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临床心得体会_第1页
中医治病临床心得体会_第2页
中医治病临床心得体会_第3页
中医治病临床心得体会_第4页
中医治病临床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治病临床心得体会篇一:中药心得体会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 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 ,右手给 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 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 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 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 献。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 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 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 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 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 关系. 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 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 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 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 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 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 “道地药材” 。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 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 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 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会认真的跟李冬 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篇二:学习中医药会议 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会议精神心得体会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一直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保健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 巨大贡献。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中药仍然如同璀灿的明珠大放异彩。在全 球抗击 sars 期间,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让世人再次把目光投向这块中华瑰宝。一直以来,中 医中药的作用机理因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诠释而阻碍其走向世界,为此我国的中医药行业 人士一直在积极探索各种方法,规范中医药的管理以及建立行业标准,不断地促进中药事业 的健康发展。 一、 中医药现代化从何入手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首先要从继承入手,要进行现代的继承,而现代的继承即指通过理 解、描述与诠释,把历史认识变成我们现代人所能理解接受的认识,这是现代化的第一步, 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继承。中医药学继承的现代阐述应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实验验证和临床验证。任何科学 理论在没有完成严密的实验论证的情况下,它都是假设,所以中医理论也应该接受现代科学 严密的科学论证。二是中医药必须要完成文化认同。歌德说过,最具有民族性的东西也最具 有世界性,但是我们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要在一个国家存在下去,它必须首先完成世界化,而要完成世界化的前提就必须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必须进行一次新的文化的认同,如果我们中 药不能完成这个新的文化认同,那么西方社会、西方的民众就很难接受中医的理念,就很难 接受中药的治疗。所以,我们在继承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中医的理论内涵进行新的、科学的 理解与解释,必须要完成新的文化的认同,就是要运用全球都能接受的普遍运用价值,去说 明中医药理论的公式和原理的现代价值,完成历史论资到现代论资的演变。只有这样,我们 的中药才能够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三是在继承过程中要解决中医药的科学语言问题。科学 语言是科学认识主体用于描述、记录科学认识活动所获取的理论成果的信息载体,科学语言 产生于科学认识的实践,又应用于科学认识实践,它既是科学认识主体的认识成果,又是科 学认识主体的认识工具。但是我们 要看到,科学语言是历史的产物,它记载着科学时代的精神,又被科学时代精神所制约, 科学与语言的意义体现出科学时代的特征。比如,对生命的本质,在古代,认为生命就是有 机体的新陈代谢、生老病死,到了近代就认为生命是蛋白体存在的方式,而到了现代认为生 命主要是核酸核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的存在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用不相同的科学语 言去描写人们对生命和本质的认识。所以任何科学都要进行常规的科学解题活动,在不改变 原有理论基本观点的前提下,要对原有理论语言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中医药理论是科学 的,但是它的科学语言有待于完善,而我们现在很多传统中医的科学语言基本上就是把古代 人们的认识翻译成白话文,认为已经完成了科学语言的改造,其实不是。中药继承的首要任 务、主要基础,就是要用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科学语言,对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进行能被广泛 认同的描述与记录,然后以新的科学语言为基础加以验证与发展,并以新的科学语言进行传 播,这样才能完成中医现代化的进程。 中医药现代化现在如何入手,非常重要的是要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知识创新,建立在知 识创新基础上的新药开发,将会具有较大的市场能量与较长的市场份额占有时间。所以如果 说创新药物的知识创新点是不断拓宽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的话,那么中药的知识创新应该 对证的实质进行系统的研究。比如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理论,是中医科学研究纲领的重要 组成部分,那么在中医现代化过程中,辨证施治理论决不能放弃,中医药现代化的过程非常 重要的文化认同,就是要让全球能够接受辨证施治的普遍价值,要证实辨证施治的传统价值, 然后让这种辨证施治的传统价值变成现代价值,为全球所接受。所以中药现代化的研究首先 要对证的实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知道,中医所说的阳虚,这种病理过程存在于很多疾病 过程当中,如果我们研究出阳虚的实质,建立起阳虚的模型,开发出针对阳虚的药物的话, 那么阳虚药物就不是针对一个病,而是能够针对很多很多病从中医理念出发的共同的病理过 程,那么这样开发出来的药,就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具有中医特色,才是中药。针对 某一个病可以开发中药,但是我们认为在开发中药的同时,应该对这个病的不同的病证分型,开发系列中药。在中药新药开发现代化过程 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中药新药开发当中的知识创新,而不是单纯着眼于中药开发的技术创 新,只有从知识创新源头所开发出来的新药,包括中药,才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当然我们也要非常重视中药新药开发的技术创新,首先要抢占中药科学的制高点,要开 展中药材和中医药标准规范研究。要增强中药行业的竞争能力,一是要主导制定行业规范, 二是要开展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三是要开展中药质量控制方法论的研究,四是要开展抢救、 保护中药材制药研究,五是要开展中药新器械研究,六是要开展现代中药新制剂研究,七是 要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要抢占一批专利。其次,要加大中药的基础研究力度,要重点 攻克中药理论、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方法等制约中药国际化的瓶颈,使中药产品有效成 分明确,质量控制科学,临床运用定位明确等,这方面重点要做好三项工作:第一,以医学 院校为基础,对常用中药尤其是具有优势特色的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关键是 要确定其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建立适合生产的高效分离方法。第二,要运用现代仪器分析法手段,对常用中药及其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有效部分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要建立有效 的质控方法。第三,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中药特别是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 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要明确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靶点。要抢占中药的科技制高点,从目前 来说要攻克两个关键技术,即要加大力度对现代高新技术与装备在中药产业的推广运用,并 对其过程中所出现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重点研究与突破。要有效地解决中药产品粗、大、黑 的问题,使中药能广泛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剂型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而剂型确定以 后,它的品质是个很大的问题。要发展中药制剂的新剂型,尤其应加强对中药的粉式剂以及 孔式剂、网式剂的研究。要完成所有这些中医药现代化的工作,重要的是我们的科研要融入 社会,要构筑一个科学的服务平台,要快速提升中药的研发能力,要采取纵向、横向科研科 技并重,以新药研究开发项目来带动中药的基础研究,以重点实验室、中药基础与新药研 究实验室为大本营,与科研单位特别是与企业联合组建按现代企业模式运作的现代中药 研究开发和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够构筑国际化的、能够为企业服务的、与社会 需求紧密联系的技术平台。因此在中药的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进行强强联合,而这种强强联 合主要指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 二、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1.中药及其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目前,在国际中草药市场高达 150 亿美元的份额中,中国仅占其中的百分之五,其余份 额基本被日本、韩国、印度和泰国瓜分。近日从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获悉,我国中药 出口最高值曾达到年创汇 7 亿美元,但从 1996 年开始,总体上逐年下降趋势相当明显。我国 中药出口在经历了近 10 年的徘徊后,XX 年实现重大突破,中药出口达到亿美元,比 XX 年的亿美元增长了%。提取物出口增长最快,全年出口亿美元,增长了 %,而中药进口为亿美元,比 XX 年亿美元增长%;进出口总计亿 美元,同比增长了%。中药出口、进口和进出口总和都创下了历史最高值。XX 年以来, 我国中药出口形势看好,中药出口量急剧增长,特别是植物提取物增长尤为明显。 中医药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点。在中药及其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同时,使中药产业成 为我国经济的增长点;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中药及其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完成中药产 业战略任务的根本途径,而中药内含的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将成为中药国际化持久的推动力。 2.中医药标准化 俗话说, “丸、散、膏、丹,神仙难辨” ,中医药要现代化,技术要有新突破。名优中成 药的生产技术现代化是中药国际化的重要前提,要根据不同品种的生产需要,采用高效提取、 分离、纯化等技术提高中药质量水平,如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分离、超微粉碎及细胞 培养等等。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不同需求,将多种技术组装配套、系统集成,并通过自动控 制和在线监 测技术,实现稳定与可控,优化生产,提高质量水平。在这方面,我们要解放思想,不 能因为中药材成分复杂,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交互作用就更复杂,而且有史以来还没有办 法对如此复杂的问题做出明确的理论说明,因此就认为古方不能改、不能动,这是一个自我 约束的很大的误区。我们可以探索通过生物等效性实验和临床实践以及先进的分析、检验手 段进行研究和创新。例如,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复杂的中药大复方制剂主要的有效物质 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如果主要有效物质是一种或少数几种,则可以按其有效成分制定大复 方制剂定性定量的质量标准,这才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科学地阐明大复方制剂的内涵, 这是从技术上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途径,也将为中药大复方制剂化大为小、化繁为简、变说 不清为说得清创造条件。 药之害在医不在药。我们从不认为中药无毒,但五千年的临床已总结出系统理论,合理 配伍、辨证使用即可增效减毒。但西方人理解不了。而我们动辄要求中药按西药标准申报,岂非为难中药?中药要有自己的国家标准,让世界中药与我国接轨。一味强调同西药接轨, 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其结果只能使中医如同世界另外三大传统医学一样不复存在。篇 三:中医师承心得体会尹华荣名老中医跟师体会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 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王 新篇四:中药专业药房实习心得 工作心得体会 我们抓的不是药而是责任当人们提起药剂师、药剂士,你想到了什么?也许有人会说:就是个抓药的,谁都能干 的,只要认真仔细点就可以了,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想法,那么我要对您说声抱歉,你 out 啦!那种单纯、简单的配方发药年代早已过去, “抓药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大众提供着安 全、有效、负责的医药服务。调剂成为一项神圣而充满强大的、责任的工作。来到了同仁堂的第一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学习过的东西,发现有很多知识是学校 所不能给予的。对于我这个只有两年半学习中药经历的学生来说,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 鲜和畏惧。 记得第一次去学校的调剂实训室,对着满屋子整齐的药斗让我想起了大宅门的百草 厅,抽拉式的药箱,称药的戥子,熟悉的药材名称,甚至还有不时的捣药声?一切都向我 展示着草药的神秘,我开始喜欢那个地方。从取错药的尴尬,被老师耐心的纠正,又重新分发药材:从当初老师抓一副药而我称出 一味药的无奈到单独完成一张处方的从容?现在来到同仁堂后的我,无论从行为还是思想, 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调剂工作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交到患者手中的每付药是整个中药房所有人共同劳动 的结果。一来的同仁堂,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将药品上架。对于一个新店,这无疑是一项浩 大的工程。时间短、工作量大,大家加班加点都在为新店的开张做最后的冲刺。在这里,我 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团队协作的优势。通过这些天的忙碌,我牢记并严格执行流程的各个环节,开始关注细节。了解到想要干 好并达到熟练,就必须发现细节,刻意练习,用心去学。也是在这些天,我学会与人配合, 学会条理分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我们不能马虎,我们抓的是责任,也是病人对我们的 信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努力,我会加油,我也会对所有人说:加油!不光要新的体会, 更要实践,用自己的切身行动证明一切! 工作心得体会 我们抓的不是药而是 责任牛小娟 XX 年 2 月篇五:寻觅名老中医心得体会 “寻觅名老中医”心得体会 老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中医熏陶,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切为了临床, 疗效才是硬道理” 。他主张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反对死啃书本也反对没有理论的盲目实 践,有理论、有实践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才能称得上是医学家。 老注重医学传承,平等待人,他认为中医药的生命力在基层。 多年来,他注重基层医生特别是乡村医生的医学教育培养,不辞辛苦,毫无保留的传授 沈氏家族积累的诊疗经验,在业界得到肯定,受到广大基层医生的尊崇和爱戴。 二十多年来,我所走过的学医道路,是艰苦的,曲折的。总起来有以下体会:(一)要学好中医,必须打好两个基础。首先是古文基础,最低要求繁体字能认识,文言 文能断句。再就是中医基础,如内经素问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的白文要选读,药 性、方歌、脉诀、经络歌诀要熟读,有了这两个基础,才能继续深入下去。 (二)要多看几种好的参考书。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老师教我读古典医着是不错的,但是 指导我看的参考书,只限于汪切庵、陈修园两家,这就太局限了。后来我在中医大时所看的 参考书,就使我的眼界开阔多了,因而获益不少。 (三)要多跟几个好的老师,因每个老师各有他的长处。比如,有的老师长于伤寒;有的 老师长于温病,有的长于杂病,有的长于妇科,有的长于儿科。根据各老师辨证用药的特点, 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这就大有好处。但这个条件如不具备,也可自学成材。 (四)学医要有坚强的意志,朝斯夕斯,持之以恒。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 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气。在顺利的时候,又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学习,继续前进。 我在学医过程中,学习情绪曾有几次大的起落,教训是很深刻的。 (五)在医疗作风方面,对同道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对病人无论 工人、农民、领导干部,都要一视同仁,详细诊察,不得草率。有时病人情绪急躁,要 求过高,也只能耐心说服,体谅病人。但也不能迁就病人,投其所好。更不能乘人之危,向 病家需索财物,这是起码的医德。我现在已经是一名大三的杏林学子,我以自己身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这个中医情结深厚的 学府而感到骄傲自豪,我更为遇到这么多医学精湛的中医老师而欣喜,我将在这片热土中继 续挥洒激情,为中医大的明天,为中医学的未来继续前行。 篇二:中西医心得体会中西医结合进展心得体会 中医西结合学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 李琦 1305033 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 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 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 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 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晰的认识,当然更谈不上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本文从中 西医各自的特点及“共通”点,从能结合宏观与微观的“黑箱方法”这一角度,通过分析人 健康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疾病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浅析 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并提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整体性方向。1 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及联系中医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受当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整体 观念为主导思想,以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为研究内容,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 系。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世界观和 方法论,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阐明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 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份。在思维方式上,以形象思维等为主,主要采取取类比象等思维方法;在研究方法上, 以观察法为主;在医学模式上,以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在诊断方面以望、 闻、问、切人的主观体验为主;在治疗上,采用汤剂、情志调节为主的内治法,和以推 拿、针灸等为主的外治法相结合的全方位治疗方法;在发展模式上, 中医以不断充实、完善已固有的理论框架为主。 西医学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受当时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哲学上“还原论” 的影响,西医将人体分解成各个不同的系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解剖学、生 理学等各个学科。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逻辑方式为其思维特征;在诊断上,除通 过人体器官的感受外,还引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对人体感官加以延伸;治疗上 则根据不同系统的病变采取化学药品、精神安慰、物理手段、生物手段等疗法;在发展模式 上,西医不断吸收哲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从以上对比可知: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应该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具有整体、系统思 维特征的就是中医,具有分析、 “还原”思维特征的就是西医,我们不能把是否运用现代科技 手段作为中西医学的判断标准。中医也可以用现代物理的、化学的手段延伸自已的视听范围。 中西医学各有特点,有许多异同之处,但有相通的地方,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 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另外,它们的目的都是使人体保证健康, 促进疾病人体向健康人体转化。这是中西医结合最主要的根据之一。西医发展的模式,即从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正与中医朴素的生物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这是中西医能取得共识的又一根据。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 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 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 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 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 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 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 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 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 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 客观化和规范化。 鉴于目前中西医结合面临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要排除来自思想意识或政治权力以及民众思想情绪方面的影响或干扰。中西医的科学 体制与方法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目前只能非常客观地承认并尊重此一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必 须明确所谓的“中西医结合” ,目前只能是一种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观预期或展望; 2.国家各级卫生主管行政部门对既往的卫生工作方针中有关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尤 其对所谓“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应进行冷静、全面、客观、合理的彻底检讨;一方面要 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给予以中医药我主要构成部分的祖国医学予以恰如其分的肯定与扶持, 另一方面要反对民族虚妄主义,承认传统医学仅可作为现代与未来医学之一个补充性的组成 部分,予以适当的利用及适度的现代研究发展;避免医疗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 3.要特别注意尊重、保存与保护中医学、中医药事业的本色,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防 止其进一步衰落,甚或嬗变; 4.要立即改变现有的完全不合理之培养教育中医药事业后继人才之方针与方法,依照中 医药学的自身规律,大幅减少中医药院校而提倡真正有效的师徒传授沿袭之传承接代模式; 5.要从政策与举措上确保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特色的应有之发扬光大,而非在数量上的 勉强维持与扩充; 6.在摆正中医药事业位置与规模的基础上,由具权威资格的中医药学术机构有限量的审 定负有“中西医结合”研究课题之使命的研究所及其附属教学与科研医疗单位。不允许社会 上随意假借“中西医结合”名义,行“挂羊头卖狗肉”之实的大小医疗实体单位来鱼目混珠, 骗取钱财并由此而歪曲、丑化并进一步贬损了中医药事业,同时也有碍于与中西医结合研究 的未来发展前景。 7.目前,应当遵循“简、实、小、支”之原则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简单。 任何科研工作一般均宜从先易后难做起。就中西医结合这一宏大而颇艰难、前景难测的 困难任务来说,只能从简易之处契入,逐步深入、扩大战果。实用。从现代医疗的实际应用 状况出发,找准急需解决的医学临床与科研课题,组织精英力量予以突破。并由此实施“以 点带面”的战略战术。从小规模做起。无论科研单位及课题目标均宜从小做起。切勿急功近 利。功利动机过强必然会导致走向庸俗化的歧路。国家给予必要财政支持。宏观层面,此相 当于自然科学中的理论物理学研究,由国家政府全额财政负担;微观层面,即有实用价值之 应用科研课题的研究,譬如中药或其成药中有效成分之当代科学机理研究及其医疗实践开发 应用,则政府主管部门可给予适度财力支持,在取得成效的情形下,研究成果应在社会效益 与经济效益二个方面回馈社会。篇二:中西医结合进展心得体会中西医结合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 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 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 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晰的认识,当然更谈不上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本文从中 西医各自的特点及“共通”点,从能结合宏观与微观的“黑箱方法”这一角度,通过分析人 健康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疾病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浅析 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并提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整体性方向。1 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及联系中医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受当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整体 观念为主导思想,以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为研究内容,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 系。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世界观和 方法论,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阐明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 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份。在思维方式上,以形象思维等为主,主要采取取类比象等思维方法;在研究方法上, 以观察法为主;在医学模式上,以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在诊断方面以望、 闻、问、切人的主观体验为主;在治疗上,采用汤剂、情志调节为主的内治法,和以推 拿、针灸等为主的外治法相结合的全方位治疗方法;在发展模式上,中医以不断充实、完善 已固有的理论框架为主。 西医学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受当时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哲学上“还原论” 的影响,西医将人体分解成各个不同的系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解剖学、生 理学等各个学科。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逻辑方式为其思维特征;在诊断上,除通过人体器官的感受外,还引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等手段,对人体感官加以延伸;治疗上则根据不同系统的病变采取化学药品、精神安慰、物 理手段、生物手段等疗法;在发展模式上,西医不断吸收哲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 果,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从以上对比可知: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应该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具有整体、系统思 维特征的就是中医,具有分析、 “还原”思维特征的就是西医,我们不能把是否运用现代科技 手段作为中西医学的判断标准。中医也可以用现代物理的、化学的手段延伸自已的视听范围。 中西医学各有特点,有许多异同之处,但有相通的地方,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 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另外,它们的目的都是使人体保证健康, 促进疾病人体向健康人体转化。这是中西医结合最主要的根据之一。西医发展的模式,即从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正与中医朴素的生物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这是中西医能取得共识的又一根据。 以上是我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认识。篇三: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结合戴恩来老师的讲课回顾中西医结合理论在神经内科的学习中 的运用的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导论 ,顾名思义,即在学习中西医结合这一体系医学之前所要学习的一门 具有指导价值的课程。从“导论”二字来看,就是引导,指导我们中西医专业的学生去怎样 很好的了解、学习、领会和创新中西医结合这一年轻的医学领域。 所以,作为这一门课程的讲师戴恩来老师就在第一节课问到我们一个问题,我记忆尤为 深刻:“中医、西医到底能不能结合?”问题一出我们陷入深思,随后大家有踊跃发言,各执 观点。最后,经过大家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戴老师很肯定的说:“能” ,并且给了我们三点理由:一、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治病救人,所以能够结合; 二、自从有了中西医结合观点的提出以及临床应用,虽然有反对的声音,但是现在还依然存 在,那就必然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医发展的趋势,所以能够结合;三、中医、西医 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医学体系,所以能够结合。这三个理 由清晰地阐述了中西医结合体系存在的必然性,还进一步给我们展示了中西医结合的稳定性, 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无限创新性。从中,我们也坚定了学习中西医结合知识的信心与决心。 我的专业是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是神经内科。在有幸就读甘肃中医学院之前就在山西 省中医研究院的神经内科进行 5 个多月的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学习的专业知识很是让 我受益匪浅,并且在学习了戴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