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ppt课件_第1页
腹泻ppt课件_第2页
腹泻ppt课件_第3页
腹泻ppt课件_第4页
腹泻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染性腹泻 1 腹泻的定义是急性发病,每日大便 3次以 上,并有粪便稀软, 24小时粪便重量超过 200g; 或每天粪便虽少于 200g, 但便次多于 3次,并伴有肛门周围不适、里急后重或大 便失禁者。 2 感染性腹泻( infectious diarrhea) 是由病原微生 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急 性肠道传染病。 上世纪 70年代中期提出感染性腹泻这一诊断名称 ,虽然也可称为感染性腹泻病( in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综合征。许多病原 已经明确的疾患如 霍乱、细菌性痢疾、 肉毒中毒等 也属于这一综合征范畴之内,但已有特定的名称, 不必再用感染性腹泻这一诊断。 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至少有 50余种,但在临床表现 方面可归纳为痢疾样综合征和霍乱样综合征。 3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估计,全世界每天约有数千万人 发病,每年腹泻病例高达 30亿 50亿例次,有 500万 1000万 病例因严重腹泻而死亡,平均每天死亡 2.5万人,儿童所占比 例特别突出,有免疫抑制和慢性疾病者亦为腹泻的高危人群 ,另一高危人群是外出旅游者。发达国家成人每年发生腹泻 至少 1 2次,发展中国家的发生率更高。 在我国感染性腹泻 的发病率居所有传染病之首位,全国每年约有 8.36亿人次发 生腹泻。 腹泻病情有轻重急慢之分,轻者不治自愈,重者危 及生命。本病对儿童危害最大,据报道因腹泻而病死者是 1岁 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的第 5位, 1 4岁组儿童死亡原因的第二位 。上世纪 50年代以前,临床上常将婴幼儿腹泻诊断为消化不 良。到了 60年代才出现婴儿腹泻的诊断名称,并开始对大肠 杆菌( Escherichia coli) 所致的肠炎及婴幼儿秋季腹泻(病毒 性腹泻)进行较深入研究。 4 进入 20世纪,人类对病毒性腹泻有了更多的了解, 发现了多种病毒,首先是致儿童腹泻轮状病毒的发现, 至 80年代我国首先发现了成人轮状病毒,这类病毒在发 达国家居腹泻病原的首位。其次 HIV引起的爱滋病( AIDS), 常以机会感染腹泻形式出现,使原不致病或 很少致病的细菌、寄生虫及病毒成为腹泻病原。在 90年 代相继发现了霍乱新病原非 O1群的 O139型。大肠埃希 菌属的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 H7在全球引起几次局部 流行,可迅速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而死亡,引起了 世界的震惊。腹泻抗菌治疗药即 60年代至 70年代的四环 素、磺胺在我国对肠道常见菌的耐药率约为 80%,上世 纪 80年代开始使用氟奎诺酮类,近年志贺菌明显产生了 耐药趋势。 5 肠道传染病的变迁 上个世纪 50年代,我国由于对卫生工作的重视和管理力度的加强,饮 水、食品工业的进步,使霍乱的大流行得到了有力的控制,因此腹泻发病 率亦相继减少。进入 60年代,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解决了两个大问题, 其一是北京以祝寿河与上海以钱潮为首的临床医学家认识了中毒型细菌性 痢疾的发病机制 微循环障碍,即志贺菌毒素作用引起末梢动脉痉挛、 缺氧、代谢障碍而导致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特别是惊厥而迅速死亡。 儿童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死率高达 40%。针对发病机制使用山莨菪碱等血 管解痉药,辅以补液,纠正酸中毒等措施,使病死率降到 1%以下;其次 是 60年代国外临床学家通过家兔小肠连体外置的霍乱毒素试验,发现了霍 乱引起迅速严重泻吐的发病机制是其外毒素( CT) 激活环磷腺苷酶( AC ), 从而使肠细胞大量分泌体液,同时 CT又抑制肠绒毛细胞吸收,使病 人可短至几小时内死于休克。补充丢失的大量平衡盐液,纠正或防止休克 发生,疗效显著,从此使全球霍乱大流行对人类浩劫的历史得以改观。同 时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繁殖,阻断 CT来源。上述两个发病机制的发现 是人们与感染性腹泻作斗争的两座丰碑。因为上世纪 60年代以前霍乱与中 毒型细菌性痢疾病死率一直处于高水平,进入 70年代霍乱与菌痢病死率在 我国降低约 20倍,但发病率控制仍不理想,常有反复。 6 腹泻分类概况 炎症所致的腹泻 癌肿所致的腹泻 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所致腹泻 药物所致腹泻 器官功能失调所致腹泻 7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包括:病毒性胃肠炎、 细菌性痢疾、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大肠杆菌性胃肠炎、 O157: H7大肠杆菌感染 、弯曲菌性肠炎、 细菌性食物中毒 、 霍乱、 O139型霍乱弧菌感染 、副溶血弧菌肠炎、 其他弧菌性肠炎、亲水气单胞菌胃肠炎、类志贺毗 邻单胞菌肠炎、缓慢爱德华菌胃肠炎、耶尔森菌肠 炎、假膜性肠炎、真菌性肠炎、寄生虫性腹泻等。 返回 8 感染性腹泻病诊断标准 除外霍乱、菌痢、伤寒、副伤寒 大便每日 3 次,粪便的性状异常者。 异常:稀便、水便,也可为粘液、脓血 及血便,可有恶心、呕吐、腹痛或食欲不振 ,也可有发热 便常规检查:可有多量红白细胞 亦可有少量或无细胞 病原检测:上述病以外的细菌; 病毒、寄生虫 临床诊断 病原诊断 9 感染性腹泻病 腹泻? (不要写此诊断 ) 肠炎 (急、 慢性 ) 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结肠炎?(不属于) 10 抗菌药物的应用为感染性腹泻治疗重要手段之 一,应根据腹泻病程、发病年龄、发病季节、流 行情况、大便性状、大便实验室检查等,初步估 计最可能病原、选用适当的药物。 11 急性水样便腹泻 ,多为病毒性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所致, 如产毒性大肠杆菌、金葡菌; 黏液脓血便 多为侵袭性细菌 感染,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小儿尤其是 2岁以下婴 幼儿,发生 秋冬季节的水泻 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为大; 发生于 5 6月份成人水样腹泻要考虑成人轮状病毒性肠炎 ,发生于 夏秋季水样腹泻 以产毒性细菌感染可能性较大, 如产毒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蜡样芽孢 杆菌等;如 大便呈米泔样、腹泻量大伴呕吐、迅速出现严 重脱水 ,要考虑霍乱可能,尤以在流行季节。卫生状况欠 佳地区病人,寄生虫为常见腹泻原因,如阿米巴痢疾、梨 形鞭毛虫肠炎等。老年体弱,术后病人及有应用抗菌药物 者腹泻, 抗菌素相关性腹泻 或 假膜性肠炎 应予考虑。 12 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感染性腹泻的治疗 l 一般处理 l 对症处理 l 病原治疗 13 一般处理一般处理 应适当休息,吐泻症状严重的患者应 暂时禁食,待症状好转后,可给予易消 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14 对症处理对症处理 l 腹痛、呕吐症状严重者,可用山莨菪碱( 654-2 ) 10mg肌肉注射或口服颠茄片 8mg, 每日 3次 。 l 有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者或有频繁呕吐及腹泻 不能进食者,可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5% 10% 葡萄糖液和林格液 1000 2000ml。 l 有脱水症状不能口服补液者,应静脉补液。补 液视脱水程度可达 3000 6000ml。 有酸中毒者 酌用 5%碳酸氢钠。病人有尿后注意补钾。 15 病原治疗病原治疗 l 症状轻者、病毒性胃肠炎一般不用抗菌 药物。 l 但有高热、中毒症状及吐泻严重者,可 根据可能的病原菌选用抗菌药物。 16 首选 诺氟沙星 (氟哌酸, 200mg, 每日 3次)或 环丙沙星 ( 200 400 mg, 每日 3次)等口服。 次选 复方磺胺甲噁唑 ( SMZCo, 每次 2片,日 2次) 上述药物疗效不佳或不能口服者可用 阿米卡星 (丁胺卡那霉素, 0.4/d) 或 庆大霉素 ( 16万 24万 u/d) 加入液体中静滴或每日分 两次肌肉注射。 左氧氟沙星 ( 0.4/d) 分 2次加入液体中静滴。 注意: 儿童和孕妇忌用氟喹诺酮类;有严重肝病、肾病、磺 胺过敏及白细胞减少者忌用复方磺胺甲噁唑;氨基糖 甙类耳、肾毒性。 17 细菌性痢疾病原治疗细菌性痢疾病原治疗 首选氟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 (每日 600 800mg) 分 2 3次口服或 氧氟沙星 (每日 600mg) 分 2次口服。 其他选择药物 小檗碱 (黄连素,每日 1g) 分 2次口服。 复方磺胺甲噁唑 (复方新诺明,每日 4片)分 2次口服。 上述药物疗效不佳或不能口服者可用 庆大霉素 ( 16万 24万 u/d) 加入液体中静滴或每日分两次肌肉注射 。 哌拉西林 ( 8 12g/d) 分 4次加入液体中静滴。 左氧氟沙星 ( 0.4/d) 分 2次加入液体中静滴。 磷霉素 ( 4 6g/d) 分 2 3次加入液体中静滴。 三代头孢类 (头孢噻肟, 4g/d) 或(头孢曲松, 2 4g/d) 分 2次加入 液体中静滴。 18 注意: l 氨基糖甙类耳、肾毒性。 l 儿童和孕妇禁用氟喹诺酮类。 l 有严重肝病、肾病、磺胺过敏及白细胞减少者忌用复 方磺胺甲噁唑; l 细菌性痢疾重型或中毒型病例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 l 病原治疗原则上疗程不宜短于一周,以减少恢复期带 菌。 19 中国腹泻病高峰会会议纪要中国腹泻病高峰会会议纪要 2004年 4月 3日 ,16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 儿科、成人消化和感染专业的专家学者 们聚集上海 ,参加由博福 -益普生 (天津 ) 制药有限公司发起的中国腹泻病高峰会 , 旨在探讨与腹泻相关的学术问题 ,使其引 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尽一步关注 ,加强对 腹泻的合力研究 ,推动中国腹泻病诊断与 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20 急性腹泻治疗新进展急性腹泻治疗新进展 21 据调查 ,全球 5岁以下儿童每年发生腹 泻 13亿例次 ,因腹泻死亡 320万例 ,腹泻 与营养不良构成恶性循环。腹泻可分为急 性水样泻 ( 80% )、痢疾样泻 (血样泻 ,10% )和持续腹泻 ( 10% ) 3类 ,发展中 国家发生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 肠毒性大肠杆菌、志贺氏菌、空肠弯曲菌 等。 22 双八面体蒙脱石 (思密达 )是一种治疗腹 泻的常用药物。一项临床双盲对照研究发现 ,思密达能明显缩短腹泻症状持续的时间、 减少病程中不同时间段的排便频度和排便总 次数。思密达治疗腹泻已被证实有效、安全 、耐受性高且无副作用。 23 感染性腹泻常见的致病微生物有轮状病毒、志贺菌、空 肠弯曲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等 ,需要应用 抗菌药物治疗的大约占整个腹泻的 30%左右 ,包括菌痢、 霍乱、婴幼儿沙门菌肠炎 ,各种重症腹泻、免疫功能低下 人群的腹泻 ,其余大部分感染性腹泻不需要抗菌治疗。我 国目前临床上存在严重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耐药菌株不 断增多 ,治疗比较困难。 判断是否需抗菌治疗病原学诊断十分重要 ,但实验室诊 断时间长且阳性率不高 ,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特点在短时 间内做出初步判断 ,主要判断标准为血便、里急后重、大 便镜检白细胞满视野和大便值大于 7。 24 治疗腹泻的抗菌药物有下列几类治疗腹泻的抗菌药物有下列几类 l 黄连素 (小檗碱 ): 中药黄连的有效成份 ,疗效稳定 ,服药简便。 l 氟喹酮类药物 : 应列为抗腹泻抗菌药物的第一位和一线用药 ,常用 品种为诺氟沙星与环丙沙星 ,其中环丙沙星更适用于治疗沙门菌感 染及重症腹泻。但该类药物易产生耐药 ,联合应用小檗碱或甲氧苄 啶可提高疗效。 l 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氧头孢烯类抗生素 : 临床疗效好 ,副作用少 ,但 价格贵 ,又需注射给药 ,故不作为临床一线用药。 l 氨基糖甙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 庆大霉素已很少应用 ,妥布霉素、 奈替米星及阿卡米星对沙门菌疗效较好 ,妥布霉素及多粘菌素口 服仍用于菌痢及大肠杆菌肠炎。 l 磷霉素 : 对常见腹泻病原菌药敏感率均在 93%以上 ,口服磷霉素治 疗菌痢等腹泻 ,治疗率 90%以上。 l 其它 : 空弯菌肠炎首选红霉素 ,隐孢子虫肠炎口服大蒜素片。 25 对于不需要用抗菌药治疗的腹泻 ,如果滥用 抗菌药物 ,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继发霉菌 性肠炎、伪膜性肠炎 ,严重者出现血浆凝固酶 阳性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死亡 率很高。其正确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肠黏膜保护 剂、微生态调节剂及中药。除药物治疗外 ,还 必须调整饮食 ,积极补充水分。 26 急性非典型菌痢 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返回 27 急性普通型 (典型 )菌痢 急性起病、腹泻 (除外其他原因 的腹泻 )、腹痛、里急后重、可伴 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 部压痛。 返回 28 急性中毒型菌痢 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 症状。 分 休克型 (周围循环衰竭 型 )、 脑型 (呼吸衰竭型 )、 混合 型 返回 29 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者病程超过 2个 月以上为慢性菌痢。 返回 30 炎症所致的腹泻 感染性疾患 病毒、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等 肠道感染。 非感染性炎症 如炎症性肠病、克隆病、溃疡 性 结肠炎、放射性肠炎、憩室炎等。 返回 31 癌肿所致的腹泻 小肠淋巴瘤、结肠腺癌、直肠癌及分泌促 胃肠激素细胞所形成的肿瘤等常引起腹泻。 返回 32 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所致腹泻 吸收不良综合征 热带口炎性腹泻、非热带口炎性腹 泻、 韦帕病( Whipple disease)、 小肠黏膜弥漫性炎 症、淋巴管阻塞、小肠部分切除或短路手术等。 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 如胰腺炎、胰结石、胰腺癌等 。 双糖类不耐受症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症、继发性乳糖 不耐受症等。 肠道菌群失调或菌群过度孳生。 返回 33 药物所致腹泻 抗菌素相关性腹泻 主要因使用抗生素不当导致菌 群失调或二重感染而致腹泻。 降压药如利血平、美加明、呱乙啶等可引起肠道运 动功能异常而致腹泻。 驱虫药可直接刺激肠道运动而致腹泻。 拟副交感神经药如麦角胺碱、新斯的明、乙酰胆碱 、毒扁豆碱、毛果芸香碱等也常引起腹泻。 渗透性泻药也常引起腹泻。 返回 34 器官功能失调所致腹泻 肠道激惹综合征 可引起腹泻。 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可 引起腹泻。 迷走神经切除后、胃大部分切除后可引起腹 泻。 全身性疾患如尿毒症、营养不良等可引起腹 泻。 返回 35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分为胃肠型食物中毒和神经型 食物中毒。胃肠型食物中毒,主要由沙门菌、副 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 、蜡样芽孢杆菌、葡萄球菌所引起。系由于食入 被污染的食物,常集体爆发起病,潜伏期短,发 病与食品之间有明显的关系,当停止食用引起食 物中毒的食品,则发病迅速终止。 胃肠型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是: 均以急性胃肠 炎为主要特征,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某些细菌可引起发热,但里急后重少见。 返回 36 细菌性痢疾 急性非典型菌痢 急性普通型 (典型 )菌痢 急性中毒型菌痢 慢性菌痢 37 病原检查:志贺菌属阳性 便常规: WBC15/ 高倍镜,可见 RBC 慢性 :腹泻 2个月以上 ,间断粘液脓性 便 急性 :腹泻,发热、腹痛、里急后重 、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有压痛 ; 有不洁饮食或接触菌痢病人史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流行病 学史 症状体征 实验室 检查 疑 似 病 例 临床诊断病例 确诊病例 返回38 霍乱诊断标准霍乱诊断标准 l (一 )疑似霍乱诊断标准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 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 ,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 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 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 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 者。 具有上述项目之一者诊断为疑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