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汉以后法家思想的流变及影响_第1页
论秦汉以后法家思想的流变及影响_第2页
论秦汉以后法家思想的流变及影响_第3页
论秦汉以后法家思想的流变及影响_第4页
论秦汉以后法家思想的流变及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论秦汉以后法家思想的流变及影响 【摘 要】学术界通说认为,中 国传统的法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但核心不代表全部,毋庸置疑,先秦时 代的各家对法律现象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法家思想亦如此。本文试图以唐、宋两 个朝代为例,探寻以儒家思想为正宗的 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法家思想,并为现代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出些许借鉴。 中国论文网 /5/view-5334187.htm 【关键词】法家思想;唐代;宋 代;借鉴 自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被推上独尊 的地位,成为两千多年以来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性格,儒家思想也成为汉代以后历朝历 代君王进行法律指导的核心。但是,核 心并不代表全部,翻看中国封建法律制 度史,我们不难从中先秦法家思想的痕 迹。 虽然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一直为 儒学思想家们所诟病,但其从来退出过 中国的历史舞台。有学者总结我国封建 法律制度是儒家与法家的结合,谓之 “外儒内法”“阳儒阴法” 。甚至有学者认 为:“儒法两家思想上绝对的冲突已趋 于缓和,甚至渐趋折衷调和,形成中国 两千多年来,德刑相辅、礼法合流、一 脉相承的法律文化” 。i 本文试图以唐、 宋两个朝代为例,探寻隐藏在暗处的法 家思想痕迹。 一、法家思想概述 法家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代表着 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主张“以法治国” 的一个学派。法家思想最初可以追溯到 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邓析等人,但 真正形成者是战国初期的李悝,他总结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了当时各国法律,编纂成我国第一步比 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 。战国中期 的商鞅提出了系统的“ 法治 ”理论,是法 家思想的主要奠基者。战国末期的韩非, 继承和发展李悝等人的思想,形成更完 整的“法治”理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韩非的同学李斯,将先秦法家思想 运用到实际的治理国家中,使先秦法家 理论得以实践,人们称他为法家事业的 集大成者。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多 方面阐述法的基本理论的思想家,其主 要内容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救世论 救世论是法家思想体系的逻辑起 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动荡,从生 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 筑,无一不发生着重大变革,社会各阶 层人士纷纷探寻新的出路以寻求生存和 发展。然而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通过“复礼 ”来达到稳定社会,通过 “德治”恢复旧的社会秩序,无法适应社 会变革剧烈的战国时期。但是,法家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调变法,主张社会改革的思想顺应了时 代的发展。商鞅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 发展的,统治者应“ 当时而立法,因事 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变法是顺应历史时代变化的要求,是 必然结果,唯有通过变法才能到达国富 民强,才能稳定这个动荡的年代。法家 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纵观当时的社会, 发出“吾以救世也 ”的呼喊,寥寥五字, 掷地有声,道出法家与时俱进、寻求治 国良策的心声。事实也证明,法家要求 变法的治世思想是为当时千疮百孔的社 会开出的一剂最为有效的良药。 (二)刑赏论 法家认为“ 好利恶害 ”“趋利避害” 是人固有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是法 家思想中的性恶论。法家提出唯有变法 来救世以达到国富民强,而如何国富民 强则需要农民来进行耕种以增加国家经 济实力。然而,农耕是人们最不愿意做 的事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那如 何才能驱使人们进行农战?法家在此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础上提出了刑赏二柄论,赏刑并用,刑 处于主要地位的,而赏是辅助手段,做 到“刑九赏一 ”。刑与赏是法的纲要,治 国必须刑赏并用,力求做到“信赏必罚” , “重刑少赏”。其侧重点还是在于刑上, “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 故无刑也”,以此达到 “以刑去刑 ”的效 果。 (三)法治论 法家的“ 法治” 思想最初由 管子 提出,又称“ 垂法而治” 、 “缘法而治”,认 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思想, “以法治国, 则举错(措)而已” ,只要以法治国, 则一切事情都能办好。 “国无常强,无常 弱;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 弱”,ii “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iii 同时,法家对于法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 此,他们还对法的性质和特征做了全面 的论述。即法具有规范性、公开性、平 等性、公正性,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 具有“定纷止争 ”、 “兴功禁暴”的作用。具 体说来,法治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第一,立法方面,公布成文法, 凡事皆有法,做到有法可依。君主虽然 掌握国家大权,但却不能滥用权力,应 当顺应天道顺应时事,因时制宜的制定 法律。并且,制定法律之后一定要以成 文法的形式公布出来,如子产公布成文 法,李悝编纂第一部封建成文法典法 经 。 第二,司法方面,国君要做到 “任法”和“从法”。首先, “任法” 要求做到 有法可依,执法必信。为了做到“任法” , 要求国君做到“ 事断于法”。各级官吏要 学习并熟知各项法律规章,还有责任义 务去回答普通百姓对相关法令的咨询。 “从法”要求保障法的权威性,加深巩固 法是治理国家的唯一工具的思想观念, 将法治奉为治国的最高信仰。 第三,在法的保障方面,坚持刑 赏二柄论。治理国家时,应当将刑赏结 合起来使用,但二者的地位却是不同的, 刑是主要的,而赏则是次要的,赏刑并 用,刑主赏辅。在数量上, “刑九赏一” ,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刑应该是多于赏的。另一方面,商鞅坚 持使用“重刑 ”,是“禁奸”“止邪”的根本 手段,以达到“ 以刑去刑”的目的。他认 为法治的最高阶段是, “刑生力,力生强, 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二、唐代法家思想的体现 唐朝统治者将秦的严刑峻法与儒 家纯粹的道德教化相结合,将德礼寓于 法律之中。一方面强调,法律是治理国 家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唐太宗说道, “国 家纲纪,唯赏与罚” ;另一方又强调, 吸取亡隋的经验,摒弃“ 严刑治国 ”,做 到宽仁礼教与法律有机的结合,根据形 势来确定到底是强调法还是突出德。 (一)成文法典的确定 唐太宗在礼法结合的背景下制定 了唐律 ,奠定了我国封建专制主义 刑法规范的基础,为贞观之治的到来提 供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