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横道设计规范_第1页
人行横道设计规范_第2页
人行横道设计规范_第3页
人行横道设计规范_第4页
人行横道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行横道设计规范篇一:道路设计规范道路设计规范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道路红线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港湾式停靠站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用局部拓宽路面的公共交通停靠站。 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 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上有公共交通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单位为 KM/KM2。 公共停车场 为社会公众存放车辆而设置的免费或收费的停车场地,也称社会停车场。 规划城市人口超过 200 万人的城市,应控制预留设置快速轨道交通的用地。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 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KM2。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 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 40MIN 的行程。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 3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 50%;以 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 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自行车最远的出行距离,在大、中城市应按 6km 计算,小城市应按 10km 计算。 。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应加。自行车道路双向行驶的最小宽度宜为,混有其它非机动车的,单向行驶的最 小宽度应为。在城市的主干路和次干路的路段上,人行横道或过街通道的间距宜为 250-300m。 当道路宽度超过四条机动车道时,人行横道应在车行道的中央分隔带或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分隔带是设置行人安全岛。 在城市的主干路和次干路的路段上,人行横道或过街通道的间距宜为 250-300m。 当道路宽度超过四条机动车道时,人行横道应在车行道的中央分隔带或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分隔带是设置行人安全岛。 在城市的主干路和次干路的路段上,人行横道或过街通道的间距宜为 250-300m。 当道路宽度超过四条机动车道时,人行横道应在车行道的中央分隔带或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分隔带是设置行人安全岛。 商业步行区的紧急安全疏散出口间隔距离不得大于160m。区内道路网密度可采用 13-18km/km2。 商业步行区距城市次干路的距离不宜大于 200m;步行区进出口距公共交通停靠站的距离不宜大于 100m。 商业步行区附近应有相应规模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或多层停车库,其距步行区进出口的距离不宜大于100m,并不得大于 200m。 人行天桥或地道设计应符合城市景观的要求,并与附近地上或地下建筑物密切结合;人行天桥或地道的出入口处应规划人流集散地,其面积不宜小于 50m2。 地震多发地区的城市,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宜采用地道。城市道路应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 8%-15%。对规划人口在 200 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 15%-20%。 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 7-15m2。其中:道路用地面积宜为/人,广场面积宜为/人,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人。 分片区开发的城市,各相邻片区之间至少应有两条道路相贯通。 城市主要出入口每个方向应有两条对外放射的道路。七度地震设防的城市每个方向应有不少于两条对外放射的道路。 城市环路应符合以下规定: 内环路应设置在老城区或市中心区的外围; 外环路应设置在城市用地的边界内 1-2km 处,当城市放射的干路与外环路相交时,应规划好交叉口上的左转交通; 道路网节点上相交道路的条数宜为 4 条,并不得超过5 条。道路宜垂直相交,最小夹角不得小于 45 度。 应避免设置错位的 T 字型路口。已有的错位 T 字型路口,在规划时应改造。 快速路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规划人口在 200 万以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 30km 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快速路应与其它干路构成系统,与城市对外公路有便捷的联系; 快速路上的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应设置中央隔离带; 与快速路交汇的道路数量应严格控制。相交道路的交叉口形式应符合表的规定;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快速路穿过人流集中的地区,应设置人行天 桥或地道。主干路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主干路上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应分道行驶;交叉口之间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隔带宜连续; 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物出入口。 次干路两侧可设置公共建筑物,并可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公共交通站点和出租汽车服务站。 支路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支路应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市中心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内部道路相连接; 支路可与平行快速路的道路相接,但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接。在快速路两侧的支路需要联接时,应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跨过或穿过快速路; 支路应满足公共交通线路行驶的要求; 在市区建筑容积率大于 4 的地区,超级大支路网的密度应为表和表中所规定数值的一倍。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 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 300m;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 50-100m,并不得大于 200m。 篇二:关于市政道路中人行道的标准化建设关于市政道路中人行道的标准化建设 摘要:人行道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出行活动不可缺少的社会条件,人行道的建设,不仅满足市政道路行人通行要求,人行道建设水平和标准更能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因此,实施人行道的标准化建设既可以美化市容,塑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市政道路 人行道 建设 人行道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行道建设必须从使用功能和景观效果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结合城市风格和周边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 一、人行道设计的基本原则 人行道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满足行人步行交通的需要。人行道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行人的舒适、安全,因此,在人行道设计中,应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许多城市道路的交叉口,因人行横道设置的不合理而造成了行人通行的很多不便,并成为行人违规穿行道路的重要因素,甚至于造成交通事故。因此,在每一个交叉路口人行横道如何设置去保护行人、改善汽车路线,避免人车混杂,以保证安全和畅通,需要很用心的设计,应该因地制宜而非一致抄袭。设计时应综合考虑以下方面:一是,人行横道要尽量与车行道垂直,使行人横过车道的距离最短,以缩短行人横过车行道的时间。二是人行横道与行人自然流向一致,否则将导致行人在人行横道以外横过车行道,对交通安全不利。三是人行横道应尽量靠近交叉口,以缩小交叉区域,减少车辆通过时间。四是公交停靠站沿着人行道布置时,乘客站在人行道上等候车辆.乘客占用了人行道,使人行道的净宽值减小.人行道的通行能力就会降低,可能导致人行道不通畅,根据等车的乘客数量及以公交站点的类型,确定公交停靠站对人行道的影响,考虑公交站点对人行道的影响宽度。 二、人行道建设的具体规划 人行道的宽度设计 在城市道路的设置中如果人行道过窄,拥挤的行人必然会挤占非机动车道乃至机动车道,从而造成交通混乱,甚至出现交通事故.反之,如果人行道过宽,则会占用寸土寸金的城市土地,造成浪费。 人行道的宽度设计标准如下: (1)大城市人行道宽度的设计标准:各级道路不得小于 3 米;商业或文化中心区以及大型商店或大型文化机构集中路段不得小于 5 米;火车站、码头附近路段不得小于 5 米;长途汽车站不得小于 4 米。 篇三:城市道路(人行道)无障碍设计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 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道的各种路口必须设缘石坡道; 2 缘石坡道应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 并应与人行横道相对应; 3 缘石坡道可分为单面缘石坡道和三面缘石坡道; 4 缘石坡道的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 5 缘石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 20 mm。 单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面坡缘石坡道可采用方形、长方形或扇形; 2 方形、长方形单面坡缘石坡道应与人行道的宽度相对应 (图,图,图); 3 扇形单面坡缘石坡道下口宽度不应小于 m(图) ; 4 设在道路转角处单面坡缘石坡道上口宽度不宜小于 m (图); 5 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 1:20。 三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2 三面坡缘石坡道的正面及侧面的坡度不应大于1:12(图) 。 盲道 盲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 2 指行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图) ;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 3 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于人行道砖一致(图) ; 5 盲道宜避开井盖铺设; 6 盲道的颜色宜为中黄色。 行进盲道的位置选择应按下列顺序,并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道外侧有围墙、花台或绿地带,行进盲道宜设在距围墙、花台、绿地带 m 处 (图 2 人行道内侧有树池,行进盲道可设置在距树池 m处; 3 人行道没有树池,行进盲道距立缘石不应小于 m; 4 行进盲道的宽度宜为 m,可根据道路宽度选择低限或高限; 5 人行道成弧线形路线时,行进盲道宜与人行道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