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叛逆的调查报告_第1页
关于青少年叛逆的调查报告_第2页
关于青少年叛逆的调查报告_第3页
关于青少年叛逆的调查报告_第4页
关于青少年叛逆的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青少年叛逆的调查报告篇一:青少年叛逆心理个案报告书关于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的分析及矫治 一、接案阶段 (一) 案主基本情况 案主资料:姓名:小可 性别:男 身份:初二学生 出生日期:1993 年 7 月籍贯:江苏 1、案主系统 生理和智力方面:年龄为 15 岁,正值青少年的青春期,身体和和智力等各个方面成长较快,性格特征明显,有易激动、沉不住气、浮躁、好动等性格倾向。对于外面的世界有自己的一套认知和评价判断的标准,自我意识增强,但生活缺乏独立的能力,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社会经济方面:由于目前是尚未成年的青少年,主要的经济来源于父亲。目前在江苏南京市某寄宿制的初中念书,除每年的住宿费之外,父亲每人每月给小可 600 元生活费,生活水平尚。 个人价值观及目标:对生活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学习成绩在年级倒数。小可很厌学,不做作业、上课睡觉、讲话、玩游戏、逃课、打架等情况时有发生。 对现有状况的适应功能:小可的形象给人的感觉比较凌乱,头发较长,喜欢穿奇装异服和戴有骷髅形状的饰品。讲话和行为举止有点粗鲁,不怎么讲礼貌,平常话不多,平常和他的几个死党混在一起,与一般的同学几乎没有交流,有的同学甚至有点怕他。 2、家庭系统 小可的家庭成员有父亲、继母、弟弟和奶奶,小可的母亲七岁的时候就患病去世了。小可的父亲是一个部门经理,收入水平属于中上等水平,平时工作比较忙。继母是一个家庭主妇,弟弟在一幼儿园就读。小可与父亲、继母、弟弟他们的关系一般,关系冷漠,而他对奶奶比较亲近。 小可父母的感情一直不和,在小可的母亲去世之后父亲重新组织了新的家庭,对小可的关心很少,只是在经济上提供生活费。小可在父亲结婚后就一直与奶奶住在一起,但老人年纪大了,无力管教孙子,在小可上初后中就将他送到寄宿制学校就读,与家人基本上靠电话联络。小可基本上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关心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家人对他不重视。 3、小群体系统 功能性特征:小可平常接触的群体由一群和他有相同行为特征的青少年组成,这个群体是在自发形成的,没有外界的干预。群体没有特定的目标,经常在一起也以游戏玩耍居多。 结构性因素:成员的人数大概在 5-6 人左右,大多数为 14-16 岁的中学生,全部为男生。小可加入该群体有半年的时间,在群体中有一定的权威和号召力。群体的决定一般由最早加 入该群体的人做出。互动因素:小组没有明确的规范和信仰,群体是非正式的,成员的关系还算融洽,但偶尔会产生一些摩擦和冲突。 (二) 发生的事件 自从小可上寄宿制中学以来由于缺乏家长的管教,行为一直表现的比较叛逆,打架、翘课是家常便饭,时间一长也就被贴上了“问题少年”的标签。不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表现的不太合群。去年 12 月中旬月考刚过,由于长期不认真听讲小可的成绩掉到了全班倒数第一,班主任陈老师试图多次找小可进行沟通,但小可常常是一言不发或者干脆不去见老师,拒绝的态度很明显。因此,陈老师联系小可的父亲,希望家长和学校可以一起帮助、挽救小可。小可的父亲工作较忙,陈老师约了几次才得以见面。见面之后小可父亲对小可再校的不良行为感到很愤怒,表示一定会好好教育小可。几天之后小可放假回家,父亲狠狠的批评了小可,要求小可学习上要争气点,不要给他丢面子。小可故意与父亲唱反调,表示他就是喜欢这样混日子,不长进,就是不让他父亲顺心。总之,父子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口角。之后小可离开父亲的住处也没有回学校,他一直住在几个死党的家里,上网玩游戏什么的。知道班主任陈老师找到他把小可带回学校。陈老师认为小可的叛逆的心理已经很严重了,超过了正常青春期青少年平均水平,需要进行心理方面的咨询和矫治来帮助其顺利的成长。经过陈老师的再三沟通和谈心,小可被陈老师的真诚打动了,从内心也感觉到自己再这样的生活和学习他的人生就毁了,有了要改变现状了愿望,愿意接受心理治疗也愿意付出努力改掉自己以前的种种恶习,开始一段新的人生。 二、预估阶段 (一)主要问题 小可的逆反行为形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概括的说他目前存在以下的问题: 1、 2、 3、 闹事。 4、 5、 (二)对问题的分析 分析服务对象小可的种种叛逆行为可以发现与他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在年幼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和阴影。再加上父亲的再婚导致父亲对他的关爱明显减少,无暇顾及到他,认为对小可只要提供足够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可以了。奶奶虽疼爱他,但年纪已大就力不从心了。这种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使得小可没有办法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照顾。 他的这种叛逆可以说是对家庭的冷漠的无言的反抗,或者是希望借由这种比较极端的方式 由于之前有厌学倾向一直没有认真念书,经常翘课逃学,所以学习成绩很幼年母亲去世的打击,与父亲、继母等人关系疏远,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对自己自暴自弃,生活没有具体的目标,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经常打架情感冷漠,较少与他人交谈,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结交了一群有不良行为的少年做朋友。 差,基础也比较差,远远落后与其他的同学,对今后的发展造成了障碍。 暖,孤独寂寞。来得到父亲的重视和关注,得到父亲的爱。虽然小可的外表很不羁、很玩世不恭,也很冷漠,但是他的内心是十分孤单寂寞和痛苦的。他希望有人可以来关心他,在乎他,渴望被爱。所以他也就结交了一群和他差不多情况的不良少年做朋友,整天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用自暴自弃的方式来逃避现实问题。但是他的这种行为却没有任何的正面效果,父亲对他的糟糕表现很失望,更加觉得他就没有什么前途,当然更吝啬给予小可应有的疼爱。同样的小可他在学校、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也成了所谓的“问题少年” 。(三)专业的理论运用 1、逆反心理的定义和特点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进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第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论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因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2、导致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1) 来自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发育逐渐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思维方式已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这就为其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同时,他们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和理想、信念、世界观逐渐形成,认识和情感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随着成人感的出现和对成人社会地位的追求,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脱离成人制订的各项规范,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并且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自尊心是难以满足的。在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他们会越来越明显地疏远成人、拒绝成人。虽然,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其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不平衡和矛盾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日渐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他们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往往出现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甚至极端化;他们把国家法津、校规校纪视为妨碍自由发展的栓桔,把那些无视纪律、我行我素的同学看成是心目中的英雄;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教育、家长的监护等看成是和自己过不去,进而把自己放在对立面上,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相背离。 在体力、脑容量等生理指标方面,青少年学生已接近或达到成人的水平,但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则相对不足,遇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2) 来自家庭的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素长的文化素质水平对青少年的心理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家庭关系的失调,是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土壤” 。越来越多的调查表明:人的心理障碍和疾病都是由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和氛围造成的,特别是夫妻关系冲突往往会给子女造成心理的负面影响,已经对传统的婚姻关系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单亲子女和继子女越来越多,导致了孩子来自父母的爱的严重缺失;生活、工作和经济压力的扩大,使人们变得急功近利,对子女的教育带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还有的家长把自己当年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的愿望转嫁到孩子身上,导致表面上屈从,内心却产生强烈的反抗意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家出走等案例应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存在,尤其是由儿童期进入青少年期,虽然主要活动场所已从家庭转为学校,但生活环境和周围刺激的复杂化更从某种意义上凸显出家庭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在青春期,子女的生理因素得到发展,在他们自我感觉上,认为自己已经是与父母一样独立的个体。这个时期,他们与家庭的关系更需要注意。家庭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包括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内部氛围、父母的心理、文化素质等等。 A. 家庭结构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人口的构成,在家庭人口构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的健全完整。众所周知,家庭成员不和睦、家庭结构不稳定甚至破裂离异,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父母不和会造成家庭结构的不稳定,容易促使子女不安全感的滋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子女对父母往往有一种怨恨的心理,对父母的教导和言语会产生想要反抗的情绪。他们往往敏感多疑、自卑偏执,焦虑水平偏高,并且选择防御性的逆反行为,反抗父母的权威,使自己摆脱父母离异给自己造成的恐惧和不安。这种充满负效应的逆反心理虽然帮助青少年的独立性得到发展,却会对其将来的个性和心理发展有消极的影响。 B.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 影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揭示,子女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某个行为决定的,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她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 鲍姆林特将全美有关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保护、严格、拒绝、放纵四种教养类型。而中国一般将教养方式分为放纵、溺爱、专制、民主四种类型。 溺爱型的父母表现为对子女过于宠爱、过于关心,对子女的要求一味满足、百依百顺。子女产生以自我为中心,多表现为依赖、懒惰的性格和蛮不讲理的坏习惯。而且倾向于放任、溺爱的教育方式也是和攻击行为相联系的。溺爱使子女的行为得不到约束,有较为偏激的自我意识,他们不仅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受到外界刺激的应对措施也比较消极。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的不良言行得到强化。 专制型的父母往往强迫子女按自己的意愿办事,而且时常用惩罚来强制执行。不允许子女有差错或失误,否则就打骂或其他惩罚,而父母单纯的压制性策略所造成的结果是子女的不信任感和产生攻击性行为。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长期缺乏安全感,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为了发泄紧张的情绪,会学会粗鲁地对待他人,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对父母的逆反,对父母的专制行为产生抵抗,甚至会出现殴打父母的行为。社会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些青少年无法忍受父母的长期打骂,最终采取暴力的手段,结束父母的生命,从而达到自己的自由。采取放任教养态度的父母也就是纵容型的父母,他们以不干涉原则为建立家庭关系的基础,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态度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样的教养方式使子女感觉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认为自己 的存在无关紧要,青少年一旦对自我存在产生怀疑,就会自暴自弃,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与社会脱离和抵抗。基本上不论是从自我意识到外在的刺激正确与否,他都会产生逆反的心理,选择逆反的行为。即使有人告诉他,你的存在是必要的,是正确的,他也会叛逆地认为对方的话语是虚假的。 民主型的父母是在家庭教养方式中被推崇的,这种类型的父母鼓励孩子独立探索,承认孩子独立活动的范围,允许孩子独立做出决定,然后由家长给以建议,设计最后的方案。民主的父母对子女保持着作为父母的权威,同时尊重子女的情感,这种教养方式之下,子女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感觉到爱和被爱,也懂得尊重他人,情绪长期处于稳定和健康的状态。即使到青春期的不稳定时期,这类青少年所受到的心理发展的冲击较小,因为他们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对不良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逆反心理得到调适。 C. 家庭氛围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的气氛,它与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家庭人际关系的和睦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相容,避免心理冲突,使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也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平等,相互尊重,特别是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只有二者均保持平等,才能使家庭关系和睦。在子女的青春期,父母的角色效能感下降,但是作为朋友的角色却不会丧失。父母不从权威的角色出发,而是从朋友的身份出发的关心,青少年就比较容易接受,对父母的言行,盲目的逆反程度就会减小。另一方面,在家庭氛围中还存在亲密度的问题和交流沟通的问题。 D、家庭其他因素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从心理素质来看 父母自身的心理素质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心理状态。如果父母自身的心理素质较差,就会因为子女的一些轻微的逆反言行,产生愤怒的情绪和更为严格的教育手段,这样以来,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就会更加严重。许多家长觉得不论怎么样责骂叛逆的子女,都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原因就在于对于青少年而言,言传不如身教,说再多的话语,不如以自身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作为榜样,从而帮助青少年走出青春期逆反的情境。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家庭教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期望,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脱离孩子实际水平的过高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种高压状态,一旦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便失望、埋怨甚至打骂,影响家庭和谐的心理氛围。因此,父母应实事求是地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的幸福成长着想。 3) 来自学校的原因 前我们的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期,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分数至上,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致使学生心理极度疲劳和紧张;学生考试成绩一旦不好,教师不满 篇二: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 杨型会(410005) 【摘要】本文结合班里两起典型的学生叛逆现象,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全年级 1034 名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百分比数据处理,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找到引起学生叛逆的原因,尤其是学生叛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并寻找到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叛逆期的对策。 【关键词】高一学生 调查叛逆心理对策 第一次家长会上我班有两位家长给我反映了一件很不正常的事情:一位家长则反映他的小孩(学生甲)自小学五年级开始就不再和父亲讲话,至今已有 4 年多时间,在他的材料里把父亲比做“日本鬼子” ,初中期间,虽经班主任出面协调,但未收到任何效果;另一位家长反映他的小孩(学生乙)自初二开始就不和父亲讲话,至今也有近两年时间。后来又有家长陆续反映小孩在家学习期间,房门紧闭,不准父母进入,在家也很少与父母交流,父母对小孩的学习情况基本不清楚。对于这些情况,我也尝试进行干预,不断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但明显地感觉到收效甚微。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感觉高中学生的叛逆还不是个别现象,于是蒙生了调查研究的念头。 一、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及意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自编“中学生心理情况调查表”和“中学生心理情况家庭调查表”各一份,每一份调查表由针对性很强的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三部分组成。通过有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找到引起学生叛逆的原因,尤其是学生叛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2、研究对象:长沙市一中高一新生 18 个班所有学生及学生家长。 3、统计分析过程:本次调查共发出学生调查表和家庭调查表各 1034 份,实际回收 842 份,占%。 统计时判断题采用计分的方法,凡答案符合叛逆倾向的计 1 分,不符合的计 0 分,然后统计每一份表格 12 道判断题的总得分作为数据分析的依据,而数据分析采取学生表与家庭表一一对应的形式使用处理,由于回收表格有一部分学生表与家庭不能一一对应,予以舍去,因而用于数据分析的有效表格 568 份,只占实际回收的%。选择题的选项统计分学生表和家庭表分开统计,并通过计算所选选项百分比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二、处理数据分析及结论 1、描述统计 学生叛逆 家长专制 Valid N (listwise)Descriptive Statistics N 568 568 568 Minimum 0 0Maximum 11 12Mean Deviation 有效数据为 568 份,学生叛逆心理最大值为 11,均值为,远小于 6(总分的一半) 。这表明我校高一学生整体上叛逆心理属于一个较低水平。分数大于(中数)的学生有 115名,占有效数据的%,即有%的学生叛逆心理大于中数,是一个较小的需要关注的群体。学生叛逆心理的标准差为, 值较小,表明学生的叛逆程度整体一致,未分化。家长专制最大值为 12,均值为,同样远小于 6(总分的一半) 。这表明整体上家长的专制程度也属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分数大于 6(中数)的家长为 57 名,占有效数据的%,即有%的家庭管理缺乏民主,过于专制,是一个需要改进的群体。家长专制程度的标准差为,值较小,表明家长在此方面整体一致,也未分化。 2、皮尔逊相关 Correlations 皮尔逊相关系数又称简单相关系数,它描述了两个定距变量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根据本次我校高一学生叛逆心理与家长专制程度的数据,研究者进行了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如下表所示。 * 结果表示,中学生叛逆心理与其家长专制程度相关系数为,相关极其显著,即可以说明,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家长的专制程度成正比,当学生的叛逆心理越强,其家长的专制性越强。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家长的专制和其子女的叛逆成因果关系。 为了验证学生叛逆心理与其家长专制程度具有因果关系,笔者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其中,我们以家长的专制程度作为自变量,其子女的叛逆心理为因变量。 3、线性回归 Variables Entered/Removed(b) a b Dependent Variable: 学生叛逆 Model Summary 方差分析表 ANOVA(b) Sum of Model 1 Regression Residual Squares df 1 566 Mean Square F Sig. .000(a) (*)Total 567 a Predictors: (Constant), 家长专制 b Dependent Variable: 学生叛逆 系数 Coefficients(a) 由上表我们可以发现 F 值远远大于 F(/2)=,因此,回归模型是显著的,即学生叛逆心理与其家长专制程度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是:Y=+,Y 为学生叛逆值,X 为家长专制程度。当知道家长的专制程度时,我们可以通过此方程来预测其子女的叛逆水平。 三、高中学生产生叛逆的原因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和“断乳期” ,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因而出现叛逆现象。在调查中,有%学生认为叛逆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也有%的学生认为是“不成熟的表现” ,因此,叛逆心理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状态,是高中学生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不过,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并有可能成为学校管理的重大安全隐患。 就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根据学生调查表的选择题统计数据,有高达%的学生认为“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恰当家庭教育” ;有高达%的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家长的态度”是“打骂”或“责备、讽刺、挖苦” ;有高达%的学生认为“做错事后,最反感的事情” 是“被家长挖苦、讽刺” 。根据家长调查表的选择题统计数据,有%的家长在“小孩犯错时(如偷看课外书、沉迷于游戏、成绩不理想等) ”时采取挖苦讽刺、打骂、体罚或迁就的方式;在问及家长与小孩的关系时,只有%的认为是“亲近的家长加朋友关系” ,还有%的认为仅仅是“亲近的父(母)子关系” ,更有%的认为“等同于仇人一样” ;当问及“平时与小孩的交流方式”时, “正式找他(她)谈话”占%, “批评”占%。结合判断题的数据处理结果,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 2、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调查表明:也有%的学生认为“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恰当的学习教育” ,有%的学生认为“做错事后,最反感的事情” 是“被老师批评” 。学校教育及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若采用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学生原有的心理障碍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火上浇油,还会产生新的心理障碍。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成绩要么直线下降,要么起伏不定。 3、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调查发现,有%的学生认为“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恰当的媒体渲染” ,这比例虽然不高,但有高达%的学生 “喜欢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大众媒体的影响 可见一斑。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学生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学生的内容,而被青少年学生负面地接受了。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有意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一些时尚新奇文化现象如:“朋客” 、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如目前热播的一些韩国电影电视片及日本的一些动画片,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个人英雄主义。4、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 本次调查,在设计“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选项时,笔者有意识地安排一个“其他”选项,没想到竟有高达 27. 2%的学生选择这一选项,仔细分析,除了生理因素等原因外,同辈群体的影响应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是因为,在众多同辈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他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若同辈群体中出现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学生心理也产生不良影响。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学生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高一学生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又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四、对策分析 通过对调查表中问答题的归类总结、综合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生理现象,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让他们能够顺利度过叛逆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实只要家长、老师全心全意,能平和地与学生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高中学生一时的叛逆心理是很快消失的。 (一)作为中学生,应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调节自己、发展自己 1.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和舆论宣传带来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必然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和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影响,作为高中学生,不能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要置身社会,把对自己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修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尤其是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合作意识和荣辱观念,展现自我价值,以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 2.要学会换位思考,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要经常思考,假如我是父母,我该怎么做?假若没有了父母,我会怎么样?有了换位思考,就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家长、老师以及他人言语行为的真实动机,发现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原来都是善意的,是好心、好意,也就不会在乎言语态度如何了;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并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另外,要主动与他们接触,向他们请教,这样就多了一份沟通,多了一份理解,自然也就不会叛逆了。 3要认识到叛逆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大惊小怪,顺其自然,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如果出现要及时反省自己,冷静对待,及时调整心态、控制情绪。 “想他人对自己的关爱,不能让爱我的人伤心。 ”与此同时,要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意识,不依靠他人,不受外来力量控制和支配,这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4.要培养多向思维。叛逆心理的产生往往是由于青少年缺乏多渠道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思想一旦被叛逆心理所控制,视野就变得狭隘,思想仅仅是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只要你冷静下来分析整个事端,就会发现你所强烈反对的意见也许并非真理,但“对着干“起码说明你的思维和对方一样狭隘。 因此,对总是怀有叛逆心理的高中学生来说,努力培养发散思维,从多方面考虑,理智多于情感,就会有助于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二)作为家长,应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尊重友好的家庭氛围 小孩叛逆甚至与父母对抗的矛盾焦点在于小孩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即小孩已具有成人意识但不具备成熟的心理条件,父母之注重小孩半成熟的一面,而忽视了子女成人感这一发展事实。因此,父母应该正视的现实是,到了这个时候,已不能再把子女作为支配的对象,子女也不再依从于父母,而成为独立的自我了。基于此: 1、家长应该避免以下 4 种错误的教育方式:(1)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 (2)哄骗、利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3)讽刺、挖苦。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 (4)溺爱、迁就。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以上错误的教育方式会引发许多家庭矛盾、严重冲突,乃至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等事件的发生。 2.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放下架子,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自主要求和决定,给予他们应有的自由,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并有一颗更宽广、更包容的爱心,决不能专制独裁。调查表明,%的学生都希望家长、老师采用平等、民主或鼓励、表扬或尊重、友好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学生犯错误时,家长要给予理解,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吸取经验教训;要耐心教育他们, 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悔过;不要给他们太多的责备,他们毕竟还是学生。 同时,要充分尊重他们所需要的隐私权,不要偷看他们的日记、手机信息,遇事多同他们商量,甚至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倾听他们的意见。 3.提倡和悦友好父母子女关系。父母应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尊重他们的思想、自尊和个性。及时与他们加强沟通、交流思想、吐露心声、耐心教育,态度要温和,并以朋友的关系从生理阶段的特点入手,进入他们的内心,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他们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4.对于已经出现的叛逆现象,要冷静处理,不要采取过激手段,多找共同话题,通过轻松方式,引导小孩正确地分析、判断身边的人和事,努力缓解小孩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与此同时,要正确衡量小孩在学习、生活中的定位,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就会无形地给小孩心理上造成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小孩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作为老师,应有一颗宽容的爱心,要懂得理解和爱护学生 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叛逆心理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引导、处理得法,它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若引导、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甚至是误入歧途、倾覆沉沦。基于此: 1.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因为他们容易情绪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什么时候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对待问题情绪化,甚至总是与他人唱反调。要引导他们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采纳别人好的建议,要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走死胡同,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不要将叛逆学生视为异类,用爱去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 篇三:中学生诚实守信调查报告中学生诚实守信调查报告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美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诚信度在逐渐下降。同时,这种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青少年一代。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诚信现状,现对某市职业中专 324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归纳如下。 一、 中学生的诚信现状 从调查问卷表中显示,中学生的诚信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风气不正,虚假事物过多,严重腐蚀了中学生的健康思想,使中学生对社会事物的诚信度逐渐下降。现从中学生对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的诚信现状进行归纳总结。 1、 中学生对社会的诚信现状 在调查问卷表中,关于中学生对社会的诚信问题,共提出了 5 个小问题,其结果如下: (1)如果你走在街上,发现乞丐或残疾人在路边讨钱,你会不会向他(她)投钱?结果认为会的占 50%,认为不会的占 50%。 (2)如果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走上前来,要你帮他(她)照看行李,你会不会帮他(她)照看?结果认为会的占 37%,认为不会的占 63%。 (3)如果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走上前来,说自己远在外省,钱都用光了,不能回家,要你资助他(她)车费,你会不会给他(她)钱?结果认为会的占 15%,认为不会的占85%。 (4)你讨厌不守信用的人吗?结果认为讨厌的占 100%,认为不讨厌的占 0%。 (5)你认为你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