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明确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含义及关系_第1页
一是明确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含义及关系_第2页
一是明确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含义及关系_第3页
一是明确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含义及关系_第4页
一是明确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含义及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是明确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含义及关系篇一:经济体制有关概念经济体制有关概念、特征与评价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 夏克传 邮码:528100 一、什么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经济体制,就它的直接含义来说,是一定的经济(包括生产、分配、流通)的组织形式、权限划分、管理方式、机构设置的整个体系。而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个人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体系表现出来。经济体制主要包括所有制形式、管理权限、管理方法、经营方式等。 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所有制关系、经济决策结构、资源配置方式。 二、计划经济体制 1含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经济建设上逐步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模式有其自身的特征与弊端。主要是:所有制形式日趋单一化,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经济管理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只是严重依赖于上级政府的经济实体,或者说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手段,经济计划主要通过行政指令和实物调拨来实现,市场调节的作用非常微小,甚至于没有市场调节;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 ,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 ,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日益巩固和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特点 所有制形式单一化,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 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吃“大锅饭” 。 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国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稳定市场,改善人民的生活,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期间发挥过巨大作用;但随着计划经济的僵化,它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无法解决人民的温饱,更无法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3利弊 (1)利 建国初期在单一公有制基础上形成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是历史的选择,在当时及以一段时间内都起了重要作用。正如薄一波同志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所说:对于“迅速恢复凋敝的国民经济,抑制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的局面,应付抗美援朝的巨大开支,胜利地完成三大改造的任务,胜利地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2)弊 但是,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城乡经济的繁荣,社会分工的发展,经济活动内容的增加,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3)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4)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这种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经济管理体制,日益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妨碍了国民经济的合理运转,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必须进行改革。 三、市场经济体制1含义 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将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按比例地分配在各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资源配置一般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资源配置而形成的社会供给的比例与社会需求的比例相适应,避免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也就是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二是要讲求经济效率,节约资源,作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也就是资源利用的充分性。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说明资源配置是优化的。 其次,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同商品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经济范畴。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是在产品、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要素逐步商品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2特征 第一、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商品生产者必须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第二、市场经济是平等的经济。它只承认等价交换,不承认任何超市场的特权。 第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为了各自的价值的实现,市场主体之间必然激烈竞争,优胜劣汰。因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这一机制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经营规模,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 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实现产品的价值,会不遗余力地开拓市场。 3优势和缺陷 (1)优势 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缺陷 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破坏性。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 2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篇二:经济体制概念辨析经济体制概念辨析 杨 春 【摘要】 “经济体制”概念的广泛使用,是上世纪 80 年代。对这个概念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另一种认为是指一个社会经济体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实行的一整套组织 、制度和机制的总和,是一个社会经济体的存在状态和形式。第一种解释似是而非,第二种的最大亮点,是基本厘清了体制与制度的关系,即经济体制是一个包括经济制度等在内的一个更大的概念。但仍需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经济体制;概念;辨析 我国 20 多年改革的重点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 1992年十四大提出的。为此,1993 年 11 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十年后的 XX 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再 10 年后的 XX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仍是经济体制改革。不过,和以往对改革认识不同的是,这次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 这说明,历经 20 多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任务仍然在路上。 之所以如此艰巨,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认识上的不足,应该是 前提,比如对“经济体制”这个概念的理解。“体制”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既有“题材、格调、格局” 、等含义,也有“结构“、 “规矩、组织制度”的蕴义。 今天的体制概念,人们多是从管理学的角度使用的,尤以“经济体制”最多。这个概念的广泛流行,是上世纪80 年代启动改革的时候。 从那时起到现在,理论界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前夕(1984XX 年) 。这一阶段虽然突破了“计划”和“市场”不具有制度属性的传统认识,但对经济体制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上。而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却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很难找到确切的解释。长期沿用这种解释的一个潜在理由,应该是为了维护改革的合法性,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既不涉及基本经济制度,也不包括资源配置方式。 比较起来,这种解释却与改革实践的进程相差甚远。比如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1982 年党的十二大“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 “适当发展” ;1987 年十三大进一步认为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外商独资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 1997 年党的十五大则将社会主义处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正式确立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第二阶段,是以浙江财经学院教授周冰为代表的观点。周教 授在论体制概念及其与制度的区别一文中,通过考查“体制概念的提出背景” 、 “体制概念的理论渊源及其局限” ,提出了经济体制“是指一个社会经济体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实行的一整套组织 、制度和机制的总和,是一个社会经济体的存在状态和形式“的判断,认为”体制可以作为制度的集合概念,但它涵盖的范围大于制度,还包含着制度以外的组织 、行为主体和机制等内容 。 ”该解释的最大亮点,是基本厘清了体制与制度的关系,即经济体制是一个包括经济制度等在内的一个更大的概念。不过,作者的上述定义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一是不应将经济体制放在“一个社会经济体内”考查,而应放在“一个国家经济体内” 。因为原始社会有经济体,却几乎没有什么经济体制;二是没有突出国家对其经济进行管理的方式和在一定管理方式下的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无论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除为了保证其运行“而实行的一整套组织 、制度和机制”外,还必然包括了资源配置方式和运行效率。这正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根本目的。三是将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仅仅看作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没有看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总是建立在一定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的。例如计划经济体制,离开单一的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指令性计划制度的任何一方面,均不会成其为计划经济体制;今天所要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脱离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基础,那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忽视了这一点,就可能忽视对“基本经济制度” 的坚持与完善,从而危及一个国家的基本制度。综合起来,应该将经济体制定义为:“是在一定经济制度基础上,一个国家的经济组织形态和管理运行方式” 。经济组织形态,如封建社会的手工作坊、家庭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大大小小的公司(企业) ;社会主义社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生产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有制企业和非公制企业、个体户等。经济制度包括由法律(近代以来是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规定的所有制结构形式和分配制度等制度;管理运行方式包括管理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管理方式、运行效率,其核心是资源配置方式。 可见,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应包括系统性、制度性和稳定性。这里的制度,包括法律规定。至于稳定性,应是则是相对的。当人们发现经济体制日益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完全可以进行调整、改革。 对经济体制概念的深入探讨,从理论意上看,有利于澄清体制与制度关系的模糊认识,有利于深入理解经济体制整体结构、内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从实践上看,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既然任何经济体制都是以一定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则以经济体制为重点的全面改革就不可能绕过基本经济制度,必然会涉及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调整与完善,比如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巩固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完善;二是既然经济体制所包含的“管理运行方式”包括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就必然要涉及政府有关管理机构、职能的 调整、改革,和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法规与其他各项经济管理制度的修改,以及管理手段、方式的调整。三是既然经济体制的核心是资源配置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就不能用指令性计划的变相手段(行政审批等)配置资源,而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就必须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简政放权,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和投资的负面清单制度,大幅减少对经济的不必要和不合理干预,根除权力寻租;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防止产能过剩;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种市场主体的活力;加强对经济活动过程与结果的监管,保证生产安全、环境安全和人们“舌尖上的安全” ,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XX 年 10 月初稿,XX 年 5 月修改) 注释 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参见周冰论体制概念及其与制度的区别一文; 分别见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和十五大报告。 XX 年中国经济问题第一期。 【附】作者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 甘肃省嘉峪关市体育大道 22222 号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 邮编:735100 联系电话:(0931)5971186篇三:财政学课后答案财政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复习与思考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 “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3.参考图 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 ,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图 11 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 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 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立法和行政手段。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 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3)财政手段。应当指出,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税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 (1)政府决策失误。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特征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来自: 小龙 文档 网:一是明确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含义及关系)等。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一旦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这种政府干预失效,可能主要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力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7.如何理解财政的特殊性? 答: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他们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领域而加强了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8.试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 答: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因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政体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1)首先是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9.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 答: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研究政府、企业、家庭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因而从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另一种思路。 10.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资源配置从广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从狭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构问题。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11.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当前各国几乎公认采取由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12.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