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现代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艺术范型_第1页
1构建现代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艺术范型_第2页
1构建现代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艺术范型_第3页
1构建现代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艺术范型_第4页
1构建现代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艺术范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构建现代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艺术范型 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与小学班主任常规工作无论是从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上看 还是从主 客体关系上看 两者在表现形式、工作的创造性及教育效果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从某种 程度上讲 它们属于不同层次的研究课题。 小学班主任工作在当代知识经济和价值多元 化的社会下 要改变那种重工作态度轻工作艺术 重工作形式轻工作方法、效果 重一律 化轻个性化的传统思路 开创班主任工作的新格局 就必须树立新观念 讲究方法和艺术。 只有那些真正掌握小学生的基本特征 熟知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 具有丰富的处理 个案的经验 以及健全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的人 才能真正掌握小学班主任 工作这门艺术。正是由于他们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 并在教育的艺术性方面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 从而构建了一定的工作艺术范型 促使教育由被动转向主动 由说教转向 动情 由一元转向多元 最终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双进入一种情理交融的审美境界 小学班主任工作因此超越了传统的工作形式 由纯粹的科学工作升华为一种艺术化的创造。 一、解开艺术范型之谜 要点 小学班主任工作艺三个鲜明的特征 机智性、创造性和审 美性。 1 机智性 当代小学生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崇尚感性的物质的东 西 (2)有着较为庞杂的信息量 (3)有较强的个性化行为表现 (4)敏感而又脆弱 2 创造性 英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一书中把人分为两种 传统人与现代人 作为 一个现代小学班主任 应该具备哪些现代化素质呢? 首先 应确立两大基本观念 开放意 识和求变意识 开变意识 其次 要培养两大功能 其一是重构人与环境的关系。其二就 是协调好师生人际关系 两种关系 3 审美性 正文 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是一个多元的构成 我们这里主要从艺术范型入手来把握它。范型 顾名思义 就是范式与类型 或具有典型性的方式或类型 而艺术范型也就是具有典型性 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 小学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借助艺 术化的表现形式 创造性地通过示范、引导、启发、熏陶等方法影响和教育学生 巧妙地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启之以智、展之以美 而形成了具有审美意义的典型性的技艺类型。 因此 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范型是对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的集中概括和升华 它具有三个 鲜明的特征 机智性、创造性和审美性。机智的班主任 开拓创新的班主任 诗情画意的 班主任 都是讲究工作艺术的班主任 他们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不失时机地有效实施 已精心设计的工作计划 使小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 从而达到最优化的 教育效果。 1 机智性 教育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种机智。从广义的角度看 艺术指 的是一种技艺或技巧 即巧妙、精细、熟练地完成人们在生产、组织、意识形态等各种活 动中提出的任务。 小学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可塑性极强的孩子 是一群用新奇的眼光观 察和探索周围世界的孩子。光有兢兢业业的工作热情和态度 已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时代 需求 一个成功的班主任 应善于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当代小学生的特点 采取 灵活生动的教育方式 由常规方法上升到艺术范型 这样就可以不拘一格地发展小学生的 心智才能“ 润物细无声”地完成教育任务。那种只讲科学不讲艺术 只讲工作态度不讲 工作方法 只讲形式不讲效果的班主任 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 当代小学生生活在一个 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这一时期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新与旧、过时与适时、一元与多元的价 值取向并存 以集体主义为主流的思想和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相互交织 有时难解难分。 另一方面 当代小学生面对着一个信息量剧增的社会 加之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 正广泛而又直接地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而使小学生受教育、求知识的渠道“四通八达” 无论从获取信息的广度还是深度上看 都是以往的小学生所无法相比的。 当代小学生 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崇尚感性的物质的东西 当代小学生从一出世就开始感 受五光十色的多彩世界 接触的玩具从布娃娃到电动卡通 再发展到“机器人” 标准越 来越高 五花八门的食品、营养品也无不包装精良长期的耳濡目染怎能不在这些幼小的 心灵深处留下形象生动的感性印象?这些都从客观上发展了他们的感性知觉能力 同时也在 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对物质的初级的审美感觉。 (2)有着较为庞杂的信息量 小学生 本来对周围世界就有一种好奇心 而在各种信息渠道的“推波助澜”下 这种好奇心在当 代小学生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着。他们能跟家人大谈海洋生物 也会坐在观看篮球 比赛的父母亲身旁谈论日本的卡通“掼篮高手” 还能将各种奇形怪状的奥特曼-告诉他 们的老师和父母亲 甚至还会谈论诸如克隆技术、航天飞机、电子战争等现代科学和技术 概念。现代科技、现代文明的冲击 使当代小学生大都具有一种好问、爱动脑筋的特征。 (3)有较强的个性化行为表现 当代小学生中 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 这些学生多半在 家里被捧为“小太阳” 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观念 他们已经习惯于以“自我”为标 准来对外界进行取舍 而且大都具有一种“眼高手低”的通病。一方面他们自恃甚高 表 现为对他人的要求特别高 尤其反映在他们对老师的要求上 自认为是所谓“新新人类” 不“人云亦云” 其实是对老师的教育有一种“逆反”心理 而实际上自己的知识经验 和智能水平又都不够成熟 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常因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碰壁 或遇到自 身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而灰心丧气 情绪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可以说 当代小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表现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情绪表现出两极性“ 朝令夕改” 没有定式。 (4)敏 感而又脆弱 由于当代小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 他们耳闻目睹了诸多的新事物 使之对多变的社会环境有着较为敏锐的感觉 从而养成他们一种求异、求变、喜欢与众不 同、尝试创新的初步意识 因而对于一些刻板的传统教育程式感到厌倦、不满 尤其是对 传统型说教有强烈的反感。这种敏感性 当处在自发状态 没有理性支撑的时候 往往容 易使小学生走极端 表现为固执已见、任性倔强。譬如当受到批评时 他往往会自我辩解 或谩骂老师 或迁怒他人 遇到困难或焦虑不安时 则表现出极大的冷漠 无动于衷。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立无二的世界。 ”对于当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 诸多变化及其个性上的千差万别 小学班主任决不能熟视无睹 超越传统意味着工作的视 角应该从传统教育模式上转移到当代小学生的基本特征上 在充分了解、深刻领悟的基础 上探寻艺术化的工作方式 与此同时 在自身教育实践中不断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 更新 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 与时代俱进 全面开创面向 21 世纪的班主任工作新局面。 2 创造性 塑造小学生健康美丽的心灵 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尤其在这样一个日新月 异的当代社会 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 而人的现代化在于他的创造精神、创新意 识和创造品格 这种创造性的人才只有善于开拓创新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来。因此从这个 意义上说 作为培养现代人的教育者 首先必须具备现代化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英克尔斯 在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一书中把人分为两种 一是滞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不思变革 缺乏自信 这种人被称“传统人” 一是告别了过去 不断追求新变化 自信通过自己的 努力 可以改变环境和改善个人的处境 这种人被称为“现代人” 。 从英克尔斯关于 “现代人”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发。作为一个现代小学班主任 应该具备哪些 现代化素质呢? 首先 应确立两大基本观念 其一是开放意识。从系统论角度讲 一个 人 一个班级 一个学校 一个国家 一个地球 乃至宇宙本身 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 它们处于不同的层次 但又彼此相互关联。因此 任何系统都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统 一。现代小学班主任只有确立起全新的开放意识 才能有效地完成教育任务。 所谓开放 意识 就是指班主任不满足于已有的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经验和模式 既能在实践中进 一步完善自我 又能做到兼容并蓄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对不同意见亦能宽容大度 对 未来充满信心 理智地对待自我与他人。 其二是求变意识。托夫勒在创造一个新的文 明一书中 告诫世人要“提防自己 不要对新鲜的、令人惊异的和表面上过激的事物 过早地关闭自己的心灵” 。现代班主任置身于日新月异的多变时代 而未来社会的发展又将 以不断创新的知识经济为主要支撑 如果没有坚定的求变意识 就很难胜任现在和未来的 教育工作。同时 求变本身就意味着求新、求异 未来社会工作的主要特征应该是创造性 工作 不应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千人一面” 、枯燥无味的重复劳动。因而 求变意 识不仅要求小学班主任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教育任务 而且要使小学生在接受教育中逐步确 立创新意识。 其次 要培养两大功能 其一是重构人与环境的关系。英克尔斯认为 现 代人相信“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学会控制环境 以推行自己的目标 而不是完全被环境所 控制” 。现代人在学会控制环境中首先学会了各种技艺 并运用各种技艺来重构人与环境的 关系。人不能离开环境 环境对人具有制约性 问题是环境的制约性不应成为人的主观能 动性发挥的巨大障碍。人们应该理智地对待这种环境的制约性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由被 动制约转化为主动控制。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 既要学会理解环境 又要学会控制环境 而控制环境的主要表现就是理顺人与环境的关系。其二就是协调好师生人际关系。一名优 秀的小学班主任 常是学生心目中的崇拜者、知心朋友和信得过的“向导” 。小学班主任应 具有科学的师道精神和正确的学生观 通过民主管理班集体来增强班级管理的透明度 最 大限度地激励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 3 审美性 注入美的内涵 提升人的品格 是教育工作者应努力践行的最高目标。教育本身既是对历史的再现 对知 识的感悟 又是对现实的思考 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充电。随着人们对物质需求的相对稳定 而转向更高的精神需求时 审美的比重就会明显增加 同样 小学生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 提高。他们对传统型班主任的古板教育模式早己失去兴趣 他们的内心深处呼唤着有个性 魅力的班主任。因此对于小学班主任来说 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从生理意义上是一种劳动 的付出 而从精神的角度则会形成一种愉悦-是一种审美过程的开始。小学班主任常规工 作更多地注重基本规范 而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则更注重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性的工 作 这就使小学班主任工作带有强烈的审美性。这种具有审美意境和价值的班主任工作艺 术 是班主任工作的最高境界 是实现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最佳契机 更是班主任工作永远 追求的理想目标。 艺术与美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姐妹 小学班主任学会按照美的规律进 行创造性的工作 就会在其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把美的内涵及其形式展示并凸现出来 从 而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获得美的感受 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 说过“ 须知教育首先在于培养、磨炼一个人成为受教育者的能力。成为受教育者的能力- -这是心灵的敏感 是他们对教育者的语言细微色彩、目光、手势、微笑、思索和缄默的微 妙感受”因此 他是这样来理解教育的艺术的“ 教育者同自己的教育对象的每一次接 触都能激发他们心灵的热情。这件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 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 量便愈大 他们便在愈大的范围内复现教师自身的形象。 ”这也许是对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 的一种最好的注解。因此 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范型 就是要让班主任在从事创造性工作 时创造出美的形式 并使之成为师生共同的审美对象 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的理想境界。 2 创造性的艺术范 创造性的艺术范型 是创造性思维运用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表现 它总是在不断的自我 否定中求得经久不衰的“先进性”“ 敢为人先”是其最突出的特征。这种商战中所谓的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策略 干人所未干 想人所未想 在小学班主任工 作中既有其通用性 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这正是创造性艺术范型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 创造与艺术的融合 1 创造是人的最高本质 马克思曾经说过 “ 创造是一个很难从 人民意识中排除的观念。 ”人的社会活动一刻也不能离开创造 人类正是在不断的创造中书 写着自己的历史。正是这种伟大的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由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 走进繁华 壮丽的文明新时代 而在推进文明社会由工业化向信息化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今天 创新精 神更成为支撑整个文明大厦的擎天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说 创造不仅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动力 同时也是人的最高本质。 马克思论创造及引申 创造的最终目标是使人 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即人既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又成为自己的主人 继而成为社 会的主人 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自由的人” 。创造性的艺术范型就是要根据社会发展规律 和“美的规律” 把创造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 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受教育的全 过程中 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展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马克思的“自由 的人” 在班主任工作中 往往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工作方式 一种是创造性的工作 一种是重复性的工作。前者力主求变求新 勇于开拓创新 从而创造了一个多彩、生动 的世界 后者得过且过 守成而无所建树 习惯并满足于照搬照抄 亦步亦趋 不敢越雷 池半步 在他们看来“ 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 。两种工作的取向迥异 结果也是大相径庭。 创造性工作充满活力 从班主任到学生 从教育环境到教育内容及其方式 无不洋溢着勃 勃生机 在这种具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条件下 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都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创造性的工作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是相吻合的。而重复性工作则不思进 取 自我陶醉 走过时的传统教育模式 以致沉闷而乏味 就像“一潭死水”吞噬了生命 的活力、思维的火花 在时代前进的节奏中留下了“不和谐音” 。 时代在前进 社会在 发展 当代小学生的求异、求新意识在增强 重复性工作已不能满足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 要 他们常常抗拒传统(尤其是过时的传统) 喜欢接纳新事物 创造性的艺术范型正可以 满足他们这样的愿望和要求。 2 艺术就是一种创造 艺术 无论从其广义性看 还 是从其狭义性看 它的“生命力”或存在方式只能是创造。艺术原本就是人类在改造、协 调大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从广义上讲 社会三百六十行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创造出 来的特有的技艺 从狭义看 艺术创作 如音乐、舞蹈、绘画、文学、戏剧等 无不都是 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因此 艺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只在一“创造”上。 创造性的艺术范型作为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一种技艺 是建立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的。 创造性思维能开拓人类认识的新领域 开创人类认识的新成果 构建人类行为的新模式 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是作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 而 且还是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 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 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上 具有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因此 创造性思维具有创新性、艺术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创新性 是指这种思维具有首创性、开拓性 这是不言而喻的 艺术性 是指这种思维与 艺术创作活动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创造性思维活动又是一种开放的、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 它的发生伴随着“想象” 、 “直觉” 、 “灵感”等非逻辑、非规范的思维活动 因而 创造 性思维活动具有极大的特殊性、随机性和技巧性 带有浓厚的个性化倾向。 3 激励性的艺术范型 一块有磁性的金属 可以吸起比自身重 12 倍的重量 但是 如果你除去它的磁性 它甚至连轻如羽毛的重量都吸不起来。同样 人也有两类 一种是 有磁性的人 他们充满了自信与渴望 他知道他生来就是一个胜利者、成功者。另外一种 人 是没有磁性的人 他们充满了畏惧和怀疑。机会到来之时 他们却说“ 我可能会失 败 别人一定会耻笑我。 ”教育者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那种具有“磁性”的人。只有 具备了那种“磁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 才能顺利地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 去认 识、发现自己内心深藏的无限潜力 做心中想做的事 成为心中想成为的人。 而教育者 要培养这样的人 不能无视下述事实 一个班几十名小学生 他们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 人格智慧等诸方面总是不平衡的 客观上存在着差异 有时这种性质和水平上的巨大反差 让教育者都感到是一种心理的重压。然而这一切不能成为教育者放弃责任的理由 这是 因为 每一个小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 他们每一个人作为独一 无二的个体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每个小学生都有一种对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 要 这种需要的满足将导致他的自信 使他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茫茫人世间是有价值的 理 应得到普遍的尊重和合理的满足 每个小学生都应享有均等的机会来发展自己的智慧与潜 能。 一个 21 世纪的小学班主任 必须尊重这些事实 并由此建立相应的教育理念。其 中 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 教育者应当在承认每个学生存在价值的前提下 通过尊重、关 心、激励 唤醒每一受教育者“心中的巨人” 使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 充分张扬。这是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最大体现之一 也是激励性的艺术范型所蕴含的基 本思想内核。 一、每个人都是“金矿” 小学班主任 身为教育工作者、学生进步 成长的引路人 如果他能抛开传统观念的羁绊与束缚 以一种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的 教育对象 那么他就会惊奇地发现 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座座巨大的“金矿” 里面蕴藏 着无限的智慧、力量、爱心和热情 所有这一切 都等着他去培养、挖掘和提取。而现今 教育上的诸多失误 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教育者的迷惘 他们不知道 每一个小学生 无 论年龄上的落差多大 个性上的区别多深 他们的内心里边都有着无限大的宝库。 1“ 马太效应”的警示 “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 叫他有余。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也要 夺过来。 ”马太福音第二十章的这句名言广为流传 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 的名言。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马太效应”屡见不鲜 它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下面的实例 将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小丹是某中心小学的三好生标兵 人长得漂亮 有一双会说话的 大眼睛 能歌善舞 学习也十分出色。学校领导看着喜欢 班主任更是把她看成心腹骨干。 回到家里 她又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只要听听同学们的反映 就可以知道她得到了怎 样的优待“ 老师心里 只有她一个人 什么荣誉都给了她。三好生、三好生标兵、十佳 少年都让她一个人承包了” “出风头的总是她 我想积极一下都找不到机会” “她明明 犯了错误 老师还不许我们说她一句” 这种优生优待、差生差待的做法 在小学班级 里并不少见 这就是教育工作中的“马太效应” 。 “马太效应”使得少数学生成为“精神贵 族” 而多数学生成为班级中的“陪衬品” 、 “附庸物” 从而形成少数与多数的隔阂、分 化和对立。这种分化一旦开始 必然导致班集体的分化瓦解 而集体分化的最大恶果就是 学生最佳发展环境的丧失。这样 少数优生由于受到过度的、甚至是不恰当的表扬 变得 自负自傲、孤芳自赏 而大多数中、后进学生由于处于一种被忽视甚至被歧视的境地 而 造成心理的畸变 或不求上进 感情冷漠 或自暴自弃、甘心堕落。这是多么残忍的一幕 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的无知 摧折了多少希望之花!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胡涂 先生这首讨伐旧教育的诗中所写“ 你这胡涂的先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 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我们还要加上一句 你的不健全的偏爱和关怀 将断送多 少未来的人材!无数残酷的事实 一次又一次给教育者敲响了警钟。现实不断呼唤着小学班 主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及工作方法。 一位热心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小学特级教师在 谈及对后进生的爱心时说“ 工厂的产品可以有次品 但学校教育却不允许有次品 哪怕 是万分之一的不合格率 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意味着百分之百的损失。 “他提到了自己的独生 子” 我这个儿子从小体质就弱 我也没时间多照顾他。偶而有一次去他们学校 我在教 室外偷偷看到老师正带领大家做智力游戏。大家热情非常高 儿子也跃跃欲试想举手发言 可老师总是不叫他。我看到儿子那急切地想表现自己的样子 真希望老师也叫到他 可 是直到全班同学几乎都做过了游戏 最后才终于叫到他。我和儿子一样紧张 真希望他能 答对 也许这样的成功他一生也不会忘记。可是他却答错了。他不懂这个问题。看看儿子 含着的眼泪 我一下子想到了那些差生的父母 他们的心情可能和我此刻的心情一样。以 后 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给差生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位老 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理解了后进生 理解了后进生父母的切肤之痛。但在我们的小学课堂 中“ 被遗忘的角落”又何其之多!有的学校按考试名次排座位 考得好的学生坐中间“黄 金地段” 考得差的则只能坐在“边远地区” 有的老师对所谓“弱智生”进行“特殊照 顾” 让其一个人坐在远离大伙的角落里 上课可以不听 作业可以不做 跟班不留级- 前提是不妨碍他人 更有甚者 以惩罚教育为名把“尖子生”的手工、劳动等作业都让 “反正没有希望”的差生代劳了。教师们这样做的时候还觉得问心无愧“ 与其为他一人 白费精力做无用功 不如多关心其他有希望的同学。 ”“我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真是 对人性的极大误解与糟蹋!是对教育事业的极端不负责任! 长期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工作 一些教师的良知受到了蒙蔽 行为失去了准绳。 “万般皆下品 唯有分数高” 学生卷面 的分数成为衡量其人生价值的标准。难道一个人的价值只是体现在他考试的分数上?一个人 如果不能在考试中出人头地就注定一事无成?学校真的只是一只筛子 目标仅仅在于选拔和 淘汰?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十多亿人口中 除了那些高精尖的人才 其余众生都只是浑浑噩噩、 可有可无、毫无存在价值的人?我们应该像那位特级老师一样反躬自省 如果遭抛弃的是自 己的孩子怎么办?我们应该扪心自问 身负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和重托 我们应该向社会输 送什么样的人才?我国作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 学生的数量如此巨大 这其中百分 之一的废品对于整个国家将是多么大的损失?我们不能忘记 抛弃一名后进生 对一个班级 而言只是几十分之一或几百分之一的损失 而对一个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的损失 对整 个国家而言 更是关系到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素质的无可估量的损失!我们更应该深信 对 于有些儿童来说 即使不能成为“高层次”的人才 但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 德和丰富个性的人。问题只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发现、激励学生内在“大写的我” 。 5 暗示性的艺术范型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 要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受到影响 按照一定 的方向去行动 最好尽量少用命令的形式去提出要求。例如 有些孩子偏食 不肯吃青菜 父母就不宜用命令的方式 非叫他吃不可 可以自己先大口大口吃 并且说“这青菜烧 得真好吃” 还可以谈论青菜的营养价值高 这样孩子多半也会随着吃青菜了。这其实就 是暗示的作用。 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 它是指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 用含 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动产生影响 使其产生与暗示者相一致的结果。人的自尊 心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 它一旦得知别人想要干涉、控制自己 便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 抵制的力量 不愿就范。而暗示的过程是一种双向心理交流的过程 暗示者不明确表示用 意 用含而不露的方式影响他人 受暗示者则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由于暗示不具有 强制的特点 因此人在接受暗示时 往往影响很深。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 上 课铃响了 教室里却还闹哄哄的 这时候与其疾言厉色地去批评某些学生 不如温和而轻 声地说“ 第二组和第四组已经坐好准备上课了好的 现在绝大部分同学都坐好了。 ”不 仅不必花很多时间去整顿纪律 而且可以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在融洽的气 氛中开始上课。 班主任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可是有时候学生的心灵却似一块坚硬 的合金难以雕刻 班主任是班级同学前进的引路人 可是有时候学生却如一头脾气倔强的 牛犊任凭你绳拉鞭打也不肯往你指引的方向迈步 有时候 班主任对学生锲而不舍、强攻 硬上难收成效 而迂回前进、旁敲侧击却能收到奇效。这其中奥秘何在 让我们来领略一 下暗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妙用吧! 一、 你不能强迫别人去背诵思想 “牛不喝水强 按头” 指的是不遵循客观规律办事 不顾主体需要勉力施为 结果导致事倍功半。在班 主任的日常教育活动中 此情此景也屡见不鲜 学生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好 一些老师于 是口不择言、随意训斥 学生品行不端犯了错误 教师大发雷霆诸如此类的问题 以特 殊的方式考验着班主任究竟有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 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智。 1 栽树栽根 育人育心 某校四年级一班为了外出参观借了一辆大轿车 班主任见车比 较大就带了一班三年级小朋友同往 并把座位让给了他们。然而此举却在班内引起了轩然 大波 同学们议论纷纷 有的认为“班主任不为本班同学着想” 有的说“他们班没能耐 连车都借不着” 甚至连班干部也公然向班主任提意见“ 本不是他们借的车 有个站 地儿就不错了 来回都他们坐着 太不像话了”,“您是我们的班主任 为什么一点儿不向 着我们!” “想坐座位 就该自己借车去。 ”面对同学们狭隘自私的本位主义思想 班主任一 怒之下 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学生一顿“ 你们也太不懂道理了 怎么能这么自私”顿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学生们低下了脑袋。 转眼到了春游季节 该班又借了一辆大客车 同学们的议论很快传到班主任耳中“ 这次看老师怎么办” “总不会再让我们站着了吧 ” 班主任决定细细摸摸孩子们的思想脉搏。于是在班会上谈起春游的事 班主任故意先 描述一番车子怎么大 全班都坐着还有空余 顿了一下 说道“ 我决定这次春游咱们哪 班也不带 自己坐一辆车去。 ”话没说完 就被孩子们难以抑制的兴奋议论所打断 有的还 高兴地拍着手“ 好!好!”这时 班主任话锋一转“ 可是 咱们班借的车临时有任务 不能送大家去春游了。 ”只听班内一片叹息声“ 不过 二班也借了一辆车 他们邀请咱班 一起坐。 ”看孩子们瞪大了惊奇的眼睛 班主任不失时机引导他们讨论 二班同学明知两班 同坐一车挤 为什么还主动提出邀请 雷锋叔叔一事当前先想谁 我们在坐车问题上先想 谁 应该怎样做 教室里安静下来 孩子们陷入沉思之中 继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这 一事例生动地说明 教师以势压人的批评是不能解决孩子们的思想问题的。简单生硬的批 评训斥 至多只能改变学生的口头认识 只有从思想深处触动学生 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 思想情感乃至行为。 第一次借车风波反映出了同学们狭隘自私的真实思想 这是班主 任始料未及的 他气愤之下严厉训斥了学生。这顿训斥确也收到了效果“ 教室里鸦雀无 声”-议论平息了“ 学生低下了脑袋”-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 那么班主任就有理由满意自己的“教育效果”了(就像许多类似情景一样)-学生错误的 思想苗头被及时制止在萌芽状态了。 若不是该班主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敏锐的观察力 事情也许就到此结束了 就不会有第二次风波。由于有了上次挨批评的教训 学生这次 并没敢当面向班主任表示自己的私心 只是悄悄地议论着。因此 第二次风波事实上是班 主任有意激发出来的。当听说班主任决定本班单独坐一辆车时 孩子们情不自禁的兴奋情 绪把他们的真实思想表露无遗 他们狭隘自私的心理并未因上次的严厉批评而真正得到改 变。于是班主任改变了方式 故意“将”了学生一军 春游的车辆因故借不成了。试想一 下 班主任话音一落 同学们心头涌起的是怎样一股失望的情绪啊。此时班主任却话锋一 转说出邻班的邀请 再试想一下 同学们此刻又该是怎样的又喜又惊呢 再加上适时地引 入讨论 这一次已不要班主任再多说什么 春游的结果已可想而知了 该班学生后来不仅 主动提出与别班同学合坐一辆车 并且中队委主动去与邻班商议 故意提出本班先上车 一上车就打开自带的小马扎坐下 巧妙地把座位让给了邻班同学。 两次教育 不同的方 式 不同的效果。第一次的教育方式也许因其直截了当、立竿见影、简便易行 而成为班 主任通常采用的方式 然而其效果是不理想的。这种方式充其量只是对学生的压服 学生 慑于老师的威势 往往表面上认错服输 思想感情上却并未真正接受。学生本是天真无邪 的 他们不怕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结果却屡屡招来教师的严厉训斥 久之便学会了沉默 学会了在老师面前、大众面前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 而一转身还是去做自 己愿意做的事 难道培养这种表面驯服、言行不一的学生就是我们的初衷吗 我们在这方 面的教训可谓多矣! 第二次教育的成功之处正在于班主任不是去强行压制或纠正学生的 想法。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先人后己这样的道理连幼儿园的孩子也会讲 为什么却没有 深入四年级学生的心田 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呢 因为我们的教育往往惯于正面的说理、 灌输 却疏于春风化雨式的深入孩子心田的启发、诱导。这位班主任老师的教育艺术令人 敬佩 她巧妙地设疑 使孩子们学会了将心比心 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无需老师苦口 婆心地讲大道理 孩子们通过别人看到了自己 认识了自己 打开了对自己进行剖析和评 价的窗户 从而走出了自我中心的狭小圈子。 这则事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口服不 如心服 育人还要育心。 2 权威?参谋? 课间玩篮球时 小宁和小林争执起来 情 急之下小林夺过篮球砸向小宁的脸。上课铃响了 小宁气呼呼地说“ 等着 放学后再切 算账。 ” 班主任陈老师将这一都看在眼里。下午是学校布置的大扫除时间 他给其他同 学分配完任务后 把两人叫到了跟前。两个小家伙低着头 一副准备挨批评的神色。班主 任却笑着说“ 今天大扫除 我想让你俩包一项任务 你们看怎么样?”两人一听没有挨批 评 渐渐把头抬了起来。陈老师用充满鼓励的口气对他们说“ 老师相信你们 因为你们 都很热爱集体 一定会很好地完成任务。 ”于是分派两人去刷围墙。 劳动开始了 两个 “小对头”商量了一会儿 一个拿洗衣粉和刷子 一个提来了一桶水 一个在前面用刷子 刷 一个在后面用清水抹 很快把围墙刷干净了。劳动结束了 班主任表扬了两人 并问 他们为什么干得这么好 让他俩谈谈感受。小宁说“ 这是小林的功劳 是他回家拿的洗 衣粉和刷子。 ”小林说“ 是小宁干得好。 ”陈老师高兴地说“ 是你们俩齐心合力团结得 好。 ” 小学生之间为了一点小事起纠纷是常有的事 对这类小事 班主任管还是不管、 怎样管 体现了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有的班主任事无巨细 样样亲自过问 一 管到底 相比起来 陈老师似乎是过于放纵学生了 怎么能不弄个水落石出 谁是谁非就 算了呢?然而这其中正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前者是习惯于把学生当成受教育的 消极容器 不相信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后者却充分地尊重、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的心 灵是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事物而敞开的。 陈老师没有采取有的老师通常的做法 先来一番 看似公平的调查取证 然后扮演法官或裁判的角色 或委过于一方 或各打二十大板。事 实上 小学生间的许多纠纷 有时也如家庭纠纷一般难判是非曲直 因为有的仅仅是双方 不懂协商解决的方式。陈老师没有板着面孔批评 或干巴巴地说教 他出于对学生的了解 和信任 采取了巧妙的迂回教育策略-故作不知情地委托双方合作完成一项劳动任务 从 而既有效地解决了一对正在激化的矛盾 又不著痕迹地教育了两个小朋友要齐心合力团结 协助。那一句“老师相信你们 因为你们都很热爱集体” 充满了鼓励、期待和信任 学 生硬着头皮准备挨批评 却得到老师如此的信任和器重 都不禁急切地想要将功补过 以 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了。 “是你们齐心合力团结得好” 由衷的赞美中又饱含着深情和期望。 在这里 教师对于学生不再是“权威”或“裁判”的角色 而更像足智多谋的参谋、模范 带头的大班长、合作共事的伙伴、亲切和蔼的兄长。看似无权威的教育却显示了最大的权 威-对人的信任。 看来对于学生之间的小问题、小纠纷不是要不要管的问题 而是怎样 管的问题。优秀的班主任深知“教是为了不教” 、 “管是为了不管” 。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 的人才富有开拓精神 自尊自强 自主自信 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意识 填鸭式的硬灌无 助于培养这种具有创新精神的继往开来的人才 因此全面的素质教育必然是一种主体性教 育 必然要求承认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注重思想引导和方法指导 培 养自我教育能力 必然要求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 遵循平等原则 尊重、热爱、信任学生。 3 明人巧说暗话 一次考试时 老师发现小 A 偷偷看了同桌的试卷 然后匆匆将自 己的试题答案“60”改成了“6” 。这位老师没有当场指出其作弊行为 而是在考完以后 若无其事地在黑板上出了小 A 做错的这道题 然后请他来做 小 A 认真思考以后做对了。 老师微笑着说“ 小 A 同学现在真的会做这道题了。 ”小 A 的脸顿时红了 下课后他主动跑 到办公室 要求在试卷上的这道题旁打个“” 。 考试作弊表面上是蒙弊老师以窃取高 分 而实质上害的是自己 小学生为各种动机驱使往往对这一点认识不清。小 A 在课堂测 试中的作弊行为 老师心知肚明却并不当场揭穿 体现了教师的爱心和匠心。 “小 A 同学现 在真的会做这道题了” 在老师只是点到即止 既含蓄地批评了小 A 的错误行为 又保全 了小 A 的自尊 在小 A 听来虽然羞愧万分 但对老师的批评却无丝毫抵触情绪 他当然能 体会到老师照顾他“面子”的用心。而最可取的是 这位老师把改正错误的主动权交给了 学生 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改正了错误 这样的经历成为他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难忘的教训 却又是他继续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包袱。相比起来 那种把学生当场捉住、公之于众的做法 就过于简单 且不符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为它只是把学生当众钉在了“耻辱 柱”上 却无助于学生自觉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看来 从启发学生自觉性、促进自 我教育出发 从尊重、信任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出发 从教育效果的长效性出发 班主任应尽量避免使用简单化的、压制性的教育手段 而应多运用巧妙的暗示 它往往能 使教师的意志、愿望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因此 明人还须巧说暗活。 6 公关性的艺术范型 据估计 在一个正常的教学日中 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次数高 达 1500 次。在这种频繁的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教师的仪表形象、言谈风度、情绪情感、 行为举止时时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作为班级学生的带头人、班集体前进 的“向导” 他对班级的管理更是建立在与学生的人际交往基础上。因此班主任与学生的 人际关系 直接影响到他对班级管理的成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 入 在我们的学校中 那种传统的指令性、专断性的师生关系将越来越难以维持。教师的 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 建立在教师的能力之上 这种能力要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从而达 到充分的自我发展。因此 作为一个新时期的班主任 应致力于建设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进学生对班级各项教育活动的参与感、主人翁责任感 这势必 要求班主任不能再满足于那种整天跟在学生后面、 “高支出 低收益”的“苦口婆心”的教 育方式 而有必要学一些“公关”技巧 掌握一些与学生打交道的基本技能 以提高师生 互动的心理效能。 一、 注意你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当两个陌生人相遇时 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观察对方的衣着、谈吐、风度 以及其他容易被 观察到的一切外显行为 然后 依此对对方作一个初步的评价。尽管人们最初见面时所获 得的信息只是一个人外在的东西 但它却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起某种作用的认知构形。 因此 第一印象往往成为日后交往的基础。师生之间亦是如此。班主任在工作中 经常需 要不断接触新的班级 面对一批批新的学生 因此 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将为班 主任日后与学生交往、并且成功地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 一半 我们常说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 第一印 象一旦形成 就有一种定型效应 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左右人们的交往行为。因此 如果 在最初的交往中“ 班主任”这一角色形象扮演不佳 在不经意中留给了学生某些不良的 印象 使自己的权威形象出现缺陷 引起学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态度倾向 就会不利于师 生之间的正常交往 以致于影响班主任良好威信的树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班主任能很快 地赢得学生的好感 顺利地开展工作 而有的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一开始就不融洽 不能取得理想的工作效果的重要原因。 小李老师接任了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又要面 对一批新的学生了 开学的第一天 她一身素雅打扮 早早地来到教室 用她那娟秀的字 体 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字“祝同学们新学期取得进步” 周围还画了一丛丛鲜花和在花 丛中飞舞的一群群蜜蜂。接着 她便开始迎接她的学生们 她微笑着向他们问好 不时地 询问着他们的名字 或请学生们相互介绍。她请一些同学整理教室 打扫班级卫生包干区 上课铃响了 她准时地站在教室门口 用目光扫视了一下全班学生后 便在学生目光的注 视下落落大方地走到讲台前。她先是向同学们报以微微一笑 然后热情地向大家致以新学 期的祝贺 并告诉学生自己从今天起就是他们的班主任了。说到这里 她风趣地对学生说 “ 我们班有五十个同学 那我就算第五十一个好了 你们欢不欢迎我加入啊?”这一下 学生们都笑了 教室里原本有些紧张的气氛转眼间变得轻松柔和了许多。接着 她介绍了 班级为迎接开学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 表扬了一些关心班级、积极为班级做事的同学。同 时还列举了这个班级过去取得的不少成绩。语气、神态中充满了肯定和赞扬。最后 她请 大家谈谈新学期的打算和班级的发展目标。 下课后 同学们都觉得这个新班主任挺友善、 真诚的 有的同学在黑板上临摹着老师的字 也有的同学好奇地跑到小李老师的办公室门 口张望。 当一个班主任第一次面对学生时 就像演员登台亮相一样 如果能讲究一点形 象艺术 适当地修饰一下自己的形象 就能初步取得学生的认同 走入预定的师生交往的 轨道。小李老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什么惊人之举 却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使学生很快地产生 了好感 这正是因为小李老师善于把握自己 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合适的班主任形象的结果。 当小李老师面对陌生的学生时 对自己的仪表进行了适度的修饰。她选择了适合自己气 质的素雅大方的着装 面对学生时落落大方、从容沉稳 言谈举止端庄有礼 表情动作温 和自然 在举手投足之间恰如其分地展示出了一个班主任应有的素养。自然这种仪表形象 给学生以美好的感受 留给了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此外 在与学生的初次交往中 她 还十分注意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对学生的态度倾向。研究表明 班主任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中 是否使学生感到亲切非常重要。初次见面 学生特别敏感的是班主任的情绪变化。据国 外有关调查 班主任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中情绪的比重要占到 34 。当学生发现新班主任早 早地在教室里面带微笑地迎接自己 第一次讲话就热情地表扬好人好事 而且还很赞赏班 级过去取得的成绩时 无疑会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友好 自然学生会对教师 产生一种相敬相容的心理和态度。随之而出现的是 师生之间连起了一根感情的纽带 双 方心理上、感情上的距离缩短了 师生关系融洽了 当然教师的形象也就更具有了感染力。 由于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具有一种心理惰性 不容易改变 即使改变也要经过相当一段 时间 或经过一番人为的努力 因此有经验的班主任非常注意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 有意 识地给学生一个可亲、可敬的形象 使学生感到班主任是一个可以信赖并接近的“热心叔 叔” 、 “热心阿姨”或“知心哥哥” 、 “知心姐姐” 。行之有效的做法如 第一次见面可亲切地 称呼学生的名字 不经意地说出他的某个兴趣爱好或特点 这会使学生惊疑不止又喜不自 胜 对待低年级的学生 班主任只要随便摸摸哪个学生的头 或伸手为他整一下衣领、朝 他微笑一下 学生就会感到特别高兴。接手高年级的班 班主任要尽量放松自己的情绪 有效地利用目光接触 频频环视所有同学 再加上亲切、富有激情的开场白就能感染学生。 在这种师生双方的初次交往中 尽管班主任没有摆出一副老师的架子 但因为教师从外表 姿态到内在情感态度都展示了班主任的美好形象 把教室的氛围营造得有如一个温馨的大 家庭 因此也就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总之 学生期待班主任的是热诚、有 亲和力 那种道貌岸然、令人敬畏的“威严” 那种使人“敬而远之”的第一印象是非常 糟糕的。 2 为人师表第一表 小陈老师教育教学有一手 深得学生喜爱、领导赏识。 可是随着业务能力的发展、他逐渐成为学校的业务骨干后 小陈老师开始追求一种与众不 同的“风格” 处处显示自己的“个性” 他留起了小分头 蓄起了八字胡 平时总是手 捧一把古色古香的宜兴紫砂壶 踱着方步走在校园里 虽然不过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远 看却似一个上了年轻的小老头。后来 他甚至把茶壶带进了课堂。可是渐渐地他发现 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