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 中国史学名著第一讲里,钱穆先生主要介绍了 尚书这部中国最早的史学名著。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 有韵的称诗 ,没有韵的称书 。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 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 16 级法本五班姜路荟 在文章的刚开始,苏格拉底即使确信法律是不公正的, 其他人对自己的指控也是不公正的,他还是选择了接受法 律制裁,选择了饮毒,慎重地对待自己认为不好的法律。 当大家对待法律有不同的态度时,有人说法律公正,也有 人认为其是不公正的,我们没有难以找到的标准去说谁是 谁非,更不能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不然的话,理性和 秩序将不覆存在。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苏格拉底没有选择活下来的机会, 而是傻傻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是否太愚蠢了?在看了“西 窗法雨”之后,我深刻明白到,苏格拉底的伟大,他对待 不公的法律,选择了慎重的态度,他用一死,来维护法律 的尊严,来向世人证明了法律应有的秩序和每个人都应该 遵守的不可抛弃的义务。 究竟应该尊崇人治还是法治呢?法律的优点在于它具有 明确性和稳定性,但它不能朝令夕改,不能适应社会的改 变,遇到特殊情况不能随机改变,而人是具有智慧的,人 的眼光与判断都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提升的,不同法律 一般死板,但人的自觉自律是不恒长的,虽具有灵活性也 不能顶替法律的存在,法治比人治要更为可靠。在我们看 来帕克律师这种行为是在钻法律空子,而现如今的法律中 有多少律师不是在钻法律的空子。其实,法律的这种这种 缺陷是法律本身固有和无法消除的。现在每个国家都选择 法治而不是人治,因为法治比人治要可靠。历史证明人的 自觉自律是不恒常的。法治优于人治。 法律的权威性是法律赖以实施的重要标志。我们追求 “法律至上”的原则,不为别的,只因为,法律能规范秩 序,能治理方圆。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国家没有法律保障, 或者每个人追求自己自认为更好的法律,那么这个世界会 变成怎样呢? 权力制约,想要防止政府犯错误,必须得以权力治权 利,对于尼克松总统所做出的错误行为,由法院公正的进 行裁决,不允许其有超越自我的行政特权。如果法院存在 于政府之中,那人们只能寄希望于政府及其人员的“道德 自律”了。简单的一句结语,把读者的视线从西方的法律 现象转移到中国本身,道出了中国当今社会腐败现象前赴 后继、越反越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有力的权力制 约和监督机制。 我以前一直认为政府是离我们人民群众最近最直接的 机关,也是权力最大的实权机关。因而在我的意识中法院 实际隶属于政府,也是为政府服务的。在书中,刘星老师 讲到“政府里边的法院”和“政府旁边的法院”这两种概 念。在我们国家法制还不健全的时代,不就是前者占主导 吗?法院是政府的,成为政府的铁杆助手。随着民主法制的 发展,随着我们国家向西方民主建设的学习完善, “政府旁 边的法院”才得以出现,法院成为切实监督政府为人民的 工具,政府与法院相邻,反应了两者的地位的相互平等, 也是相互独立。这可以有效地制约政府的权力,防止政府 滥权乱权。才能更有效地监督政府的工作。书中详细举了 美国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其实,法律离我们很近, 并且不只是那些条文,是我们的教育过于教条化,把法律 肤浅化了。刘星老师说,其实,每个人都会发觉,我们的 日常生活总是与诸如学校、公司、医院、俱乐部以及这单 位那单位之类的社会组织规则联系再一起的。 通过叙说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启蒙中国人的法律意识 和法治观念,这就是本书最为成功的地方之一。用通俗易 懂的例子讲述深奥难懂的法律道理,让法律文化在不经意 间得到普及,这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 西窗法雨既不像法学教科书那样枯燥无聊,也没 有其它法学著作那么深奥难懂,而是以亲切家常、平和幽 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 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 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 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 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 法的门前读后感 西方法治初感悟 作家简介:彼得-德恩里科(Peter dErrico)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毕业于耶鲁大学 法学院,1968XX 年任教于马萨诸塞大学阿莫斯特分校, 教授法律研究课程。 本书由弗兰兹-卡夫卡的小说审判中一则寓言开始, 讲的是法及混乱与矛盾。主人公遇到的具体问题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折磨。读罢寓言,你 想要的可能不是一场思辨,而是一个简明的答案,因为寓 言的含义是混沌的,逻辑上也不甚明晰。但在法的门前这 个有纵深的环境里,无疑充满着张力,是你无法释怀,唯 一的安慰是更多的思考和深入地追寻。 秩序当先的社会竭力培养人们对法的忠诚,并且努力 将忠诚变成习惯。在法的门前,乡下人就习惯了等待和恳 求,根本没想过还有其他出路;守门人则习惯了与乡下人的 对峙,甚至没考虑向里面通禀一声。当权力关系充分内化 后,权威便达到了极致,无权者卑贱意识也达到极致。可 以说,政治上的投降与冷漠,源于长期的无权利生活体验。 看完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法律是一种执行, 而不是口号。正如书中说的好:法律不是答案,而是一种 手段。法律精神的贯彻在于具体的每一个案例和每一次的 判决,不管你是用先例原则还是注重逻辑推理。所以在本 书的第一章的第一节就用了:布满荆棘的丛林作为标题。 其实在法律之路上,最大的“荆棘”就是在于法律原则的 实践和贯彻。法律不是英雄主义,也不见得多么伟大。其 实,恰恰相反,法律是一种琐碎,一种细致,深入到每个 人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就像书中 P282 所描述的纽约前 五位最好的律师之一:马丁厄德曼,他并没有为多少大 人物或者说轰动世界的大案要案辩护,他每天所做的不过 是为那些:抢劫犯、小偷、强奸犯诸如此类的人进行辩护, 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他所做的不过是用法律的方式来保 障每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即使这个人被这个社会所 讨厌,但这就是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所需要具备的精神: 少数服从多数,但是并不意味着少数人的权益可以被侵犯。 这也是为什么在刑事案件中,那些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依 然享有雇佣辩护律师的权利,是的我们讨厌他们,但是这 并不意味着我们所讨厌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作为一个公 民,不管他拥有何种身份地位,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该享有 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当他们站在法律之门的面前之时,他 们的人格都应该是平等的!而马丁厄德曼的工作诠释了法 律之路上的真正的“荆棘”:法律能否对每个人的权利给 予平等的关注,能否深切关心每个人合法权益被正确和恰 当的保障! 本书也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法律基本精神和原则的探讨 上,而是全景式的对英美的法律体系进行了概括式的描述, 包括了:法官、价值、陪审团、律师等等主题,这使得这 本仅仅只有 410 页的书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在这些信息 的背后,我看到了通过:律师、法官、陪审团制度、警察、 对抗制制度等等共同组织起的一张法律的大网,各方在法 律领域的博弈产生了利益、价值和公意。这也正说明了, 不是先产生了法的精神,之后根据法的精神来构建整个法 律框架,而是先有了整个的法律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中 加入了人的因素,由人在实践中来探索出适合这一整个框 架和制度的精神和价值观。这个模式倒是很像书中所说的 人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不是由严格的三段论来推 演出结论的,而是先在脑子中形成了一个结论,然后根据 这个结论进行反推,努力寻找适合这个结论的条件,构成 三段论,最后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因此在看完全书之 后,深深的陷入了一种困惑之中,我们的法律是不是也陷 入了这样的一种循环逻辑的悖论之中,我们先主观定性了 一些行为,然后通过法律来将这些行为合法或者非法化, 如果用这种方式来制定法律,无疑在一开始就已经侵犯了 少数人的利益,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指望这样的法律在未来 能够公正公平的保证我们的神圣权利不受侵犯! 反观法的门前这本书,全书多用案例,甚至有 19 世纪的案例到今日依然被引用被论述,说明英美法的完善 在于其长期的实践,有冤假错案,但是在不断的操作中进 行自我调整和修改,使得其日趋完善,更重要的是在不断 的实践和操作中在普通民众的心中种下了法的种子。对于 先例的一次又一次的解读使得法律不再是一门枯燥难懂的 上流社会的学说,更是成为了一门通俗易懂的大众科学, 武装了广大的民众,使得他们在与侵犯自己合法权利的强 大势力的对抗中不再处于弱势。 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 推荐理由:本书是钱穆先 生 19701971 年为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班开设“中国 史学名著”课程的讲堂实录,一本简明的史学史著作,扼 要介绍了从 尚书到文史通义的数部中国史学名著。 作者从学科史的角度,提纲挈领地勾勒了中国史学的发生、 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从中西史学的比照中见出中 国史学乃至中国思想和学术的精神与大义。本书语言通俗 易懂,是钱穆先生著作中难得的口语化史学入门著作。 读书笔记: 中国史学名著第一讲里,钱穆先生主要介绍了 尚书这部中国最早的史学名著。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 有韵的称诗 ,没有韵的称书 。 “尚”者,远古、上古 之意,尚书就是一本上古的散文集。 尚书分虞、夏、商、 周四代,有两种本子,一种叫今文尚书 ,是秦始皇焚书 时,一博士伏生收藏,原为篆体古文,汉景帝时伏生告诉 去求书的晁错改写成当时的今文隶书,只有二十八篇, 其为真;一种叫古文尚书 ,是汉武帝时从孔子旧居的墙 壁中发现,原为孔子后人孔安国所有(为真),汉末大乱, 此书失散,东晋时忽然有个叫梅赜的人献上尚书 ,称是 篆体古文尚书失而复得,共四十四篇,实为假尚书 。 唐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中的尚书 ,将今文古文合而 为一。钱穆认为,在今文二十八篇里还有很多不可信,虞、 夏、商书都有问题,最可靠的便是西周书 ,只有西周 书或许才是尚书的原始材料、原始成分,其主要人物是 周公。周公是当时之名世者,从西周直到春秋末年孔子起 来,可称为周公时代,之后为孔子时代,讲中国思想,至 少要追溯到西周,从西周书 ,从周公、召公讲起。 中国史学名著第二讲,钱穆先生讲到春秋 。 春秋可说是中国第二部历史书。 尚书各自分篇,只 保留一些文件或档案, 春秋则不然,它是历史书中之编 年体,从鲁隐公元年开始,前后两百四十二年,照着年月 日一年一年地顺序编下,这样没有一年中断的编年史,全 世界怕也只有中国有,可以说是中国正式第一部历史书。 每一年必有春夏秋冬四季,标举春秋两字,便代表了 每一年,孔子春秋因是一部编年史,故其书取名春 秋 。孟子书里说,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 大概在宣王时,或许周王室便早正式分派史官到各国去, 其时周之王政一时中兴,尚未到崩溃阶段,此后王者之迹 熄而诗亡,而以前那些分派出去的史官却大建功效,即是 所谓诗亡而后春秋作了。 周王室分派史官到各国,随时报告所在各国之事变, 此项制度自有其意义与作用,但到平王东迁,此项制度作 用已失,意义全非。史官分布,乃是周代一制度,而孔子 作春秋则是私家一著述。 春秋不是王朝之官史,也 不是诸侯间各自的国别史,而成为一部当时的大“通史” , 亦可说是“当时的世界史” 。 所谓历史批判,一部分是自然的,一部分则是道义的。 自然势力在外,道义觉醒则在内。孔子春秋则建立出 此一大道义,此项道义,论其极致,乃与历史自然合一, 此亦可谓是天人合一。 春秋须讲大义, ,后人要在字句 上来读春秋 ,那是一条大错的路。如孟子说, “孔子作 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所以孔子春秋诛乱臣,讨贼子, 这便是大义。 春秋是中国编年史的开始,是把天下一家的大一 统观点来写的一部世界通史。周公和孔子都讲的是大一统, 而中国从秦汉以来便是一统到今天,这是千真万确的历史, 是尚书 春秋的伟大之所在。 中国史学名著第三讲,钱穆先生讲春秋三传 公羊传 、 谷梁传 、 左传 。从周公到孔子,下至 战国秦汉,在当时中国人脑子里,史学经学不分,只有经 学和子学,还无“史学”观念。西汉末年时,大学者如刘 向刘歆父子,把中国古代学术分为“王官学”与“百家言” , 政府衙门里掌管的学问称“王官学” ,民间私家传述的称 “百家言” 。孔子以诗 书教其弟子, 尚书掌于政 府中的史官, 诗经掌于乐官,本是“王官之学” ,孔子 第一个将其流传到社会变成平民私家言。 “春秋,天子之事 也” ,孔子作春秋,成为第一个平民学者。后人推尊春秋 ,以之和从前周公传下来的王官之学同等看重,将其列入 经书之中。 宋代叶梦得讲过:左氏传事不传义,公谷传义不传事。 孔子自己说:春秋,其文则史,其事则齐桓晋文,其义则 某窃取之。 左传是把春秋里的事更详备地传了下来, 不讲其中的大义;公羊 、 谷梁则就是讲春秋的大 义,并没有详细讲述春秋书中的事。 汉武初年公羊春秋立为博士,汉宣帝把谷梁春 秋立为博士,公谷同为今文,而左传则仅是一种民 间私学,称之曰古文。汉代第一个讲公羊春秋的胡母 生是齐国人,第一个讲谷梁春秋的鲁申公是鲁国人, 所以说公羊是齐学, 谷梁是鲁学。唐太宗贞观、高 宗永徽时,奉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而配享先师的只 有颜渊和左丘明两人,可见左传之被重视。 左传可 能不是左丘明所作,可能与吴起有关。 我们此刻是要学历史,讲中国古代,至少该从左传 读起。只就历史眼光看来讲, 左传的价值还应在春秋 之上。孔子春秋只是开拓者, 左传才算是编年史的 正式完成,接下来最著名的是资治通鉴 。 中国史学名著第四讲,钱穆先生讲左传 ,附 国语 国策 。 古代人乃至在民国以前,只争左传是不是传春 秋 ,即所谓左传真伪问题,却没有怀疑到左传里 所载的事,即是它的历史价值。专讲历史价值,孔子春 秋 ,可说还远在左传之下。 第一,天文历法。 左传里所记日蚀月蚀种种,都是 正确的,我们在左传里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