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制度的改革_第1页
信访制度的改革_第2页
信访制度的改革_第3页
信访制度的改革_第4页
信访制度的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访制度的改革篇一:国家信访制度改革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 ,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全文如下。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解决了大量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赢得了群众拥护,凝聚了党心民心。同时应当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的现象,引发了大量信访问题,尤其是在征地拆迁、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访问题比较突出,群众反映强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信访工作制度改革,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现就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 (一)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性工作,更加注重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优先保障民生支出。针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全力推动落实。 (二)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制度,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 作献计献策。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要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出台的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对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预测、综合研判,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化解处置预案。在评估中要充分听取信访、维稳、综治等部门的意见。健全决策纠错改正机制,实时跟踪决策实施情况,及时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适时决定是否对决策予以调整或者停止执行。落实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肃追究决策者的党纪政纪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三)坚持依法办事。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强化各级干部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坚决纠正限制和干涉群众正常信访活动的错误做法。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防止以闹求解决、以访谋私利、无理缠访闹访等现象发生。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对于不作为、乱作为的,依法追究责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平公正。建立健全冤假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严肃查处刑讯逼供、暴力取证、隐匿伪造证据等违法行为,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 (四)改进工作作风。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总结推广干部进村入户、送政策送温 暖送服务、记民情日记、建民情档案等做法,坚持与群众共同(来自: 小龙 文档 网:信访制度的改革)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做到联系群众而不脱离群众、服务群众而不损害群众、解决问题而不引发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五)健全公开透明的诉求表达和办理方式。完善民生热线、视频接访、绿色邮政、信访代理等做法,更加重视群众来信尤其是初次来信办理,引导群众更多以书信、电话、传真、视频、电子邮件等形式表达诉求,树立通过上述形式也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导向。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大力推行阳光信访,全面推进信访信息化建设,建立网下办理、网上流转的群众信访事项办理程序,实现办理过程和结果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可评价,增强透明度和公正性;逐步推行信访事项办理群众满意度评价,把办理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提高信访公信力。 (六)突出领导干部接访下访重点。把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作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一项重要制度,与下基层调查研究、深入联系点、扶贫帮困等结合起来,提高工作实效性。省级领导干部每半年至少 1 天、市厅级领导干部每季度至少 1 天、县(市、区、旗)领导干部每月至少1 天、乡镇(街道)领导干部每周至少 1 天到信访接待场所,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接待群众来访,省、市及其工作部门领导干部一般不接待越级上访。在坚持定点接访的同时,更多采取重点约访、专题接访、带案下访、下基层接访、领导包案等方 式,把行政资源集中用于解决重大疑难复杂问题、检验施政得失、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督查问效上。(七)完善联合接访运行方式。按照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要求,在市、县两级全部实行联合接访,减少群众信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进驻联合接访场所责任部门的动态管理,做到信访问题突出的责任部门及时进驻,信访问题明显减少的责任部门有序退出;推行律师参与接访、心理咨询疏导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等第三方介入的方法,促进问题解决。 (八)引导群众依法逐级反映诉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信访条例 ,加快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严格落实信访条例关于“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健全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进一步强化属地责任,积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方式逐级表达诉求,不支持、不受理越级上访。中央和国家机关来访接待部门对应到而未到省级职能部门反映诉求的,或者省级职能部门正在处理且未超出法定处理期限的,或者信访事项已经依法终结的,不予受理。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依法维护信访秩序,对信访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九)充分发挥法定诉求表达渠道作用。按照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严格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各级政府信访部门对涉法涉诉事项不予受理,引导信访人依照规定程序向有关政法机关提出,或者及时转同级政法机关依法办理。完善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信访事项受理办理制度,落实 便民利民措施,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热情服务。完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诉求表达方式,使合理合法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得到解决。加强司法能力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三、健全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工作机制 (十)完善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各级信访联席会议综合协调、组织推动、督导落实等职能作用,形成整合资源、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工作合力。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成员单位组成和专项工作小组设置,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特别注重从政策层面研究解决带有倾向性、普遍性和合理性的突出问题。 (十一)健全解决特殊疑难信访问题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疏导等办法,认真解决特殊疑难信访问题,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建立信访听证制度,对疑难复杂信访问题进行公开听证,促进息诉息访;规范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工作,对已审核认定办结的信访事项不再受理;健全信访事项协商会办等制度,明确相关责任,加大化解“三跨三分离”信访事项力度。 (十二)健全统筹督查督办信访事项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信访联席会议组织实施、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解决和化解信访突出问题的力度。对久拖不决、涉及面广、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重大疑难信访突出问题,列入党委和政府督查机构督 篇二:信访制度的现状及改革对策信访制度的现状及改革对策 信访制度十中国特有的以总人权救济方式,它的出现、发展和演变有责深刻的历史因素和民众思想意识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应星江信访分为三各阶段:一是 1951 年至 1979 年的大众型信访,责各时期的信访授到政治和运动的影响,主要是揭发问题要求落实政策为主。二是 1979 年至 1982 年的拨乱反正型信访。这一时期信访逐渐有国家的边缘走到了中心,信访规模史无前例,主要内容要求就决老师一流问题,平反冤假错案。从 1982 年至今,应星将其概括为安定团结型信访。信访的主要功能转变为化解纠纷,实现救济。中国的信访制度经历了有政治问题乡社会问题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访的规模越来越大,信访部门的压力和解决问题的成功概率越来越小。 一, 信访制度产生及演变的原因。 首先,依靠“清官”为民做主的社会传统是促成信访的主要原因,民众几千年来沉积下来的清官意识是信访制度的历史思想基础。在房间社会,司法和行政合而为一,官员被称为“父母官” ,人民所有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官员,而官员是缺乏有效监督的,人民所希求和依靠的只有官员的个人修养和廉洁,当下不能解决问题时,职能依靠上级官员,直致告高御状,这就是信访在封建时代的形式。 其次,人民和政府的信任危机是信访的直接因素,越与自己接近的政府机关越不信任,于是信访者往往都是从村里到县里,从县里到市里,再从市里到省里,最后到北京这样的轨迹。政府机关的缺乏监督,政府的非法行政,人民的民主权利的不到保障,政府的行政不透明,等等都会加剧这种不信任。 最后,司法权威的缺位市造成信访泛滥的间接原因,不管是行政纠纷,民事纠纷,法律应该是最后和最权威的底线,法律应该是最后的救济方式而不是信访,法律救济范围的狭窄,司法的不独立,法律意识的淡薄使司法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司法腐败更是司法权威建立的致命伤,如果法律的不公正了,如果连司法机关都不科信任了,还有什么是值得信任的呢? 二,信访制度的现状。 信访制度作为历史的产物,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需要相反已经是弊端丛生, “如果不进行改革,将会产生重大的政治后果。 ”国家软科学基金的调查显示,实际上通过信访解决问题的比例只有 0。2,有 90。5是为了让中央知道情况,88。5是为了给地方政府施加压力。 信访机构承担了太大的社会责任,中国去年全年的信访案件超过了 1000 万件,信访活动从 1993 年群众来访总量回升以来,信访案件数量上升已经持续 10 年。中央和中央国家机关受理群众信访量上升 46,省,地县直属部门增幅较少,有的还是负增长。与此相悖的,信访部门实际上并不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权力,这样必然导致信访部门和信访群众的诉求错位,信访机构和其他政府部门和政府机关并没有隶属关系,信访部门部门的权力有限,现行信访制度在程序上有很大的缺陷,立案和答复均具有随意性,信访制度并不能有效达到解决纠纷的目的,同时它还使国家的司法权威遭到消解,地方司法权威遭到置疑又加剧了信访洪流。70以上的信访者在上访之前到法院起诉过。 三,改革方案。 信访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那么怎么改革呢?意见有两种:一是强化信访,加强信访机构的权力,并把信访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第二种改革建议是弱化,甚至撤销信访。确定司法救济的权威性,把信访全部集中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人民代表来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以加强系统性和协调性。长远来看,信访制度的确该弱化并推出历史舞台,这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趋势,信访所承担的化解纠纷,实现救济的功能应该被司法所取代。我们最终需要的是法治而不是领导的批示。 “除了法律我们还能有什么更号的救济方式,法律是最后的底线。 ”第三种是加强司法改革和人大和人民代表的权力,使信访逐渐分流,或者在司法 和相关改革达到一定程度时撤销信访。就目前来看,撤销信访的条件使不成熟的,立即撤销信访可能造成混乱和恶性事件的发生,信访撤销必须满足纠纷和矛盾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有效的化解,司法和人大的监督的权威基本建立这两个条件。司法腐败应该被基本克服,司法权威得到基本建立,人民的诉讼权力的到基本保障,法律制度得以完善,人缘地缘因素对司法的影响被相关的制度建设基本消除。根据调查,在上访的群众中,去法院起诉过的人占 70,其中法院不予立案的占42。9;认为法院不依法办事的占判决败诉的 54。9。足见,司法权威的缺位是造成信访洪流不断加剧的主要因素。在撤销信访之前司法权威必须基本建立,这依赖与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司法改革措施的采取。 其次,权力的首要制约力量必须归位,人民民主权力的实现渠道必须保证通畅。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一府两院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受其监督,上访机制的形成说明真正更能制约权力的是上级政府部门而非同级权力机关。选举制度的改革,人大制约权力的方式的探索和加强,人民民主权力通过人大的实现途径的开拓,人民民主权力的真正实现,并对同级政府和两院形成真正的制约。 篇三:信访制度改革与统一信访法的制定【作者】 李栋【期刊年份】 XX 年 【摘要】 自 XX 年起,党和国家对信访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决策部署,学术界、实务界也对信访制度改革提出了诸多方案。近 10 年过去了,这些部署和改革方案并未在实质上推动中国信访制度问题的解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制定统一信访法势在必行。统一信访法能够克服现有信访改革方案之不足,最大限度地凝聚信访改革共识,将迟滞不前的信访制度改革推向前进;统一信访法的制定能够从制度设计的层面落实信访改革的共识,弥补既有信访制度设计之不足,从法律规范层面化解信访制度所引发的问题。 【期号】 12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全文】【法宝引证码】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信访制度源于 1951 年政务院颁布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的创设,迄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信访在性质上“是执政党的一种治理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社会控制手段,即政权合法性的手段以及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工具。 ”1总体上看,信访制度在共和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作用。在“文革”之前,尤其是建国初期,信访制度在“密切联系群众”和“监督官僚队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新中国国家政权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2其中,政治参与和社会监督是其制度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文革”之后,由于平反“文革”冤、假、错案的需要,信访一度成为解决纠纷的主导形式,影响至今,其权利救济功能逐渐凸显,3甚至凌驾于常规的司法救济之上,群众“信访不信法” , “信访洪峰”出现。4自 1992 年以来,面对逐年攀升的信访总量以及信访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学术界、实务界从 XX 年开始,就信访制度如何改革进行了大讨论,5由此形成了“取消信访论” 、 “强化信访论”和“整合信访论”三种主要改革思路。从这一系列研讨的基础上,XX 年起,党和国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信访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决策部署,6其中最为重要的成就是:构建了以 XX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为纲领,以 XX 年信访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为主体,以地方、部门相关法规、规章和制度为衔接配套的信访制度规范体系,并意图通过此制度规范体系化解“信访洪峰” 。 然而,在信访制度规范体系的指引下,虽然近 10 年间中国信访总量和信访秩序按照有关部门的统计有所好转,7但问题仍很突出,全国信访总量仍高位运行,赴京访、重复访和集体访仍然偏多,信访矛盾所反映的突出问题仍较集中,社会不和谐因素大量存在且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信访洪峰”尚未退去。特别是学术界有关信访制度改革方向和具体措施的讨论也未在实质上推动中国信访制度问题的解决。面对这些情况,引起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各种举措和学术界成果并未能实质上解决中国信访制度所引发的问题?如果要改变这一现状,突破口在哪里?破解的具体方式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我们厘清当下信访制度改革错综复杂的“迷局” ,而且也能为破解这一“迷局” ,提供富有建设性的平台和途径。 二、既有信访制度设计的缺陷及其所面临的实践困境 面对严峻复杂的信访形势,党和国家自 XX 年以后构建了信访制度规范体系。当前中国信访制度的设计也是依照这一规范体系展开的。 意见以总纲领的形式,对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定位、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工作机制、工作重点、加强领导等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规范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军队、人民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的信访工作。 条例以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形式,规范了行政信访。各地各部门在贯彻落实意见和条例的过程中,根据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细化和丰富了意见和条例的规定,其中,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方式,统合了地方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信访工作。8然而,这看似系统化的制度设计不仅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重的信访问题,9而且在实践中引发了许多新问题的产生,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既有的信访规范体系法律效力层级低,且相互协调性不够。就效力层级问题而言,目前指导我国信访活动效力最高的法律规范是 XX 年修订的条例 ,而条例只是一部行政法规,并非经全国人大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法律。这种效力层级较低的立法状况,一方面使部分国家机关从事信访工作之权力来源无实证法支持;另一方面也与党和国家对信访工作的高度重视极不相符。此外,就相互协调性而言, 条例效力仅及于行政机关,地方信访条例则及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等其他地方性国家机关,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当事人权利因信访立法不统一、不协调,而无法实现的问题。例如,按信访复查复核制度,对信访人不服省级人民大表大会所做出的信访事项决定的,其上一级复查复核机关为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上级机关且不受地方信访条例效力规范。第二,现有信访机构设置混乱,缺乏统一的协调和规制。 条例第 6 条规定,信访工作的执行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 。但在实践中,并非只有行政部门才有信访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检察院、法院以及企事业单位,都设有信访机构。这些门类众多的信访部门显然超出了一部行政法规所能调整的范围。信访机构的多元化客观上造成了各类信访机构之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隶属关系和进行统一管理的归口机构。事实上,政府行政信访内部亦是如此。就政府专职信访机构而言,任何一级政府的专职信访机构主要是对同级党委、政府负责,同级政府是其直接的上级机关。上级政府专职信访和机构,并不是下级政府专职信访机构的领导机关,二者之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隶属关系,前者只是在业务上对后者进行指导。就政府部门信访工作机构而言,在中央,国家信访局由国务院办公厅主管,各部委信访工作机构由各部委主管,它们主要根据业务内容进行信访分工。国家信访局并不是各部委信访工作机构的领导机关,前者只在业务上对后者进行指导。同样,在地方各级政府专职信访机构并不是同级政府工作部门信访机构的领导机关,前者只在业务上对后者进行指导,二者之间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10这直接导致在实践中许多信访请求受理的主体不明,信访请求在不同层级、不同机构之间来回转办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信访者更是为了早日解决问题“多头信访” 、 “越级信访” ,以致不同信访机构所给出的答复不尽相同,甚至互相矛盾。 第三,信访部门职权有限,但职责重大、繁杂。从条例第 6 条第 2 款的规定看,11信访部门的职权是十分有限的,其职权应是转送、交办、督促、协调、指导和宣传等,而不能直接去解决本应负有一定职责的国家机关办理的具体事务。与之相反的是,信访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却被要求践行多方面、多层次的职责,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例如,信访部门不仅要受理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以及对其失职行为的揭发和检举,也要受理公民因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进行的控告,甚至还要承担一些更高层次的政治要求,如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责重权轻”的反差使得信访工作部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他们承载着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太多的希冀;另一方面囿于自身的职权范围,又无法满足通过信访窗口接收下来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于是,党和政府的权威就在这种权责倒置的状态下,逐渐流失。许多地方甚至为了减少上访数量,避免被“一票否决” ,实践中出现了“截访” 、 “黑监狱”和“1X”看护模式等有违法治社会基本精神的做法。第四,作为补充性救济的信访制度,却消解了司法权威。虽然条例第 15 条和第 21条规定信访部门对属于司法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不予受理,但每年仍然有大量涉诉信访通过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及有关领导的指示、批复转向法院。这些指示和批复在实践中往往改变了既定裁判的效力,严重消解了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威。此外,信访案件的大量涌入还严重干扰了法院正常的司法审判工作。全国各级法院在面临艰巨的审判任务的同时,还必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做息访工作,甚至在判决中还不得已为此做出了“让步” 。更有甚者,法院面对维稳的高压,在接到涉诉信访后,为了达到息访罢诉的效果,不得已采取“法外息诉”的方式。由此,许多信访人通过涉诉信访享受到不同程度的法外利益,其他访民得知后,纷纷效仿,严重损害既有的司法审判秩序。因此,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使得信访制度在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国家的社会稳定之间,存在某种微妙的张力。于是,信访制度原有的联系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等作用基本上趋于弱化,其在当下中国成为了相当一部分民众与政府抗争、维权的主要手段,组织化、政治化、择机化、涉外化的信访倾向已经对社会和政府构成极大的威胁。 三、现有信访制度的改革方案并没有形成理论上的共识 由信访制度本身设计不足而引发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尽管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表述,12但结论大致相当,并无太大异议。因此,当前中国信访制度改革的关键并不在于信访制度要不要改革,而在于如何进行改革。就后者而言,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甚至可以大致类型化为“取消信访论” 、 “强化信访论”和“整合信访论” 三种观点。13虽然这样的类型化有将问题简单化、符号化之嫌,但这三种观点的符号印记还是比较鲜明的,基本可以涵盖现有中国信访改革的各种观点。第一, “取消信访论” 。持该观点者以西方成熟法治国家为标准,认为中国信访制度充满了人治色彩,与现代法治的诸多精神、原则背道而驰,因而,主张采用“休克疗法” ,裁撤信访部门,并单纯希望通过传统的立法救济、行政监督和司法救济途径化解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14然而,笔者对此感到疑惑的是:取消信访制度会让情况好转吗? 从现状及大多数涉及实际问题的信访事由上看,目前引起信访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转型时期法律、政策的滞后性问题,也有配套性制度不健全、不衔接问题,还有目前我国司法救济内容有限以及民众法律知识淡薄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引起信访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会存在,这些问题不会因信访制度的取消而消失。 “当政策和法律的缺失使人们无法获得权利保障时,当配套性政策和法律阙如导致实体正义失落时,当用尽司法救济仍无法获得权利保障时,当行政部门相互推诿拒绝保证私权时,我们仍然必须为民众保留底线救济的权利” 。15因此,信访制度因其解决矛盾的灵活性、广泛性和即时性特点,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加之,从监督权力的角度看,信访制度对于整个官僚队伍的社会监督也是极为必要的。所以, “取消信访论”忽略了中国现实国情,其思路和主张因前提得不到满足,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更为严重的是,西方现代法治语境下的“取消信访论”由于无视中国特殊的国情与社会性质,因此,实践中势必演化成为对于中国信访制度的一味批判,从而将信访制度改革问题的讨论简单化、标签化,由此必然加剧与主导、实践信访制度改革的政治家和实务工作者之间的隔膜, “自说自话,互不买账” 。 既然“取消信访论”不能满足客观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那么,面对日益增多的信访制度问题,强化信访制度功能,增强信访部门职权的观点就被提了出来。该观点的大致思路是,为了有效化解矛盾,信访部门理应获得更多、更大的职权;并在有效整合信访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大信访格局” 。 第二, “强化信访论” 。该观点实质反映了信访实务部门当下处理信访问题时的无奈与尴尬。信访实务部门“小马拉大车”的反差使得其根本无法满足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所以,他们不得不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扩张、强化信访部门职权,缓解压力。 然而,信访实务部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虽在短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访压力,但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相反,这些临时的“修补术”客观上又会衍生出新的信访问题。一方面,仅仅从技术的角度讲,如果时下党委、政府对成千上万的上访者都束手无策,那么, “扩权”后的信访部门又如何能够解决呢?另一方面,从国家长远治理的角度看,扩张信访部门职权只会将信访制度进一步推向异化。试想,如果授予信访部门太大的职权,群众对信访部门的信任和期待就会越强烈,无论怎样扩大编制,信访部门都将不堪重负,其结果是信访部门依法行政的可能性就会越小,进而引发的问题就会越多。因此,仅仅希望以扩大信访部门职权来消解群众信访困扰的做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而且必然会对现行国家政治体制内部各个权力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