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张克信-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pdf_第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张克信-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pdf_第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张克信-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pdf_第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张克信-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pdf_第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张克信-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张克信-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pdf篇一: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前 言 本技术要求附录 A -C 是规范性附录;附录 D-E 是资料性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负责解释。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起草。 主要起草人:张克信 于庆文 李超岭 葛梦春 杨东来 朱云海 张智勇 孙广瑞 黄志强 本技术要求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张洪涛、周家寰、邓志奇、王平、谭永杰、庄育勋、翟刚毅、其和日格及标准化中心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引 言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以下简称“数字填图要求” )是从地质填图中应用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技术入手,在确定地质填图空间数据表达的基础上,遵循传统地质填图的规律,在不约束地质工作者地质调查思维的前提下,既能满足计算机处理的需要,又能保证地质工作者取全、取准各项地质观测数据,达到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以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和空间数据存储与表达技术为手段,通过填制不同比例尺的数字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矿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普查,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勘查,为国家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提供基础性区域地学数据库,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数字区域地质信息。 本“数字填图要求”对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的野外数据采集装备、各类数字化资料(地形、前人地质资料、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数据)准备、野外 数字地质调查内容与精度、野外数字地质剖面测量、野外 PRB 基本过程与 PRB 字典、PRB 数据操作与质量、野外调查原始数据库的形成、数字地质填图中多元数据整合、数字地质图编制与成果表达、数据库建设等技术与方法进行了规定。是数字区域地质调查设计编审、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质量监控、地质调查报告编写、野外成果和最终成果评审验收、数字填图成果提交和资料归档的依据。本“数字填图要求”全面总结了 1999-XX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相继启动“计算机辅助地质填图系统” 、 “数字填图过程、多元数据整合和成果表达研究” 、 “数字填图示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东北、东部、中南等不同自然地理区、不同地质背景区开展 48 幅 1/25 万、4 幅 1/5 万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实验)等项目成果的基础上, 编制而成的。 1.范围 本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相关标准汇编(简称为“要求” )对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的野外数据采集装备、各类数字化资料(地形、前人地质资料、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数据)准备、野外数字地质调查内容与精度、野外数字地质剖面测量、野外数字地质路线调查基本过程(“数字地质路线调查”简称为“PRB”)与 PRB 字典、PRB 数据操作与质量、野外调查原始基础地质数据库的形成、数字地质填图中多元数据整合、数字地质图编制与成果表达、最终成果库的形成、数字填图系统(“数字填图系统” 简称为“RGMAP” )操作步骤等技术与方法进行了规定和汇编。 本要求适用于 1:250000 和 1:50000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是数字区域地质调查设计编审、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质量监控、地质调查报告编写、野外成果和最终成果数据库建设、最终成果评审验收、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提交和资料归档的依据。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DD XX-02 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DD XX-01 青藏高原艰险区(B 类区)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GB/T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全国地层委员会, XX)国际地层指南 地层分类、术语和程序(国际地层委员会,XX)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全国地层委员会,XX) ZB/T D10 004-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DZ/T 0158-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 GB 10202-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 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物探化探工作要求(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6) DZ/T 0167-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 DZ/T 0145-9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GB/T 14496-93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 DZ/T 00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DD XX-01 1:250000 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GB 958 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 DZ/T 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DZ/T 0191-19971:250000 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 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DDB9702 GIS 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指南(中国地质调查局,XX) 3.术语与定义 本要求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数字填图技术:采用嵌入 GPS、可以运行 PLAM OS 或 WINDOWS CE、并装入了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和数字地形图的掌上或平板电脑构成野外数据采集器。通过使用野外数据采集器, 直接在野外获取各类数据化的原始地质资料,与相配套的桌面系统一并建立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测试等手段形成的原始调查资料数据库,并通过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对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制图,形成地学调查的各类成果数据库(如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各类数字化的专题图件、多媒体地质调查报告等)和通用的数据仓库,实现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数据库共享。概而述之:数字填图技术是基于 GIS、GPS、RS 技术为一体的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和信息的数字化获 取技术,及其数字化成果的一体化的组织、一体化的管理、一体化处理和个性化的社会化服务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字填图装臵:是用于数字填图的现代化野外设备,它们包含下列四件基本设备: (1) 用于野外数据采集的掌上或平板电脑(野外数据采集器) ; (2) GPS 定位仪: CF 接口 GPS、PC 插槽接口 GPS、 GPS 夹克或手持 GPS; (3) 便携式计算机:CPU PIII 以上、内存 128M 以上、硬盘 20G 以上; (4) 数码照相机和数码摄相机。 野外数据采集器:用于获取野外地质调查各类数据的小型手持式计算机装臵,目前采用嵌入 GPS、可以运行PLAM OS 或 WINDOWS CE、并装入了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和数字地形图的掌上或平板电脑作为野外数据采集器。 CF 卡: CF 卡的大小为 43mm x 36mm x ,重量大约在 15 克以内,采用 ATA 协议的 CF 卡的接口为 50 针,它的最高容量已经达到 512MB,在数字填图系统中,CF 卡用来存储数字填图系统软件、地形图、野外数据等。具有防震、省电、安全、易于野外使用等特点。 PRB 数字填图技术:把野外地质调查观测路线的过程,用实体点地质点(POINT) 、网链分段路线(ROUTING) 、全链或几何拓扑环点和点间界线(BOUNDARY)的数据模型和组织方式,对野外路线观测的对象及其过程的描述进行定义、分类、聚合和归纳,分层并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相结合的储存在空间数据库中。使野外路线观测描述的地质现象的复杂过程及其本身观测的过程变为数字 PRB 过程。 采用这种 PRB 过程进行数字填图的技术被称为 PRB 数字填图技术。 数据模型:是一种数据(实体) 、数据(实体)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语义约束规则的形式化描述,属数据管理的范畴。通俗地说,数据模型规定数据的内容、结构、行为和语义。其中,内容定义应该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结构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行为用可执行的操作表示;语义则对属性域的有效性进行约束,如数据类型、取值范围(包括代码范围)以及缺省值等。 PRB 数据模型:是描述 PRB 的基本过程、支配 PRB 的基本过程组合的规则及运用整个 PRB 过程的公共机制的数据模型。共有 10 个野外数据采集实体数据模型构成。它们是地质点、分段路线、点上和点间界线、GPS 点位、样品、化石、产状、素描、照片、设计路线。PRB 数据模型均有描述空间位臵和观测内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描述)的三部分组成。每个过程的空间位臵数据库解决了地质制图的问题,每个过程的结构化数据库解决调查内容结构的规范化,每个过程的非结构化数据-自由文本开辟了地质思维自由发挥的空间,既能满足计算机处理 的需要,又能保证地质工作者取全取准观测数据和参数,描述它们之间的空间与地质关系与解释信息如顺序关系、地层关系、几何关系等。PRB 基本过程:由地质点(Point,简写为 P) 、点间路线(Routing,简写为 R) 、点上和点间界线(Boundary,简写为 B)三个基本过程组成。地质点 P 过程是指野外路线所通过的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或重要地质现象等进行地质观测点控制的过程。分段路线 R 过程是两个地质观测点之间的实际分段路线描述记录的控制过程。该实际路线根据两个地质观测点之间的内容和变化来进行分段描述,该变化可以是两个地质实体的界线、也可以是一个地质实体的内部变化。点间界线 B 过程是依赖于 R 的过程。它是对两段 R 之间的界线来进行分段描述。同 R 一样,该界线可以是两个地质实体的界线、也可以是一个地质实体的内部变化界线。B 过程在室内 PRB 过程中,是地质连图的重要依据。 PRB 的基本过程组合的规则:描述 PRB 的基本过程组合的规则:地质点 P 过程是 PRB 过程的核心。分段路线ROUTING 过程、点间界线 B 过程必须隶属 P 过程。一个 P 过程可以有 1 个至 N 个 R 过程,0 个至 n 个 B 过程。一个 R 过程可以有 0 个或 1 个以上的 B 过程。 PRB 过程的公共机制:根据数字填图的特点,PRB 过程的公共机制由 PRB 划分、PRB 过程字典与扩展机制组成。PRB 过程划分是描述 PRB 的划分及过程编码规则;PRB 过程字典是 PRB 过程采用的三种类型字典的规则;PRB 过程扩展机制是描述在 PRB 过程的采样过程规则,这些采样过程包括产状、化石、素描、照片、影像、样品的数据采集。 PRB 过程基本程式:PRB 过程基本程式是由 PRB 的组合而成。它是路线地质调查的最小组合单位。它由以下几种最小单元的组合模式:模式一:P 适合区域地质调查中的补点工作;模式二:P-R-P,P-(B)-R-(B)-P,P-P 组合适合地质内容中等复杂程度的填图工作;模式三:P-(B1,B2,?)- R - (B1,B2,?)- P 组合适合地质内容复杂程度大的填图工作。 PRB 数据操作:把 PRB 野外手图的组织、图幅 PRB 库创建、野外 PRB 手图库组织与管理、PRB 实际材料图数据的综合处理、编稿数字地质图的成图、PRB 数据质量检查、PRB 库信息检索、PRB 地质连图、PRB 工作量统计等操作统称为 PRB 数据操作。 PRB 字典: PRB 字典是要为解决地层、构造、岩性等地质内容分类与描述的规范化、野外数字填图中专门术语的灵活查阅、提高野外数据采集效率而设立的。PRB 字典的建立可以减少或避免在地质填图中存在的分类与描述不够规范等问题,为 PRB 数据库在更大的范围内有效共享提供了基本保证。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提供了三种类型 PRB 字典:PRB 过程一般术语字典、PRB 过程野外记录结构 篇二:区域地质调查行业标准-资源勘探常用资料目录区调队法律法规及技术性文件 (XX 年 4 月 27) 质量技术类 区域地质调查 1、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 (DD XX02) 2、 青藏高原艰险区(B 类区)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XX-01) 3、 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XX02) 4、 1:250000 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DD XX-01) 5、 火山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4121-1998) 6、 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4122-1998) 7、 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4123-1998) 8、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 万) (DZ/T0179-1997) 9、 1:5 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DZ/T0157-95) 10、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 万) (DZ/T 0158-95) 11、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 (DZ/T 00941994) 12、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 万) (GB/T 14158-1993) 13、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DZ/T 0001-91) 14、 1:5 万区域地质图图例 (GB/58-89) 15、 沉积岩类区 1:5 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16、 花岗岩类区 1:5 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17、 变质岩类区 1:5 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18、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手册 ,四川省地矿局,1992 矿产勘查 19、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 (DD XX04) 20、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13908XX) 21、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XX) 22、 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DD XX01)) 2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DZ/T007893) 24、 固体矿产普查总则 (GB/T1368792) 工程地质勘查 25、 1:10 万1:20 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6-1994) 26、 1:万1:5 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DZ/T0097-1994) 矿山资源储量核实 27、 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 (DD XX01) 28、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GB/T18341XX)2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77661999) 30、 对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31、 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参考提纲 32、 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参考提纲有关章节内容和附图要求的说明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33、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 ,国土资环发XX27 号文 34、 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35、 土地复垦规定 区域矿产规划 36、 关于开展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通知 ,川国土资发XX108 号文 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编制 37、 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 ,国土资发199998 号文 38、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 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调查 39、 关于建设项目压履矿产资源审批工作的通知 ,川国土资发XX227 号文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0、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XX-3-1 41、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附件:) ,国土资发XX69 号文 42、 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川国土资发XX240 号文 区域地质灾害规划 43、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XX-3 44、地质遗迹景观调查与地质公园建设 45、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 ,地质矿产部,1995-5-4 46、 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 (附件:、 、 、 、 ) ,国土资厅发XX77 号文 47、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XX-4 48、 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 ,国土资源部,XX-10-149、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XX-11 50、 关于做好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的通知 (附件:、 、 、 、 、 、 、 ) ,国土资厅发XX4 号文 51、 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 (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工作指南及附件:、 、 、 ) ,国土资发XX256 号文,XX-11-19 52、 四川省地质公园申报、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XX 53、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54、 旅游规划通则 (GB/T18971XX) 55、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XX) 测量 56、 城市测量规范 (CJJ8-99) 57、 1:500、1:1000、1:XX 地形图图式 (GB/T-7929-1995) 58、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TD10001-93) 59、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CJJ73) 信息工程 60、 GIS 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 (DDB9702 ) 61、 资源评价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细则(DDZ9701 ) 62、 国土基础信息分类与代码 (GB/T 13923-92 ) 63、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GB9649-88 ) 人力资源 64、 工人考核条例 ,劳动部 65、 四川省地矿局人才引进教育培训暂行规定 66、 四川省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及有关实施意见环境类 67、 环境影响评价法XX-9-1 68、 大气污染防治法XX-9-1 69、 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XX-3-20 70、 国家危险物名录1999-10-1 7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 72、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73、 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 74、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护法1996-4-1 75、 污染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7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7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78、 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1992-10-1 79、 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1-7-1 80、 环境保护法1989-12-26 81、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82、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88) 篇三:巢湖地区地质调查报告 最终版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巢湖北部地区地质调查实习报告 姓 名: 季林 学 号: XX213013 班 级: 勘查 XX 级 1 班 指导教师:施小平 钱家忠 严小三 马雷 刘国生 时 间: 目录第一章 前言 .1 一、实习任务 .1 二、实习目的 .1 第二章 实习区概况 .2 第三章 地质条件分析 .4 一、地层 .4 二、矿产 .14 三、岩浆岩 .15 四、构造 .15 (1)褶皱 . 15 (2)断层 . 18 (3)节理 . 20 第四章 地貌、水文与工程地质 . 22 一、地貌 .22 二、水文地质 .24 三、工程地质 .24 第五章 结语 .26 一、实习的见闻和思考 . 26 二、实习感想 .26 参考文献 .28 第一章 前言 野外地质实习是我们勘查专业学生最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一,更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并日益广泛地渗透到地学领域中来,但是迄今为止,解决地质问题的新技术、新方法所需要的大量原始地质信息(资料与数据) ,主要还是通过野外实地的地质调查而获得。开始本专业的学习以来,我们在三年的时间里先后学习了地球科学概论 、 构造地质学 、 测量学 、 地貌第四纪地质 、 水文地质学基础 、 岩体力学与工程 、矿物岩石学等基础地质勘查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学习以及大一的地质认识实习和小学期的工地实地观摩,我们对基础的理论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和深刻的认识。本次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涉及到众多基础地质理论,诸如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貌学等学科,因此它实际上是对我们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一次大检阅,一次综合性的实习,同时也是一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综合而有系统的训练。 学院组织本次实习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即将之前所学的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进一步认识各种地质构造和水文及地质工程现象,从而在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其次就是引导我们运用在课堂上了解的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实习区的地质现象,即从专业的角度认识我们熟悉的山、水、土、石,从而观察了解过去或现代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再次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本次实习能够熟悉区域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让我们掌握野外地质路线踏勘、地层标准剖面测量、地质填图和地质报告编写的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通过学习这些野外的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初步建立地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独立从事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为今后的课程学习和地质勘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有: (1)熟练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和野外地质观测的记录方法。 (2)了解实习区地层时代、层序、岩性、化石、矿产、厚度和接触关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对实习区沉积相、岩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