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PPT课件_第1页
体质PPT课件_第2页
体质PPT课件_第3页
体质PPT课件_第4页
体质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 五 章 体 质 2 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本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 目的要求 】 3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及标志 (三)体质的特点 4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 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体质的形成 体质受先天和后天影响 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与自然,社会环境 相适应的相对稳定个体特性。 表现形式: 形态、机能和心理 方面的差异性。 5 生理意义: 表现为 机能 、 代谢 及 对外界 刺激反应 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病理意义: 表现为对某些 病因 和 疾病 的 易感性 或 易罹性 ,以及产生病变的 类 型 与 疾病传变转归中 的某种 倾向性 。 6 (二)相关概念 n 1.素质:即身体素质,涵盖了人体的各种基本活动能力,是 人体 系统的功能在生命活动或形体的反映。 n 2.气质:是指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或在行为方式上表现的强 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和灵活性等动态性的人格心理特 征,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与遗传有关的动力特征。 n 3.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 人格最核心、最本质的鲜明的心理成分,是个性心理特征的 重要组成部分。 n 4.体格: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 状态。 7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及标志 n 外部形态结构 : n 范围:体表形态、体格、体形等。 n 意义:体质的外在表现。 n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是体质的标志之一 。 n 内部形态结构 : n 范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n 意义:体质的内在基础。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一)体质的构成要素 8 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决定机体生理机 能及对刺激反应的差异 ,包括 : 脏腑经络机能 精气血津液机能 体现于 : 防病能力、新陈代谢情况、自我调节 能力等 2.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9 心理特征: 属于 ” 神 ” 的范畴 ,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 形态、机能、心理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是心理特征产生的基础。 某种特定的 形态结构 ,总是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心理倾向 不同脏腑的 机能活动 ,总是表现为某种特定的情感、情绪反 应与认知活动。 不同个体的社会经历和所处的文化环境影响人的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表现为 感觉、直觉、情感、记忆、思维 、气质、性格 等方面。 3.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10 (三)体质状况的评价 体表形态、体格、体型 内部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协调性 新陈代谢水平 器官、系统的功能 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协调性 走、跳、跑、投等活动能力 智力、情感、行为 个性、性格、意志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心理环境 对疾病的抵抗、调控、修复能力 形态结构 功能水平 身体素质 心理发育水平 适应能力 1、体质的评价指标 11 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 形神统一的良好状态。具体有: 1. 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 2. 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3. 声音洪亮,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睡 眠良好,二便正常; 4. 动作灵活,运动、劳动能力较强; 5. 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感觉灵敏,意志坚强; 6. 处事态度积极、镇定、有主见,有理性和创造性; 7. 应变适应能力强,抗干扰、抗刺激和抗病能力强。 12 三、体质的特点 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 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13 体质的特点 先天遗传性 差异多样性 形神一体性 群类趋同性 相对稳定性 动态可变性 连续可测性 后天可调性 14 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用词的变迁 (二)形成与发展 15 用词的变迁 内经 “ 形 ” 、 “ 质 ”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 “ 禀质 ” 宋 陈自明 妇人良方 “ 气质 ” 南宋 无名氏 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 赋禀 ” 明 张介宾 景岳全书 “ 禀赋 ” 、 “ 气质 ” 清 徐大椿 “ 气体 ” 、 “ 体质 ” 清 叶桂 华岫云 “ 体质 ” 16 形成与发展 渊源于 内经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 ,提出了体质分类方法。 发展于后世 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阐明体质与发病、辨证、治疗 及预后 宋 陈自明 妇人良方 阐明体质形成于胎儿期 宋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阐明小儿体质 “ 成而未全 ” 、 “ 全而未壮 ” 、 “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 宋 陈直 养老奉亲书 阐明老年人体质特征 金 刘完素 素问玄机原病式 阐明体质与内生六气关系 明 张介宾 景岳全书 阐明脾肾对体质形成的重要性 当代 (1970年后 ):从理论、临床、实验等方面研究体质差异和分类 17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18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脏腑经络的功能 盛衰决定体质的差异 脏腑的形态和机能特点是构成并决定体质 差异的最根本因素 2、经络 是体质形成的结构基础 (二)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 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 19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n (一)先天禀赋 n (二)年龄因素 n (三)性别差异 n (四)饮食因素 n (五)劳逸所伤 n (六)情志因素 n (七)地理因素 n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20 (一)先天禀赋 先天之精充盈 体质强壮。 先天之精不足 小儿生长发育障碍, 影响体质的健康发展。 先天禀赋 : 子代出生前在母体内禀受的一切, 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 父母的体质特征遗传于后代使其具有类似父母 的个体特点。 胎儿的发育营养状况对体质特点的形成也起着 重要的作用。 21 (二)年龄因素 人体的结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同年龄有关,从而 形成体质的差异。 小 儿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 易热。 青壮年 精气血津液充盛,脏腑功能强盛,体质 较稳定。 老年人 脏腑功能生理性衰退,以阴阳失调、代 谢减缓、气血郁滞、脏腑功能减退为特点。 22 (三)性别差异 男女性别具有不同的解剖结构和体质类型,而 且在生理特性方面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n 男性多禀阳刚之气,脏腑功能较强,体魄健壮、性 格外向、粗犷、心胸开阔。 n 女性多禀阴柔之气,脏腑功能较弱,体形小巧、性 格内向、细腻、多愁善感。 23 n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 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n 男子多用气,故气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 n 男子之病,多伤精耗气;女子之病,多伤血。 n 男性较女性对病邪较为敏感,易患病,病较重,死亡 率较高。 n 女性在经、带、胎、产等生理期易感受病邪。 24 (四)饮食因素 饮食不足 体质虚弱。 饮食偏嗜 体质偏倾。 过食肥甘厚味 易成痰湿体质。 过食辛辣 易成阴虚火旺体质。 过食咸味 易成心气虚弱体质。 过食生冷寒凉 易成脾气虚弱体质。 过食醇酒佳酿 易成湿热体质。 饮食无度 易成形盛气弱体质。 25 (五)劳逸所伤 适度劳作和体育锻炼 筋骨强壮、气血调 和、脏腑功能旺盛。 过度劳作 损伤筋骨、消耗气血、易成虚 性体质。 适度休息 消除疲劳,恢复脏腑功能,保 持良好体质。 过度安逸 气血不畅,筋肉松弛,脾胃功 能减退,易成痰瘀体质。 26 (六)情志因素 情志和调 体质强壮。 气郁化火 易成阳热体质 或阴虚体质。 气滞不畅 易成血瘀体质。 情志失调 易成偏倾体质 27 (七)地理因素 北方人形体健壮,腠理致密。 东南方体形瘦弱,腠理疏松。 滨海临湖之人,多湿多痰。 居处寒冷潮湿,易成阴盛或湿盛体质。 28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发展 药物:不同的性味特点可影响体质的改变。 针灸:补泻疗法可补偏救弊 ,纠正病理体质。 针药用之不当,会加重体质损害 29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n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n 二、常见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n 三、常见体质易感受的病邪及易患疾病 30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阴阳含量划分法 五行归属划分法 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 刚柔分类法 心理特征分类法 勇怯分类法 形态苦乐分类法 张介宾 脏象阴阳分类法 叶天士 阴阳属性分类法 章虚谷 阴阳虚实分类法 内经 31 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 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现代医家 基本方法: 阴阳分类法 32 二、常见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身体强壮,胖瘦适度。 面色与肤色明润含蓄。 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 食量适中,二便通调。 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 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 思维敏捷,工作潜力大。 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阴 阳 平 和 质 理想体质 功能协调 33 形体适中或偏瘦,较结实。 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 性格外向,喜动好强,爱急躁,自制力较差。 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较强。 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 畏热喜冷,或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 口唇、舌质偏红,苔薄易黄。 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灵敏,性欲较强。 具有亢奋、偏热、 多动等特点的体质 偏阳质 34 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易疲劳。 面色偏白而欠华。 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 食量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或较弱。 畏寒喜热,或体温偏低。 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较弱。 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 偏阴质 35 三、常见体质易感受的病邪及易患疾病 对风、暑、热等阳邪的易感性较强。 外感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并易化燥伤阴。 皮肤易生疖疮。 内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 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及出血等病证。 偏 阳 质 阴阳平和质 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 36 偏 阴 质 对寒、湿等阴邪的易感性较强。 外感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 表证易传里或直中内脏。 冬天易生冻疮。 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 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病证。 37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n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n 二、阐释发病原理 n 三、解释病理变化 n 四、指导辨证 n 五、指导治疗 n 六、指导养生 38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染病因素的易感性。 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泻、食积。 老年人五脏虚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 肥胖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中风、眩晕。 瘦人或阴虚之人易患肺痨、咳嗽。 阳弱阴盛者易患肝郁气滞证。 对病邪的易 感性及耐受性 发病的 倾向性 偏阳质易感受风、暑、热而耐寒。 偏阴质易感受寒、湿而耐热。 小儿易感外邪及饮食所伤 39 二、阐释发病原理 体质强壮,正气旺盛,抵抗力强,不易患病。 体质虚弱,正气虚衰,抵抗力差,易发病。 40 三、解释病理变化 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热化。 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多从寒化。 津亏血耗者,受邪后多从燥化。 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一)体质 因素决定疾病 的从化 从化: 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 质势: 不同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 病势: 不同病因作用人体,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质化: 病势依附于质势,从体质而发生的变化。即从化 41 2、决定病邪的从化影响传变 素体阳盛阴虚者,感邪多从阳化热,疾病多向实热或虚 热方面转化 素体阴盛阳虚者,感邪多从阴化寒,疾病多向实寒或虚 寒方面转化 (二)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 1、通过影响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和影响传变 体质强壮,正气旺盛 不易传变,病程较短。 体质虚弱,正气不足 较易传变,病程较长。 42 四、指导辨证 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或患同一种疾病,因体质 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 同病异证。 感受不同的致病因素或患不同的疾病,因体质 相似而出现或相似的证候类型 异病同证。 43 五、指导治疗 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44 (一)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阳虚体质者,易感寒湿阴邪,易从阴化寒化湿,当 用辛热之品以温阳祛寒或通阳利湿。 阴虚体质者,内火易生,易从阳化热伤阴,治宜清 润之品。 偏阳质者,多发实热证候,慎用温热伤阴药。 偏阴质者,多发实寒证候,慎用寒凉伤阳药。 45 (二)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注意药物性味 注意用药剂量 注意针灸宜忌 46 1.注意药物性味 偏阳质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 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 偏阴质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 气虚宜补气培元,忌耗散攻伐。 痰湿盛者宜健脾芳化,忌阴柔滋补。 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厚味滋补。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