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度史.pdf_第1页
中国制度史.pdf_第2页
中国制度史.pdf_第3页
中国制度史.pdf_第4页
中国制度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制度史.pdf篇一:中国制度史中 国 制 度 史 读书笔记 外二 张妍 1308020220 因为感慨吕思勉先生的生平,所以特在摘抄前表达下自己对这一伟人的仰慕之情。吕思勉,我更乐意像其他人那样称呼他为诚之先生,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 ,享有不仅史学界甚至其他领域的高度赞扬,查阅吕思勉的个人简介后不禁惊叹于他的博学与天资禀赋,五岁时便开始读较为难懂的书籍,而七岁时开始与史学结缘,十三岁已能作文,也许与家庭环境有一定关系吧,大多书籍是由他的母亲和姐姐讲解教授,其中母亲教授的说文解字大概对他影响较深,在这本书中,发现多处语句或注释出自说文解字 。除了敬佩诚之先生的史家风范,更加钦佩他作为一个爱国学者的气魄。他的一生都在热切注视着祖国的发展,关注妇女权利的解放,为学校制度建设及改革提出意见,抱着书生报国之志,撰写大量史学著作和论文,还留意时局,关心祖国命,历经抗日战争的他,战时慷慨激昂执笔抒写愤懑,战后检讨历史,筹划未来,将自己与祖国紧紧牵连在一起。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学者该有的品质,而不是像如今的专家一般泛泛而论。 中国制度史一书行文古雅,很是厉害,光是读古文繁体字的功夫我就颇感吃力,好在读得多了也能感觉顺当一些。 神农事迹明见易系辞传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此确为教民稼穑之君。我国数千年来以农立国之基,肇于此矣。 这段摘自易经系辞下传的话语描述神农氏制作耒耜,教授百姓如何播种和收割庄稼。除此之外,还有“后稷稼穑”的神话,不论是神农氏,还是周代先民后稷,这种神话传说都寄托了中国古代先民歌颂劳动、创造,向往和平幸福的理想。从骨针到石器再到耒耜,真正意义上的耕种农业才得以实现,耜是河姆渡遗址中常见的出土物,并且还出土了大量的稻谷,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开始种植水稻,这是世界上据考古考证最早的。神农制耒耜,教民播种五谷,从采集狩猎转变为农耕生产,我国的农业文明从此开始发展。农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经济大变革,也在世界人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自此,人 类实现了由从大自然中猎取经济向通过劳动生产经济转变,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动植物在人类的干预下开始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发展,随着人类改造自然,逐渐地也出现了“人定胜天”的理论。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书契者,九家易曰:“百官以书治职,万民以契明共事。 ”郑云:“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 ”盖周官质剂之论。农业盛,故通工易事,随之而盛也。 文字发明以后,人们不再结绳记事,而是变为写字,不过那时纸张还没有出现,所以文字大多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或者青铜器上, “文武百官用文字来治理政事,百姓用文字来知晓事理” , 说文解字中写道:“韧,刻也,从丰,从刀。 ”丰,即为在木板、木块上刻记号的刀痕。汉字最早被称为“书契” ,传说是由仓颉创造,意为刻痕于木,这是汉字产生的源头,可见早期的文字与木业息息相关,而农业发展繁盛以后,相应的木业也繁荣起来,而木业的繁荣从侧面说明文字的发展与发达。作者从文字这一方面来讲述农业带来的变化,实在新颖,也对农业的认识更加全面了一些。 管子治国曰:“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治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疆,兵疆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疆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 又曰:“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 ” 法家的重农要义,大抵就是以上的一番论述,简言之,就是“于国求其富强,于民求其治理” 。诚之先生引用管子治国中的话语来阐释统治者为何要重视农业发展的问题,国家富强那么粮食就多了,粮多来源于农业,农业的发展还可以解决无业游民的问题,有利于富国、强兵以及扩张,而又从反面举例说明君主不发展农业则国贫、人逃、法律废止以及战 败,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粮食缺少的危害。因此,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绵长千年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虽然是脆弱的,但却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这也就保证其顽强性,始终存在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小农经济的这种再生能力也就是只要具备了一定得恢复条件,小农经济很快就可以附着在土地上,进行简单的再生产。历代王朝统治者大多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来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因为农民的赋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农民则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国家的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小农经济的稳定,国家的繁盛取决于小农经济的繁盛。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历代封建王朝前期明君都注意保护小农经济,保护农业生产,以维护封建统治。如西汉初年的“修养生息”政策,让农民有时间从事农业生产,自汉高祖开始,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景帝时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六、七十年,农民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中生活和生产,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 ,人口也得以增加,并出现了“文景之治” 。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有一定土地进行农业生产,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轻摇薄赋,劝课农桑,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 在古代,衣食住行无一不和农业相联系,农业创造直接的价值,民以食为天,民又依土地而生,农为本,商为末,统治者注意利用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情结来稳定社会秩序。在农耕文明的时代,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还是一家人人生的希望。先对土地有了拥有权,确保了住的权利,农民才能够安心进行耕种,其次才是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自古以来,农民对土地都有着浓厚的深情,除非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人们才会背井离乡,否则,就会世世代代都扎根于那片土地。到现在,农民也不愿政府征收将土地贱卖给政府作为其他用途的用地,一方面是出于对这一土地的依恋之情,另一方 面是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了生产来源,不得以转换为游走工人在城市中找活干。然古代部落,率皆共产,力之出不为己,货之藏不于己,取公有之物而用之,以己所有之物资人,皆无所谓交易也。惟共产限于部落之内,与他部落固不然,有求于他,势不能无以为易,而交易之事起矣。往来日数,交易日多,则敦朴日漓,嗜欲日起,而私产之习渐萌。私产行,则人与人之相资亦必以为易,此则商业之所由广也。 原始共产时代,部落之间实行群体劳作,互尽相生相养之道,氏族酋长掌管部落中的财物及其他分配,在这一小型团体中, 大道之行也中所提及到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成为现实,诚之先生也认为这些皆是原始共产时代的遗规,但仅限于这一血缘相近的宗族部落中,形成一个类似于马克思宣扬的共产主义体系,一旦当这边土地有其他部落扎根时,本部落所有之物接近于匮乏,如果不采取强行争夺的手段,那么就不得不与其他部落进行交易。商业的发展便是起源于早期的物物交换,长此以往,随着交换的次数及规模增加,商业便逐渐形成,诚之先生在秦汉史中也有说道,“交易愈盛,则分工益密,相与协力之人愈众,所耗之力愈少,所生之利愈多,人之欲利,如水就下,故商业之兴,沛乎莫之能御” ,商业始兴,百姓间通功易事,分工协作的能力得到提高,相较于农业与手工业的固定性,商业具有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市场形式上的多样化,自汉代起,市场不断发展,其经营时间也逐渐不受限制,出现了晓市、夜市和草市;贸易方式上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边疆、外国、海路通商由来已久,而柜坊、飞钱以及纸币的产生使得交易更加便捷。在重农抑商的社会背景下,商业税收有时解决了政府财政的燃眉之急,渐渐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而随着商业的发展是人们私欲的膨胀,经商者多富贵之人,但农民看到“万利皆入于商人矣”自然倍感不公,不利于社会稳定,古之皇家王者大多重视统治权,所以重农抑商占据历史主流,以此稳定社会,但农工商三者间又有着微妙的关系,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三者相辅相成能够使社会经济发展更加稳定协调。 篇二:中国制度史XX 届高三历史拓展资料 02 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 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 它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 秦朝是古代有开创性的时代, 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并不断加强完善。 一、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源于夏 备于周 建立中央、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中国制度史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央制度演变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朝代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特点 传承开创 汉承秦制 承前启后 发展完善 中央 皇帝、三公九卿 中朝尚书台外朝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地方 郡县制 郡国-州郡县 州县二级 道州县三级 文臣路州县 行省制 废省设三司 二府三司参事 一省二院废中相分六立阁 康设南书房 雍设军机处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兼理全国监察事务;地方-监御史 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13 个州监察区 东汉:中央御史台;地方-刺史,逐增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隋:同汉朝 唐:中央-御史台;地方-(道台史),10 道监察区 北宋:中央-御史台;地方-(监司),改唐朝“道”为“路” 明:中央-督察院地方-按察司,掌管地方监察事务 清:中央-督察院 作用: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来自: 小龙文 档网:中国制度史.pdf)、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它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 特点: 1、从中央(皇帝、君主)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形成单线垂直(单线联系、单线领导)的相对独立体系。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相对独立与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监察机构的上下一体,监察官员的高效行使权力。 2、为了保证监察机关工作的有效性,赋予监察官员位高权重的监察地位,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又一显著特点。 3、中国古代监察官员一般称为“宪官”或“法吏” ,通常遵循“以法理官”的监察原则,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依法监察,以法律为准绳。汉代初年就制定了监察六条,如不法事、词讼、盗贼、铸伪钱、狱不直、吏不廉等。以后汉代十三州部刺史则以六条监察诸郡官吏与地方豪强,包括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二千石选署不公、苛阿所受,蔽贤宠顽;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贷赂、割损政令等。汉代十三州部刺史必须依照法定六条,监察所辖诸郡的官吏,凡涉六条之嫌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理。4、其次,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还有一个可资借鉴的特点,即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王位世袭制的创立 中央: 内容: 相、卿、师等的设立 地方:侯、伯的设立 直接影响到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影响: 西周的分封制 推广时间:周武王时期 夏商的政治制度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内容: 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做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力:设置官员(行政)建立武装(军事)征派赋役(经济) 目的: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破坏:西周后期 分封制的影响: 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疆,扩大了统治区域 构织了全国的交通网 消极:受封诸侯有极大的独立性、诸侯实力壮大时,威胁中央,反而破坏了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含义: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地位的政治制度 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保证了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 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皇帝制度的建立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 ;命令称 “制”或“诏” ,印称“玺” 。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奉 郎 卫 廷 典 宗 治 少 太 常 中 尉 尉客 正 粟 府 仆 内 令 史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分工明确 、牵制配合、权力集中) ?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地方建立郡县制 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郡守。负责对上承受中 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 法、狱讼和兵役。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1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中央集权制下,皇帝在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也因此而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形成暴政,激化矛盾。篇三:中国政治制度史删减版1、课程地位 本门课程属于专业课。 在学术意义上主要有二层含义: 一是作为历史概念使用 二是作为学科概念使用 ? 作为历史概念,指的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本身,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与中国法制史、 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史等一样,指的是过去存在过的历史事实。 ? 作为学科概念,中国政治制度史则是指研究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思想、 有关重要政治事件和有关人物的活动,以及传播政治制度史知识的现代专门学科。 ? 所谓政治制度是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以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 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 ? 政治制度史就是政治制度变迁的过程与运行的内在理路。制度史不是史料的简单罗列, 也不是官制变化的单线条描述,它是我们对于过去制度变迁的一种新的诠释,层现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 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的政治制度变革,往往意味着社会的变革与动荡,最能体现历 史的演进轨迹。 例如,历史上的“百家争鸣” 、 “商鞅变法” 、 “焚书坑儒” 、 “清末变法”等等。 2、课程教学目标与目的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解政治制度史内容,学习古代政治制度有助于我们清醒地把握传统中国留给当代的制度遗产。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中,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把握未来。 制度、政治制度与政治制度史 制度(institution, system) 制度是组织人类共同生活、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诺斯(Douglass C. North):“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上海三联书店,1994 年,第 1页。 )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组织和安排政治生活、规范人们政治行为的规则。 其功能在于约束个体行为、解决社会冲突、维持政治共同体的存在。 政治制度就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时的游戏规则。 政治制度史 是历史学和政治学的交叉学科。 政治制度史研究国家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政治制度变迁的过程与内在理路。 官僚制的评价 ? 官僚制与皇权专制中央集权一经结合,就成为非常牢固的治理模式。官僚行政体制服从 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支持专制、集权;但皇权专制、中央集权也依赖官僚行政体制。官僚制被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压制着,但皇权、中央集权最终不能战胜官僚制。? 古代中国的官僚制使君主专制下的政府具有开放性。政府的职位不为某个阶层垄断,底 层社会人士拥有向上流动和获取管理职位的机会。 ? 古代中国的官僚制非常发达,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形成一套严密的制度,特别是通 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具有开放性和公平性。 ? 古代中国的官僚制是专制、集权体制的伴生物,从属于皇权专制,这就决定了官僚政治 在本质上属于人治,官僚主义是其最大弊端。官与吏的区别 官是各级、各部门政权机关的负责人,是决策、出令人员;吏是各个机关中具体办理日常事务的人员。 官由朝廷任命;吏由各机关选用。 官员实行限任制;吏员是常任制。 官员任职一般须避籍;吏员基本是土著。 官少;吏多。 礼法合一制 含义:伦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结合的国家制度。自汉代以来,礼制与法制相结合。 特征:礼制构成国家治理的原则,法制构成国家治理的工具。礼为本,刑为用,礼高于法;礼法合一,以礼入法,法制被礼制化。 礼高于法,以礼入法,这就决定了古代中国是以礼治国、以礼治人,是礼治国家。礼制化的法律成为一种差别性行为规范,法律的适用因人而异。 传统政治制度的成功经验 1、具有发达的政治分工和悠久的权力制衡观念。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二府一台,内阁、六部、科道 2、具有行政立法的传统,形成一套行政法规。 3、积累了一整套比较科学的人事官理经验。官员的考试、铨选、考课、迁转、监察、品阶、俸禄、回避、致仕等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中国政治制度史 3、课程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王权和皇权制度 第一节 王权制度 第二节 霸主和集权制度 第三节 皇帝制度 第四节 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 第五节 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 第六节 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 第三章 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 第四章 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 第一节 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 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 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 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 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 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 八、 “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 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 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 第二节 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 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第五章 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第六章 法律制度 第七章 监察制度 第八章 军事制度 第九章 财政经济制度 第十章 科技文教卫生等制度 第十一章 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 第十二章 行政辅助人员制度 韦庆远、柏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课程内容与结构 第一讲“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 封建邦国时代 第二讲 皇帝制度 第三讲 中央政府体制 第四讲 地方政府体制 第五讲 古代监察制度 第六讲 古代官僚制度 第七讲 晚清的制度变革 第八讲 民国早期政体 第九讲 国民政府的党国体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从广义范围理解,政治制度史主要包括国体和政体,体现国家的阶级内容和政权的构成形式。从狭义范围理解,政治制度就是政治体制,是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统治政策和采取的方式。 总体而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社会背景、政治理论依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这里既包括国家正式的典章制度,也有在社会发展中起到规范和调节作用的传统习惯,以及家族,宗族、乡里内部的关系的“家族族规”等。 会盟 家族 宗法制 第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互相配合密切相关的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礼仪、文书、文教卫生、职官管理的制度。 第三,官僚制和君主制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核心。第四,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 第五,历史上对于政治制度的妥善运用,对统治环境和行政的监察,对官吏的规定和举措、培养、任用、考核和管理等。 概而言之,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至少包括: 第一,国家机构,即历代如何处理和调整政治领域中的各种关系,包括皇权与官僚机构的关 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等等。第二,政策法令,即用来处理和调整某一方面或者若干方面的关系。 第三,机构的运行和政策法令的执行情况,这是政治制度运行的最终体现,即政体运行机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 1、国体 国家的本质,国家的阶级属性。 国家的本质是由那些在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来决定的。 历史上的中国国体经历的阶段: 领主封建制 2、政体 (1)关于政体的概念 国家形式:指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 形式组织国家政权机关,进行自己的统治。 (2)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几个术语的概念 单一制国家由分层级的行政区域组成的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有统一的宪法、统一的立法机关、统一的中央政府;国家内部分层级划分行政区域,设置行政机构。中央政府行使国家权力,地方政府行使中央政府所赋予的地区管理权。 复合制国家是指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如州、邦、共和国)联合组成的主权国家或国家联盟。各部分的权力是独立的,不是国家所赋予。 联邦制国家若干政治实体结合组成一个具有主权性质的“独立国家” 。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和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联邦政府在国际交往中代表国家。联邦各组成单位又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联邦政府与联邦各组成单位的权力由联邦宪法明确约定,双方均不得超越。联邦政府与各州或邦的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美国、德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属于此种。 邦联制国家若干独立的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的联盟体。邦联制,实际上是一种“国家联盟” 。各成员国是独立国家,邦联本身不是主权国家。是一种松散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标准的邦联是塞内加尔和冈比亚组成的塞内冈比亚邦联。如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具有邦联属性。 (3)国家治理形式 统治手段和管理方法,即治国之道。 国家治理形式的分类:民主治理形式;专制独裁治理形式。 古代中国国家治理形式的内容: 分土而治分民而治 民政、军事、监察的事务性分工 决策执行监督的流程式分工 秦汉的君主丞相制隋唐宋元的君主宰辅制明清的绝对君主制。 直接统治间接控制(羁縻)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政体丰富多变,这是因为一定的阶级以何种方式组织国家政权,进行统治,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以及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甚至国家关系等等。 4、小结 国体研究的内容: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体研究的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