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伤保险制度_第1页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_第2页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_第3页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_第4页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篇一:浅谈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浅谈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 摘要:中国长久的处在一个工业制造大国的地位,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但是我国也是一个工伤事故发生频繁,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国家,亟待建立一个适合国情的科学有效的工伤保险制度,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文结合国内外工伤保险的发展状况和我国工伤保险改革,总结出国内工伤保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 关键词:工伤保险 改革 权益 保障 一、工伤保险的概念 工伤保险制度是国家为在生产、工作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提供医疗服务、医疗和职业康复及经济补偿,并为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的劳动者的供养亲属提供遗属抚恤等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实质上,是一种进行工伤事故风险转移的方式,通过事故发生前所做出的财务计划,来消除事故发生后给人们造成的经济困难及精神忧虑,并维持其正常生活。工伤保险又名职业伤害保险,具有强制性、社会性、互济性福利性的特征。 二、工伤保险的发展现状 工伤保险作为工业化发展的直接产物和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至今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 世纪后期,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导致工伤事故日益增多,英国、德国、法国等工业化较早的国家相继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雇主要为受职业伤害的工人支付补偿金,强制雇主负责工伤赔偿。其中 1877 年美国麻省颁布的雇主责任法首次要求公司对职业伤害进行赔偿。1884 年德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伤保险社会统筹的法律,即工人灾害补偿法 ,该法律规定由政府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统筹组织工人补偿事务,建立工伤社会保险基金,担负支付工伤费用。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步入工业化时代,工伤保险的发展在近些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在全球近 200 个国家和地区中,有 172 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建立工伤保险项目的有 164 个国家,其他 30 多个国家也有与工伤事故相关的立法。各国工伤保险的主要模式有雇主责任保险、工伤社会保险、以及上述两种形式并存。ES麦克而森提出预防、赔偿、康复三位一体工伤保险运作机制。这种机制也包括关于建筑工人工伤保险的一些规定。国外大部分国家设立工伤保险机构,开展工伤保险赔偿、事故预防和职业康复工作石 注重事故预防是现代工伤保险的主要特征。工伤预防也越来越引起更多国家的重视。在工伤预防方面,美国保险学家米勒在扩大参保人范围、改革管理机构和完善费率机制三方面进行研究。 哈佛大学鲍尔和布朗教授提出工伤保险参保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从工业领薪者到商业领薪者,再到非工商业领薪者,直至非领薪者。该制度的变迁反映了工伤保险的发展趋势,即制度保障的对象由危险职业劳动者、重体力劳动者到一般体力劳动者,进而是非体力劳动者,再至非劳动者。这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小范围到普遍性的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可以使更多的人的社会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在管理机构改革方面,倾向于学习德国模式,引入社会自治机构参与工伤保险的经办,该模式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一方面,它能够调动参保人、雇主的参与积极性,并实现双方利益的平衡;另一方面,它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国家办理的低效率。工伤保险制度比较成熟的德国,于 1984 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即工伤保险法 ,规定由政府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筹组织工伤补偿事务、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德国至今在不同行业建立了 36 个同业工伤事故保险协会。在同行业保险协会内部任命了 1250 名劳动监察员,其职 责大致相同于劳工部的安全监察员,既负责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办理赔付,也负责所辖范围内企业安全生产日常性监督检查、提供安全生产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保险机构面向企业所做的工作,完全是以防范事故、服务 企业安全生产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也更易于被企业接受。而其独特的经济手段和约束机制,又是一般的监管监察行政执法工作所无法代替的。在费率机制改革方面,有完全围绕风险大小、按照一体式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征缴工伤保险费,不考虑企业规模,德国哈利詹姆波特提出了把企业事故、职业病的多少及其损失同企业的缴费紧密联系起来,较彻底地运用了以责任控制风险的精神,能够较好地促使各类企业采取积极措施,预防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但是上述模式大一统的做法给德国法律制度的履行带来了难度,影响了制度效率。法国在大型企业中运用企业浮动费率,在中小企业中运用行业浮动费率。该模式考虑了不同企业之间制度实施的不同难度,但是“风险与责任统一”的精神只在大企业中较好的得到体现,在中小企业未能得到充分反映,难以有效调动中小企业特别是风险等级比较高的中小企业预防风险的积极性,留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职工基本权益的保障,建国初“在恢复经济建设“的同时,正式开始了全国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的创建工作,在 20 世纪最后的几十年内中国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伤保险体系,在维护劳动者应有的劳动权益、保持社会公平和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建设和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的进程不断加快,XX 年 4 月 27 日国务院公布了工伤保险条例 (该条例已于 XX 年 1 月 1 日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至此中国已形成了一个以劳动法为龙头、以工伤保险条例为核心的工伤保险法律体系,并与安全生产法 、 职业病防治法共同构筑起了维护职业安全和保障伤残者权益的两道屏障。 “十一五”是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后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和完善的重要历史时期,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工作不断探索实践,工伤保险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截至 XX 年 10 月,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15938 万人,比 XX 年底净增 7460万人,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末期参保人数达到亿人的参保目标。 但是最近十多年来,社会保障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社会保障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对有关社会保障制度中工伤保险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学术界已经做了许多的调查研究,进行了深刻探讨和详细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并向政府提出了各种政策建议,产生了一定的实践效应。 三、当前我国工伤保险中的问题 据劳动统计年鉴 、 社会保险统计年报和全国卫生统计年报的统计数据“中国每年工伤事故死亡近 2 万人“造成不可恢复的永久性伤残人数超过 10 万人,每年因职业病死亡 5000 多人,现存活的职业病患者达 40 余万人,全国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有 2500万人以上。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向我们表明,改革和发展中国工伤保险制度已刻不容缓。建国 50 多年来“政府和企业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发展工伤保险事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与德国、日本等工伤保险事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伤保险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不少的差距和问题。 (一)工伤保险的界定及问题 对于工伤保险的含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定义。通常经济相对发达的西 方福利国家对工伤保险的定义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包括工伤补偿,而且包括工伤预防、职业康复等方面;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对工伤保险的定义范围则较为狭窄,大多仅指工伤补偿。我国学者认为,工伤保险又称为职业伤害保险,是劳动者因在生产、工作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或接触职业伤害因素)而负伤(或患职业病)、致残、死亡时,由国家和社会为劳动者本人或其供养亲属提供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而我国工伤保险条例也明确定义了工伤保险的含义:“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通过社会统筹,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对保险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或在某些规定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的必要物质补偿,以保障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以及为受伤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制度之一。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工业伤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赔偿,包括工伤补偿、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但在目前,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仍旧偏重待遇的处理(即工伤补偿),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己提出要紧抓工伤预防工作,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也确定了“工伤保险要与事故预防和职业病防治相结合”的原则,但没有明确职业康复和工伤预防所需资金的比例,有重工伤认定、待遇支付,轻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的倾向,从而导致工作的开展缺乏资金的有力保障,立法对预防和康复也没有做出特别的要求,在工伤预防、职业康复上面投入也很少。现行制度没有就职业康复问题做出较为完善的规定,使得职业康复问题处于一种“上无政策、下无对策”的尴尬局面,对于劳动者来说,一般发生工伤事故后都享受不到完整的工伤补偿待遇,用人单位大多通过与劳动者协商而“私了”解决问题,根本就谈不上医疗及职业康复。这样从发生工伤事故到劳动者带伤回乡,本应由国家及社会承担的工伤损失由农民工自身全部承担下来,这使得法律意义及政府职能处于一种被隔断的真空状态。 (二)工伤认定争议较多 工伤认定是劳动者享受工伤待遇的前提,也是劳动者关心的焦点问题,包括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认定。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伤认定标准和程序不仅可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而且也可以促进企业的安全发展,保障企业的利益,提高企业参保的积极性。然而实践表明,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工伤认定争议较多。 (三)获取工伤赔付难度大 职工获取工伤赔付存在难度的原因:首先,由于法律监督及对于追偿权的规定不足,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和规范法律框架,创造法制环境时期,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法律真空和社会管理薄弱环节,并存在安全生产法制不健全、安全生产标准滞后、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等现象。其次, 社会保险法(草案) 只规定了对医疗费用的追偿权,对于职业伤害是用人单位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即使用人单位缴纳了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仍应享有追偿权等都未做出规定,同时工伤保险条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缺少一些与之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再次,工伤认定调查取证也非常困难,主要是由于部分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往往因为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企业以职工违章操作为由,不为工伤职工申报工伤认定,而职工个人在申报工伤时,又提供不出有效证据,就很 难获取赔付。(四)工伤保险运行机制不健全 工伤保险的运行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宣传力度不够、费率机制不合理及基金管理不善。虽然工伤保险已经存续多年,但受工作量较大、人员配备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仍无力开展广泛、大型的宣传工作,再者虽然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种,但是受长期传统观念束缚,在部分企业领导的意识中认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而工伤保险被认作“小险种”自然受到忽视。从费率机制上看,我国在工伤保险浮动费率上尚未能建立综合量化指标与费率浮动之间的科学系数关系,同时差别费率制定不够科学,差别费率档次划分较少,没有按事故发生的概率及不同行业的特点确定费率,从而也不能起到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工伤基金管理效率低并存在部分流失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没有统一规定工伤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办法,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有的计入生产成本,有的计入营业外支出,有的在职工福利费中支出,开支渠道不统一且开支项目混乱;二是有些企业在上交工伤保险费时少报瞒报职工人数,少数企业平时不参保,在发生工伤事故后再主动要求参加工伤保险,更甚者部分医院针对工伤职工的治疗大开药方,开假处方,这些都造成了工伤保险基金流失;再次,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原则是“以支定收” ,这对于工伤保险待遇的短期支付是较为适用的,但对于长期支付则面临着工伤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 (五)工伤待遇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没有明确建筑行业工伤待遇和民事赔偿的关系。国际上对于这种关系通常有四种规定:第一种是工伤保险取代民事赔偿;第二种是由职工自主选择;第三种是两者兼得;第四种是相互补充。劳动部在 1996 年颁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在由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中,工伤保险待遇和民事赔偿不能兼得。而工伤保险条例并未对此做出明确规定,使得这类案件的处理较易引起争议。 二是建筑行业工伤保险待遇制定标准相对苛刻。例如条例规定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标准为招个月至 60 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在工亡事故中许多发生在危险系数较高的采矿业、建筑业,而从事这些高危行业的大多农村务工人员,据相关数据统计,他们年龄大多在 30岁左右,多为青年、壮年,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或者唯一的经济来源,因此工亡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是个生命的逝去,更甚者是一个家庭的灭顶之灾。多数情况下,上限为 5 年的工亡补助根本无法满足工亡遗属维持基本生活的需求。 三是目前我国工伤保险待遇只规定了基本的待遇,而没有规定基本待遇以外的补充性的待遇。由于我国工伤保险待遇总体水平较低,许多劳动者在发生工伤事故后,收入减少,生活水平降低,对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此外,许多老工伤问题也难以解决,老工伤不仅待遇水平低,而且由于发生年代久远,面临着举证难的问题。 四、建立和完善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规范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首先,规范立法要求在既借鉴西方国家先进成熟的管理理念,又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完善工伤保险的法规及相应配套保障执行法律文件,如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工伤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工伤认定程序,制定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用以规范劳动能力鉴定的组织、管理及程序,制定工伤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办法用以规范工伤医疗服务的标准和相关机构的责任等,这些 篇二: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1目录 引言 . 3 一、工伤保险制度概述 .3 (一)工伤保险制度及其属性 . 3 (二)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 . 3 1、建国初期的工伤保险制度 3 2、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与试点 4 3、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 4 二、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 5 (一)立法层次低、分散,调整机制不健全 . 5 (二)工伤保险法律制度覆盖范围狭小、参保率低下 6 (三)工伤保险费率不合理,企业浮动费率机制不够完善 . 7 (四)工伤保险待遇方面标准低 7 1、待遇项目不完全,缺乏明确的、专门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规定 7 2、未体现“伤残程度越重,补偿越优”的原则,没有在待遇水平方面形成合理的 阶梯结构 .8 3、未提及职工致残后的残疾用具的更替费用,只规定残疾用具按普及型标准配给 .8 4、欠缺精神补偿待遇的相关规定 8 (五)工伤保险基金缺乏科学的运营和增值机制 9 (六)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工作不成熟 . 9 三、对工伤保险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 10 (一)提高立法层次,建立更具强制性的工伤保险制度 10 (二)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 11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 12 (四)完善工伤保险待遇的相关制度 13 (五)提高工伤保险统筹层次,加强工伤保险基金管理 14 (六)以立法加强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机制 15 结论 .16 论文摘要 . 17参考文献 . 18 注释 . 19 引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工伤事故频繁发生,工伤已经成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为了保障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减少劳动争议和劳资纠纷,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本文对工伤以及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具体分析了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并相应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旨在保障职工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一、工伤保险制度概述 (一)工伤保险制度及其属性 工伤保险也称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法定的特殊情况下发生意外事故,或因职业性有害因素危害而负伤、致残、死亡时,对本人或供养亲属给予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1 工伤保险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实践,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伤保险制度,对于保障职工工伤权益、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伤保险是世界上实行最早、也是最广泛的社会保险制度,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属于无过失补偿制度,是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与救助、工伤预防三位一体的制度。工伤保险制度的创建改变了工伤保险法的法律属性,工伤保险法将传统私法与现代公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性与理性是工伤保险得以发扬光大的前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其优越性将更加凸显。 (二)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 1、建国初期的工伤保险制度 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建立的,政务院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制定的,并于 1951 年 2 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从此结束了过去中国没有法定工伤赔偿制度的历 史。它的实施,为经济发展时期发生的事故伤害和患职业病的职工提供了医疗、收入补偿和抚恤保障,对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安定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那时起到20 世纪 80 年代的 30 多年里,工伤保险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保持着“超稳定”的状态。2、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与试点 然而,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毕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去几十年中未作过修订,从而存在一些不足或缺陷。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问题就更显突出,主要是在实施范围、管理模式、政策标准及工作程序等方面,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于是从 20 世纪 80年代初期,有些省份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对工伤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出台了地方法规,对新形势下的工伤保险进行规范,实行社会统筹的实验。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基础上,1996 年,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 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 ) ,对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工伤认定、待遇项目和支付标准、工伤保险基金和缴费制度、政策监督及组织实施等作了基本规定,突破了工伤保险仅适用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限制,把工伤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各类企业及全体职工,并统一了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工伤保险由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迈出了一大步。 试行办法提高了工伤职工的基本权益,分散了企业风险,初步建立了工伤保险预防机制,为工伤保险社会化管理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试行办法的实施,实现了工伤保险制度的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使工伤保险社会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但是, 试行办法也有一些弱点和不足,主要问题是:法律层次不高,法律强制力较弱。 试行办法作为部门规章,对非公企业约束力不强,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未能参加工伤保险;一些国家以我国没有工伤保险国家立法为由,对我国出口商品设置贸易壁垒,给一些沿海地区带来了经济损失。 3、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 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探索试点和 90 年代改革实践的基础上, XX 年 4 月 27 日,国务院颁布(工伤保险条例) ,为发展工伤保险制度确立了法律框架。 工伤保险条例对我国工伤保险适用范围、工伤保险基金、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 定、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管理和监督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