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辅导讲稿.docx_第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辅导讲稿.docx_第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辅导讲稿.docx_第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辅导讲稿.docx_第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辅导讲稿.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辅 导讲稿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安排,今天上午,我同大家一下 交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一些心得 体会。 XX 年 10 月 28 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 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以下简称 道路交通安全法 ) ,XX 年 4 月 28 日,与之配套的道路 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经国务院第 49 次常务会议通过,XX 年 5 月 1 日,一法一规同步实施。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 是我国道路交通法制建设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是我国道 路交通事业全面走向法治时代的崭新开端。下面,我从三 个方面谈一谈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颁布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交通迅速发展,为经济、社 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道 路交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道路交 通安全形势严峻,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在一定程 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持续多年上升。全国道路交通事故 起数从 1986 年的 29 万起上升到 XX 年的 66.8 万多起,死 亡人数由 5 万人翻了一番。大多数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交 通拥堵现象,一些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更为严重。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道路建设和安全管理设施跟 不上机动车数量的增长,相当部分公路缺少交通标志、标 线和安全防护设施,导致道路堵塞增多,交通事故隐患增 加;二是摩托车和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即通常所指 的农用运输车) 、拖拉机等安全性低的车辆占道路交通工具 的绝大部分,这些车辆以及拼装车、报废车上道路行驶, 必然带来众多安全隐患;三是违反交通法规现象十分普遍, 群众交通法律意识、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文明意识不高, 道路通行秩序差。另外,人车混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 行的交通方式也直接影响了通行效率和安全。仅 XX 年,全 国共查处超速、疲劳驾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低速载 货汽车和拖拉机载客等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违法行为 2.1 亿起。违法通行、交通秩序混乱是危害交通安全、导致交 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前,由于缺少必要的、 高层次的法律依据,许多内容没有法律规范,直接影响了 改善道路交通环境,影响了执法的权威性与准确性。 因此,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 提高通行效率,增强道路交通的有效管理,迫切需要出台 一部高层次的道路交通安全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给道路交通注入了新的 生机与活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也给公安交通管理 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一年 来,虽然在短时间内由于配套的法规、措施和技术手段没 有及时跟上,造成基层交警在执法过程中遇到一些新情况、 新问题,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和全国一样,交通秩序、交 通安全情况有了改善,道路交通管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 方便群众的原则,执法更加规范、文明、科学,对严重交 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有所增 强,道路交通秩序逐步好转,交通事故四项指标有不同程 度下降。 二、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主要内容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 强调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确定了它 的根本出发点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核心是保护交通参与 人的合法权益,基本原则是依法管理、方面群众。 道路交通安全法共八章一百二十四条,一万五千 多字,分总则、车辆和驾驶人、道路通行条件、道路通行 规定、交通事故处理责任、执法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八 章。它从我国道路交通的实际出发,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借 鉴发达国家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对道路交通活动中交通参 与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了全面规范。主要从以下九个方 面作了调整和规定: (一)明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道路交通中的管理职 责,政府及其他单位的交通安全教育责任 道路交通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多年来, 由于体制的原因,在车辆牌证管理、驾驶员技能考试和道 路安全畅通保障等方面,存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矛盾 突出的问题。 道路交通安全法本着“精简、统一、高效” 的行政管理原则,明确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道路交通 安全管理唯一的执法主体,避免了道路交通安全执法的混 乱。同时,根据现代大交通的要求,明确政府相关职能部 门的职责,如交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主要是道 路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保养及交通信号、交通标 志、交通标线的规划、施工、维护等。上道路行驶的拖拉 机,由农业(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发放牌证,实行管理。 考虑到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宣传的普及性、广泛 性和长期性,为切实提高全民的道路交通安全素质,预防 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护公民人身安全、财产安全,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义务,义务 主体包括各级人民政府、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社会 团体及其他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新闻、出版、广 播、电视等有关单位,而不再是以往那样交通安全宣传教 育完全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由交通警察“单 打独斗”的局面。 (二)通过设立机动车登记、检验、报废制度,杜绝 不合格机动车上道路行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 机动车作为高危运输工具,在参与道路交通活动中, 相对行人、非机动车,扮演的无疑是强者的角色。机动车 的安全性能,直接影响到道路交通安全。 道路交通安全法 规定,机动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 路行驶,准予登记的机动车应当符合机动车国家技术标准, 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根据用途、载客载货数量、使用年限 等不同情况,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实践证明,实行登 记制度和检验制度,对减少道路交通事故隐患,发现走私、 盗抢及拼组装车,促进驾驶人对车辆的保养和维修,以及 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重要作用。报废汽车上路严重危害公 共安全,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大隐患之一,在经济不发达 地区和农村,这个问题普遍存在。 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 国家实行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达到报废的机动车不得上 路行驶,上道路行驶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 缴,强制报废。 (三)通过建立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 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解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问 题,促进社会稳定 要求机动车必须投保第三者责任险,主要是考虑到交 通事故的多发性和危险性。交通事故发生后,善后处理工 作难度较大,作为责任方的机动车所有人往往无力承担第 三者的赔偿责任,使受害方得不到合理的经济补偿,影响 到社会的稳定。据统计, 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前,我国 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约有三分之一未参加第三者责任保 险。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的大量出现, 保险公司要负担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抢救费用和事故赔偿 费用,不仅力不从心,而且也损害了投保人的利益。确立 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有利于及时处理交通事 故,保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消除社会 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建立了机 动车第三者强制保险制度,通过浮动保费减少交通安全违 法行为和交通事故。 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主要是用于对以下 情况交通事故受害人的救助:一是已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 任强制保险但保额不足,二是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 制保险,三是肇事后逃逸。这样就保证了道路交通事故的 伤者得到及时救助和赔偿。目前,国务院关于第三者责任 强制保险的条例和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有关 法规尚未出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执行第三者责任强 制保险,如何应对交通事故发生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 当前执法中的一个难题。 (四)对非机动车性质的界定,不仅解决了电动自行 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的属性问题,也使行政管理中遇到 的难题迎刃而解 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近年来在我国 发展很快,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通过地方立法或政府规章 的形式限制摩托车上路以后,作为普通自行车的延伸产品, 电动自行车受到广大交通参与者的青睐,迅速发展起来, 在一些地方,已有取代普通自行车的趋势。 道路交通安全 法明确将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归类于非机动 车,在设计时速、行驶速度上作了限制,从而解决了电动 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的属性问题。同时,考虑到地 区特点,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本着实事求是 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此类车辆是 否需要登记。 (五)在保持法律连续性的基础上,规定基本的通行 规定,并授权下位法进行具体规范 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从 1988 年开始实施,经过十几 年的贯彻执行,许多通行规则已深入人心,并在实际生活 中被广大交通参与者所遵守和执行。为保持法律的延续性 和有利于新法的贯彻实施, 道路交通安全法保留了原法 规中合理的成份,将右侧通行、各行其道、按交通信号通 行、优先通行作为道路通行的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到现 代交通的需要,明确了专用车道使用和通行优先权,规范 了交通阻塞时的通行行为及无交通信号情况下的通行。特 别是赋予行人在人行横道上的绝对优先权:规定学校、幼 儿园、医院、养老院门前的道路没有行人过街设施的,应 当施划人行横道线,设置警告标志;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 道,应当按照规划设置盲道;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 当减速慢行,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 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机动车要主动避让行人。从通 行权利分配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对道路通行的其他具体规则, 道路交通安全法授权 由国务院规定。与道路交通安全法配套实施的道路 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在此方面作了更具体的规定,如对 车辆行驶速度的规定,对遇交通堵塞时车辆依次排队通行 的规定,对经过无交通信号路口优先通行权的规定,等等。 (六)改变交通事故处理程序,明确交通事故认定的 证据性质,充分体现对生命权的尊重 与原来的道路交通法规相比,对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 规定,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变化最大的部分,不仅交 通事故处理的主体、程序发生变化,事故认定的性质、范 围也有所调整。具体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尊重人的生命权,规定交通事故当事人、交通 警察、医院有救治义务,尽可能地保护事故伤者的生命安 全,医疗机构不得因抢救费用问题而拖延救治 2、实行事故现场快速处理,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 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 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 、取消了事故重新认定,规定当事人收到交通事故 认定书后即进入调解程序,缩短了事故处理的过程,有利 于当事人尽快得到赔偿。取消公安机关前置调解程序,双 方当事人可以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请求公安机关交通 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经 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在 调解书生效后不履行的,当事人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 事诉讼。 、重新定义了交通事故的概念,扩大了道路交通事 故的范围。无论是特定的人员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造成,还 是因地震、台风、山洪、雷击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 只要是在道路上发生,都属于道路交通事故的范围。 (七)明确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分担原则 道路交通安全法将第三者责任保险与交通事故赔 偿责任联系起来,通过保险制度转移、分散机动车高危险 性所造成的损失,对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 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限 额内予以赔偿。当责任限额不足以赔偿实际损失时,根据 交通事故情况的不同,规定两种原则:机动车之间发生交 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 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 发生交通事故,由机动车一方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证 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 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 一方的责任。机动车驾驶人之间属于平等的主体,不存在 强弱的区别,负有同等的义务,根据过错承担民事赔偿责 任,是民法过错责任在处理交通事故中的体现。机动车与 非机动车、行人的责任承担,是过错推定责任的适用,这 样规定,是在实行严格责任原则的前提下,本着公平、公 正的民法原则精神,有条件地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八)完善监督制度,将行政监察监督、内部监督和 社会公民监督等融入对交通管理的执法监督之中 专设“执法监督”一章,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一 个特色,在目前我国现有专门法中是绝无仅有的。虽然宪 法、人民警察法、公务员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对如何 依法行政和加强执法监督,保证执法公正,都作了明确的 规定,但出于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警察的严格 要求和关心爱护,立法过程中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决定增 加此内容。它从组织建设、职权、执法程序、禁止性条款、 监督、处罚和处分等方面做了系统规定,以解决社会和群 众普遍关心的乱扣、乱罚问题,有利于监督我们的执法工 作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体现了执法为民和依法接受监督 的重要原则。 (九)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数 量迅猛增长,机动车驾驶人的数量增长更是惊人,机动车 违法和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越来越 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整治。而对交通违法行为的 处罚,如不按规定停车、违反交通信号(闯红灯) 、违反交 通标志标线规定,尤其是超载、超速行驶、酒后驾驶、无 证驾驶等严重违反交通管理的行为,原法规都是罚款 5 元, 处罚明显偏低,收不到惩戒的效果。综合考虑处罚的惩戒 效果、人们的承受能力、与其他法律罚款设定的协调以及 全国各地的差异等因素, 道路交通安全法将罚款的幅度 调整为:对一般违反道路通行规定的罚款处罚,行人、乘 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处 5 元以上 50 元以下罚款,机动车 驾驶人一般违法行为处 20 元以上 200 元以下罚款;对酒后 驾驶机动车、超载超员、无证驾驶、驾驶拼装车报废车上 路、超速等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处 200 元以上 XX 元以下 罚款。罚款的具体执行标准,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 三、 道路交通安全法授权地方立法的规定及需要通 过地方立法规范的问题 道路交通安全法作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基 本法,明确的主要是立法精神和立法原则,以及道路交通 安全管理的基本制度。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 各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人的文化素质等等方面 存在众多差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不同,管理也各有特点, 一部法律不可能将所有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的内容全部融入 其中。因此, 道路交通安全法在罚款幅度等问题上授权 省级人大常委会作出规定,同时,根据我国的立法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根 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保持与上位法 一致的前提下,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法规,从而解决 本地在执行法律法规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根据上位法的授权,结合我省道路交通安全实 际,对罚款的具体执行标准、应当登记的非机动车种类、 禁止拖拉机通行的道路等作出具体规定 道路交通安全法 、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明 确授权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和省人民政府作出规定的内容主 要有四个方面: 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本法规 定的罚款幅度内,制定具体的执行标准。 法第十八条二款:依法应当登记的非机动车的种 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 定。 法第五十五条一款:高速公路、大中城市中心城 区内的道路,禁止拖拉机通行。其他禁止拖拉机通行的道 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 定。 条例第七十一条二款:自行车载人的规定,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罚款执行标准,是省人大常委 会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上位法的授权,应当是基于两方 面考虑:一是各地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和现实需要,在上 位法规定的处罚幅度内,制定适当的处罚标准,充分体现 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二是缩小自由裁量的空间,减少执 法的随意性,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因此我省在制定地方立法时,应充分考虑到安徽作为 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经济发展相对东部发达地区落后 的特点,具体罚款执行标准不宜选择上位法规定的上限。 对易于认定、情节轻微、可以当场处罚的道路交通安全违 法行为,应规定统一的处罚标准,尽量减少执法的随意性, 避免执法中可能出现的罚人情款、态度款的问题,保证执 法的公正性。这样既有利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队伍 建设,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执法 活动进行监督。 电动自行车与普通自行车相比,具有速度快、安全性 较差的特点,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其上路行驶的速 度限制在每小时 15 公里,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已远远超过规 定时速。由于电动自行车速度较快,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 隐患,应当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加强管理。同时,电动 自行车发展速度过快,势必对道路的畅通、生态环境等产 生深刻影响。因此,对电动自行车实行登记制度,有利于 对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实行宏观调控,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也有利于保障行人、骑自行车人的利益。 (二)对上位法不明确或没有规定的内容,从方便群 众和道路交通管理实际出发,进行细化补充 在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过程中,由于配套措施不 到位,有些规定不够明确、细化,既给交通参与人遵守、 理解法律法规带来一定难度,也给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严格 执法造成困难。因此,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安徽 特色的地方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需要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明确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 面的问题: 一是安全生产责任问题。上位法虽然规定了政府及相 关部门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但具体到各 职能部门,却没有作进一步的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 极易出现扯皮、推诿的情况,致使有些工作无法落实到位。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公安机关 交通管理部门加强道路交通秩序的维护,也需要政府相关 部门和其他单位密切配合;既需要交通安全管理,也需要 配套工程建设和源头管理,特别是加强道路及配套设施的 规划、建设、维护,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制教育,加强对 驾校的管理,加强对旧机动车交易市场的管理等。作为一 项系统性工程,道路交通安全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因此,建议在我省地方立法中,应当对国家机关、社会团 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履行的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