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情况汇报_第1页
市委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情况汇报_第2页
市委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情况汇报_第3页
市委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情况汇报_第4页
市委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情况汇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情况汇报 中 共 诸 城 市 委 诸城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 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 益需求为根本,适应基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和 经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立足实际,创新体制机制,以 社区化为核心,以网格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统 筹整合资源,加大科学投入,夯实基层基础,强化城乡 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初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社会管 理服务体系,推动了社会和谐进步,为全市经济社会 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创新社区化服务新机制,搭建社会管理新平 台 经过 30 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 刻变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农村经 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社 会管理服务的标准要求更高,内容更为广泛,呈现出 多样化、 层次化、个性化特征,基 层 社会管理服务工作 亟待加强。而不同利益主体相互碰撞,各种矛盾相互 叠加、相互作用,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过去在基 层主要以分散的村庄为单元的社会管理服务方式难以 适应这种新变化,难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 为此,我 们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转变社会管理 2 服务理念入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创新实施了 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 农村社区化建设与服务机制。 (一)推进社区建设,搭建基层管理服务新平台。 从 2007 年开始,我们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 加快推进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注重实现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在全市开展了 “政府主导、多方 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 务农 民” 的社区化服务 与建设。就是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把相邻 的几个村庄和相关单位规划建设为一个社区,在社区 内选择一个位置比较适中的村庄设立社区服务中心, 打造管理服务平台,将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 社区,近距离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性 服务,有效解决了过去以村为管理服务单元,点多面 广、布局分散、设 施滞后,管理服 务 成本高、效能低、 资源难以整合,造成城乡管理服务二元化的结构性矛 盾。每个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在 2 公里以内, 涵盖 5 个左右村庄、1500 户左右。在全市 1249 个村 庄规划建设 208 个社区。到 2008 年 6 月, 208 个农 村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建成运行,形成了“ 多村 一社区” 的“诸城模式”,构建起覆盖全市的社会管理服 务体系。 2008 年 12 月,民政部在诸城召开全国农村 社区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推广这一模式,命名我 市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 全覆盖示范单位” ; 我市被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农村社区化发展和社会 3 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市;潍坊市委以正式文件推广我 市这一做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 平来诸城视察,对我市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的做法给 予充分肯定并寄予殷切期望。 (二)扩镇赋权,增强管理服务功能。为有效整合 社会管理服务资源,依法进行乡镇撤并、区划调整,将 全市 23 处乡镇(街道)调整为 13 处,扩大了镇街规模, 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了资源整合,降低了管理 成本,增强了管理效能。探索实施扩权强镇,将 108 项 原来由市里审批或管理的权限下放到镇街和社区,赋 予镇街更多的管理职权和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结 合机构改革,在镇街设立了社会事务发展办公室,作 为区域社会管理服务的龙头,对各类管理服务统一调 度,协调 各专业管理服务机构配套联动,形成由社会 事务发展办公室协调指挥,以治安维稳、安全生产、质 量监管、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 人口计生为主要内容,以社区为支撑,权责相称、职权 明确、配合有力的八位一体管理服务新机制。 (三)实行网格化管理,创建管理服务新模式。将 社区作为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全面推进管理服 务资源下沉,将每个社区确定为一个管理网格,有效 整合网格内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手段,将各类 管理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网格化监管范围,探索建立起 “精细 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 ”的网格化社 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实现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无缝隙、 4 全覆盖,条块融合服务基层。目前,全市构建起 233 个 网格,从市直职能部门、镇街下沉管理人员 2400 多名, 夯实了管理服务基层基础工作。 (四)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服务效能。加强 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 中国诸城” 门户网站群,建成了全国首个农村社区服务网站群, 开通了社区综合服务网、农业信息网、社区教育网、远 程教育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设立了网上警务 室,建立了社区视频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借阅一卡 通,社区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实现了全覆盖。通过整合 信息管理服务资源,建立起城乡之间、社区之间互联 互通的信息网络,实现了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在社区 服务中心设置行政审批受理窗口,与市行政审批中心、 镇街审批中心联网对接,形成了全域一体的网上审批 服务机制。 完善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信 息采集、数据维护、系统安全、科学使用等工作制度, 实现了数据统一收集、资源多方共享。 二、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构建社会管理服务新 体系 我们在搭建平台、强镇赋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 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新方式、新内容、新体制,着力构 建城乡一体的基层管理服务新体系。 (一)创新组织体系。针对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组织 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管理服务不到底、不到边的问题, 探索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 5 织为纽带、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无缝隙、全覆 盖城乡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将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职能 全部纳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 管理服务格局。一是创新社区党组织建设。随着农村 社区化服务的不断深化,过去主要依托自然村设置行 政村、以行政村为单元设置基层党组织的状况,在农 村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中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影 响了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我市承担着国家、省农村 社区建设实验市、试点市的任务,从 2010 年 6 月份开 始,立足社区化管理服务的新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法 律法规,依法撤销社区范围内的行政村,创新完善社 区党组织设置,按照党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 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 例的规定,重新选举产生了 208 个农村社区的党委 (党总支),将社区党委的职能定位为“ 农村社区各种 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保留社区内 “两新”组 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基础上,设立了社会事业发展、 调解维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体工商业和老党员 等服务型党支部,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今 年结合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产生了社区党委(党总支) 和所属服务型党支部,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 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推行城乡基层党组织联建, 组织社区服务型党支部与城区居、企业、市直部门单 位党组织成立联建党组织 228 个,促进了城乡管理服 务资源优化配置。创新开展镇域党建,打破条块分割, 6 突破行业界限,设立镇直机关党委、规模以上非公企 业党委、个体工商业党委,健全完善镇域党建工作机 制,增强了社会管理服务能力。二是加强社区自治组 织建设。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全省农村“ 两委”换届选 举的统一安排,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居(村)委会和居 (村)务监督机构,推选产生经济发展、规划建设、社会 发展等下属委员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民 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增强社区自我管理、自 我服务功能,全面实现由以行政村为管理服务单元向 以社区为管理服务单元的嬗变。三是完善社区配套组 织建设。积极发展青妇武等社区群团组织,健全完善 工作平台和活动阵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组 织社区内的青年、妇女、民兵参与社区化服务,协同做 好基层管理服务工作。加快发展社区其他组织,引导 鼓励社区单位和群众成立经济联合社、行业协会、中 介组织、志愿者团体等新型经济社会组织。目前,全市 依法登记成立经济联合社 928 个、行业协会 137 个、 中介组织 977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940 个、志愿者服 务团队 1700 多支 3.6 万人,形成了与党委、政府互联 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四是创新社区组织运 行机制。围绕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 大力推行党委(党总支)初议制、联席议事制、决策听 证制、公开办理制、定期评议制“五制 ”工作法,提高了 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7 (二)创新政策体系。针对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工作 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把创新完善政策体系 作为政府履行管理服务职能的重点,探索形成完备的 社会管理服务政策体系。一是完善规范性政策。围绕 治安防控、信访民调、安全生产、社会救助、生态环保、 网络舆情等重点方面,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 立体化、全覆盖的社会管理服务规范。2007 年以来, 我市先后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规范 126 个。二是完善投 入性政策。逐年提高社会管理服务资金保障标准,加 大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社会 保障、劳动 就业、文化教育、医 疗卫 生、人口计生等社 会事业,促 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提高了人民群众 幸福指数。2010 年,全市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 18.6 亿元,占 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 48.8%。三是完善激 励性政策。建立健全工作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把社 会管理服务工作纳入镇街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及市直部 门单位创先争优目标责任书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督 查考核, 严格兑现奖惩,调动各级各部门单位的工作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创新民生保障体系。我们把保障改善民生作 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核心内容,构建起城乡 一体的民生保障体系。一是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按 照“广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 续” 的原则,全面实 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一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统筹推进 8 城乡社会救助,健全养老服务网络,提高社会保障水 平。二是城乡就业服务一体化。健全市、镇街、社区三 级就业服务网络,创建互联共享的劳动力资源和企业 用工需求信息库,实现了“一点录入、全市共享、网上 求职、网上匹配”的目标;建立以潍 坊工商职业学院、 诸城高级技校为龙头的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就业培训 模式,推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每年向社会培养输送 技能型人才 1 万多名。三是城乡教育培训一体化。依 托工商职业学院建立了全国首家农村社区学院,在镇 街设立分院,在社区建立了教学站,形成了以社区学 院、镇街分院、社区教学站为架构,以培养实用型人才、 普及科学技术、增强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教育 网络。统筹城乡学校规划布局,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 教师工资由市级财政统一发放,健全完善优秀教师向 农村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流动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城 乡学校结对互助活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四是 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在增强市人民医院龙头地位、 提升镇街卫生院功能的基础上,在每个社区建设高标 准的卫生室,加强城乡医疗卫生队伍交流培训,建立 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五是城乡人口计生一 体化。建成以市人口计生妇幼保健服务中心为主导、 镇街计生服务中心为骨干、农村社区计生服务站为基 础的城乡计生服务网络,创新社区“ 三四三”管理服务 模式,即构建社区计生工作领导小组、计生办公室、网 格管理办公室“三级组织网络”,完善社区服务大厅、 9 服务站、会员之家、人口学校“四个服 务阵地”,落实督 查考核、群众自治、宣传教育“三项 保障措施”,夯实了 人口计生工作的根基。 (四)创新公共安全体系。维护公共安全,重点在 基层。当前在发展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维护基层公 共安全显得尤为迫切。我们坚持标本兼治,在做好群 众工作的同时,提高预知、预警、 预 防、应急处置能力, 构建起高效有序的公共安全体系。一是建立群众诉求 表达机制。建立健全信息采集、民情台帐制度,规范提 升市长热线、行风在线、3.15 申诉举报网络、信访举报 电话等信息平台,创新开展党员干部包社区联农户促 和谐谋发展主题活动,深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社 区活动, 畅通了民意诉求渠道。二是建立矛盾纠纷排 查调处机制。健全完善市、镇街、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 处网络,整合审判、检察、司法、行政等资源,联合开 展司法调解服务、化解矛盾纠纷,构筑起人民调解、行 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补充的大调解格局。三是建立 综治维稳机制。探索建立市、镇街、社区、自然村四级 综治维稳组织网络,落实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项 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矛盾纠纷预警机 制、快速反应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提升了综治维稳 水平。四是建立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健全完善了市公 安局 110 指挥中心镇街派出所农村社区警务 室治安联防队员四级治安防范网络,下沉警力、 警务前移。在搞好城区重点部位和公共场所治安监控 10 系统建设的同时,所有农村社区都安装了治安监控系 统,形成了市、镇、社区、自然村四级联网、覆盖城乡 的智能化治安监控网络。五是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监 管机制。在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化品、建筑、交通、 消防、特种行业、山林防火等重点领域,开展以落实企 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主的安全生产达标升级活动, 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提高企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政府监管监督,构建市、职能部门、镇街、 社区齐抓共管、条块结合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市 没有发生一起重大以上安全事故。六是建立城乡环境 管理机制。建立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和镇街执法 中队,镇街城管中队以市城管局的名义行使行政处罚 权,城管中队实行双重领导、以属地管理为主的体制, 市城管局负责业务指导,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 罚权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环境管理 体系。整合职能部门、镇街城镇管理资源,加强联合执 法,对国省道、 县乡道、居民区、公共场所等强化监管, 联合拆违、联防控线、联动治超、 联手预防,营造了整 洁有序、运行顺畅的城乡环境。 (五)创新思想文化体系。针对群众思想文化方面 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我们以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 以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生活为重点,以强化先进 文化阵地为基础,不断创新思想文化体系建设,提升 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一是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 活动。深入 实施以中心城区带镇街驻地、镇街驻地带 11 社区、社区带居民的精神文明“三带联创 ”工程,形成 了以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为目标,以“ 知荣辱、重品行、 讲文明、我行动”为主要内容,以创 建文明城市、文明 镇街、文明社区、文明村庄、文明行业为主体的文明创 建工作格局。二是创建思想文化工作载体。2007 年以 来,先后投资 10 多亿元用于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在城 区建设博物馆、名人馆、超然台、体育馆、游泳馆等重点工程, 在镇街驻地全部建起了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在社区 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 服务设施,健全了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 综合文化站为骨干、社区文化服务阵地为支撑的城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此为载体,大力弘扬具有诸城 特色的孝德文化、超然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和改 革创新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先 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三是创建信息网络监管模 式。成立网络文化办公室,严格落实互联网、通信用户 实名登记制度和公安机关备案制度,加强评论员队伍 建设和管理,及时跟踪、研判、引 导网络舆情,保持了 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四是创建文化市场监管模 式。成立文化市场综合管理执法局,建立了市、镇街、 社区三级文化市场监管网络,创建信息化办公平台, 组建了 1200 余名文化市场协管员队伍,形成了以文 化执法队伍为主体,协管员队伍为基础、技术监控为 补充的城乡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实现了文化市场监管 全覆盖。 12 三、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主要成效 我们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各类 管理服务资源,增强管理服务功能,全面提高了基层 社会管理服务科学化水平。 (一)促进了城乡社会和谐稳定。城乡社会管理服 务体系的创新,进一步畅通了民意渠道,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维护了群众基本 权益。近年来,全市共收集社情民意信息 30 多万条, 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实际问题 9 万多个。通过创新公 共安全体系,建立矛盾排查调处和治安防控网络,一 些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问题解决在了基层和萌芽状 态,群众 满意度、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2010 年 全市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5300 多起,刑事案件发案在 连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比上年下降 5.6%、可防性案件 下降 14.3%。城 乡 社会和谐稳定,促 进了经济社会均 衡发展, 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城乡居民收入 稳步提升。2010 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918 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9539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 1.77:1,远远 低于全国 3.23:1 的比例。我市在潍坊市 县市区群众满意度调查中蝉联第一名。 (二)有力地保障改善了民本民生。近年来,在加 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市财政先后投入 20 多亿元开工建设了一大批社会事业项目,为改善民生 搭建了有效载体。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07 年以来,市财政投入 7.7 亿元,用于养老保险、五保供 13 养、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救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制度,安排财政资金 9960 多万元,为 15.1 万名年满 60 周岁的城乡居民发放养老金。就业服务 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2%以内, 每年新增城镇就业 1 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 2.5 万人以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13 处镇街卫 生院和 208 处农村社区卫生室全部达到省规范化标准, 新农合参合率达到 100%。2007 年以来,新型 农村合 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累计报销医药费 3.6 亿元, 先后有 763 万人次受益。人口计生工作保持了良好发 展态势。2010 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 7.85,自然增长 率为 1.84,合法生育率为 97.6%。教育事业均衡发 展。2007 年以来,累计投入 6.5 亿元,新建、改建中小 学校舍 135 所、幼儿园 101 所。生态环保能力持续增 强。在全市建设了 2 大城区污水处理厂、12 处镇街污 水处理厂和 208 处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污 水能力达到 27.4 万吨,垃圾处理做到社区集、镇运输、 市处理,实现了城乡污水垃圾处理一体化。 (三)有效地提升了城乡文明水平。开展文明创建, 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活 理念、发 展理念、思想理念逐步融入到群众生产生活 中,提升了城乡居民素质,加快了城乡文明进程。推进 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健康向上积极的 文化氛围。全市 1000 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文体活动广 14 场达到 190 处,233 个社区全部建立了标准化电子阅 览室,社区图书室藏书 140 万册,成立了 21 家文化社 团、1500 多支民间文艺团队,每年组织文体活动 1 万 多场次。我市连续两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 (四)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依托农村社区平台, 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 环境面貌,促进了居住形态的变革,农民居住加快向 社区中心村聚集融合。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农民聚合区。目前,全市农村社区 已开工建设集中居住区 58 个,建筑面积 160 万平方 米。完善路、水、电 、暖、雨 污管网等基础设施,所有社 区开通了公交车,实现了主要道路硬化、高标准绿化 和管网配套化。实施农村社区节能环保集中供暖工程, 全市已有 130 个农村社区建成启用节能环保集中供暖 设施。投 资 6 亿多元实施点线面结合的城乡造林绿化 工程,优 化了城乡绿色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到 33.5%。 (五)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创新社区组织 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 社区范围内整合社区自治组织、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 组织资源,共同参与社会管理服务,搭建起各类组织 创先争优、 发挥作用的平台。城乡党组织联建,实现了 组织联体、城乡联合、优势互补、 资 源共享、以城带乡、 共同发展。在社区范围内整合党员干部和人才资源, 解决了原来一些村级组织“选人难 ”、“用人难” 的问题, 15 拓宽了选人用人空间。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平台,找到 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群众的切入点,改进了 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工作作风,以服务凝聚了党 心、赢得了民心,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 斗力。我市连续两次被省委表彰为“ 基层党建工作先 进市”, 连续四年获得潍坊县(市、区)委 书记履行基层 党建工作责任述职第一名。 (六)切实转变了政府工作职能。创新社区管理服 务体系,有效整合了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为政府职 能转变搭建了载体,推动了政府服务职能向基层延伸, 实现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开展建立 民情台帐工作,转变了政府执政理念,拉近了政府与 群众的距离,在与群众面对面的接触中,实现了群众 对政府部门的监督,规范了政府职能行为,提高了工 作效能和服务质量,推动了法治政府、效率政府、廉洁 政府建设。 (七)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通过深化行政 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市、镇街、社区一体的行政审批体 系,实施 “开放式、一站式”服务,先后将承诺件的 32% 调整为即办件,使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时间由 8 天压缩 到 5 天, 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深入开展 企业“ 双评”、 “行风在线”、挂钩帮扶企业等活动,严查 “三乱 ”行 为, 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有效地增 强了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2010 年,全市完成地区 生产总值 457 亿元,财政总收入 51.5 亿元,地方财政 16 收入 31 亿元。县域综合竞争力列全国县级市第 35 位, 地方财政收入位列全省前五强,在潍坊市科学发展综 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第一名。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全市现已发展起汽车、食品、服装纺织、装备制造、新 兴产业五大支柱产业,2010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 现主营业务收入 1300 亿元、利税 123 亿元、利润 88 亿元;拥有 3 家上市公司;国家级品牌达到 44 件,省 级品牌 101 件,品牌拥有量位居全省县级市之首;高 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43%。城市经 济快速发展。2007 年以来,全市房地产开发面积达 862 万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高层楼宇 616 栋,建筑 面积 680 万平方米。服务经济繁荣发展。荣获全省服 务业发展先进单位,建设了国家恐龙地质公园、刘墉 栗园、潍河公园、常山民间艺术博物苑等旅游开发项 目,全市国家级旅游景区达到 5 处。现代农业加快发 展。全市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220 多家,国家 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8 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 地 88.3 万亩。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境内所有河流水质 保持优良,2010 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0.6 吨标准 煤、水耗 51.39 立方米、电耗 543 千瓦时,大大低于全 省、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完成了 COD、SO2净削减量 等刚性指标。 四、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几点体会和打算 (一)推行社区化是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总抓 手。加强 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 17 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只有在创新社 区管理服务上取得突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获 得成效。下步,我们将深入推进社区化建设,强化社区 的自治和管理服务能力,提升社区承载功能,把社区 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 同体,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创造社会管理服务的 新鲜经验。 (二)实施网格化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措施。 网格化的管理服务模式,是以社区为平台的管理方式 创新,有利于统筹整合执法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