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季《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核_第1页
2014年秋季《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核_第2页
2014年秋季《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核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作业考核 中国文化概论 满分 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 10分,共 40分) 1. 文化 答: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 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 郡县制 答: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征服者 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 行政区划。秦汉时期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 度。 3. 九品中正制 答: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 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 样维护的是土族的利益。 4. 中秋节 答: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 传统节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 二、简答题(每题 10分,共 40分) 1、简述“十三经” 。 答: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 书 礼 易 春秋称为“五经” 。 (2)唐代把“三 礼”(周礼 仪礼 礼记)、 “三传”(公羊传 毂梁传 左传),连同易 书 诗 称为“九经” 。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 论语 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 。宋代又将 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2. 简述“冠礼” 。 答: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 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 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3简述“五谷” 。 答:1、五谷包括火谷,悬谷,金谷,水谷,土谷! 火谷,就是我们俗称的五谷,包括玉米、小麦、 大米、小米、高粱等粮食作物。 悬谷,包括苹果、梨、柿子、李子、板栗等众多的悬挂结在树上的 水果。 金谷,包括西瓜、南瓜、豆角、葡萄、猕猴桃等藤蔓植物上的果实。 水谷,包括莲藕、海带、 菱角、海菜,还有水本身及这些水生植物。 土谷,包括白菜、萝卜、土豆等等众多的蔬菜。 2、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 ,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 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4. 唐代诗歌文学创作与科举考试有什么关系? 答: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繁荣与科举考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密切关系。唐承隋 制,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制度。在科目的设置、类别的划分、科试的内容、科场规章 等方面更加详备,更加完善,并逐渐制度化。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 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唐太宗在位期间,提倡用人以德、学识为本.唐朝的科举 每年定期举行,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土、明法、明书、明算等. 明法、明书、明算是关 于律令、文字、数学的专门科目,选择专门人才。 三、论述题(共 20分) 1. 论述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答: 从晚明开始,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已经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但毕竟仍 106没 有突破君主专制制度和宗法制度的笼罩。所以,当鸦片战争的结局带给中国丧权与屈辱的同时,在中国 人民面前展示了完全不熟悉的近代文化。尽管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华夷之辩”的观念,但这种外 来文化的先进性,终究还是会逐渐为一些人所见识。由此便产生了一些长期不易化解的矛盾与困惑。 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其基本含义是指中国文化由古代转化到近代。具体来说,是由基本封闭的, 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联系的,定孔子与儒学为一尊的,压抑个性的古代文化,转变为 开放式的,与近代民主制度相联系的,自由与兼容的,鼓励个性发展的近代文化。对于像中国这样有数 千年连续不断的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这个转化过程是相当长期和复杂的。我认为,在中国,这个由传 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的。我将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作为考察范围。 因为,我觉得这个历史时期中国人的民族觉醒经历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这一点,在学术界已有很高 程度的共识。再则,新文化运动在一些最基本的方面,为中国的现代发展开辟了道路。例如,倡导开放 的文化观念;传播科学的精神与方法;强调自由和民主的落实,并将其与个性解放紧密结合起来,等等。 可以说,中国文化基本上是沿着新文化运动开启的方向继续前进的。所以,尽管中国的文化转型仍在继 续,但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 仔细想起来,新文化运动在个性主义的问题上,有三点重要的贡献:第一,提出了对个性主义的清晰 的界定:一是必须有个人意志自由;二是必须个人承担责任。前者同一切奴隶主义划清界限;后者则同 任何自我放纵、为所欲为的自私自利者划清界限。有没有这样清晰的界定是不一样的。有了这样清晰 的界定,个性主义就有了正当的意义,除了与专制主义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除了思想极端顽固的人,就 有可能接受个性主义的观念,或采取同情的态度,或最少可以采取中立的态度。第二,明确了个人自由 与国家自由、民族自由、群体自由的关系。严复、梁启超是中国早期自由观念最重要的启蒙者和宣传 鼓动家。然而,他们两人都在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民族自由及群体自由的关系的问题上陷入困惑。 他们甚至认为,为了国家的自由,民族的自由,应当放弃和牺牲个人的自由。这显然是不对的。历史证 明了,人们都放弃了个人的自由,结果所争来的国家的自由,民族的自由,都只会成为供新的专制主义者 用来压制个人自由的最好理由和根据。所以,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明白地指出,争个人的自由,就是争 国家的自由和民族的自由,两者是根本上一致的。只有自由的人民才会创造出自由的国家;而自由的国 家,它的人民一定是自由的。第三,把个性主义,个人自由同民主制度的落实直接联系起来。认定个人 自主、自立,以及个人自由是近代民主国家的根本基础,个人不是国家的附属物,国家以保护其每个公 民的权力、利益为根本使命。所以,真实的民主制度是以个人权利的保障为基础的. 提倡个性主义,首先就要把“个人”从专制制度和宗法制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每个人都成 为自主、自立的人。由此,人民、百姓、大众不再是某种抽象物,而是由一个个真实的具体的个人组成 的社会主体。真正认识了这个社会主体,民主制度才能落到实处。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