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总复习方法刍议_第1页
初三数学总复习方法刍议_第2页
初三数学总复习方法刍议_第3页
初三数学总复习方法刍议_第4页
初三数学总复习方法刍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数学总复习方法刍议一、复习的阶段安排 :(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梳理复习阶段 (二)提升能力的专题复习阶段 (三)中考模拟,心理锤炼阶段 (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梳理复习阶段 总复习前教师要认真 关注考纲各板块的内容(包含考试范围、形式、目标、例卷、典型题目示例、评估练习),关注考纲的变化:新增或删减内容。 追本求源,重视基础知识、基础题型的教学。复习一定要紧紧依据课本:明晰课本中的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要扎扎实实地过关,才能应用知识解决其它问题,真正地掌握解题思想和方法,达到 “以不变应万变 ”的境界。 (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梳理复习阶段 重视题组的教学:设计变式题组,做好编导角色。所选取的例题应具有典型性、规律性,以促进学生掌握通性通法,同时加强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促进解题能力的提升,所选取的例题应具有启发性、灵活性、变通性,以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教师要通过典型的例题、习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 , 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式子、变表达方式等。 要定期检测,及时反馈。练习要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 ,不能盲目的加大练习量。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复习效率 。(二)提升能力的专题复习阶段 第二轮专题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线结合,交织成知识网,注重与现实的联系,以达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专题复习 ”可按照中考题型分为 “填空、选择专题 ”、 “规律性专题 ”、 “探索性专题 ”、 “阅读材料专题 ”、 “开放性专题 ”和 “动点专题 ”等。 在进行这些专题复习时,应据历年 宁波市 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就中考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一些资料,进行专项训练:实际应用型问题;突出科技发展、信息资源的转化的图表信息题;体现自学能力考查的阅读理解题;考查学生应变能力的图形变化题、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归纳猜想、操作探究性试题;几何代数综合型试题等。 (二)提升能力的专题复习阶段 在进行这些专题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各个侧面去展开,并将近几年 宁波 市中考题按以上专题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真正把握其命题方向和规律,然后制定应试对策 。(三)中考模拟,心理锤炼阶段 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应试能力,具体做法是 做考纲里的例卷和模拟卷,以及 从往年中考卷,自编模拟试卷中精选部分 进行训练,每份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批改,重点讲评。 在复习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中考要求答题,按标准格式答题,纠正答题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对于试卷的错误要认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并对每次训练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既可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又可积累考试经验,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 在中考的前十天左右教师要对课本中和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按题型分几块回味练习,扫清盲点,或者找出以前的试卷重点对以前错和容易错的题目进行最后一遍清扫。(三)中考模拟,心理锤炼阶段 调整好心态 ,不光是学生,老师也一样,使学生正确对待压力与挫折,正确看待成绩,增强自信,发挥学习的最佳效能。 二、考前复习的三个阶段中,我们在教学中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 法的实质,将课改新理念落实于教学中 。 (二)充分挖掘课本例题、习题的潜能。 (三)重视反思的教学,在复习中,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反思整理思维过程、解题策略及解题思路,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一)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 法的实质,将课改新理念落实于教学中 。 用函数的思想方法揭示变量的变化及相互联系,通过对所学的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归纳、总结,充分理解函数的本质属性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初步学会在数学中设法将这种对应关系用图像、表格、解析式表示出来,运用函数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用数型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认识数量关系和平面图形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初步会用代数、三角函数知识通过数量关系去处理几何图形的问题;初步会用几何、三角函数知识通过对图形性质的研究去解决数量关系的问题。领会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符号结合起来,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的思想方法;初步会用代数的方法去研究几何问题,会根据图形的性质及几何知识去处理代数问题。 (一)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 法的实质,将课改新理念落实于教学中 。 用分 类 讨论的思想认识整体和局部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当面临的问题不宜用一种方法出来或同一种形式叙述时,应把问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分为若干类,然后逐类进行讨论,再把这几类的结论汇总,得出问题的答案。初步掌握分类讨论的一般规则及步骤。了解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的实质。 用运动与变换的思想方法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初中图形运动包含平移、翻折和旋转三种形式,理解三种图形运动的几何性质,初步会用实验、操作、观察和推理的方法掌握运动的本质,从而在图形的运动中找到不变量,然后解决问题。 下面以在能力提升的专题复习阶段中的分类讨论专题为例,阐述分类讨论思想的教学及运用。 (一)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 法的实质,将课改新理念落实于教学中 。 下面以在能力提升的专题复习阶段中的分类讨论专题为例,阐述分类讨论思想的教学及运用。 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数学复习过程中,通过类比、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强化和巩固对分类思想的主动应用。 1、挖掘与回顾教材中的分类思想,巩固良好的分类意识。教材中不少概念、定理、法则、公式,如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腰三角形、圆等章节都是复习分类讨论思想的良好机会。 2、探究并总结问题的分类方法,增强思维的缜密性。在复习中,应让学生明确,分类就是选取适当的标准,根据对象的属性,不重复、不遗漏地划分为若干类,而后对每一个子类的问题加以解答。 (一)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 法的实质,将课改新理念落实于教学中 。 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根据数学的概念进行分类。例: x为任意实数,化简 x-2+x-8;关于 x的方程 (a-1)x2+4x-1=0有几个实数根? 根据数学的法则、性质或特殊规定进行分类。例:解关于 x的不等式 ax+32x+a 根据图形的特征或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如三角形按角分类,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线和圆根据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可分为相离、相切、相交,而根据两圆半径与圆心距的关系,又可分为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等。例: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 30,底边长为 a,则腰上的高是 _ 根据几何图形的点和线的位置进行分类。 例:( 2011义乌 16)如 图 ,一次函数 y= 2x的 图 象与二次函数 y= x2+3x图 象的 对 称 轴 交于点 B.DOBC( 1)写出点 B的坐 标 ;( 2) 已知点 P是二次函数 y= x2+3x图 象在 y轴 右 侧 部分上的一个 动 点,将直 线 y= 2x沿 y轴 向上平移,分 别 交 x轴 、 y轴 于 C、 D两点 . 若以 CD为直角 边 的 PCD与 OCD相似, 则 点 P的坐 标为 可将( 2)改为 “以 P、 C、 D为顶点的 PCD与 OCD相似,求 P点的坐标。 ” 列提纲形式P总之,一般来讲,利用分类讨论思想和方法解决的问题有两大类:其一是涉及代数式或函数或方程中,根据字母不同的取值情况,分别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讨论解决问题。其二是根据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不同的位置的情况,逐一讨论解决问题。分类讨论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确定讨论的对象;其次针对讨论对象进行合理分类;最后归纳讨论的结果,综合得出结论,要保证分类讨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分类应做到不重不漏。 (二)充分挖掘课本例题、习题的潜能。 中考数学试题有很多是依据课本典型的例题及习题进行变形、变式、综合及拓展而成的,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同时注重双基,侧重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由此如果对课本例、习题进行 “再创造 ”,推陈出新,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1、一题多变:初三的总复习面临时间少,内容多,要求高这样一个突出问题,在教学中如果能注重变式训练,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一题多变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改变,对知识进行重组,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进行改变,对已学知识进行重组,探索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二)充分挖掘课本例题、习题的潜能。 1、一题多变:例:如图 1, AD是 ABC的高, AE是 ABC的外接圆的直径。求证: ABAC=AEAD分析:此题一出示,学生自然会想到:应先把结论中的乘积式改为比例式,找到须证明的相似三角形,把结论化为比例式得: “横看比例 ”可考虑 ABD AEC(需作辅助线 EC), “纵看比例 ”可考虑 ABE ADC(需作辅助线 BE)。(二)充分挖掘课本例题、习题的潜能。 1、一题多变:例:如图 1, AD是 ABC的高, AE是 ABC的外接圆的直径。求证: ABAC=AEAD变 式 1:如 图 2,把例 题 中的 ABC由 锐 角三角形改 为钝 角三角形,其他条件不 变 , 则结论还 成立 吗 ?若成立, 请 加以 证 明;若不成立, 说 明理由。分析:此 题 学生会模仿例 题 的方法用两种方法 证 明三角形相似, 进 而肯定命 题 的 结论 仍然成立。用 ABE ADC证明 时 ,要用到 圆 内接四 边 形的外角等于内 对 角 这 一知 识 。 (二)充分挖掘课本例题、习题的潜能。 1、一题多变:例:如图 1, AD是 ABC的高, AE是 ABC的外接圆的直径。求证: ABAC=AEAD变式 2: 如图 3,把例题中的 ABC改为等腰三角形 ABC, AB=AC,这时 AD与 AE共线吗?为什么?原例题的结论还成立吗? (二)充分挖掘课本例题、习题的潜能。 1、一题多变:例:如图 1, AD是 ABC的高, AE是 ABC的外接圆的直径。求证: ABAC=AEAD变式 3: 如图 4, AD是 ABC的高, ABC外接圆 O的半径是 R( 1)求证 : ABAC=2RAD (2)若 AB+AC=10, AD=2,当 AB等于多少时, O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分析:对于第( 1)小题,关键是如何处理乘积式中的 2,由于处理方法不一样,所以在教学中学生给出了如下多种方法。(二)充分挖掘课本例题、习题的潜能。 1、一题多变:例:如图 1, AD是 ABC的高, AE是 ABC的外接圆的直径。求证: ABAC=AEAD变式 3: 如图 4, AD是 ABC的高, ABC外接圆 O的半径是 R( 1)求证 : ABAC=2RAD (2)若 AB+AC=10, AD=2,当 AB等于多少时, O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分析:对于第( 1)小题,关键是如何处理乘积式中的 2,由于处理方法不一样,所以在教学中学生给出了如下多种方法。对 于第( 2)小 题 ,由于 圆 的半径最大, 圆 的面 积 就最大,所以只要求 圆 的半径的最大 值 即可,充分运用( 1)的 结论 就可以迎刃而解。设 AB=x,则 AC=10-x,由于 AD=2,代入ABAC=2RAD得 , 当 x=5时 , R的最大 值 是 ,此时 可求出 O的最大面 积 。2、一题多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后反思的习惯,通过不同侧面的观察,思维触角伸向不同方向,不同层次,从而发展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 例:如图, ABC中, B= C=30,点 D是 BC边上一点,以 AD为直径的 O恰与 BC边相切, O交 AB于点 E,交 AC于点 F,过 O点的直线MN分别交线段 BE和 CF于点 M, N,若 AM: MB=3: 5, 则 AN: NC的值是多少?2、一题多解:例:如图, ABC中, B= C=30,点 D是 BC边上一点,以 AD为直径的 O恰与 BC边相切, O交 AB于点 E,交 AC于点 F,过 O点的直线MN分别交线段 BE和 CF于点 M, N,若 AM: MB=3: 5, 则 AN: NC的值是多少?设 OH= x,由 MKO NHO得解得 x=1x2352260 6022212242由点 A、 C的坐标求出直线 AC的解析式;再由点 M、 O的坐标求出直线 MN的解析式,只需求出两直线的交点 N的横坐标(或纵坐标)即可3、多题一法:在教学中应备好典型问题的解法及拓展、延伸,解后的小结与反思;课后的巩固练习等如果就题论题,会让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如能对问题充分联想,分析思路切入点,将同类题目串联,看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将问题变式,体会变中的不变,把握问题的实质。 例:如图 1,梯形 ABCD中, AB/DC, ADC+ BCD=90,且DC=2AB,分别以 DA, AB, BC为边向梯形外作正方形,其面积分别为 S1, S2, S3则 S1, S2, S3之间的关系是 _分析:从结论方面去看,因为 S1=AD2,S2=AB2, S3=BC2,所以要看 S1, S2, S3的关系只要看 AD2, AB2, BC2间的关系。结合条件我们可以联想到勾股定理,考虑到梯形的常用处理方法将 ADC, BCD集中,于是过 A或 B作 BC或 AD的平行线解决此问题(如图 2)。 若从解法, 题 目的演 变 ,拓展等方面来研究此 题 学生才会有启 发 ,在解法上主要是抓住条件 ADC+ BCD=90,就是要将 ADC, BCD集中, 这样 我 们 又可以将两腰延 长 (如 图 3),用条件可得到 AF=AD,BF=BC,从而有 S1+S3=S2,可小 结 出解法的主要思想是 转 化,将梯形 转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