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反应与抗组胺药PPT课件_第1页
过敏反应与抗组胺药PPT课件_第2页
过敏反应与抗组胺药PPT课件_第3页
过敏反应与抗组胺药PPT课件_第4页
过敏反应与抗组胺药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过敏反应与抗组胺药 1 2 3 药学 生产药品的科学 使用药品的科学 4 什么是过敏原 ? 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也叫 抗原 抗原分为全抗原和半抗原 全抗原:花粉、尘螨、霉菌、食物、蜂 毒、动物皮毛等 半抗原:药品、细菌、病毒等物质 5 什么是变态反应 ? 特殊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吸入、食入、注入或接触过敏原 (allergen),出现某一些组织或器官, 甚至全身的强烈反应,引起各种各样的 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6 药物过敏 (drug allerge)反应 1.药物过敏的多发性 药物过敏占 ADR的 5 10 原因是新药不断增加,用药机会增多 2.药物过敏的多样性 50年代药疹仅有几种表现,目前 20多种。 药疹 (drug eruption) 7 药物过敏反应 3.药物过敏反应的基本病变 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可出现组织水肿:皮下、粘膜下水肿;呼吸道梗阻。 甚至由于全身血容量骤降而引起过敏性休克。 平滑肌痉挛 支气管哮喘;胃肠道腹痛、肠鸣; 胆道胆绞痛;还可引起流产、肾绞痛 炎性反应 淋巴结、肝脾肿大;慢性肉芽肿或组织溃疡坏死 8 药物过敏反应 血细胞损害 溶血、贫血、出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破 坏或黄疸 发热 约 15 的药物过敏者有药物热 9 药物过敏反应 4.药物过敏的临床表现 过敏性休克 常发生于给药后 5分钟内(约 2/3),10%出现于半小时后,极 少数发生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临床表现可有 *呼吸道阻塞症状 胸闷、心悸、喉头堵塞感、呼吸困难 *循环衰竭 面色苍白、脉搏微弱、血压下降、冷汗、畏寒 *CNS症状 昏迷、抽搐及大小便失禁 *皮肤过敏反应 血液病样反应 *再障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症等 10 药物过敏反应 4.药物过敏的临床表 现 血清病样反应 发烧、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常伴有荨麻疹,严重者可因 喉头水肿或脑水肿而死亡 。 心血管系统反应 心电图异常、心悸、心肌损伤、心律失常等。 肝炎样反应 黄疸、转氨酶升高、肝功能障碍,重者可能出现急性肝坏 死。 肾脏反应 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 11 药物过敏反应 4.药物过敏的临床表现 皮肤反应 轻者是瘙痒、荨麻疹、药疹,重者剥脱性皮炎。 出现皮肤反应的机会较多; 单独出现反应的机会较少。 12 13 组胺和组胺受体 组胺( histamine)由组 氨酸脱羧而成。新合 成的组胺立即与肝素和蛋白质结合,以无活 性的复合物形式储存于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 细胞的颗粒中。当变应原或理化刺激损伤这 些细胞时,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同时伴有组 胺释放,组胺立即与临近的靶细胞不同亚型 的 H1、 H2、 H3组胺受体结合, 产生相应的 生物学反应。 14 组胺的生物学反应 通过 H1受体 ,组胺可引起低血压(血管 扩张的结果),心动过速、潮红、头 痛。 H2 受体受刺激可增加胃酸的分泌。 脑部的 H3受体受刺激,可能会产生一些 负调节作用。 治疗剂量的 H1受体拮抗剂对 H2、 H3受体 几乎没有作用。 15 肥大细胞 血管扩张 血管通透性增加 平滑肌收缩 激动 H1受体 (血管 ,平滑肌 ) 组胺 组胺 在变态反应中的作用 鼻部,皮肤,支气管症状 16 变态反应的分型 第 I型 速发型变态反应 为特异性或速发性过敏反应 第 II型 细胞毒型变态反应 多为自身免 疫反应 第 III型 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抗原抗体复合物造 成的损伤 第 IV型 迟发型变态反应 为细胞免疫引起的缓慢变态 反应 17 I 型变态反应 速发型变态反应 (anaphylactic type)、 IgE依赖性变态反应 (IgE dependent reaction) 荨麻疹、异位性皮炎、血管性水肿、过 敏性支气管哮喘、花粉热、过敏性鼻炎 及过敏性休克 18 IgE介导的变应性疾病 19 浆细胞 过敏原 肥大细胞 和嗜碱性 粒细胞 I 型变态反应 附着 机体 产生 IgE 致敏 过敏原与 IgE结合 相同过敏原 肥大细胞 脱颗粒 释放炎症介质 和细胞因子引发各种症状 脱 颗 粒 20 II 型变态反应 细胞毒型 (cytotoxic type)、细胞溶 解 型 (cytolytic type) 药物过敏、异性输血反应、细菌(沙门 氏内毒素)或病毒(风疹病毒)感染 21 II 型变态反应 半抗原 如锑剂、奎宁及磺胺 + 全抗原 机 体 产生 IgG或 IgM 相同抗原性药物 与 IgG或 IgM结合 补体 溶血或白细 胞、血小板减 少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补体:存在于血清和体液中的 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既 有免疫调节作用,也参与免疫 病理反应。 22 III 型变态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 (immune complex type) 血清病、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等等 23 III 型变态反应 抗原量仅超过 血中抗体量 沉积于血管的基底 膜或组织间隙 激活补体 产生过敏毒素、化学趋化 血中形成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 趋化更多的炎症细胞 肥大细胞脱颗粒 释放溶酶体 以小血管为中心 炎症性反应及组织损伤 24 IV 型变态反应 迟发型 (delayed hypersensitivity)或 细 胞中介反应型 (cell-mediated type) 结核杆菌感染、虫咬、排异反应以及外 用药物引起的接触性皮炎等。 25 IV 型变态反应 T淋巴细胞 抗 原 致敏 T淋巴 细胞 相 同 抗 原 释放淋巴因子 48-72小时 产生损害 26 炎症介质 介质 来源 作用 临床表现 原发性 组胺( H) 肥大细胞 毛细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平滑肌收缩 增加粘膜分泌 刺激感觉神经末梢 皮肤潮红 水肿 哮喘、腹痛、腹泻 流涕、流泪、咳痰 瘙痒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嗜酸细胞 肺组织高反应性 血小板聚集 激活血小板释放 5-OH 和其它介质 趋化 嗜酸细胞 炎症 组织损伤 慢反应物质 (SRS-A) 嗜酸细胞趋化因子 (ECF)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NCF) 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 嗜酸细胞 肥大细胞嗜 酸细胞 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平滑肌收缩 趋化嗜酸细胞 趋化中性粒细胞 哮喘 炎症 炎症 继发性 缓激肽 (BK) 血清激肽原 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 加 平滑肌收缩 低血压 水肿 哮喘 5 羟色胺 (5OH) 血小板 平滑肌收缩 哮喘、腹痛 前列腺素 (PG) 肥大细胞 多种复杂作用 27 细胞因子 作用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 (T N F - ) 使选择素在血管内皮暂时表达 上调细胞表面分子以增加粘附 粒细胞、巨噬细胞、 克隆刺激因子 (G M -C S F ) 促进炎症细胞迁移 使 嗜 酸 、 嗜 碱 细 胞 受 外 加 刺 激 ( 如 PAF ) 后 被 激 活 上调细胞表面分子一增加粘附 促进炎症细胞迁移 白介素 1 (IL -1) 使选择素在血管内皮暂时表达 上调细胞表面分子以增加粘附 促进炎症细胞迁移 白介素 3 (IL -3) 使 嗜 酸 、 嗜 碱 细 胞 受 外 加 刺 激 ( 如 PAF ) 后 被 激 活 促使嗜碱细胞、肥大细胞分化 白介素 4 (IL -4) 促使嗜碱细胞、肥大细胞分化 诱 发 B 细 胞 由 产 生 Ig M 转 化 为 产 生 Ig E /Ig G 白介素 5 (IL -5) 使 嗜 酸 、 嗜 碱 细 胞 受 外 加 刺 激 ( 如 PAF ) 后 被 激 活 促使嗜酸细胞生成、以及生存 细胞因子 28 粘附分子 (Adhesion Molecule) 粘附分子是一种糖蛋白,正常情况下在 细胞表面不存在或失活状态 过敏原 细胞因子炎症介质肥大细胞、嗜碱细胞 释放颗粒 粘附分子在细胞表面表达增加 细胞与细胞 细胞与基质 之间发生粘附 29 过敏性疾病 疾病 变态反 应类型 病因 临床特点 治疗 季节性过敏性 I 型 花粉等 喷嚏、流涕、鼻痒、 治疗: 1、避免接触过敏原 鼻炎 鼻炎 常年性过敏性 I 型 动物皮毛等 鼻塞、结膜炎、流泪 尘螨、霉菌、 同上 慢性鼻塞可致咽鼓 管阻塞 2、抗组胺药 3、鼻粘膜收缩剂 + 抗组胺药 预防: 1、脱敏 治疗: 1、避免接触过敏原 2、抗组胺药 3、鼻粘膜收缩剂 + 抗组胺药 4、手术引鼻窦灌洗或 息肉切除 预防: 1、脱敏 过敏性哮喘 I 型 花粉、霉菌、 阵发性咳嗽、喘息、 急性治疗: 1、 2 受体激动剂 尘螨、动物皮 呼吸困难 2、茶碱、 毛 3、全身激素 慢性治疗: 1、局部激素喷雾 2、茶碱 预防: 1、色甘酸钠 30 过敏性疾病 疾病 变态反 应类型 病因 临床特点 治疗 急性荨麻疹 I 型 叮咬 瘙痒、红肿 食物、昆虫 皮肤风团、红斑、治疗: 1、抗组胺药 2、全身激素 慢性荨麻疹 I 型 异位性皮炎 I 型 不明 不明 皮肤风团、红斑、治疗: 1、抗组胺药 瘙痒、水肿反复 2、局部激素 病程长 瘙痒、皮损、继 治疗: 1、局部激素 发性皮肤感染、 2、抗组胺药 苔癣化 3、抗生素 31 疾病 变态反 应类型 病因 临床特点 治疗 过敏性结膜 炎 I 型 空 气 过 敏 原 眼 结 膜 症 状 、 眼 痒、流泪 治疗: 1、避免接触过敏原 2、等张液冲洗眼部 3、抗组胺药 4、局部血管收缩剂 5、激素滴眼剂 药物过敏 I 型 药物 荨 麻 疹 、 发 热 、 血清病、过敏性 休克 治疗: 1、避免应用过敏药物 2、抗组胺药 荨麻疹 3、静注抗组胺药 过敏性休克 血清病 III 型 异体血清、 药物 发 热 、 关 节 痛 、 荨麻疹、淋巴结 病、过敏性休克 治疗: 1、口服抗组胺药 -荨麻 疹 2、静注抗组胺药 -过敏 性休克 3、阿司匹林 4、全身激素 过敏性疾病 32 过敏性疾病 疾病 变态反 应类型 病因 临床特点 治疗 过敏性休克 I 型 药物、异体 蛋白、昆虫 叮咬、脱敏 注射 亡 荨麻疹、全身瘙痒、 治疗: 1、对瘙痒、荨麻疹、轻度; 呼吸窘迫、呕吐、 喘息首选肾上腺素 腹绞痛、血管性水 合并使用口服抗组胺药 肿、循环塌陷、神 2、对血管性水肿、喉水肿: 志不清、惊厥、死 首选肾上腺素;合并使用抗组胺 药 3、对肾上腺素无效的严 重呼吸症状:首选茶碱、气管插 管、气管切开 4、心血管循环塌陷:首选 肾上腺素;合并使用异丙 肾、抗 组胺药、激素 昆虫过敏 I 型 昆虫叮咬 出现 局部反应(荨麻疹) 治疗: 1、口服抗组胺药 到过敏性休克都可 2、静注抗组胺药 食物过敏 I 型 食物 腹痛、腹泻 荨麻疹、血管性水 治疗: 1、改变食用食物种类 肿、恶心、呕吐、 2、急诊处理(严重者) 33 变态反应的治疗 避免接触过敏原 肥大细胞稳定剂(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副作用小) 糖皮质激素(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充血剂 (-肾上腺素受体 拮抗剂),与抗组胺药合用 局部抗组胺药(如鼻腔 免疫治疗(脱敏治疗)?通过一系列皮肤过敏试验,分 离出特异性过敏原,按规则的间隔时间注射入特异性过 敏原的提取物,以增加对那些过敏原的全身性免疫。 34 介质 阻断剂 机理 组胺 抗组胺药 竞争性拮抗 H1 受体 前列腺素 白三烯 糖皮质激素 抑 制 并 防 止 磷 脂 酶 A2 合 成,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 的代谢 前列腺素 止痛药 非 甾 体 类 消 炎 阻断环氧化酶,并防止前 列腺素合成 阻断含炎症介 质的细胞向过 敏部位迁移 35 影响药物过敏的因素 1.体质因素 2.药物的化学性质 3.接触药物过敏 36 药物过敏反应的预防 1.提高对药物过敏的警惕(过敏试验) 2.严格考虑用药适应证 3.选用较少引起过敏的药物与治疗方法 (口服与注射,中药注射) 4.加强用药观察(注射后留观一段时 间) 37 药物过敏的临床治疗 1.一般治疗 停用确定或可疑的致敏药物;非特异性抗过 敏治疗(钙制剂, VC、抗组胺剂) 2.对过敏性休克的 治疗 3.对危、重、急药物过敏方法患者的治疗 38 H1 受体 拮抗剂 主要与皮肤、粘 膜有关 第一代 苯海拉明、非那根、 扑尔敏、赛庚定、去敏灵、 去氯羟嗪、安它乐、酮替酚、 脑益嗪、多虑平 第二代 (无中枢镇 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氯雷他 定 西替利嗪 H2 受体 拮抗剂 主 要 与 内 脏 平 滑肌有关 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 丁 抗组胺药的分类 39 H1受 体拮抗剂化学结构类型 氨基醚类 :苯海拉明 乙二胺类 :曲砒那敏 哌嗪类 :羟嗪 ,西替利嗪 丙胺类 :氯苯那敏 三环类 :赛庚啶 ,酮替酚 ,氯雷他定 哌啶类 :特非那丁,阿司咪唑,咪唑斯汀,依巴 斯汀 40 传统 H1受体拮 抗剂 1945-1980年 苯海拉明 曲砒那敏 羟嗪 氯苯那敏 赛庚啶 酮替酚 41 新型 H1受体拮 抗剂 1980-2000年 特非那丁(敏迪) 阿司咪唑(息斯 敏) 西替利嗪(仙特 明) 氯雷他定(开瑞 坦) 阿伐斯汀 (新敏 乐) 42 CH O N CH2CH2CH2CO CH3 C CH3 CH3 CH O N CH2CH2CH2CO CH3 C CH3 COOH 依巴斯汀 卡瑞斯汀 结构:二苯基甲氧基 -1-3-(对 -叔丁基苯甲酰基)丙基 43 口服吸收率 85% 起效时间 1-1.5小时,半衰期 15-19小时 服用后 4-6 小时卡瑞斯汀达到 Cmax; 4 天后达稳定 状态 进食时给药可使血浆中卡瑞斯汀浓度增加 1.5-2倍, 但无临床相关性 疗效与服药剂量相关 依巴斯汀 44 羟嗪 1955 苯海拉明 1945 1980 氯苯那敏 1950 氯雷他定 1986 阿司咪唑 1981特非那丁 1980 1987 左旋西替利嗪 地氯雷他定 1945 第一代(传统) 镇静类 第二代(新型) 非镇静类 2000 第三代 定义未明确 H1受体拮抗剂的分类 西替 利嗪 45 H1受 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 大多具有与组胺相同的二胺基团 (X-CH2-CH2-V) 与组胺竞争性地与效应细胞的 H1受体 结合 ,从而阻断组胺 H1效应。 46 组胺 H1受体 拮抗剂 适应征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皮肤病 过敏引起的瘙痒 47 抗组胺药的特点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 缺点 1 : CNS的镇静作用 缺点 2 : 抗胆碱能作用 :口干 , 尿储留 ,便秘等 呼吸道粘膜分泌减少、使呼吸道干燥 作用于膀胱,引起尿频,排尿困难 作用于心肌,引起心悸,血压下降 缺点 3 : 胃肠道反 应 恶心、呕吐、上腹疼痛、便秘、腹泻 缺点 4 : 抗 5-羟色胺作用 :增强食欲 ,体重增加 缺点 5: 半衰期短:持效时间短 , 每日服用 34次 缺点 6 : 与酒精和其他药 物相互作用 48 抗组胺药的特点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优点: 1、中枢 镇静作用大大降低 2、抗胆碱能方面的副作用也有不同 程 度的减少 3、服药方便 4、效能延长 缺点: 1、部分 有中枢镇静作用 2、部分有心脏毒性 49 Z value Tagawa et al., 2001 paired t-test 4 3 2 1 0 Statistically analysis comparing the parametric images of binding potential of doxepin between ebastine and d- chlorpheniramine treatments was conducted by SPM96 (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p0.05, uncorrected 依巴斯汀 10mg氯苯那敏 2mg 无嗜睡作用 :血脑屏障通透性低 组胺 H1 受体在人脑中占据 的 P E T 影 像 50 拮抗组胺 H1受体 抗变应性炎症作用 新型 H1受体拮 抗剂 效能 51 新型 H1受体拮 抗剂 药代动力学基本特点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服后 1 - 4 小时达 血浆峰值浓度 . 大多数抗组胺药通过肝脏 P450酶代谢。 大多数由肾脏排泄。 52 大多数 H1 受体拮抗 剂 口服吸收 肾脏肾脏 各靶组织 肝静脉和 腔静脉 肝脏代谢 门静脉 尿液排泄 新 型 抗 组 胺 药 的 药 代 动 力 学 53 大多数抗组胺药 依赖肝脏代谢 P450 阿司咪唑 特非那丁 氯雷他定 依巴斯汀 咪唑斯汀 (部分 ) 活性产物去甲基阿司咪唑 非索那丁 去羧乙氧氯雷他定 卡瑞斯汀 54 肝脏 P450酶的 特点 活性个体差异大 专一性低 , 活性有限 受抑制剂或诱导剂的影响 55 肝脏代谢对抗组胺药 疗效与安全性的不良影响 疗效 安 全 性 药效个体差异大 药物 -药物的 相互作用 食物 -药物的相互作用 (如柚汁 ) 增加肝脏负担 , 有肝损可能 参考文献 : Nicolas JM.Allergy 2000;55:465256 不需通过肝脏代谢的 H1受 体拮抗剂 西替利嗪、阿伐斯汀几乎不需通 过肝脏代谢。 57 ( ) 阿司咪唑 10mg 氯雷他定 10mg 特非那丁 60mg 特非那丁 120mg 西替利嗪 10mg 风 团 面 积 平 方 厘 米 时间 (小时 ) Simons FER,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0;86:540-7 抗组胺强度 安慰剂 扑尔敏 4mg 58 抗变应性炎症作用 抑制炎症细胞的聚集 下调粘附分子的表达 阻抑介质的释放 59 抗炎作用 体外 与 体内 实 验 新型 H1受体拮抗剂抗在体外实验采用高药物浓 度,大多证实有一定抗炎作用。 H1受体拮抗剂抗炎作用机理不十分清楚 :可能通 过抑制钙的结合及细胞膜酶的作用。 大多数体外实验中的药物浓度,体内实验时, 是不可能达到的,且易产生细胞毒性作用。 而只有体内实验结果才与治疗有较高的相关 性 。 60 新型抗组胺药的 安全性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镇静作用 心脏副作用 : 心律失常 药物的相互作用 61 中枢性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Sedation)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 态。 可以表现为主观感觉如疲乏感、嗜睡。 或客观的认知及精神活动机能降低。 ( Nicholson, et al, 1986) 62 中枢镇静作用的测试 主观测试 :V.A.S调查表 客观测试 : 电脑模拟驾车试验 P300-诱发的脑电波相 选择反应时间 警戒性试验 感知记忆试验 实际驾车试验 多相睡眠脑电波测试 单纯反应时间 惊醒试验 数符替代试验 视觉闪烁光融合试验 评价方法很多 , 但不同实验所 获结果并非完全一致。 63 Sedation and Antihistamines: A Review of Inter-Drug Differences using Proportional Impairment Ratios Hindmarch I, et al.Hum Psychopharmacol Clin Exp.2000,15,S330 综合 1971 2000年 7月发表于国际核心刊物, 共 76篇关于 H1受体拮抗剂中枢 镇静作用的文献 研究结果。 包括 23个 H1受体拮抗剂: 14个属于第二代药物, 9个为第一代药物。 包含主观测试及客观测试的研究。 第一代 H1受体拮抗剂 390个试验中有 287个证实有中枢抑制作 用 (287/390=73.6%)。第二代 H1受体拮抗剂 522个试验中仅有 67个显示有中枢抑制 (67/589=11.4%) 。 64 分子理化特性决定第二代 H1受体拮抗剂 镇静作用 明显降低 分子有一定亲水性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所以,第二代抗组胺药不易穿透血脑屏障 进入 CNS, 镇静作用明显降低。 Mattila MJ, et al . Eur J Clin Pharmacol 1999,55:85-93 65 抗组胺药 都不是绝对无镇静 作用 即使新型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 等)仍有一些实验证实存在镇静作用。 40%H1受体分布 于脑觉醒中枢。 要完全阻滞 H1受体拮抗剂与脑 H1受体结合几 乎是不可能的。 1 Walsh GM, et al. Drug. 2001;61(2):207236 2 Tillement JP. Allergy 2000, 55:17-21 66 引起抗组胺药 镇静作用增强 的情况 抗组 胺药物镇静作用是 剂量相关性 的 : 服用剂量增加 老年人 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药物相互作用 代 谢 或 排 泄 减 慢 血 药 浓 度 增 高 镇 静 作 用 增 强 67 自 1986年 以来,有关非镇静类抗组胺 药物诱发的心脏事件和死亡危险性报 告相继增多,引起了极大关注,如 WHO药物不良反应协作中心于 1986 1996年共收到 17个国家、 976例抗组胺 药的不良反应报告。诱发心脏毒性较 多的是特非那定,其次是阿司咪唑。 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也有,但少见。 68 心脏毒性机制 过量服用 血药浓度升高 阻滞心脏钾离子通道肝功能不良 药物相互作用 尖端扭转性室速 QT时间延长 心室复极延缓 ( TDP) 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 死亡 69 有关心脏问题的警告 咪唑斯汀: 禁忌用于心电图异常(明显或可疑 QT间期延长), 心律失常或低血钾患者。 如有心脏病,心源性不适或心悸病史,用药前请征 求医生意见 依巴斯汀: 确定与红霉素或酮康唑联合应用时,使 QT增加 18 19毫秒。 参考文献: 1.咪唑斯汀药品说明书 2.依巴斯汀药品说明书 70 药物 -药物 相互作用 (参见药品说明书 ) 71 药物相互作用的机理 72 因药物相互作用致 血药浓度异常增高的结果 中枢镇静作用增强。 发生心毒性的危险增加。 73 临床用药注意点 传统 (第一代 ) H1受体拮抗剂因显 著的镇静作用 心毒副作用的发生 临床应避免明确有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合并使 用:特非那丁、阿司咪唑、 、氯雷他定、 、咪 唑斯汀、 、依巴斯汀、等 H1受体拮抗剂不能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唑类抗真菌药,西咪替丁 以及其他肝脏 P450酶抑制剂合并使用。 74 大多数 H1受体拮抗 剂未证实在妊姃及哺 乳期妇女中的安全性,故应谨慎使用。 FDA将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划为孕妇用 药的 B类(较安全);将阿司咪唑、特 非那定等划为 C类(较不安全)。 临床用药注意点 75 老年人可能有肝肾功能的降低,容易药 物蓄积,故需严格控制剂量。 儿童 临床用药注意点 76 新型 H1受体 拮抗剂小结 与传统 H1受体拮抗剂相比 ,新型 H1受体拮抗 剂是非镇静类药物。 但所有 H1受体拮抗剂都不是绝对无镇静作用 的,当血药浓度异常增高(如剂量增高,药 物相互作用等) , 就会产生镇静作用,并有 个体差异性存在。 77 爱美罗 依巴斯汀 (1996) 卡瑞斯汀 UCB 羟嗪 (1955) 西替利嗪 (1986) 先灵葆雅 氯雷他定 (1986) 地氯雷他定 (2000) 安万特 特非那丁 (1980) 非索那丁 (1996) H1受体拮抗剂的研发趋势 抗组 胺 药 物 研 发 共 同 点 : 直 接 合 成 肝 脏 代 谢 活 性 产物 . 78 H1受体拮抗剂的研发趋势 阿司咪唑 Sepracor公司 用于抗过敏性鼻炎 诺阿司咪唑 /伪麻黄碱 ,速溶片、糖浆剂, Sepracor 西替利嗪 /伪麻黄碱 5mg/120mg, 诺阿司咪唑 norastemizole 、 Soltara 30mg cap 79 西替利嗪的中枢神经系统活性虽然很 轻,但仍有嗜睡等不良反应,研究表明这主 要是右旋体与脑内受体有一定亲合性所致, 所以它的单一光学异构体 -左旋西替利嗪很 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无镇静、嗜睡等中枢 神经系统副作用,但抗组胺活性仍相当于西 替利嗪。 80 从 西替利嗪 到 Xyzal (左旋西替利嗪 ) 西替利嗪为外消旋体 其中左旋西替利嗪与 H1受体亲和力是右 旋西替利嗪的 30倍 国外 2001年上市左 旋西替利嗪 Video 1 81 中药款冬的抗过敏作用与西替利嗪类似 作者: Devika Sennk 来源 : BMJ 2002; 324:144 根据一项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的结果,中药款冬对于季节 性过敏性病人的疗效和西替利嗪类似。款冬是一种多年生草 本植物, 医学上一直用于支气管哮喘和头痛的治疗, 研究 是在瑞士和德国的 4个普通门诊和变态反应门诊进行的。 共 有 125人随机服用了款冬 (,n=61) 或者西替利嗪 n=64), 给药时 间为两周, 所使用的临床评价标准是 SF-36问卷调查表和临 床总体印象量表。 (病人有效进行自我评价的一个医疗结果健 康调查表 )。 研究结果如下 : 1)两组的 SF-36的评分改 善类似。 2)两组在临床总体印象评分量表上总体改善分数 也类似。 82 抗组胺药的 EBM评价 最近一二十年内全球变态反应患病率普遍上升 了一倍或更多,西方国家儿童和青年的哮喘从 4% 上升至 9-10%,特应性皮炎从 3-5%上升至 12- 16%,鼻炎球结膜炎从 9%上升至 15%。我国香港 从 6.6%(1992)上升到 11.3%(1995),广州从 2.4%(1988)上升到 3.5%(1995)。 70年代末上海人 群哮喘患病率仅 0.7%,到 80年代末上升到 3.56%2,3,5-14。 83 抗组胺药的 EBM评价 变态反应疾病的增加必然导致药品消耗的上升。 但哪些药物成本最低而效果最好,仍无明确的指 标,给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带来了更大的困 难。 因此,需要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对抗变态药物 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估,得到明确的药物有效性、安 全性和经济学指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