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观后感.docx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观后感.docx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观后感.docx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观后感.docx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观后感.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观后感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汪凤炎教授和郑红教授的著作中 国传统文化心理学 ,其中中国人的心理测量观这一章 节对我的启示很大,传统文化教育观后感。 我国古代没有严格科学意义的心理测量,却有着丰富 的心理测量思想,这可以追溯到公 元前 2200 年,那时用此种方法来选拔优秀人才以充当 “公务员” 。西方学者从中国此种思想中吸取精华并为其所 用。中国反而忘掉了自己的根本,盲目到国外“寻宝” 。本 章的心理测量包括品德考评和能力鉴定,介绍了具体的测 量方法及其这种测量思想对当代心理测量的启示。 关于品德考评方法本章介绍了他评法和自评法两大考 评方法。他评法主要介绍了四种,自评法介绍了两种。 察言观行法 由孔子提出的方法,主要指通过观察一个 人的言行来对此人进行考评。在对人进行综合评价时,不 仅被评价者说什么,还要看其行为表现,否则容易得出错 误的结论。正如孔子所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 有德。 ”吕氏春秋.论人中的八观法,即八种察言观行法 对孔子的看法有所发展。其中主张根据被试的身份和所处 情境不同决定相应的考核内容。此后此种方法继续发展。 比如大载礼记.文王官人提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 不同社会角色的人进行不同的考核内容,执行不同的标准。 史记.魏世家中记载了“五视”法,与上文八观法有相 通之处。此后刘提出“八观” ,不过与上文提及的有所不同, 同时他提出应在一个人稳定的状态下进行才性鉴定。同时 他强调评定者本人的德行,这样才能防止考评时“小人之 心度君子之腹”的偏差。总之,这种察言观行法一种经验 型考评方法,是在先哲与弟子日常生活学习情境下进行的, 评价较客观,但是他们缺少对弟子的长期观察。 问答鉴别法 通过主考官提问被试作答的方式考评品行。 这种方法也始于孔子,并被历代学者继承。例如王安石、 王守仁、诸葛亮等人均提倡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也具有客 观性,是在较自然情境下进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具有偶 然性特征。只有教师真正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学生 才可能如实回答,这同样是一种经验型考评。 准情境测量法 通过有目的设定某中特殊情境,观察被 试在其中的反应,从而对其才性作出鉴定。例如庄子提供 用“九征”法来鉴定人的品行。他认为人心虽然难测,但 只要方法适当只要设定合适的情境仍是可以测量的。 吕氏 春秋中的“六验” 、 文王官人之中的“六征”都类似 今天的情境测验法。 大戴礼记主张用多种方法,包括察 言观行法、问答鉴别法等,从而对人进行综合考评。诸葛 亮的“七观法”较全面,既可以测定一个人的才能,也能 鉴定他的品性。他的方法其实与前面提到的“六验” 、 “九 征”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由于这种方法不用文字去做, 有是一种超文化的测验。中国传统方法所用的情境测验注 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创设一定情境诱发被试的行为反应, 从而测定其品行。但由于它缺少相关的控制条件,与现代 意义上的测验相比又缺少科学性。 观人类推法 通过观察此人的德行类推彼人德行的一种 品德考评方法。有两种变式:由观察自己品行来类推他 人品行。此种方法的假设是人有相似的心理和行为。通 过考察经常与之交往的人的品行来推测其品行的一种方法, 其理论依据是性习论。但是这种方法也易发生张冠李戴的 错误。 通过对自己德行的自我反省来进行自我考评的一种方 法,观后感传统文化教育观后感 。通过此种方法可以不 断提高自己素养,提升自己人生境界,这是中国传统心理 考评思想的特色之一,也彰显出中国传统德育的主体性特 征。总体来说,先哲运用了内省式自我考评的方法和关照 式自我考评法。 内省式自我考评法 由孔子最先提出,即通过自我反省 方式对自己的品行进行鉴定的一种方法。正如曾子所言 “吾日三省吾身” 。其目的是通过反省自己找出自己不 足之处并改正。这种方法也是孟子、荀子提倡的。这种方 法不受时空限制,可激发道德修养者的主动性,易提高品 行,但是此种方法对品德修养不高的人难以奏效。 观照式自我考评法 以他人为镜子进行自我观照,以检 验自己德行高低的一种品德自评法。孔子在论语.里仁 明确提出了观照式自我考评法。他说“见贤思齐,见不贤 而内省也。 ”这里“贤者”和“不贤者”是个体进行考评的 外在评判标准,以观看自己是否有类似优点以及类似缺点。 另外,法家、杂家以及很多著名政治家都赞成运用此法自 评。 传统心理测量方法对当代品德测量有重要启示。本文 介绍了个方面,包括应将测量放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测 量方法设计要巧妙;适当运用经验型测量方法;适当运用 非文字的测量方法;应加强自评的力度;适当运用定性方 法分析测量结果;品德测量从总体上要走科学精神与人文 精神于一体的道路。 智力测验与能力测验方法除了上文提到的用于品德测 量的方法,还另外提到了三种方 法,包括动作测验、单项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中国传统的智力测验和能力测量方法在施行步骤、计算过 程和结果分析等方面属于经验型,也没有严格按科学规则 进行,但仍有借鉴之处。例如测量方法设计要做到生动有 趣,智力测验要适当多用非文字测验。 学了本章觉得收获不少,也有一些感悟。 我国古代先哲在品质考评方法上多采用非文字的考评 法,如察言观行法和准情境测验法 等,即使是问答鉴别法也多用口头问答法而不用书面 问答法。这表明他们在对人的才能与品质进行考评时,不 太注重其是否掌握了多少道德知识,而注重其实际的言行 表现,这就将品行考评落到了实处,能最大限度地杜绝双 重人格的人的产生。其实就道德修养而言,与其掌握一大 堆的空洞、抽象的道德知识,还不如在实际的生活中踏踏 实实地做人。 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注重让学生掌握实际的知识,学 些空洞的道德知识,学生的学习多是道德类目的学习,不 注重应用,所学的知识很快被学生忘掉。即使不忘也只是 停留在口头上,学生可以机械地说出许多道德要求,但是 却从来没有实施过。道德知识只有转换为实际行为才能称 得上是真正的德育。因为一个人的道德最终是在其行为上 表现出来的。另外,设计一些虚拟场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 育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其道德品质,但是场景毕竟是 虚拟的,它与实际生活联系有多大?如果这种场景在实际 生活中并不存在,即使学生在其中表现得再好,又能说明 什么呢?比如设置大量的“两难问题” ,实际生活中学生真 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吗?也许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道德提高 有帮助,但是学校中处理这种问题所花时间是否太多而相 应地忽视了日常行为的道德要求?我们每每可以听到学生 叙述道德知识时可谓是头头是道,但是我们注意一下他们 的表情,那种冷酷、漠然、麻木的表情不能说不令人心酸。 这种德育造就了大量两面性人格,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 发展。道德作为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是息息相关的。道 德教育应加入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而这种真实体验的获 得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得到。道德教育并不是神秘深奥 知识的获得乃至背诵!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联系势在必行! 当前新课程改革可谓取得了一些成效,新教材的编定、 学校教育方法和内容都体现出道德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 有人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来保证这些二者的联系。一 些学者提出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认为生活的过程也 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主张把道德教育放入日常生活中,这 些都体现了二者的结合。 人的心理深藏于人的脑海中,尽管时至今日,科学技 术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但科学家仍未发现一种能将人 的心理直接测量出来的仪器,这导致目前的任何心理测量 只能是间接地测量,通过人的行为去间接推测其背后的心 理状态。因为行为与心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就难以对 别人的品行作出准确的考评。但是,一个稍微有自我意识 的人,自己对自己的言行往往心知肚明。只要善于自我评 价,极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于是,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通 过自评法来考评自己品德的得失。 当前我国品德测量多推崇他评法,易造成道德只是给 别人大看的误解。因此,一些人在无人“监视”时表现出 极差的道德性,而在别人面前却是“君子”似的的人物。 他们的做法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作秀” ,品德成了一种 给自己增添光彩的工具,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这就造成 了品德的“功利化”倾向。当品德也有了“功利化”倾向, 我们的世界将是十分可怕的! 可以说,先哲重视品德自评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希望 的源泉。自评其实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它可以使人时时 刻刻检测自己的品行,发现自己品行上的不足进而改进,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 性,因为它只限于有自知之明的人,只对有自我羞耻感和 有一定毅力的人有用!因为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但无力去做,缺少这方面的意志也难以提高道德修养。对 那些自我意识薄弱的人更是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何谈 改进!因此这种方法还需要别人的帮助他评法来加强 这方面的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