相对人抵触情绪严重的行政复议案件,在不违反法律原则的前提下,组织争议双方进行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承办人制作行政复议终止通知书,终止案件审理。 (二)对于行政机关有自由裁量权的行政行为、行政管理相对人抵触情绪严重的行政复议案件,在不违反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建议争议双方和解,达成和解协议后,经审查,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制作行政复议终止通知书,终止案件审理。 七、行政复议决定讨论制度 (一)承办人承办的行政复议案件,均应提交审理报告 。对简单并经行政复议人员讨论形成一致意见的案件,承办人应当拟写行政复议决定书 。对重大、疑难或者经讨论未形成一致意见的案件,提交县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讨论决定。 (二)讨论案件情况均需形成笔录附卷,参加讨论人员应当在笔录上签名。 (三)对疑难、复杂的行政复议案件,可以提交政府法律顾问组讨论,制作案件讨论笔录,综合讨论意见后,提出处理意见。 八、行政复议决定审签制度 (一) 行政复议决定书由县卫生监督所所长审核后,维持 原处理决定的复议案件,报县卫生局分管副县长签发;撤销、变更原处理决定或者责令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案件,报县卫生局分管副县长、县长签发。(二)县卫生监督所应在每月 25 日前向局分管领导报告行政复议案件受理、审理情况;重大的行政复议案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后,应当在 15 日内报法制办备案。 九、行政复议法律文书送达制度 (一)需要送达当事人的法律文书,除当事人自行领取外,可以邮寄送达或委托当事人所在乡(镇)政府代为送达,并要求乡(镇)政府在送达后将送达回证及时返回复议机构附卷。上述方式不能送达的,公告送达。 (二)送达任何法律文书,均应使用送达回证,依法签收,送达回证必须附卷。通过邮寄送达的,应当使用挂号信。 十、复议案卷归档移送制度 (一)承办人对自己承办的案件材料,应当妥善保管,不得损坏、丢失。 (二)行政复议案件办结后,承办人应当按正、副卷分类整理、立卷和装订,并在材料收齐、装订成册后一个月内归档。 (三)正卷装订的材料可以依法对外查阅和提供,副卷装订的材料不得对外查阅或者提供。 (四)被申请人移送县政府法制办审查的证据及其他有关材料,均应是原件,装订成册,最迟在提交书面答复时一起移送。行政复议案件审核后,属于被申请人的行政处理(处罚)案卷原件,在送达行政复议决定书时一并退回被申请人。 篇二:论行政复议制度的现状与改革西北政法大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题目: 论行政复议的现状与改革 学 号姓 名汪 超 专 业 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 论文成绩_ XX 年 12 月 18 日 目 录 声明.1 开题报告.2 一、行政复议制度的特征与发展.4 (一)行政复议制度的特征.4 1.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救济行为.4 2.行政复议是一种依申请的行政行为.5 3.行政复议应该具有公开性和公正性.5 4.行政复议的对象范围限定.5 (二)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5 1.新中国成立前的行政复议制度.5 2.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复议制度.5 二、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现状.6 (一)当下我国行政复议制度解析.6 (二)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实施情况.7 三、目前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存在的缺陷.8 (一)行政复议制度未深入民心.8 (二)审理模式过于单一和书面化.9 (三)行政复议机构欠缺独立性.9 (四)行政复议制度的受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9 (五)行政复议决定欠缺一定的审查保障机制.10 四、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完善与改革.10 (一)普及行政复议制度的相关知识.10 (二)推进行政复议程序合理化.10 (三)建立相对独立的行政复议机构.11 (四)明确或扩大行政复议的受理范围.11 (五)确保行政复议决定的公正和效率为第一目标.11 参考文献.12 鸣谢.13 学年论文指导教师评分表.14 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年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 1 23 篇三:浅谈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现状及完善 浅谈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现状及完善 随着当今社会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与全球化接踵而至,甚至相互交织,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的迹象。行政复议作为我国行政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行政复议制度在立法方面的缺陷,制度设计上的诸多不合理,以及复议制度实施水平上的欠缺等因素,都使得行政复议制度在实践中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以下是对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现状及其缺陷的分析,以便于更好的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更好的发挥行政复议“裁判员”的角色。 一、行政复议制度的概述 行政复议制度,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上一级行政机关或其他法定复议机关重新审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行政复议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决定的一种法律制。 二、行政复议制度的意义 1、在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当事人不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下,行政争议在行政系统内部通过行政复议得到了解决,使能够在行政系统内解决的问题不推到法院去。此时,行政复议起到减少诉讼、息讼止争的重要作用。 2在经过行政复议而引起行政诉讼的情况下,行政复 议成为行政诉讼的前置阶段,行政复议有利于人民法院明确诉讼标的,对于人民法院迅速查清事实,作出正确判决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我行政复议制度的现状 1、制度的独立性方面,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缺乏独立性。 2、在机构的设置上我国的行政复议机构种类多,既可以是原行为机关,也可以是原行为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或者原行为机关所属政府,这些对相对人带来了很多不便。 3、制度的专门性上,英、美两国都有很明显专门性、专业性特点,英国设立行政裁判所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一些专门事项(以解决行政上的争端和公民相互间某些和社会政策有密切联系的争端等)。并以专门职能来分类,并且其成员都必须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行政管理知识。美国的行政法官也是为了解决行政争端的繁琐而产生的,并且行政法官都是从具有律师资格和有行政经验的人员中选择的。这样易于提高办案的效率和准确性,也有益于公正结案。可我国行政复议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法制工作部门的成员应具备象英、美那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行政经验的人员的条件,并在实践中往往发生行政复议人员素质低、争议不断的现象。 (四)解决的纠纷范围上,我国的行政复议只以行政争议为审理对象,未免太狭窄且现实中的作用也不大。(五)在办案的公正性上,我国的行政复议时有发生不公正的现象。一是作为 复议机关的原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和作为被复议机关的行政机关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这种关系容易导致行政复议决定的不公正。因为上下级之间有利害关系,原行政机关的所属政府作为行政复议机关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另一是我国现行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关的内部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为行政复议机构来审理行政复议案件,作出决定。那么行政复议机关是原行政机关时,原行政机关的内部法制委员会审理原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行政争议时,难免有自己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的嫌疑。这违背正当程序原则,对当事人的权益救济不利。4、在不服时的救济上,没有统一作法,即使是现行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或司法解释仍坚持着终局复议或复议前置两种态度。 四、对完善行政复议制度的建议及看法 1、单独设立行政复议机关,终结行政复议机关内部法制部门的独立性。改变原来法制工作部门担任复议任务的局面,在中央和地方设立行政机关外的“行政费一贯” ,负责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赋予“行政复议官”独立地位,其设置在行政机关外,中央和地方之间也是独立的呃,行政复议官由同意的行政复议官考试中选拔。并有统计人大人任命,其工资、福利等一切方面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管理。3、保证行政复议官的专业性,行政复议官必须剧本专门的法律知 识和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是具有一定的是法官只能,并且统一培训,必须遵循中兴、公正性、公平女性远着进行裁决。4、扩大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将民事争议也包括进来,便于相对人解决案件。5、完成“行政复议官“的统一性,全国同一家你一个行政富易观委员会,来管理和监督全国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复议官,做到以专业委员会监督专业人员的效果,从而提高行政复议的工作效率。 6、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关系上,应采取行政复议前置程序。因(转 载 于 : 小 龙文 档 网:论行政复议制度)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