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标简介ppt课件_第1页
高中物理新课标简介ppt课件_第2页
高中物理新课标简介ppt课件_第3页
高中物理新课标简介ppt课件_第4页
高中物理新课标简介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物理新课标简介 课程教材研究所 人民教育出版社 彭前程 P 2005年 12月 17日北京 一、普通高中课程现状调查 三、国外高中物理几种典型模式 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简介 二、我国高中物理课程设置演变 调查样本: 调查范围:北京、辽宁、江苏、广东 、黑龙江、江西、广西、河北、山西 、宁夏等 10个省(市、区) 样本数量: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样本 14036名、教师样本 1650名、校长样 本 158名 一、普通高中课程现状调查 学生对高中生活的感受 只有 9.6%的学生明确表示喜 欢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 学生每天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大约 58.3%的学生每天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到 0.5小时 22.1%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 只有 15.5%的学生每天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于 1小时 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 86.7%的学生表示喜欢动手实践、 讨论交流、自学等主动学习的方式,只 有 12%的学生喜欢老师讲授。 关于作业类型的调查 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 性、探索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少。 学生对公布考试成绩的感受 69.4%的学生对公布考试成绩明确 表示紧张、害怕和讨厌,有 40.1%的校 长表示公布成绩对学生有消极影响。 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 最喜欢的 外语、数学、体育、信息技术 最不喜欢的 政治、 物理 、数学、外语 实用性最差的 政治、历史、美术、数学 内容偏多的 数学、 物理 、政治、历史 内容太难的 物理 、数学、化学、外语 压力很大的 数学、 物理 、外语、语文、 一、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基本认识 q我国高中物理教育的基础扎实,成绩显著 数理运算能力强 比较系统,比较完整,漏洞较少( 杨振宁 语) q我国高中物理教育形式单一,问题突出 一、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基本认识 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多,单纯为分数而战,思 维不灵活,缺乏创新精神 不打破填鸭式,没有创新人才培养 (杨振宁 语) 以分数论英雄,失去爱因斯坦 (杨振宁语) 教师不喜欢学生有不同想法。学生不习惯怀疑 、质询和考证 (杨振宁语) q问题出在哪里? 一、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基本认识 教学的方式几十年如一日 课程设置没有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教育体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价值取向,社会文化使然 一、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基本认识 q我们能做些什么? 教育观念确实应该转变 不做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者 一、 1997年前 文革以后, 1978年,在拨乱反正、大力加 强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教学的大背景下,教 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物理教学 大纲。这个大纲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比现 行大纲的要求要高。例如,欧姆表、惠斯 通电桥、电源的输出功率、含反电动势的 电路,都在要求之列。 二、我国高中物理课程设置演变 1983年又颁布了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的 教学纲要,把教学要求分为 “基本要求 ”和 “ 较高要求 ”。与之对应,出现了 “甲种本 ”、 “乙种本 ”两种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出现 了盲目追求高要求的倾向。在这之后,由 于高考命题以乙种本为标准,甲种本遂停 止出版。这一阶段,多数学校以高考为目 的进行教学,出现了过早划分文理科的现 象,许多学生只学过力学之后就停止了物 理课的学习。 1990年为了改变许多学生不能学到 “ 较完 全的物理知识 ” 的现象,教育部颁布了新 的教学大纲,规定高一、高二两年全体学 生学习 “ 必修物理课 ” ,高三年级中,报 考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学习 “ 选修物理课 ” 。 这个办法在实施上有些困难,因为许多内 容,例如圆周运动,在高一物理课中只能 学角速度、线速度,而向心力等内容则要 到高三再学。教师说这种情况是:话到嘴 边留半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多数学 校都是把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 打通 ” 学 习的。 二、 “ 两省一市 ” 课改方案中的物理课 1997年,原国家教委在山西、江西、天津两省一 市开始试验新课程计划, 1999年在进行修订之后, 这个课程计划及各科教学大纲的 “试验修订本 ”扩大 到 10个省市试用, 2001年扩大到 25个省市,成为我 国当前高中课程的主流结构。 在这个计划中,物理课由 “二一分段 ”改为 “两类物 理课 ”,开始出现 “分类型 ”、 “有选择性 ”的思想。学 生可以选择学习 I类物理课和 II类物理课。 I类物理课 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标准,是高中毕业会考的依 据, II类物理课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是理工科大学 入学考试的依据。 由于学生入学时对自己的能力倾向不完全了解,也难 以决定将来是否报考理工科大学,所以,两类物理课 在高一的学习内容是完全一样的;同时由于学习 II类 物理课的学生要按 I类物理课进行会考, II类物理课的 内容完全覆盖 I类物理课。 “两省一市 ”方案是建国以来比较大的一次高中课程改 革,从物理课程的角度看,它首次体现了分种类、给 学生提供选择的意图,尽管不够彻底,而且在操作性 方面还需要改进,但它仍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1999年的试验修订版大纲增加了 “课题研究 ”,并且规 定为必学内容。它的出现引起了广大物理教师极大的 兴趣,全国许多地方进行了尝试并获得相应的经验。 它与课程计划中的 “研究性学习 ”和 “综合实践活动 ”一 起成为这一课程方案的亮点。 各国在设计课程结构时,都在谋求 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 ,其中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有: 三、国外高中物理几种典型模式 科学(必修) 选修 1 选修 2 选修 3 综合分析各国的高中科学课程的设置,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 种模式: ( 1)模式一 高中一年级开始科学课程(综合课),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 需求开设 2门或更多的选修课,其中有并行的选修(没有学 习先后的要求)和串行的选修(有学习先后的要求)。 例如,日本在 2003年开始 实 施 新的高中学习指导 纲要。在该纲要 中 规 定, 所有学生必须至少要在 “ 理科基础 ”“ 理科综合 A”“ 理科综合 B” 三门综 合性理科课程中选学一门, 2学分。报考非理科类 大学的学生,要求最低完成理科的学分是 45 学分 ;而报考理工科类大学的学生,在完成一门综合性 理科课程的同时,要求必须选学物理 、化学 、 生物 、地学 中的 2门,各 3学分,并且还必须选 学物理 、化学 、生物 、地学 中的 2门,各 3 学分,即最低完成理科的总学分是 2+( 3+3) 2 = 14(学分)。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在高中阶段甚 至可以不选学物理,只要选学的理科学分达标,就 有资格报考大学的理科专业。 表一 日本理科课程设置 综合理科( 4) 物理 A( 2) 物理 B( 4) 物理 ( 2) 理科基础、理科综合 A、 理科综合 B( 各 2) 化学 化学 物理 物理 生物 生物 地学 地学 实施年度 理科各科目名称及标准学分数分布 至少必修学分 1994年 选 2科 其中包含综合 理科 6学分 2003年 选 2科 其中包含 1门 综合理科 4学分 表二 韩国理科课程设置 年级 科目 学分 备注 1年级 基础科学 8 必修 2 3年级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球科学 4 4 4 4 选修 面向将 来学习人文 或社会科学 类的学生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球科学 8 8 8 8 选修 面向将来学 习自然科学 类的学生 例如法国的普通高中,一年级不划分学习专业,物 理作为必修课程,二年级始,物理则只作为科学系 列方向的必修课程。我国 台湾地区从高一设置物理 课程且为必修,高二、高三为选修。我国香港在高 一、二年级开设基础物理,在高三、四年级开设高 级程度物理和高级程度补充物理的选修课程。 物理(必修) 物理(选修) ( 2)模式二 高中低年级不开设科学综合课程,而是开设物 理等分科必修课程,高年级则开设物理选修课程。 ( 3)模式三 在初中阶段学习科学课程,进入高中后,物理是选 修课,学生仅需要在科学学习领域获得一定学分,可 以不再学习物理 选 修 2 选 修 1 选 修 3 如,美国学生在初中主要学习科学 综合课程,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可以 选修的与物理相关的课程有,综合型课 程、常规型课程、提高型课程。其中 综 合型课程,含有物质科学、生命科学、 地球和环境科学;常规型课程的主体由 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体系构成,在呈现方 式上又分为 “理工型 ”和 “人文型 ”两种, 供具有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选修。提高 型课程又称大学预科物理,重点是深化 某些重要概念、规律,强调对物理学基 本结构和思想方法的认识。 (一)基础研究(略) (二) 基本思路 (三)框架、结构 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简介 (二)、基本思路 一、课程性质、理念与培养目标 1)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 高国民素质的、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 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说明普通高中 教育应该与义务教育衔接,仍然属于面向大众的教 育,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主要目 的是提高国民素质。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中物理的课程性质,即 “高 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 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 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在高中阶段,物理课程属于科学学习领域 ,仍然定位于基础课程,课程的主要目的 仍然侧重于培养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与其它课程一起肩负着造 就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以及尖端的 创新人才的重任。 2) 课程基本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义务教育阶段 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构建高中物理课程的背景研究 等,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 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高中课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目的的延续,即高中物理课 程的教育目的仍然侧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尽 管高中物理教育已不属于义务教育,但仍属于基础教育 ,因此提升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仍然是高中物理课程肩 负的主要责任。高中物理课程仍然需要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为学 生的终身发展、使其今后能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 挑战奠定基础。 理念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 选择性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仍然是基础教育课程,因此 课程的基础性非常重要,在建构高中物理课程时 ,应该考虑到全体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基 本的必修课程。但是,高中物理课程不同于义务 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它不仅应考虑到全体学生 的共同发展,而且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发 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构建不同类型的选修课 程,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地、 有个性地发展,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 理念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 、选择性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需要加强与社会进步、科 技发展的联系,而且还应反映科技进步带来的 如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热点问题,体现课 程的时代性。另外,还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 性,注重让学生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 知识与技能,学习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 ,养成一定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课程的选择 性不仅体现在课程结构上,而且还体现在课程 内容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其选择 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内容。 理念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 方式多样化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探究,需要教师较多的指 导和帮助,而高中阶段则应给学生更多的空间, 让学生较独立地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 探究、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 学应该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注意通过多样化 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具有 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一定的科学态度与科 学精神。 理念五: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 生发展 课程评价应始终围绕课程培养目标进行,不仅 评价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应评价学生 经历的过程与学得的方法,评价学生形成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等。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 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发展。应改革教学评价 ,推动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改革,发挥教师的创造 才能。 选修 1-2 选修 2-2 选修 2-3 选修 1-1 选修 2-1 选修 3-1 选修 3-4 选修 3-5 选修 3-2 选修 3-3 物理 1 物理 2 选修 共同 必修 必修 3)框架结构 模块化、分系列 每个模块 40 课时(含本模块的 复习考试) 半学期( 10周)学完。 高一第一学期不一定开物理。 允许跨年级选课 4). 各系列的特点 物理 1和物理 2(共同必修模块) 学习中要: 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 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 具体内容: 运动的描述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机械能和能源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选修 1系列 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 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 科的融合, 突出物理学的人文价值,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 明的影响。 具体内容: 电磁现象与规律 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 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 热现象与规律 热与生活 能源与社会发展 选修 2系列 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 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 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 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具体内容: 电路与电工 电磁波与信息技术 力与机械 热与热机 光与光学仪器 原子结构与核技术 选修 3 较全面地、综合地展示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强调物理 学的思想和方法, 较为深入地体现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 用,较为深入地体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电场 电路 磁场 电磁感应 交变电流 传感器 分子动理论与统计思想 固体、液体与气体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光 相对论 碰撞与动量守恒 原子结构 原子核 波粒二象性 以电磁波为例 说明三个系列的区别 选修 1( 19页) 列举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了 解电磁波的技术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结合日 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发表见解。 例:讨论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现代生活产生的正 面和负面影响,对科学、技术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性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举例说明电磁波的应用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正 面和负面影响。 选修 2( 25页) 了解电磁波及其发射、传播和接收原理。知道光 的电磁本性和电磁波谱。举例说明电磁波在社会生活 中的应用。 例:比较无线电波中的长波、中波、短波、微波 的不同传播特点。 收集资料,了解移动通信的工作模式、常用术语 和移动电话的常用功能。 例:了解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 初步了解电视、广播和电视机的工作模式,知道 电视机的主要结构。了解电视、广播技术的新进展。 例:了解高清晰度电视与普通电视的主要区别。 选修 3( 42页) 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在 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通过电磁波体会电磁场的物 质性。 了解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 通过实例认识电磁波谱,知道光是电磁波。 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和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 山东省 2007年度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指导方案 (一)科目设置 考试由我省自主命题,拟采用 3 + X + 1 模式 。 “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 “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 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内 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 选修内容。报考文史类、文科艺术类的考生须参加文科综合的考试,报考理工农 医类、理科艺术类、体育类的考生须参加理科综合的考试。 “1”指基本能力,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考生都参加基本能力考试。 (二)考试时间与分值 语文:考试时间 150分钟,分值 150分。 数学:考试时间 120分钟,分值 150分。 外语:考试时间 120分钟,分值 150分。 文、理综合:考试时间各 150分钟,分值各 200分。 基本能力:考试时间 120分钟,分值 100分。 总分: 750分。 (三)试卷结构及考查范围 各科试卷分卷 I和卷 II, 卷 I是必做题,以选择题型呈现,主要考查必修内容;卷 II含必做题和选做题,以非选择题型呈现。必做题考查必修内容,选做题考查选 修内容。 数学分文科数学、理科数学两种试卷。文科数学适用于文史方向,选修内容侧重 系列 1;理科数学适用于理工方向,选修内容侧重系列 2。 外语考试含听力,要求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八级要求。 基本能力考试的必做题主要涉及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四个学 习领域的必修内容;选做题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部分,内容分别涉及两个领 域的必修内容。文史方向的考生只做科学部分的题目,理工方向的考生只做人文 与社会部分的题目。 (四)命题原则 2. 试卷结构尽力做到科学合理。必做题与选做题相结合,涉及选修内容的试卷采 取长试卷命题,考生从中选做规定分值的题目。 3. 体现公平性。要实现试题素材和解答要求对于所有考生的公平性,避免偏题、 怪题,尽力考虑城市和农村不同教学条件和能力,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 解答方式的题目。选做部分各模块的题目难度、区分度等力求均衡。 4. 提高考试的有效性。尽力做到试题设计与评价目标相一致,努力增强试题的基 础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使试题的解答过程反映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思维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重视考试和评卷的可操作性。命题要有利于评价和阅卷工作的实施,尽量降低 考试成本,努力实现试题结构和容量的科学、合理、适度。 海南省 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征求意见稿) 6考试科目设置 考试科目设置为: 3+3+综合基础 。具体分类别考试科目为: 文史类考试科目组合:语文、数学(文)、外语(加听力)、政治、历 史、地理、综合基础(物理、化学、生物、技术)。 理工类考试科目组合:语文、数学(理)、外语(加听力)、物理、化 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