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教体结合工作的意见》_第1页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体结合工作的意见》_第2页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体结合工作的意见》_第3页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体结合工作的意见》_第4页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体结合工作的意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体结合工作的意见让体教结合有了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文件明确指出,要建立 教体结合运行机制,把运动队延伸到学校,让运动员从学校走出,逐步建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大学“一条龙”式的体教结合通道。 一、充分认识加强“体教结合”工作的意义 200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中发20028 号)中明确提出:“各类学校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把具有健康体魄作为青少年将来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基础条件”。“体 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学校体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为国家培养、造就高素 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资源而实施的重要人才培养战略, 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二、进一步明确“体教结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按照 “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义务共尽、成果共用”的原则,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 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适应现代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体育优秀后备人才。 发展目标: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现有青少年 业余体校、体育中学等专业学校和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积极开展体育特色学校(班)、体育传 统项目学校和高水平运动队的创建工作。力争通过 三、保障机制和工作措施 要开足体育课时,保证学生每天一个小时的锻炼,积极组建学生运动队,开展经常性课余锻炼和竞赛活动, 为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打好基础。各级体育、教育部门要整合资源,使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青 少年训练体系互相衔接、互相补充。根据本区域内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在项目设置、年龄结构、选材标 准和训练、竞赛机制上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要求。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创办体育特色学校(班) 各级主管部门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好项目,配好师资,重点抓好田径、篮球、足球、手球、排球、乒乓 球、棋类、跆拳道等项目的青少年训练。省、市级创新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体教结合”氛围。根据我 市各级学校体育工作的情况,建立特色学校(班)的考核评估体系。对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班)工作做出 优异成绩的单位,市体育局、教育局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扶持。加强体育特长生的招收、管理。适当放宽 体育特长生进入各级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入学、转学条件,做到每年招收体育特长生在当 年招生计划中不少于 5%的比例。市属各类师范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对于特殊体育人才,经测试可采取适 当降低文化课考试成绩要求录取入学。各级各类体育特色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 障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徐政办发2012184 号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 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 直属单位: 关于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 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关于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 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 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23 号)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体育局等部 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62 号) 精神,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切实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加快体育强 市建设进程,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义务共尽、成果共用” 的原则,以探索体教结合新模式为切入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出发点,建立健 全体教结合和运动员保障的政策体系与长效机制,切实保护运动员身心健康、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 激励广大运动员投身运动训练,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为我市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基地和世界冠 军摇篮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市体育运动学校和各 级业余体校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名校办名队、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等 创建工作,努力构建市、县(市、区)、校三级业余训练网络,创造良好的体教结合环境。到 2015 年,建立起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共管的体育运动学校及业余体校管理体制和 更加完善的体教结合模式。全市适龄运动员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 100%,市体育运动学校毕业 生升学(就业)率达 80%以上,县(市、区)业余体校学生升学率达 100%。全市 60%以上的普通中 小学开设武术课,武术成为体育中考选考项目。加快建立运动员保障体系,全市在训运动员参加意 外伤害和医疗保险覆盖率达 100%,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率达 80%以上。 二、健全业余训练体系,创新体教结合模式 (三)加强体校及业余体校建设。按照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示范学校和省级重点中等体育 职业学校的标准,规划建设一所集中等职业体育教育、青少年业余训练、文化教学、体育科研、运 动康复等功能于一体的市级体育运动学校。市及各县(市)、铜山区、贾汪区进一步改善少年儿童 业余体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 (四)积极推进市队校办。加大对棠张中学排球、郑集中学篮球、侯集中学橄榄球等市队校办品牌 项目的扶持,稳步推广“市队校办”、“市校联办”的业余训练模式。积极推进名校办名队工作, 鼓励和支持名校根据学校特点和发展需要,承办市级体育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特长,形成学校特色。 同一区域内应考虑梯队建设,形成体系。 (五)努力创建体育传统校。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工作,重点支持创建省级以上体育传统项 目学校,并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加快发展省级以上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和培养体育后备人 才学校。各地要积极创建一批本级体育传统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和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 部,逐步形成“校校有体育特色”、“生生会体育技能”的新局面。 (六)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校园足球、“武术进 校园”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健身活动、竞赛交流、科学健身指导和体质监测等服务,确保青少年 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创新和丰富课余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充分培养学生专项体育兴趣,确 保每一名学生至少掌握 2 项体育运动技能。创编、推广简明实效、易学易练的武术操,培养广大学 生武术兴趣爱好,力争到 2015 年全市 60%以上的普通中小学开设武术课,武术成为体育中考选考项 目。 (七)提升体育训练和教学水平。对实施市队校办的学校,由同级体育部门负责教练员选聘,日常 训练参赛、教育教学由同级教育部门会同学校负责。本着“按需培训、能力为主”的原则,积极开 展“千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和“千名体育教师大练武活动”,对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 育教师进行重点培训;对考试合格的体育教师,统一发放由省级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监制的专业培 训证书,并记入本人继续教育学时(学分)登记档案。 三、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 (八)推进体校共管。市、县(市、区)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实行体育、教育部门双重管理, 学校领导班子按干部管理权限,由体育、教育部门协同考察、联合选任。学校日常管理、运动员训 练比赛、教练员配备和培训等工作以体育部门为主,运动员文化教育包括教学管理、教师配备、教 师培训等以教育部门为主。市体育运动学校以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为方向,兼顾满足部分运动员报考 普通高校的需求,对拟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的学生,由市教育部门负责就近安排到普通 高中就读。市及各县(市、区)儿童业余体校运动训练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在训运动员由当地教育部 门按照就近原则,安排入学并加强管理。 (九)加强文化教育。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要求,确保所有适 龄运动员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暂不具备九年义务教育条件 的训练单位,由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协商落实确保运动员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具体方式。市体育运 动学校要根据市场需要和体育事业发展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在巩固提升运动训练和健身休闲 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探索推进武术方向、运动营养、运动保健等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具有体育特 色的有用人才;积极吸纳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联办、共建和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文化教 育质量。市运动队要有专人负责运动员文化学习工作;选招运动员必须将文化学习情况作为考核指 标,文化课成绩较差的运动员不得进入市运动队。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运动员每周文化学习时间 不少于 24 学时,每天训练时间不少于 2.5 小时。青少年体育竞赛原则上安排在周末和节假日举行, 尽可能不挤占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运动员因参加体育比赛影响文化学习的,其所在学校必须及时 安排文化教师补课。 (十)拓宽就学渠道。对参加市、县(市、区)运动队训练的优秀体育特长生,符合学校办学特色 要求的,优先推荐进入当地优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初中阶段升入高中时,对获得全国青少年 和儿童比赛单项前 3 名、集体球类项目前 6 名,获得省运会前 3 名、省年度比赛第 1 名,以及破省 运会纪录的初中阶段业余运动员(以上比赛均为奥运项目且集体项目为主力队员),经市体育和教 育行政部门共同核准后,可优先或免试进入当地三星级以上高中就读。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 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和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单独招生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市体育运动学校 毕业生;鼓励引导高职院校招收市级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生。各类职业技术学院经省教育厅批准实施 注册入学的专业,在同等条件下对市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生在注册入学时予以优先考虑。其他各类初 中起点的大专院校,对获得省及省以上比赛前三名(集体项目为主力队员)或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及 以上证书的运动员,予以优先录取。 (十一)实施双向考核。建立体教结合双向考核机制,运动员训练、比赛情况纳入文化教育学校的 考核范畴,运动员代表市、县(市、区)参加比赛取得的成绩计入相关文化教师的年度考评,运动 员学期文化考试成绩也计入相关教练员的年度考评;根据运动员学训情况的综合考核结果,确定文 化教师和教练员的绩效奖励。教育部门对长期从事青少年训练工作的体育教师在课时量计算、专业 技术职务评聘、培训学习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四、完善保障措施,做好就业安排 (十二)加强保险保障。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确保运动员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各级各 类体校要根据运动员伤病特点和运动训练、竞赛的特殊性,在保障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为所有 在训运动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校园安全保险等商业保险,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按时足额缴纳保费。 凡未办理相关保险的运动员,不得参加市级以上各类体育竞赛。 (十三)强化伤病防治。确立省级以上竞赛和省运会比赛定点医疗机构,开设救治绿色通道,并安 排现场救护。坚持科学训练,加强运动性伤病预防工作,减少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加快建立运动员 康复中心,加强伤病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体育康复机构的公共服务功能。建立省运会参 赛运动员健康体检档案,把运动性伤病防治工作纳入运动队、教练员和医务人员考核内容;并逐步 将覆盖范围扩大到市运动队所有在训运动员。 (十四)做好就业安置。将退役运动员纳入促进就业政策范围,建立健全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 体系,帮助运动员顺利实现职业转换。在同等条件下,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在体育系统事业 单位招考、教育系统招聘体育教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招聘社会公益性岗位人员时,予以优 先聘用。对登记失业的运动员,可按规定享受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 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首次通过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 度的职业(工种)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可按规定享受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五、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工作 (十五)落实政府责任。市人民政府成立徐州市体教结合和运动员文化教育及保障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市体育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定期调度 全市推进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开展情况。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 委会要充分认识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推进。要强化工 作目标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十六)形成工作合力。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公安、卫生等部门要主动关心和积极支持,各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相关政策,共同推动 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