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灰暗点亮生活_对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创作的若干思考之一_倪学礼_第1页
驱逐灰暗点亮生活_对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创作的若干思考之一_倪学礼_第2页
驱逐灰暗点亮生活_对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创作的若干思考之一_倪学礼_第3页
驱逐灰暗点亮生活_对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创作的若干思考之一_倪学礼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2 现代传播 2011 年第 7 期 ( 总第 180 期 )驱逐灰暗 点亮生活对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创作的若干思考之一 倪学礼 李 杰【内容摘要 】 近年来 , 中国影视剧创作在题材 、风格 、旨趣乃至意义的选择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这些动向构成了当今影视批评对象的主体 , 包含了若干隐秘的文化符码 。本文分析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 对城市叙事的异化阐释 , 终极关怀和人文意绪的缺位 , 审丑化泛滥引发的对社会认知的误导 。兼及影视剧叙事的伦理边界问题 。【关键词 】 影视剧创作 ; 城市叙事 ; 终极关怀 ; 审丑化 ; 主流意识形态2010 年 8 月 , 文化部部长蔡武针对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 “三俗 ”现象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我们每年生产四百多部影片 , 上万集电视剧 , 其中能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并驾齐驱的传世力作占多大比例 ? ”显然 , “传世力作 ”必须包含普适的世界观 、卓越的价值观和深刻的生活观 , 这是文艺创作的规律使然 。而当下的中国影视剧创作在整体的风貌上却呈现出意识形态颓靡混乱的状态 , 创作者不得不站在大众舆论的风口浪尖 , 迎接层出不穷充满争议的话题讨论 , 而批评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影视剧创作的 “麦当劳化 ”、“去深度化 ”和 “过度娱乐化 ”等症结上 。如果重新审视中国影视剧创作近年来的若干热门事件 , 我们会发现影视剧创作在题材 、风格 、旨趣乃至意义的选择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 这些动向构成了当今影视批评对象的主体 , 包含了若干隐秘的文化符码 , 需要从深层次解读 、剖析它们在形成过程中复杂的社会与历史原因 。而这当中 , 最能引起人们思考兴趣的反倒是那些可视作隐忧的负面的 、甚至是腐朽的部分 , 它们正逐渐演化为阻碍影视剧创作发展的拦路虎 , 如果不加以判断和纠正 , 势必将对中国影视剧创作 、生产乃至国民文化心理的塑造产生不良影响 。我们认为 , 当前中国影视剧创作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 对城市叙事的异化阐释 ; 终极关怀和人文意绪的缺位 ; 审丑化泛滥引发的对社会认知的误导 。一 、对城市叙事的异化阐释中国影视剧需要直面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图景 ,并能使之具有现代意义 , 而这正是创作的难题之一 。事实上 , 影视剧的审美受众 无论是精英阶层还是普通百姓 , 都乐于见到作品内容能体现对世俗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城市生活的艺术化描摹 , 并从中寻觅到某种意义 。这种意义可以是娱乐化的快感 , 可以是宏大叙事 , 甚或可以是意识形态反思 。在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中 , 城市是影视剧最为倚重的背景地点 , 对城市叙事的阐释构成了创作者的倾向 , 在客观上引导着观众对城市生活的心理预期 。但是 , 城市生活的丰富性在影视剧中应当呈现出怎样的面目呢 ? 我们看到 , 城市生活的多元性 、原著民和新移民的私人生活被创作者所捕捉 ; 除此而外 , 隐形的社会政治学 、细微的家庭伦理都被前所未有地暴露在屏幕上 , 观众从中得以窥探个人和家庭在城市发展的伟大进程中的细小命运 。如果按照上述的叙事路径 ,以还原物质世界的影视语言全面勾勒中国当前的城市图景 , 这必将成为中国影视剧现实主义潮流发展的一次契机 。然而 , 令人忧心的是 , 在近几年的影视剧创作中 , 一批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剧所塑造的城市形象却呈现出混乱无序和对主流价值 、先进文化的悖逆 ,导致反意义和无意义的产生 , 即异化阐释 。在一些影视剧中 , 城市沦为物质空巢 , 中国人精神的光辉无处容身 , 城市所具有的积极价值被弱化甚至被遗忘 , 在屏幕上退化成一个藏污纳垢的所在 , 同时又是物欲 、权欲的交易市场 。在这里 , 城市叙事的意义被无端地嘲讽 、解构着 。的确 , 现代城市的社会弊病真实地存在着 , 这是个世界性难题 , 而身处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人也不得不接受这发展中的阵痛 。但毋庸置疑的是 , 城市化依然是当下中国最具生机的发展出路 , 城市化水平也是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倪学礼 李 杰 : 驱逐灰暗 点亮生活现代传播 2011 年第 7 期 ( 总第 180 期 ) 73世界公认的衡量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例如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即是 “城市 , 让生活更美好 ”, 这充分肯定了城市在今日世界中的作用 , 而且预示着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 城市仍旧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 。然而 , 在一些影视剧中 , 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却是另一番境况 。例如电视剧 蜗居 , 故事的发生地 “江州 ”被描绘成一个 “魔都 ”: 外来谋生的海藻完全迷失于城市的光怪陆离 , 如虫豸般生活在弱肉强食的现代丛林中 , 尊严丧失殆尽 ; 作为对照的是 , 这个城市中的所谓成功人士 , 市委秘书宋思明 一个精于权术的腐败官员却能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 风度翩翩 、儒雅厚黑 ; “墙外彩旗招摇 、墙内红旗不倒 ”。诚然 , 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生存状态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确实存在 , 代表了局部的真实 , 但这不能作为核心价值被肯定 、被放大 , 并依此建立起叙事的合法性 。退一步说 , 即使生活是那样的 , 但艺术未必那样 ; 如果生活等同于艺术 , 那还要艺术干什么 ? 我们应该认识到 ,如果仅仅以城市生存的丛林法则或是厚黑学来确定城市叙事的方向 , 不免矮化了城市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作用 , 会让作品变异 , 也会让艺术变异 。又例如电影 无人驾驶 。故事试图用多个并置的事件塑造一个丰富多元的城市形象 。然而 , 这些事件虽然曲折新奇 , 本身却并没有蕴含多少现代性意义 , 甚至无聊乏味 、趣味浅薄 。我们只能在影片中看到扁平的事件 、扁平的人物 , 人物形象空有物质躯壳 , 却与意义呈现毫无干系 。剧作所预设的例如 “车震 ”、“传销培训 ”等猎奇情节沦为叙事上的奇技淫巧 , 并没有被纳入到一个严谨有序的结构框架中 , 从而没有支撑起具有思想深度的叙事 , 因此导致这部影片泛泛而谈 、流于表象 。显然 , 一部作品一旦缺少艺术化提炼和现实性深度 , 即使拥有眼花缭乱的叙事技巧也难掩其意义的空乏 。这一切 , 皆因创作者漠视了城市叙事所孕育的强大生命力和进步性 。竞争激烈的现实境遇让城市中的人尤其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洪流中难以找到理想的支撑和现实的温暖 , 无疑这是客观现实 , 但这并不能否定城市化本身所带来的社会进步 。中国城市化的目标一直是为公民创造更美好 、更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 ; 如果城市叙事体现的 “意义 ”所能企及的范围被轻而易举地漠视或者否定 , 我们将无异于丧失了理想的精神乞丐 。城市题材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受限于创作者对城市叙事意义的把握 , 以及创作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精神高度 。这种把握和体验无法依赖凭空的想象和圆熟的叙事技巧就能轻易捏造而成 , 也不能以原封不动的“复原现实 ”来拷贝出一个僵硬呆板的艺术真实 。对于编导而言 , 创作的难度在于如何能从纷繁芜杂的实际生活中找到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的细节 , 塑造出具有意义层次的形象 , 编织起不失娱乐技巧的叙事 , 达到切合时代特征又不失现代性意识的目的 , 而不是对社会潮流进行轻率的异化阐释 。二 、终极关怀和人文意绪的缺位对终极关怀的表达是优秀文艺作品的共同特征 ,我们总是能从经典作品中找到超越现实困境 、体悟生命意义的力量 ; 优秀作品以人本的 、文明的情怀观照我们的生活 , 拒绝非人的 、蒙昧的视角 , 渗透出浓厚的人文意绪 。终极关怀和人文意绪构成了文艺创作必须具有的本质属性 , 影视剧的创作同样如此 。如果创作者缺少对终极关怀和人文意绪的追求 , 必然地会制造出表面光鲜多彩 , 实则寡味空洞的文艺泡沫 。在一个商品经济的年代 , 按照货币化的标准来衡量伦理价值已然成了某种公开的秘密 , 这种价值判断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创作者的心态 , 而在影视剧创作中便直接反映为一种主动放弃人文诉求和深度叙事的肤浅模式 。这是一场投资方与创作者的共谋 他们将其称为 “遵循商业类型模式 ”。优秀的商业类型影视剧从来无需和人文以及艺术上的追求绝缘 , 所谓艺术和商业无法兼得的 “说辞 ”也一再地被证明为欺世谎言 。影视剧的商品属性毋庸置疑 ,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它的 “商品属性 ”作为借口炮制无营养 、无涵养的作品 , 并将这一现象归咎于消费主义 、物质主义 , 藉此草率 、武断地解释当下影视剧创作的人文缺失 。事实上 , 就观众而言 , 他们从未主动放弃对于人性的探索 、对于终极关怀的追求 , 只是在大众媒介的诱导和推波助澜下 , 他们才不知不觉地患上了集体性的物质焦虑症 。就这一点而言 , 创作者作为大众媒介的制造者之一 , 难辞其咎 。其实 , 影视剧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物质层面的生存 , 或者说是世俗意义上的生活 ;一是精神层面的生存 , 或者说是抽象的生命意义 。对于创作来说 , 离不开这两个方面的展现 。这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所以 , 无论是缺少物质生活的还原再现 , 或是生命意义的解答 , 都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形态 。例如电视剧 蜗居 。拆迁户阿婆对儿子谈及房子时说 : “你爸死 , 我一点都不难过 , 睡觉终于能把倪学礼 李 杰 : 驱逐灰暗 点亮生活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74 现代传播 2011 年第 7 期 ( 总第 180 期 )腿伸直喽 。”这样的台词在这部备受争议的作品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创作者试图通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叙述方式赚取观众的眼球 , 并赋予其一定的合理性 , 希望以此获得观众对钉子户的价值认同 。但这种表述中隐藏着一种冷酷的 、危险的自然主义生存逻辑 。这个逻辑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道德的崇敬 , 使得对赤裸裸的生存资源的争夺凌驾在伦理亲情之上 。显然 , 这种姿态是危险的 , 它抹杀了人性中善良 、忍让与和谐的部分 , 与终极价值乃至人文关怀相去甚远 。那么 , 消费主义 、物质主义引导的文艺创作是否与终极价值相龃龉呢 ? 是否娱乐化就代表着深度模式的消失 ? 是否当今的创作者和接受们都不需要去寻觅真诚了 ? 我们看到 , 即使在资本原则 、商业运作的前提下 , 好莱坞电影也总是在正义人道的外壳下包装自己 , 表述人类对自身与外在世界的各种抗争 。典型的好莱坞电影是不会过度出现反道德 、反文明和反人性的情节的 , 其故事标榜的是人类积极进步的观念 , 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自我觉醒 。一句话 , 好莱坞电影 , 具有统一的 、普适的价值属性 。而中国的影视剧 , 特别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中却缺少一种主流的 、富有人性关怀的呈现 , 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出现了意识形态逆流而行的奇怪现象 。在某种程度上 , 唐山大地震 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地震时 , 一块石板把姐姐方登和孪生弟弟方达压在下面 , 在只能救一个人的情况的下 , 妈妈选择了弟弟方达 。没想到 , 姐姐方登在上帝的眷顾下竟然活了下来 。更没想到的是 , 姐姐方登 一个六七岁的女孩儿 , 因为怨恨妈妈的偏心眼儿 , 明知妈妈和弟弟还活着 , 在废墟里站起来以后 , 没回到他们的怀抱 , 竟然义无反顾地去了临时避难所 , 后来又义无反顾地把自己当成孤儿被别人领养 。从此决绝地走上了抛弃他人的生活 先是抛弃对自己有生育之恩的亲生父母 ( 她并不知道生父已死 ) , 而后抛弃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养父母 , 最后因为未婚先孕抛弃了把自己领上人生之途的学校出走加拿大 。她的自私 、冷漠和报复 , 是对导演宣称要拍一部 “暖 ”电影的嘲弄 。故事的结局 , 似乎已经有了反人性的嫌疑了 。为了治愈姐姐的所谓的伤痛 , 为了唤醒她的良知 , 编导使用了汶川大地震这一灾难 数座城市 ( 又是城市 ! ) 的毁灭 、10 万人的生命 终于让她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兽了 ,在弟弟的主张下 , 她回唐山来看妈妈了 。她跟妈妈的和解 , 竟然是妈妈给她下跪 、磕头 , 简直是岂有此理 ! 为了一个人物的转变 , 把一场人类的灾难当成了噱头 , 这对中国电影乃至文艺来说 , 代价太大了 ! 相反 , 西方作家对待地震却是另一种态度 。例如 , 德国克莱斯特的 智利大地震 , 写了 1647 年的圣地亚哥大地震 , 在地震中 , 有罪的活了 , 无罪的死了 ; 又例如 , 日本村上春树的 神的孩子都跳舞 , 写了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 , 经历了巨变的人们对以往人生的认识 ; 再例如 , 土耳其帕穆克的 别样的色彩 , 写了1999 年的安卡拉附近大地震 , 把矛头指向了议会议员和不法建筑商 。这些作家 , 无不通过自己的作品 ,表达出对人类命运的一种深切关怀 。我们一直呼唤艺术创作能涤荡现实生活中灰暗的部分 , 给生活带来一抹亮色 , 这就是艺术创作的社会责任感 。而在普遍娱乐化的背景下 , 秉承着 “文以载道 ”理想的影视剧创作即使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质 , 也不能以降低良知 、湮灭理想为手段 。失望 、无望和绝望是现实的一部分 , 是文艺作品表现人类生存现状的一个重要方面 , 然而 , 我们看到 , 有些失败的影视剧人物往往是惴惴不安的集体焦虑者 , 没有反思和挣扎 , 丧失自由意志实现的各种可能性 , 这类人物的多元维度消失 、退缩到单维的向度 。在某些人物形象中 , 我们看到的是终极关怀和人文意绪的缺位 , 这恰恰使得作品少了主心骨 , 总有苍白无力之感 ; 相反地 , 成功的艺术作品却能从人性的灰烬里找到凤凰涅磐式的重生 , 驱逐生活的迷茫 , 给予希望的前景 。历史反复证明 , 对精神的鼓舞 、净化和提升构成了文艺作品的终极关怀和人文意绪 , 让我们能平静 、坦然 、有尊严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数 ,体悟生命的终极意义 , 滋养日益干涸的心灵 。三 、审丑化泛滥引发对社会认知价值的误导作为审美价值的反面 , 审丑亦是影视剧创作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 。审丑的价值在于从反面批判性 、反思性地揭示现实生活的荒诞 , 引出社会认同感 , 从而创生有意义的认知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审丑是作为审美范围的一种延伸而产生积极的作用的 。但是 ,审丑不等于滥用 , 如果影视剧过度对丑行 、丑态和落后腐朽现象进行细致的描述与把玩 , 沉迷于这种应当谨慎使用的技巧 , 必将产生价值取向的偏离 , 误导社会认知 , 削弱作品的教化和娱乐作用 。一些影视剧为了迎合观众带有窥视成分的好奇心和破坏欲 , 过分揭露人性的阴暗面 , 对传统价值体系造成了一定冲击 。近年来 ,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形态的变迁 , 一些外来和新兴观念的出现及流行 ,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混乱和失衡 。一些影视剧所编织的文化风景中 , 心灵上的依托被抽走 , 剩下的只有对感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倪学礼 李 杰 : 驱逐灰暗 点亮生活现代传播 2011 年第 7 期 ( 总第 180 期 ) 75官效果的过度追求和谄媚 , 更多的时候 , 创作者不知道什么是 “是 ”什么是 “非 ”、什么是 “美 ”什么是“丑 ”, 不加择选地将生活的原料照搬到荧屏上 。例如电视剧 双面胶 , 歇斯底里的婆媳关系 ,完全背离了 “家和万事兴 ”的传统观念 , 把 “婆媳矛盾 ”无限放大 , 自诩为受过高等教育 、有独立经济能力的新时代媳妇儿扬眉吐气 。又例如电视剧 错爱 , 继母对养子养女的虐待几乎超越了残忍 , 把重组家庭关系中的对立成分推到极限 。再例如电视剧我的丑娘 , 甚至安排了儿子对亲生母亲的遗弃 ,纵使母爱散发出耀眼光辉 , 却也无法驱赶弃母这种道德沦丧行为的阴霾 这些电视剧披着现实主义题材的外衣 , 将家庭伦理剧从往日的温情脉脉变为无休止的争执 、猜忌和斗争 , 使得恶行 、丑行过分暴露 、放大 。诚然 , 这样的作品因为激烈的冲突和不便言说的原罪受到了关注 , 但是 , 如果广泛地为观众提供如此的审丑体验 , 实乃中国影视剧之不幸 。影视剧的审丑化 , 在张艺谋的电影 三枪拍案惊奇 中被发挥到了极致 。这部影片里的一群丑角儿 ,群魔乱舞 ; 他们从外表到内里都恶俗不堪 、肮脏猥亵 。丑态 、丑行占据了影片的主导意向 , 整个影片几乎没有为观众提供有借鉴作用的价值取向 , 这无疑是陷入了以丑为美的误区 。在故事里 , 张艺谋未能成功营造出一个有批判性思考的情节模式 , 过度的对“丑 ”的无聊展示驱散了现实的 “美 ”, 因而情节荒诞不经 , 内容质木无文 。这是一部审丑技法滥用的影片 , 是一个流行元素杂糅的古怪综合体 , 难怪这部影片被评价为 : “三枪拍案惊奇 = 春晚小品 + 二人转 + 潜伏 + 武林外传 ”。又例如电视剧 蜗居 , 是另外一种形态的审丑 , 只是这种丑行被披上了一层 “人性 ”的外衣 。主人公宋思明身为政府官员 , 放高利贷 、骗取贷款 ,弃家庭于不顾 , 却因其一掷千金的潇洒豪迈 、婚外情中的温柔体贴而得到了某种价值认同 , 这与其在伦理 、法律面前无可赦免的罪孽形成了鲜明反差 。更为甚者 , 宋思明的手腕 、厚黑与权术被创作者反复强调 , 演化成一种性格上的魅力和神秘感 , 于是宋思明的形象竟然莫名其妙地伟岸起来 。原本为了塑造复杂可信的形象 , 适当地对负面人物的人性特质进行彰显是无可厚非的 , 但其不能成为叙事的终点 , 也不能成为主导的价值倾向 , 这将严重地误导社会认知 。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将宋思明身上这些负面的特质 , 错误地解读为 “有男人味 ”、“有能力 ”, 认为他具备了一个成功男人的应有素质 , 甚至在网络上出现了以 “嫁人就嫁宋思明 ”为主题的讨论 , 实在是荒唐可笑 。宋思明这样阴暗的人物本该在阳光下被消毒 、净化 , 对其丑行劣迹应该有足够的批判 , 但在大众舆论中却呈现出了情有可原乃至理所当然的姿态 , 这不能不归罪于创作者缺少是非观念的自觉 。上述的当前影视剧创作存在的问题是文艺创作现状的一个侧影 , 它们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 , 也脱离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范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