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_第1页
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_第2页
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_第3页
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_第4页
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篇一:温铁军谈农民农村和中国改革上篇 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 下篇 农村承担中国八次危机代价 ?1 很少有人认识到农村改革恰恰不是渐进的,一上来就把最重要资产土地分了 ?2 去意识形态化分析,60 年代调整和 80 年代改革,其实并没有太本质差别 ?3 历次危机只要能够顺畅向乡土社会转嫁,城市产业资本危机就能软着陆 ?4 生把农民土地剥夺,把他们逼成无产,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温铁军(资料图)温铁军: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是进步还是倒退? XX 年 12 月 3 日,温铁军在北大做题为八次危机的演讲,凤凰网大学问栏目获得温铁军老师授权,分上下两期刊发。在上篇中,温铁军指出,乡土社会是中国八次危机软着陆的基础条件;中国属于超稳定的金字塔型结构,庞大的基础是 60%、70%的有地农民。现在,把农民的地剥夺,用激进政策让进城打工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温铁军,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先后任职于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著有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 、 我们到底要什么 、 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 、认识与实践的对话等。 精彩摘要: 很少有人认识到中国农村改革恰恰不是渐进的,它一上来就把农村中的最重要的资产土地分了。 危机硬着陆的结果要么被叫做调整,要么被叫做改革,没有本质差别。我要做的是去意识形态化的分析,告诉你们 60 年代的调整和 80 年代的改革,其实并没有太本质的差别。历次危机所造成的代价只要能够顺畅向乡土社会转嫁,城市产业资本危机就能软着陆,现在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1%,危险已经开始。把乡土社会毁掉,将不会再有危机软着陆的基础条件。 现在生要把农民的地剥夺,把他们逼成无产阶级,用激进政策断掉回去的根,让进城打工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我们以为是历史进步,有谁想过,他原来是小资,把小资变无产,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 上篇 把分析建立在经验过程而非意识形态 温铁军:谢谢学生社团的邀请,安排讲座,感谢你们对于另类观点有如此的兴趣。 我今天跟大家讲的和教科书上的观点恐怕差别比较大。我是认真的试图用古典政治经济学作为分析框架,把长期以来人们所分析的“中国特殊论”上升到“中国一般论” ,也就是说使“个别”上升为“一般” ,使一般的分析框架能够具有真正意义的国际化与建构权,如果我们永远只会说中国特殊,那我们就很难做国际话语的讨论。我现在这套说法好像在国际上的反应似乎还大于在国内的反应。 把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过程,做这样一种理性分析,将逻辑建构的起点建立在经验过程之上,我举个例子大家就听明白了。 人们一般会说 1978 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或者说某某领导人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很少有人去认真做一点资料的整理,去看看 1978 年哪一份文件上明确写了“改革开放”这四个字。如果你们认真做文件梳理,就会发现,1978 年的文件中没有这四个字。也有人说 1978 年中国改革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一个渐进的改革过程,不断创造增量,因此中国改革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一个渐进的改革过程,很少有人认识到中国农村改革恰恰不是渐进的,它一上来就把农村中的最重要的资产土地分了,根本不是创造增量。 为什么改革?是因为 1978 年到 1979 年中国遭遇严重的财政赤字危机,而危机的爆发使得政府无暇顾及已经不能产生剩余的农业资源,于是乎我们把农村改革解释为政府退出,有的解释说农民退出。我的解释是农民无权退出,在原有的体制内,有退出权的唯一主体是政府。 所以,在这些解释上,我试图建立理性分析的基本原则,一定要把构建理论的逻辑起点放在经验过程的起点之上,分析才具有理性的可能,而不能随意割断历史,随便找一个意识形态确定的所谓起点,然后建立经验分析,这很容易被套进意识形态体系。我把 60 年的基本经验做了一个粗线条的框架性归纳,四次大规模外资引发八次危机。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发展特别是追求工业化的过程中间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并不是理论创新,我只不过搬用了传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我的理论创新是危机转嫁。任何危机都会出现代价,代价转到哪去?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历次危机所造成的代价只要能够顺畅向乡土社会转嫁,城市产业资本危机就能软着陆,只要不能向乡土社会转嫁,就砸在城里硬着陆。 砸出的结果要么被叫做调整,要么被叫做改革,没有本质差别,只是危机应对的政策体系。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包装,取决于政治家。我不是政治家,因此我要做的是去意识形态化的分析,告诉你们 60 年代的调整和 80 年代的改革,其实并没有太本质的差别。 理论创新集中在软着陆上。其实很多次危机没有软着陆,而是硬着陆,更何况现在大家都在高呼着城市化率已经超过 51%,中国将会达到 70%的城市化率,城市与农村一半对一半的时候,危险就已经开始了。当把乡土社会毁掉的时候,将不会再有危机软着陆的基础条件,为什么?因为乡土社会有一种特殊的机制,把外部性内部化处理。 我现在研究的是中国或者东方的经济发展经验,和西方经济学不一样。世界上几乎找不到能够从危机所造成的发展陷井中跳出来的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深深跌入发展陷井跳不出来。这十几年的国际化,一般高校追的是美国,连欧洲都不追,是比较单一、狭窄的国际化,其实是美国化,而真正的国际化应该关注发展中国家,关注其他非主导性的国家。 1950 年危机:不是新中国自身危机而是民国的延续 从 1949 年新中国建国开始做经济发展的经验过程梳理。中国在 1949 年到 1950 年,是一个高通胀、大规模失业、危机爆发的时期,但我在分析、归纳时,不把 1949-1950 年这次危机当成“八次危机” ,如果当成了,那就是九次。为什么排除这次危机?是因为我觉得这场危机是民国年间,自 20、30 年代发生危机以来的延续,不是新中国进入工业化以来内生性的危机。我把逻辑建构在经验过程的起点之上,放在新中国开始要进入工业化的经验起点之上,而不是放在时间上。 为什么说这次危机是民国危机的延续?大家可能都知道一个概念,民国 20 年代到 30 年代被历史认为是“黄金十年” ,黄金增长时期,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高增长,这一时期出现外生性和内生性两个重要因素。20 年代到 30 年代西方爆发了 生产过剩危机,危机不可能靠资本主义自身来解决,因为生产过剩乃是资本主义一般内生性矛盾,于是演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外生性的危机跟今天一样,现在西方世界再次发生大危机,金融过剩,当年是生产过剩。今天也不可能靠西方金融资本自身解决矛盾,于是金融资本走向法西斯化,出现所谓必然战略的一系列安排,恐怕也是当代的趋势。当年产业资本遭遇过剩危机,走向法西斯化,世界大战以大量人口的死亡为代价,才使危机平缓下来。 这对中国有什么影响?这场大危机导致贵金属价格上涨,中国当时是以白银作为货币的国家,北方有“袁大头” ,南方有“孙大头” ,海外白银价格上升,与中国原来签有白银稳定协议的四个产银国放弃对中国的承诺,导致中国国内白银大量外流。到 30 年代,中国白银外流发生白银危机,白银危机导致通货紧缩,严重打击了正在高增长的民国经济,这是我们说的外生变量。 另一方面,内生变量是什么?因为中国是被殖民化的半殖民地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只能内向型发生。城市工业高速发展,地主就转变成在外居住,在外地主把原来的秋后收食物租改变成春前收货币租,货币化在农村开始推进,于是农民就开始遭到高利贷金融资本和工商业资本的双重剥夺,农村小农大量破产,社会开始不稳,乡土社会衰败,要么搞土匪、要么搞游击队,农民革命就起来了。内生性变量极大影响着民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 民国不得不在 1935 年前后开始推行纸币制。但紧接着就遭遇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日本在日战区大规模抬价抢购白银,试图摧毁民国经济,摧毁刚刚实现的货币制度,于是进一步造成中国白银外流。1937 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打响,中国不得不用残留的一点贵金属去海外买军火,金融大规模通胀,从 1937 年开始一路通胀 1950 年。所以说 1949 年到 1950 年的危机不是新中国自身的危机,而是延续了民国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两个变量的同时作用。应对危机:土改使农民回归传统割断与现代经济联系 新中国面临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经济烂摊子,怎么办?土地改革。什么叫土地改革?让 88%的农民回归传统。历朝历代新王朝建立都有四个字,均田免赋,新中国同样是均田,没免赋,这就是土改。土改使中国接近 90%的人口回归了传统的小农经济,与现代城市经济割断了联系,用萨米尔阿明(备注: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全球化问题专家,提出依附理论)的理论就叫做“去依附” 。 最大多数人口回归了农村,自给自足,作为政府不用再管他们到底会怎么活,只需要管那 12%的城市人口,这是新中国重新得以恢复的一个重要条件。也就是说使民国时期遗留的危机软着陆的重要制度基础,恰恰是乡土中国,而不是我们想象的现代经济,那时城市现代 篇二:如何调研怎么样的农村调查是美的 何慧丽 我宁愿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探讨农村调查与美的关系,探讨一个关于调查知识的产生机制或方程,而更比调研知识简单罗列更有普遍意义。 因为我宁愿选择农村调查与美这两个变量进行探讨,而不说它与成功、好等词的联系,那只是个相对的概念。但我们可以有美感,可以说美。而什么是美,社会调查又是一个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考察社会现象,收集资料并分析各种因素直线相互关系,以掌握社会实际情况的过程,我们又如何把握,如何使之具有美呢?一、有理论预设和背景知识的社会调查是美的。 所谓的理论预设和背景知识,是他人和前人已经对纷杂的社会现实的本质进行抽象和提升出来的东西,是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东西。 在社会调查之前,对有关农村的一些理论预设和背景知识的准备、搜集的重要性之一,在于能为我们的社会调查提供高起点,可以对调查进行有效的指导,我们有定心有准谱,不迷失在琐碎的现象中。而另一个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成为我们进行补充、修正、甚至推翻的一个对象、目标,作为我们理论创新和发现新的能够解读和指导社会的理论的一个必要前提。 那么,如何进行理论准备呢?一是长期准备,二是短期准备。所谓的长期准备,是长期地汲取一些专家学者的理论性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理论洞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自己对农村的把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如对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温铁军的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等许多优秀的书籍的研读。 至于短期的理论准备,这是在调查课题或者调查对象确定之后,为使自己与调查对象有更多的互动资本而进行的准备,如相关的概况的了解、相关的文献回顾,使你明白你的调查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大致范畴。这种调查之前的理论准备,因为其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因为为后来的调查过程的顺利进展作为很好的铺垫,而具有美。 二、小主题、小立意,以及小对象的社会调查是美的。调查研究主题的小、立意的小是指调查的内容领域和范围不能太大。应集中足够的时间、精力、经费,对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充分、深入、全面地考察和论证,透视实质,也有所创新。 我们可将主题分类,再针对各考察项目“层层剥皮” ,找出有价值的调查内核。我们可以小集体或大集体中的小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去了解其中的各种关系如何在小范围内活动,可以小见大,以事件、过程反映结构、制度,从微观到宏观,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最重要的是选择小单位花费的成本很小,但收获大,符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愿望。 小的主题、小的对象因其对我们大学生的适用性,以及其实在性,容易使我们在调查中得到锻炼的同时具有真正的研究意义,从而具有从小处着手的美。 三、在方法上具有简单性、实用性的社会调查是美的。在社会调查中,方法是要适应对象、主题的特征的。我们的对象、主题是农,而农的现状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仍然具有很多的传统的特色。我认为,那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大张其鼓地由政府官员陪同着从而起到破坏作用的, 是没有效的、可信度不强的。我主张田野工作法、访谈法、观察法,当然在以此为主的情况下可以附带其它方法。田野工作法,要求调查者精细深入,直接接触到社区里的一个个人,深入人际关系深处,观察他们的行为、感情、思想和希望,了解到实际的情况。最关键的环节是调查者能够“投入理解”和“换位思考”:充分地、完全地进入被调查者所营造的场域之中进行理解;力图把握被调查者的心理和行为逻辑,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办?” 。 对于大家而言,学会对观察法和访谈法的运用是很关键的。观察法需要足够细心和敏感,全面投入,直接感知、记录,收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访谈法有直接访谈、间接访谈,有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有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之分。我们应该掌握各种访谈的技巧,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方便而有效的访谈法。关于访谈的技巧:一是访谈之前要有所准备,熟悉所谈问题的要点;说什么,越详细越好;二是访谈之中可简单记录;您总是记录会让被访谈者不安,使谈话不能流畅地进行下去。但不记会把关键的最精彩的部分忘掉。三是学会引导话题。引导得最好的是主持人崔永元,大家可以通过电视对崔永远的经验进行观摹和学习。关于两种有效的访谈方法:一是分类型的访谈法。即围绕调查的主题,在一定的对象范围内挑选不同类别的访谈对象,尽可能把握各种类型的人的不同特点和对调查主题的看法。二是深度访谈。即在必要的时候利用一切条件对典型的人物(明白人)或农户(当事者) ,就问题的某些重点和焦点进行深入的、详尽的、长时间的访谈。分类型的访谈是考虑到面的问题,而深度访谈是抓点的问题。只有“点面”结合,才能访谈出名堂来。 我还可以提供另外一种对方法的分类,大家可以在其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而又较为实用的、可行的方法。如可以把社会调查方法具体分为一般方法和具体方式两大类。一般方法有:(1)全体调查法,是对某一范围内的调查对象的全部分子毫无遗漏地、普遍地加以调查的方法。如全家、全村、全部的企业、全部的妇女等,具体形式是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以及结合日常的登记和核算等。(2)抽样调查法,是从被调查对象的母体中,选出部分个案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的方法。其关键是选好样本。为什么要进行抽样?首先是因为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搞普查,其次是因为抽样是科学的,是可以量化的,用样本去估计总体参数是有较高的可信度的。现在的学术规范强调抽样调查法,选样本的方式主要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层抽样法、多阶段抽样法、等距抽样法等。样本容量占总体的比重,按照经验 100 人以上者应为 50%左右。 (3)个案调查法,即以某一个人各类人员的个案调查,某一个单位家庭、学校,某一个事件问题为对象,进行深入调查的方法。 (4)典型调查法,即根据调查者的目的和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有初步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人或事进行调查的方法,这种方法起到了解剖麻雀的作用。如对某一村中典型的富户、穷户的专门调查。 (5)专家调查法,即通过邀请专家,向专家进行咨询的调查方法,主要是向个别专家访问和专家会议的方法。 (6)跟踪调查法(对调查对象向前运动的状态、过程作持续地调查的方法,主要有同步跟踪和间隔跟踪法,如费孝通在 50 年内四访江村。而具体方式则分为开调查会、个别访问、实地观察、通讯调查、问卷调查和文献调查(档案、报刊、统计资料、图象音响、个人书信等)等 6 类。综上所述,我认为,用真实的、简单的、实用的调查方法,与朴实的、率直的调查对象农民相对照,是相称的,是美的。而那些华里胡梢的东西,把农民搞得晕头转向的东西,形式主义的东西,是不美的,是浪费的,甚至是可恶的。第四、一个调查者把大学生的身份转化为小学生的身份,这样的社会调查是美的。 我们必须使自己在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沉下去,把自己定位得再低一些,把大学生变为小学生。这主要是指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谦虚的、好学的,能吃苦的。因为我们代表着一种文化,可谓城市文化或者大学校园的文化,我们的素质都很高,我们去农村搞调查也有理论准备,甚至我们自己本身也出身于农民,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一直是从学校到学校,我们是农村的局外人,我们进入了农村,就如同乡下人进入城里一样地,对周围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农民的世界对我们而言是异种文化的世界;同时,农民对周围各种事物的理解,对大自然的感悟、对农事的精通,甚至对社会、世界的看法都是非常地有道理、有意思的。有独创力的人在哪儿呢?有人说是在学者间,我却认为是在大众间,在民众的最基层。据我调查的经验证明,我们在农民面前,在有丰富的实际经验的人面前,我们一点也“大”不起来,一点也不能有炫耀、傲慢之心的。到了乡下,远远地,看到一个年事已高的老爷爷牵着一头高大的健壮的牛,神情自若地走过来,我们会不由地想问:老爷爷,您难道不怕牛发起牛脾气来吗?其实,老爷爷是不怕的,因为在长期与牛的相处中已经与牛结下了感情,已经积攒了丰富的让牛听话的经验,倒是我们什么也不知道,什么都怕,不只怕粗壮的牛,更怕示威的狗、撒欢的猪。再拿一个例子来看农民的智慧的 篇三: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供给的前提条件分析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供给的前提条 件分析 ( Premise of Rural Cooperative Systems Supply) 杨雅如 内容提要:小农村社制条件下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制约是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供给的前提。本文对这一前提进行了分析并且进一步指出:在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供给中,应尤其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安排。Abstract: It is analyzed in the paper that the premise of supplying the rural cooperative system is the restric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system under the small-scale peasant rural community. And the author stated further that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informal system especially when we supplied the rural cooperative system. 关键词:农村 合作经济组织 制度供给 前提 Key words: RuralCooperativeSystem supplyPremise 产生于欧洲工业文明的合作经济制度,在其 16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形成了嵌入于其制度环境的合作社发展模式。单就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讲,有两种代表性的模式:一是欧美的专业合作社模式。这些专业合作社是以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农业生产中相对较多的农业剩余为条件的,这对于我国高度兼业化和农业剩余很少的绝大多数的小农来说是不现实的。二是日本的综合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农协系统。日本的农协系统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建立的,而且有政府强有力的财政、金融支持,这对于东亚小农社会中缓解日渐濒于破产的小农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但是我国自上而下建立的合作经济制度的最终失败无疑为这种模式的选择蒙上了一层阴影。再者日本的农协系统有政府大量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为后盾,这对于有着 70%人口为农民的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流是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供给,要么是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导致的制度失效,要么是民间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动力不足导致制度供给存在很大缺口。虽然在近百年的农村合作经济 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当联产承包责任制所能释放出来的制度能量已成强弩之末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民间悄然兴起,政府和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在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但现实情况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一厢情愿往往难以和农民的需求真正协调,具有良好绩效的制度供给仍处在探索之中。由于我国特殊的小农村社制的制度安排,作为舶来品的合作经济制度嵌入到我国的村社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必须对小农村社制对合作经济组织制度供给的基本约束进行分析,这个基本的约束是研究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制度供给的前提。或者进一步说,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对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供给研究才具有意义。为此,本文探讨了这一前提条件。 在制度集合中,人们依据规则的作用方式与演替机理,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种类型。正式制度是指法律法规、组织安排和政策以及契约等,它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具有强制性;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基本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 。一般来说,正式制度可以从一个国家嵌入到另一个国家,而非正式制度由于内在的传统根性、民族习性和历史积淀,其可嵌入性就差得多。具有特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合作经济制度要嵌入到我国小农村社制的制度环境中,不仅要受到正式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制约,而且来自非正式制度的制约更加难以突破。 一、正式制度的约束小农经济 对于我国绝大多数村庄来讲,集体经济已经名存实亡,陷入了实质上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 我国农村实行以村为单位的土地集体所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有权承包土地并享有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 。 “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 ,作为发包方的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该为“承包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 ,“组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作为村民代表的村委会除了拥有对耕地和宅基地的所有权外,绝大多数并没有在集体经济发展上做什么工作,集体经济名存实亡,农村经济成为实质上的小农经济,加之土地的零细化经营,单个的小农不仅是一个个被装在麻袋里的“马铃薯” ,而且是被切开的马铃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盲目性陷入空前的境地。 对于小农和小农经济,马克思曾作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指出:小农是指对 自己经营的小块耕地拥有所有权的小生产者,该小生产者拥有的小块耕地的规模以家庭能够经营并且足以养活家口为限,他的收入既不表现为平均利润,也不表现为地租,而是表现为总收入扣除实际的成本之后的工资,并且这个工资以身体的最低限度为界限。马克思指出了典型小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拥有小块耕地所有权并直接经营土地。小农的最大的特点便在于他既是这小块土地的拥有者,又是小块土地的直接经营者,只有在这种形式下,小农经济“才获得适当的典型的形式” 。二是小农所拥有的“这块土地通常既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所能耕种的限度,也不小于足以养活他的家口的限度” ,从而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三是经营土地的界限是自己所得工资降到身体的最低限度。马克思指出:“对那些拥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来说,一方面,就他是小资本家,资本的平均利润并不表现为经营的界限;另一方面,就他是土地所有者而言,地租的必要性也不会表现为经营的界限。对于他作为小资本家来说,只有他扣除实际成本后付给自己的工资才表现为绝对的界限。只要产品的价格足以补偿他的这个工资,他就会耕种他的土地;并且直到工资下降到满足身体需要的最低限度,他往往也这样做。 ”i 在对典型意义上的小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对于小农经济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所界定的小农经济是指农业领域内与简陋的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以劳动的孤立性为特征的小生产。马克思指出小农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 1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耕地直接结合。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 ,作为小生产形式之一的小农经济的基础即是农民对耕地的直接所有,并且只有在“农民是自己耕种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的地方,小农经济“才得到充分发展,才显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获得适当的典型的形式” 。马克思把这种私有制称作“靠自己劳动挣取的私有制” , “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 ,也就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的私有制,而不是生产资料归剥削他人的资本家所有“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 。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或者说,它把生产和消费统一于个体家庭之中。马克思说:“在这种生产方式中,耕者不管是一个自由的土地所有者,还是一个隶属农民,总是独立地作为孤立的劳动者,同他的家人一起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 3具有孤立、分散和自给自足的性质,并由此造成小农就像装入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 ,也就是农民的原子化问题。对此马克思曾有过形象的描述:“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 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进行生产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任何分工,应用任何科学,因而也就没有任何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任何不同的才能,没有任何丰富的社会关系。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旁边是另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一批这样的单位就形成一个村子;一批这样的村子就形成一个省。这样,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 ”ii值得指出的一点是,马克思所界定的小农和小农经济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小农和小农经济。这些既是小私有者又是劳动者的小农,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以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着自身的和生产的生产和再生产。我国现阶段的小农和小农经济与马克思所研究的小农和小农经济相比,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但也有相同的地方。相同点在于都是小农直接经营土地;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生产都具有孤立、分散的性质。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小农和小农经济也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我国现阶段的小农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私有者,他们只是拥有对于集体土地的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税费改革之后,小农无偿地从集体手中取得土地的经营权,从而基本上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