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差异的研讨.docx_第1页
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差异的研讨.docx_第2页
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差异的研讨.docx_第3页
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差异的研讨.docx_第4页
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差异的研讨.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差异的研讨 会计核算的目的是为相关利益者提供会计信息,有助于相 关利益者进行科学的决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而税 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纳税义务 人正确地履行纳税义务。纵观世界各国的财税制度,可分 为两类,一类是税务定向会计,采用税务决定原则,会计 核算服从于税务核算的需要;一类是企业定向会计,采用 会计核算与税务核算相分离的原则,会计核算服从于相关 利益者,税务核算服从于国家税收。因此,企业会计核算 中渗透着税务核算,税务核算中包含着会计核算,企业的 会计核算与税务核算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二者既 不可能合而为一,也不可能完全独立。本文着重探讨我国 现行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之间的差异,以寻求合理的解决 办法。 一、财税制度存在的主要差异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与现行税务制度的规定存在着较多 的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 会计核算原则与税务核算原则的差异 会计原则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要 求。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了 13 条会计核算原则,而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税前扣除的 5 条原则。 会计核算原则与税务制度规定的差异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会计核算原则与税务核算原则相同,但其具体内容存 在差异,如配比原则,相关性原则;二是会计核算规定, 但在税务核算中不能遵循的原则,如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 于形式的原则;三是税务核算规定,但在会计核算中不能 遵循的原则,如合理性原则和确定性原则。会计原则与税 务制度的主要差异有: 1.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 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1(p.20)凡是当期已 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支出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 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 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 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但是,增值税会计处理却不完全适用 权责发生制原则。如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企业应在“应 交税金”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在“应 交增值税”明细科目下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金”、 “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等子目, 其中进项税金抵扣是采取购进扣除法,由此可以看出,此 项会计处理是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进行核算的。因为增值 税的交纳,是在产品销售的基础上,计算出应交增值税的 销项税额,并扣除已购入原材料所支付的进项税额后,再 来核算本期应交纳的实际税额。由于当期购入的原材料并 不一定全部被消耗在当期已销售的产品成本之中,因此, 企业每期所交纳的增值税,并不是企业真正的增值部分的 税金。尽管从长期来看,企业所交纳的增值税总额与其增 值总额是基本对应的,但是,就每个会计期间来看,形成 不同会计期增值税实际税负水平高低不一,这正是收付实 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差别。 2.谨慎性原则。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 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不得计提秘密准备。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充分体现了谨 慎性原则的要求,规定企业可以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 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贷款 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 资产减值准备等 8 项减值准备。2(p.29-35)但由于对这 8 项减值准备并没有规定其计提标准,容易造成企业利用减 值准备来调节收入,调节利润,达到延期纳税甚至避税的 目的。因此,税务制度中仅根据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 对坏账准备的计提作了规定,而没有对其他 7 项的减值准 备作出相应的规定。因此,企业在申报缴纳所得税时,必 须作纳税调整,增加了核算程序。 3.配比原则。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配比 原则,配比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相 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 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配比原则是根据收入与费用的内在联系,将一定会计时期 内的收入与为取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在同一期间进行确认 和计量。配比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即收入 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如将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 本相配比,将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成本相配比;二是 时间配比,即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时期的费用相配比,如 将当期的收入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相配比。 而税务制度规定纳税人某一纳税年度应申报的可扣除费用 不得提前或滞后申报扣除,也就是说,纳税人发生的费用 在应分配的当期申报扣除。 4.相关性原则。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相关性原则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相 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的决策,证 实或修正某些预测,从而具有反馈价值;有助于会计信息 使用者作出预测和决策,从而具有预测价值。会计核算中 坚持相关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 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 税务制度规定的相关性原则,是指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从 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取得应税收入相关。 5.重要性原则。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重 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 易或事项应当根据其重要程度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对资产、负债、损益等产生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 计报告使用者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 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 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 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 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对于重要性的判断,一般应当 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 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事项; 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 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属于重要事项。而税务制度不承 认重要性原则,只要是应纳税收入或不得扣除的项目,无 论金额大小,均需要按规定计算所得;对以前年度的差错, 无论是重大差错,还是非重大差错,都应当调整差错期间 的所得额。 会计政策与税务制度的差异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 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新的企业会计制度 留给企业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选择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1.资产减值的政策。新会计制度一是扩大了资产减值 准备的计提范围,可以对 8 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二是给 了企业较大的选择空间,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计提 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对 8 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包括对应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对存 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短期投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对长期投资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在建工程计提在建 工程减值准备,对固定资产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无 形资产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委托货款计提委托货款 减值准备。 2.折旧政策。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 产定义,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固 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折旧方法,作为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而现行的税务 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必须在法定使用年限内依 直线法计算,对未经批准而采取加速折旧或采用直线法以 外其他折旧方法的,纳税时必须进行纳税调整。 3.存货的计价政策。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存货可以 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 或后进先出法。不同的计价方法所计入的存货成本是不同 的,反映企业成本和效益的结果也不同。当物价不断上涨 时,企业宜采用后进先出法;当物价不断下跌时,企业宜 采用先进先出法,从而使会计核算资料真实,更加符合企 业的实际成本和实际效益。但如果选择的计价方法过度灵 活,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计税的困难。因而 税务制度规定企业选用某一计价方法后,在一定时间内不 得变更。特别是税法对后进先出法的选用作了限制,如果 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流程与后进先出法相一致,也可以 使用后进先出法。 4.所得税的会计政策。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应付 税款法和纳税影响法,采用纳税影响法的企业,可以选择 采用递延法和债务法,等等。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往往 会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不同的会计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 应纳税额。因此,会计政策对税收的影响是较大的。 会计实务与税收实务的差异 在会计实务中,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与现行税务制度之 间也存在许多不协调的地方。 1.收入的确认。收入准则对收入确认规定了 4 条原则, 特别注重“风险报酬的转移”,以此来判断是否确认为收 入。而税务制度对收入的确认没有原则性的规定,只是根 据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按结算方 式的不同列举了销售确认的时间。企业会计制度与税务制 度对收入确认的时间规定上有较大的差异。企业会计制度 从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原则出发,侧重于收入的实质性 的实现,税务制度则侧重于收入的社会价值的实现,而不 考虑收入的风险转移问题,也不考虑继续管理权的问题。 3(p.24-25)正是由于企业会计制度和税务制度的出发点 不同、目的不同、角度不同,造成两者对收入确认产生了 较大差异。 2.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充分地运 用谨慎性原则,对 8 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而且企业可自 行确定计提比例和核算方法。但税务制度对企业资产计提 减值准备作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税务制度只允许企业对 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并规定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 5在 税前扣除,但关联企业的应收账款不得计提坏账准备。其 他 7 项资产的减值准备不允许抵扣。 3.投资损益。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投资收益和投资损 失计入“投资收益”科目,构成企业利润总额。而税务制 度规定,对联营企业生产经营所得,一律就地征收所得税, 然后再进行分配。对于投资方从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 的处理,如果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于联营企业,不退 还税款;如果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联营企业,投资 方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应按规定补交所得税。 4.工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工资支出分别计入“制 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进入成本费用。而税务 制度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其 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职工平均工 资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在计算应纳税所 得额时准予按实扣除。不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实行 计税工资办法,其发放的工资总额在计税工资标准以内的, 按实扣除;超过标准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 扣除。 5.业务招待费。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业务招待 费计入“管理费用”科目。而税务制度规定,企业为业务 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费用,在下列限额内据实列支: 年营业收入额在 1500 万元以下的,不超过营业收入的 5;年营业收入额超过 1500 万元的,不超过这部分营业 收入的 3。凡超过规定标准的,申报纳税时要进行调整。 6.广告费支出。广告费是企业为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 而进行的宣传推销费用,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将其直接计入 发生当期的销售费用或根据确定的收益期限分期摊销。但 税务制度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年度可扣除的广告费用支出不 超过销售收入 2%的,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 后纳税年度结转。 7.业务宣传费。业务宣传费是指未通过媒体传播的广 告性质的宣传费用,包括广告性质的礼品支出等。企业会 计制度规定业务宣传费在营业费用中列支,而税务制度规 定了业务宣传费的税前扣除比例,纳税人第一纳税年度发 生的业务宣传费在不超过其当年销售收入 5范围内可据实 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 8.捐赠支出。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捐赠支出计入企业 “营业外支出”科目。而税务制度规定,纳税人用于公益、 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3%以内的部分,准予 扣除。非公益性、救济性的捐赠和纳税人直接向受赠人的 捐赠,以及各种非广告性等赞助支出,都不允许在税前扣 除。4(p.9) 9.罚款支出。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罚款支出计 入“营业外支出”科目。而税务制度规定,违法经营的罚 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各种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均不得扣除。应当指出企业间因 违反合同而支付的各种赔偿和罚款,允许在税前扣除;金 融部门的罚息支出,应作为企业的财务费用,允许在税前 扣除。 10.资产报损。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固定资 产和流动资产盘亏、毁损的净损失,经企业管理当局批准, 计入当期损益。而税务制度规定,纳税人当期发生的固定 资产和流动资产盘亏、毁损的净损失,由其提供清查盘亏 资料,经主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准予扣除;凡未经税务 机关批准的财产损失,一律不得自行在税前扣除。 11.债务重组。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债务重组时,将公 允价值改为按账面价值计量,债权人所作“让步”计入 “营业外支出”,债务人将其计入资本公积,从而导致国 家税收的减少。而税务制度只对因债权人原因无法支付的 应付款项作了规定,而未对债务重组作出相应的规定。 12.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制度规定,非货币性交易的计 价方法是按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入账,而不是以允公 价值计价入账。将实质性的商品交易变成非货币性交易, 便减少了国家税收。而税务制度只对以非货币性资产作为 股权投资的情况作了规定,而未对非货币性交易作出明确 的规定。 13.或有事项。会计制度规定,或有事项是企业过去的 事项或交易形成的,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 可以根据谨慎性原则,确认或有事项,但一般情况下,企 业只确认或有负债,而不确认或有收益。企业一旦确认或 有负债,就增加了企业的费用,减少了企业的盈利,从而 减少了国家税收。而税务制度对此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 14.企业改制、兼并和重组。企业的改制、兼并和重组 都必须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增值确认其价值。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改制、兼并和重组是以评估后的价值 来确认和计量的。而税务制度并没有对评估增值计税。 二、财税制度差异造成的问题 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的不一致和不协调往往会给税收 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1.容易引起税源的流失。由于税务制度与会计制度规 定的不一致,或者说税法的改革滞后于会计制度的改革, 对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可以计入成本费用的,且并没有规定 其限额或比例的,而税务制度却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可以或 不可以确认其收入或费用的,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往 往全额确认为企业成本费用,这样就会造成国家税源的流 失。如企业改制中以评估价值确认时,税务制度并未规定 按增值额扣除物价指数纳税,造成税源流失。 2.造成纳税调整项目增多。会计制度中规定应确认的 收入或费用,而税务制度中规定不应确认的收入或费用; 会计制度中规定不应确认的收入或费用,而税务制度中规 定应确认的收入或费用,在申报纳税时都要调整,这种差 异称之为永久性差异。与此同时,会计制度和税务制度规 定的确认时间和比例不一致时,在纳税时也应予以调整, 这种差异称之为时间性差异。现行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之 间的差异越来越多。一是收入确认的差异,包括视同销售、 债务重组收益、非货币性交易收益等;二是营业成本的差 异,包括存货计价方法、工薪支出、三项附加费用等;三 是管理费用的差异,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技术 开发费、业务招待费、无形资产摊销、开办费摊销等;四 是营业费用的差异,包括广告费用、宣传费支出、佣金支 出、保险费支出等;五是财务费用差异,包括借款费用资 本化、关联企业借款费用处理、投资借款利息处理等;六 是资产损失和营业外支出项目,包括资产减值准备、营业 外支出项目等;七是投资改制业务的差异,包括投资成本、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八是其他项目 的差异,包括关联方交易、会计差错的更正、资产负债表 日后事项的处理等。总之,当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的规定 不一致时,均需要进行纳税调整,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相 分离越多,调整项目就会愈多。 3.纳税调整复杂,难以准确地计算应纳税额。现行会 计制度与税务制度的差异较大,纳税调整的项目增多,增 加了纳税调整的工作量,也增加了纳税调整的难度;同时 调整业务的复杂性也增加了纳税调整的难度,有时同一笔 业务要调整多个税种,如视同销售业务既要调整增值税, 又要调整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还要调整所得税, 甚至还要调整消费税;有时同一笔业务既要调增,又要调 减,如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需重新计算折旧额,同 时需采用税务制度不允许的折旧方法,因而此时既要调增 所得税,又要调减所得税;有时相同性质的业务,调整方 法不同,如资产评估增值应分别按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调整, 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资产评估增值、因清产核资而 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和因股份制改造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 值。 4.会计制度规定合理合法,而税务制度未确认的,影 响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给了企业选择会 计政策较大的空间,如折旧政策、计提减值准备等。企业 有权根据会计制度选择和制订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但企 业的会计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一旦变更需按规 定披露。这些政策和规定从宏观上讲,有利于保护税本, 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但企业根据会计制度规定核算的权 益与税务会计根据税务制度核算的权益不一致时,进行纳 税调整便影响了企业的权益。 5.征纳双方容易引起争论,并且难以仲裁。企业会计 制度对已发生的新经济业务及能预见的新经济业务参照国 际惯例作了相应的规定,但税务制度并没有作出相应的改 革,这就会造成按会计制度核算是正确的,但由于税务制 度尚未明确而难以辨别,如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 以对或有事项确认或有负债,而税务制度并没有对此作出 明确的规定,这就容易引起争议。尤其是税务制度未规定 可以或不可以做的事,就难以仲裁。 6.企业可利用会计核算与税务制度的差异避税。由于 企业会计核算与税务核算的分离,必然导致二者对收入、 费用、损益的确认和计量产生较大差异,企业可以利用这 些差异来进行避税。如只有当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增长 10%时, 才允许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技术开发费的 50%扣除, 5(p.170)这就会促使企业增加技术开发费,达到避税的 目的。 三、解决财税制度差异的方法 既然企业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的规定之间存在着一定 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不可能消除,我们就要弄清差异所 在,在实际工作中协调好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的关系,并 积极研究和采取措施,尽可能地缩小这种差异。 1.企业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的规定能一致的应当尽可 能一致。国家财政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处理好国家、企业和 个人三者的利益,而这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对立的统一。 税收是国家财政分配的主要形式,考虑到由于经济决定税 收,所以从长远来讲,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应当是一致的, 这就决定了企业会计与税收法规能够一致的地方应尽量保 持一致。在制定企业会计制度时,应在不违背会计核 算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的前提下,尽量与税 务制度保持一致。同样,税收法规也要吸收会计制度的合 理规定。比如,计税工资的办法就值得研究改进,交际应 酬费的开支标准两者应有统一的标准等,以避免执行中的 矛盾。 2.企业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之间可以保留必要的、少 量的不一致。由于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规范的对象和目标 不同,两者在会计处理上的差异不会消除,因而纳税调整 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如国家税务总局 XX 年颁布的企业 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