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司法考试刑法必考要点6.14_第1页
2016年司法考试刑法必考要点6.14_第2页
2016年司法考试刑法必考要点6.14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 年司法考试刑法必考要点:抢劫罪的加重犯 第 263 条所列第 1 至第 8 项,是“加重的抢劫”或抢劫罪加重犯(包括情节加 重和结果加重)。其中特别重要的有: “入户抢劫”是指为抢劫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户” 的范围。“户”在这里是指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 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其功能特征是供他人家庭生活,其 场所特征是与外界相对隔离。根据这两个特征衡量,集体宿舍、旅店宾馆、临 时搭建工棚等一般不属于“户”。“入户”目的:为了抢劫等犯罪目的。抢 劫行为虽然发生在户内,但行为人不以实施抢劫等犯罪为目的进入他人住所, 而是在户内临时起意实施抢劫的,不属于“入户抢劫”。暴力或暴力胁迫行 为必须发生在户内。入户实施盗窃被发现,行为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 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的,若暴力发生在户内,可以认定为“入户抢劫”;若 在户外,不能认定为“入户抢劫”。 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包括两类情形:在抢劫过程中因使用暴力抢劫、压制 被害人反抗,而当场使用暴力致人重伤、死亡的,属于典型的抢劫的结果加重 犯,只需认定为抢劫一罪。为抢取财物,即以抢劫财物为目的,而预谋将被 害人杀害,抢取被害人财物的,也以抢劫的结果加重犯论处。对这种情况的处 理曾有争议,但据最高法批复,行为人为劫取财物而预谋故意杀人,或在劫取 财物过程中,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杀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例题】郑某等人多次预谋通过爆炸抢劫银行运钞车。为方便跟踪运钞车,郑 某等人于 2012 年 4 月 6 日杀害一车主,将其面包车开走(事实一)。后郑某等 人制作了爆炸装置,并多次开面包车跟踪某银行运钞车,了解运钞车到某储蓄 所收款的情况。郑某等人摸清运钞车情况后,于同年 6 月 8 日将面包车推下山 崖(事实二)。同年 6 月 11 日,郑某等人将放有爆炸装置的自行车停于储蓄所 门前。当运钞车停在该所门前押款人员下车提押款时(当时附近没有行人), 郑某遥控引爆爆炸装置,致 2 人死亡 4 人重伤(均为运钞人员),运钞车中的 230 万元人民币被劫走(事实三)。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014/二/86)关于事实一(假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抢劫致人死亡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杀害他人后立即劫取财物的情形 B.如认为抢劫致人死亡仅限于过失致人死亡,则对事实一只能认定为故意杀人 罪与盗窃罪(如否认死者占有,则成立侵占罪),实行并罚 C.事实一同时触犯故意杀人罪与抢劫罪 D.事实一虽是为抢劫运钞车服务的,但依然成立独立的犯罪,应适用“抢劫致 人死亡”的规定 【答案】ABCD 【解析】(1)事实一属于“为了劫财(面包车)而杀人(车主)后取财”的类 型,定性抢劫,成立抢劫致人死亡,A 正确。(2)事实一中杀害车主行为具有 故意杀人罪性质,该杀车主行为同时也是抢劫罪夺取财物(面包车)的暴力方 式,成立抢劫罪,C 正确。另“抢劫致人死亡”包括为取财而预谋杀人的类型, 故 C 与 A 之间不矛盾。(3)有非主流观点认为“抢劫致人死亡仅限于过失致人 死亡”,若据此“非主流观点”,事实一只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B 正确。否则不能完整评价事实一,只定故意杀人罪漏评“取财行为”;只定盗 窃罪漏评故意杀人行为。另外,若采用“死者占有否认说”,则就取财行为而 言成立侵占而非盗窃,正确。既然依据“非主流观点”将事实一评价为“故意 杀人”和“取财”两个行为,则成立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或侵占罪)两罪, 数罪并罚正确。(4)为实施 X 项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构成 Y 项犯 罪的,除 X 罪与 Y 罪存在牵连关系的外,应成立独立犯罪。郑某等为抢劫运钞 车(现钞)而抢劫面包车做犯罪工具使用,不是牵连关系,D 正确。 此题特点有二:第一,对“抢劫致人死亡”有主流和非主流观点,根据不同观 点对同一案件有不同处理结论。第二,不同处理结论(“抢劫致人死亡”与 只做考试概率高的题目,2016 司法考试免费做题,请搜索“鸭题榜”APP “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数罪并罚”),往往凸显观点的利弊优劣。换言之,争 论“抢劫致人死亡”是否应包括“故意杀人罪”,需要考虑对事实一的处理, “抢劫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数罪并罚”,哪个结论更合理?更 为实质的考虑是对案件事实的准确评价和死刑适用。评价为“抢劫致人死亡”, 突出图财害命的杀人动机,纳入抢劫致人死亡类型考虑死刑适用。评价为故意 杀人和盗窃两罪,则纳入故意杀人罪类型考虑死刑适用,取财行为则忽略不计。 (2) (2014/二/87)关于事实二的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非法占有目的包括排除意思与利用意思 B.对抢劫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应与盗窃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作相同理解 C.郑某等人在利用面包车后毁坏面包车的行为,不影响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D.郑某等人事后毁坏面包车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答案】ABCD 【解析】AB 对“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正确。C,学说上借助“利用意思”, 将盗窃、诈骗等“取得性”犯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等“毁损性”犯罪区别开来。 这种意义的“利用意思”,其作用仅为将纯粹出于毁弃目的而窃取、骗取他人 财物的行为排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