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史志》2010年二期_第1页
《扬州史志》2010年二期_第2页
《扬州史志》2010年二期_第3页
《扬州史志》2010年二期_第4页
《扬州史志》2010年二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史纵论 胡宏同志在扬工作的点滴回忆(黄书祥) 扬州交通银行成立始末(祝志福) 合理开发利用 促进有效保护江都市保护革命遗址遗迹的一些做法(丁瑞成 戴明悦) 御档解读 从清宫扬州御档选编对史料的补遗填缺作用看其学术价值(王章涛) 清代在扬州刊刻的三部古籍巨著(魏怡勤) 同治元年金榜题名的三位进士(朱志泊) 百年奏折折射百年树人从一份清宫杨走御档探两淮中学堂(赵非) 乾隆年间发生在扬城的逸闻轶事(李全权) 史海钩沉 跌博旧时扬州民间的古老游戏(李保华) 我印象中的易君左(姚江滨) 张謇与三江营“大达”轮船码头(顾仁) 放旷疏逸 不拘世俗郑板桥的方外交(陈麟德) 一则保护革命军人婚姻的通令(雍俊) 高邮县的抗美援朝运动(杜国富) 志鉴漫笔 解决志书中流水账式记述的几点思考(赵才基) 从邗江年鉴看年鉴特色的体现(谈茜) 绿扬春秋 扬州与惠州的历史渊源(张锡元) 王渔洋官扬州(张智峰) 冬荣园及其轶事(赵荣乐) “瓦匠营巷”易名“谢家巷”的缘由(钱艺兵) 樊汊黄氏族谱 (黄炎庆) 学术天地 太谷学派形成时期的重要资料南园集 (刘向东) 扬州出土西晋砖地券(李萍) 扬州非遗 雕版印刷与扬州(王克 张华) 人物剪影 江都诗人萧畏之(闻史) 深切缅怀张建、刘振垠同志(陈浩然) 许佛心与中共早期邵伯特支(张允生) “牡丹”已成千古绿, “词典”福祉万世功记我市教育界前辈薛焕武先生(杨乐) 史志之余 咏扬州吴家大宅(吴征鎏) 与江树峰先生一席谈(徐光灿) 信息之窗 扬州市政府召开二轮修志督查推进会(侍琴) 扬州史志作者、读者、编者座谈会召开(邱振华) 清宫扬州御档选编研读取得初步成果(当宜) 宝应县召开地方志工作会议(宝志办) 胡宏同志在扬工作的点滴回忆 胡宏同志是 1959 年下半年困难时期来扬州担任地委书记工作的。多年来,通过耳濡目 染,胡宏同志处处为民、事事求实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不愧为务实为民的 典范。 实事求是树新风 胡宏同志刚来扬州的时候,当时“共产风” 、 “浮夸风” 、 “强迫命令风” 、 “干部特殊化 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五风盛行,群众大量的财产被充公,吃大锅饭,劳动效率低下。 尤其“浮夸风”特别严重,粮食产量上大放卫星。据统计资料反映,1959 年不仅不增产, 在没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减产 1.6 亿斤,1957 年 200 万亩田常收 358050 吨,1959 年只 收了 273355 吨,比 1957 年减少了 84695 吨,近 100 万人,人均减少 170 斤。但是向上面 报则夸大成 24 亿斤,从根本上讲就是“五风”造成的。譬如,要下面上报产量的时候,有 一个党委书记填表报一亩 350 斤,领导一看,怎么这么低,这位书记一转口就说写错了, 少写了“一”字,应该是 1350 斤。还有收割的时候,单用几亩地称算,大概一亩 5000 斤, 就报个总数,而实际上总共并不到 5 亿斤粮,夸大成 24 亿斤,再留种子和公粮,收粮后几 个月基本上就没有粮食了。另外,当时办的是“共产主义大食堂” ,一收割就大吃,没有计 划放开吃饭,这就使得本来已形成的粮荒危机,问题就更大。由于饥饿,当时全县生浮肿 病的人数达到十多万,人人面黄肌瘦,怨声载道。 胡宏同志面对这种情况,立即召开了相关会议,谈了当前形势,分配给兴化 3000 万斤 粮食,要求分配到人,一人一天半斤。胡宏同志强调,粮不能少,更不能缺粮,要落实有 关部门再争取 12 亿斤,让农民能闯过难关。与此同时,他对“五风”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他说, “五风”是一个最大毒害,是个大问题。这个会议的召开,在很大程度上安定了人心, 人们在看到面临困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一线希望。 1960 年底,中共中央召开 7000 人大会,着重纠正“五风”错误。为了贯彻中央会议 精神,胡宏同志组织召开会议并要求县、区、乡领导干部都参加,甚至请省委通知兴化县 委书记郭玉汉同志从山东赶回来参加会议。胡宏同志强调,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 规律,他说,这次中央十二条中规定,人民公社仍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恢复自留地,实 行“三基本” ,即全年完成基本劳动力日、完成集体的基本肥、应得的基本口粮等。认真解 决这个问题就有利于生产力发挥。胡宏同志还特别强调首先把“共产主义大食堂”停办, 群众不能再吃大锅饭,有利于节约。通过这次的学习、讨论,一方面纠正了“五风” ,特别 是不实事求是、浮夸、说谎、明明减产而报增产的不良工作作风;另一方面认真贯彻了中 央的有关政策,特别是一队核算自留地,损害群众的东西查清并设法还清,同时按原来的 分配,不能变动、不合理的方面可以民主商量等。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使生产真正发展上去,农民的生活逐步富裕了起来。 严于律己作表率 胡宏同志平时很注重学习,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困难时期,他不但自己带头勤俭 过日子,他还经常对身边的干部说, “困难时期大家都要带头渡过难关,不能违法乱纪” 。 胡宏同志善于调查研究,但是他到兴化调查研究却从不要当地领导干部陪同,始终保持着 与群众吃住在农村,临走时再和当地的领导干部交换意见,毫无“官”样。这种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为我们作了很好的表率。 干部教育重培养 胡宏同志十分重视对干部的教育问题,要求严守组织纪律,一旦发现干部有问题,就 随即派地委有关部门进行查询,直到弄清问题。同时胡宏同志对干部学习和交流工作也很 重视,他要求干部轮流到党校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地区、县里领导都要定期接受培 训。他还注重干部交流工作,有的县领导向上交流,有的则向下交流。 “文革”后,扬州地 委对部分干部分别开展了交流,当时兴化县委、县政府参加交流的就有十多名干部。这种 做法不仅有利于领导干部互相学习,而且还有利于互相监督,互相提高工作水平。 身处逆境亮气节 胡宏同志品德高尚,坚持原则,秉承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文革”开始后,他在扬 州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那时,我和有关同志把胡宏同志接到兴化一个隐蔽的地方,让他好 好吃饭休息。但是没过几天,胡宏同志就被扬州的造反派拉走了。几天后,造反派在兴化 县委会议室召开胡宏同志的“批斗会” ,过了一段时间,又在兴化中学召开了“批斗会” , 并对胡宏同志进行了游斗。胡宏同志在“文革”期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伤害,吃尽了苦 头,但是他从不怨天尤人,甚至在“社教”期间,受到极左的思潮影响,他也从不消极, 更无任何抵触情绪,真正做到了“处变不惊,遇事泰然处之” 。他自己经常说:“受党教育 多年,我们自有客观公论,一不怨组织,二不怨群众,三不怨他人” 。胡宏同志对党的赤胆 忠心,令人感叹。许多老同志都还记得“红卫兵”对胡宏同志进行的游斗,在扬州文昌阁、 在兴化中学的操场大会上对胡宏同志百般侮辱、折磨,要他交代所谓“问题” ,但是他却从 未屈打成招,显示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 (整理:贾丽琴) 扬州市政府召开二轮修志督查推进会 5 月 12 日,市政府召开二轮修志督查推进会,副市长董玉海出席会议,市方志办主任 刘训扬、市部分修志承编单位分管负责人、职能处室负责人和修志主笔参加会议。 会上,市方志办主任刘训扬介绍了目前二轮修志进展情况,参会的承编单位先后介绍 了近期二轮修志工作开展情况、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简要汇报了下一步工作 打算。 副市长董玉海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修志工作是传承历史和文明的重要工作,各方 面要充分认识修志工作的重要意义,少数进度滞后的单位虽然受到人员变动、资料缺乏等 客观因素制约,但主要还是思想上不够重视。他就下一阶段的修志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 是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做好修志工作是社会各界、各部门共同的事,需要各部门的通 力配合,各部门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增强全局意识、质量意识,重视修志工作,落 实目标责任。二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各要素都要保证到位,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分管 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三是抓好突击。从现在开始落实人员,强化力量,保证人员、条件、 经费到位;明确时间表,以七月底前按市方志办要求完成相应工作为期限,抓好过程控制。 四是协同配合。各单位要主动联系市方志办,市方志办要积极提供业务指导、进度督促等 服务,各方面协同配合,以实际行动推进二轮修志进度,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二轮修志工 作。 (侍 琴) 扬州交通银行成立始末 祝志福 1987 年春夏之际,中国人民银行在扬州召开八省、市人民银行行长座谈会,我因分管 扬州市财贸工作,应邀列席了会议。会上宣布要恢复交通银行,总部设上海。筹备组由上 海财经系统的领导干部组成,上海市政府财政厅王厅长任组长,财委副主任潘其昌任副组 长。会上明确,分行的设立以经济区划而不以行政区划。在初步拟订设立分行的城市中, 扬州也在其中,主要幅射苏北地区。 在交通银行筹备的过程中,筹备组认为原拟设立分行的城市太多,进行了大幅压缩, 将原拟设分行的苏州、无锡、常州改为设支行,归上海分行管辖,扬州不设分行,是否设 支行未定,如设支行归南京分行管辖。 我们从有关方面了解到,扬州设交通银行需由即将担任交行董事长的李祥瑞同志定夺 (李时任上海市人民银行行长,扬州人) 。我即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并建议努力争 取在扬州建交通银行,并直属上海分行。其目的:一是设立交行归上海分行管辖,可以多 争取贷款指标,以加快经济发展。二是加强与上海的经济联系,以引进技术设备,直销农 副产品,加快工农业生产发展。市委、市政府同意后决定由我负责去上海联系落实。 当时上海市市长是江泽民同志,1979 年他任机械工业部外事局长,曾回扬州家祭,我 接待过他,故与江泽民同志熟悉。江泽民同志听了扬州的汇报后表示支持,随即打电话给 李祥瑞,让我直接去找李。此后我多次去上海联系此事,李祥瑞同志开始说他还没有上任, 情况不了解,待上任后再说。后来去找他,他说建立支行可以,但要属南京分行管辖。因 此,1988 年 2 月,我又去上海找江泽民市长汇报,我给江泽民同志写了封信,请他在信上 批示,他随即批写“请李祥瑞同志支持、帮助解决。 ”我再次找李祥瑞同志转交了江市长的 批示,他表示再研究。 隔了一段时间,从交行传来内部信息,最近分、支行设立方案就要拍板定案,要我迅 速到上海找李祥瑞同志落实。此时正下着大雪,我于当天下午冒雪去上海。第二天找到李 祥瑞同志,他仍未明确表态。中午席间对我说:“我们王总经理已去南京,同江苏省研究 落实分、支行的设置,你今天就去南京找王副总和省政府落实扬州建交行事宜。 ”我当时考 虑到驾驶员从扬州冒大雪开到上海(那时尚未有高速)已经很累了,天仍在下雪,为了安 全起见,即提出请他们派车,并配两个驾驶员轮流开,以保证雪天安全行驶。他派了两个 驾驶员开车将我送至南京。此时,市委书记曹鸿鸣正在省里开会,我向他汇报了情况,又 分别找了交行王副总经理,省政府副秘书长施汉平,省人行行长马志飞,他们都表示已经 研究过了,同意扬州建立交行,但归南京分行管辖。如果要归上海分行管辖,要省长点头。 曹鸿鸣同志随即带我们去找陈焕友省长汇报,并说明上海市长江泽民同志支持扬州交行属 上海管辖,陈省长表示同意扬州交行直属上海分行。为此事我先后七次去上海,任务总算 得以落实。 扬州交通银行于 1988 年 4 月正式建立。由于直属上海分行管辖,干部、员工的待遇均 享受上海的标准,经常参与培训,业务水平、管理能力迅速提高,各项制度非常规范。贷 款指标也比较多(当时远远大于扬州其他银行) ,对扬州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在回 想起来,扬州交通银行的建立,要感谢江泽民同志的支持。 合理开发利用 促进有效保护 江都市保护革命遗址遗迹的一些做法 丁瑞成 戴明悦 江都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拥有众多宝贵的革命历史遗产。多年来,在对革命遗 址遗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江都市坚持以“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为指导 方针,在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和利用方面深度挖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做了一些工作: 一、强化主动管理意识,全面普查革命遗址遗迹 江都市委党史办本着“意识要超前,工作要主动”的认识,早在 2001 年就对江都 境内的遗址遗迹进行了调查摸底,并汇编成册。江都共有主要革命遗址遗迹 22 处,其中名 人故居 1 处,烈士陵园 4 处,纪念碑 11 座,遗址旧址 2 处,著名烈士墓 4 座。在调查摸底 的同时,发现江都的革命遗址遗迹保存现状不容乐观,有部分遗址遗迹面临着保护艰难、 开发利用不足的困境。其中一些由于常年失修,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一些与当地的经济建 设产生利益冲突,处境艰难;还有相当多的遗址遗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教育后 人的作用。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保护意识落弱,对遗址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二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遗址遗迹保护,在旧房改造、招商引资、 土地开发等经济活动中,容易发生毁坏、拆除遗址遗迹的现象。三是管理权限不清。有部 分革命遗址遗迹的产权和管理权归一些部门和单位或私人所有,这就造成对遗址遗迹难以 做到科学有效的统筹管理。四是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很多遗址遗迹由于年代 久远,自然风化,亟需修缮,却往往因为资金难以落实而一拖再拖,结果导致更大的损毁。 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抢救保护革命遗址遗迹 1.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保护措施 做好遗址遗迹的保护,光有一腔热情还不够,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保护方式是 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对此,江都市采取挂牌保护、原址保护、迁址保护、集中保护 等多种形式对不同遗址遗迹进行分类保护。针对部分革命遗址遗迹因自然风化和缺少维护 造成的破损,市委党史办积极联系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避免造成 更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三江营纪念碑位于大桥沿江地区,由于江堤塌方等自然因素,碑 身面临损毁危险,江都市委党史办多次与当地政府联系,提出维修建议,由镇政府出资对 其进行修复加固;位于塘头的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曾被挪作他用,场馆设施变动较大, 破损严重,我们与乡政府共同研究,提出整改意见和修缮方案,由当地政府对这一革命遗 址遗迹进行修缮、复原,并采取了挂牌保护,派专人看管的措施;塘头乡政府办公地点在 搬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所在地塘头姊妹楼后,特地组织人力、物力对其进行修复工作, 使其部分还原历史原貌。 2.协助做好搬迁工作,恢复遗址遗迹原貌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革命遗址遗迹成了政府部门办公场所或居民住房,这增加 了遗址遗迹的损坏风险,也给管理、开发和利用带来很大的难度。如许晓轩故居曾作为居 民住房使用,塘头姊妹楼一度成为政府办公场所。在江都市委党史办的积极呼吁和协调下, 各地相继对住户进行妥善安置转移,政府部门一律迁出,目前占用遗址遗迹现象在江都市 已得到根本改观,所有革命遗址遗迹都已做到专地专用,专人看管。 3.开展重大纪念活动,促进遗址遗迹的保护 利用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纪念活动,促进政府对遗址遗迹的修缮、维护。为纪 念郭村保卫战胜利 60 周年,郭村镇政府筹资 180 万元,重建、扩建了郭村保卫战纪念馆和 纪念碑。邀请当年参加战斗的新四军老战士及其亲属和省、扬州市领导等参加纪念活动。 这样既提高了革命遗址遗迹的利用价值,又使这些场所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修缮。在纪念 苏中战役暨邵伯保卫战胜利 60 周年活动中,邵伯镇政府出资 6 万余元,修缮邵伯保卫战纪 念馆。省委和扬州市委领导专程到江都参加纪念活动。此外,江都党史部门还多方入手, 积极争取各界支持,尤其重视社会力量在遗址遗迹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纪念场所, 如大桥革命纪念馆、吴桥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建立,许晓轩故居的修复开放,郭村保卫战革 命烈士陵园的重建扩建等,都是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捐赠下得以实现。 三、增强科学发展理念,开发利用革命遗址遗迹 1.将遗址遗迹保护寓于城市建设之中 在保护遗址遗迹与老城区危旧房屋改造中,江都市将保护与改造统一规划,使遗 址遗迹在保持原有面貌的基础上重新焕发生机。许晓轩故居所在地江都市解放路一带如今 已发展成商业街区,周边高楼林立,商铺繁荣,而故居也原样坐落其中,对外开放未受到 任何影响。这是因为在开发之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开展城市建设,不 能毁坏革命遗址遗迹,宁可放弃一部分经济利益,也要保证革命遗址遗迹良好的保护空间。 江都大桥在沿江开发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三江营遗址正处于沿江开发地带,经济发展 前景不容小视,但大桥镇党委、政府不受眼前利益的趋使,多方筹措资金,对遗址进行修 缮保护,在此基础上,还投资 100 余万元新建大桥革命纪念馆,进一步放大遗址遗迹社会 影响力和教育功用。 2.深入挖掘革命史料,放大遗址遗迹功用 每一处革命遗址遗迹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深入挖掘革命史料,不 仅能汲取更多的精神财富,而且能够更好地起到提升江都形象,服务江都经济的作用。在 修复许晓轩故居的工程中,江都市委党史办与市有关单位和部门组成资料征集小组,冒着 酷暑赶赴无锡、重庆、贵州等地,征集到大量的实物、图片、文字资料,最终将征集到的 一百多幅珍贵照片和 10 多件遗物陈列于故居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冲,国务院 侨办原主任郭东坡等领导人和知名人士先后来此参观视察。江石溪纪念碑亭是为纪念著名 爱国人士江石溪所建,自建成以来,累计接待瞻仰者数十万人次;市委党史办还协助市烈 士陵园纪念馆在原有资料基础上,多方征集,增设了“抗日救亡先驱江上青烈士事迹”史 料版面,为革命遗址遗迹充实了新的内容,增加了新的历史内涵。 3.弘扬革命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大力保护革命遗址遗迹,就是要弘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传统,以革命的精神激 励人,以先驱的事迹教育人。江都市委党史办先后整理出版了激励永远 、 革命烈士传 、 永恒的怀念等爱国主义教育书籍,并无偿赠与全市各中小学校。烈士陵园、许晓轩故 居还与扬州电视台合作,拍摄了反映许晓轩英勇事迹的专题片又是石榴花开时 ,并制作 成光盘,赠送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将烈士的事迹发扬光大,让烈士的精神激励更多人。江 都市还利用清明节、 “五四”青年节和“七一”党的生日等节日,组织中小学生、优秀青年 和新党员到许晓轩故居、烈士陵园等地赡养革命先烈的遗迹,学习他们为党为国为人民英 勇牺牲的革命精神,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青年一代为党的事业为社会主义建 设奋斗终身。 从清宫扬州御档选编对史料的 补遗填缺作用看其学术价值 王章涛 清宫扬州御档选编 (以下简称选编 )选印 5 图、242 件档案。就清代扬州 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利、科场及有关重要人物等情况,有翔实且鲜为人知的 实录,精萃而包罗万象,足资研究和应用。有些对现有史料,起着重要的补遗填缺作用, 极富学术价值。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项目及感兴趣的问题,论述如下: 一、阮元档案对传世文献资料有补遗填缺的作用 该编收有直接涉及阮元的档案 24 件,约占十分之一,比例最高,一见阮元在乾嘉 道三朝的实力地位,二见选家卓识。将此 24 件档案与笔者著阮元年谱 (该谱将张鉴等 撰雷塘庵主弟子记内容校勘后,尽收其内。 )对照,发现阮元年谱失收 6 件;其余 的内容皆相同,但署时有别:完全一致的 7 件,月份同日期稍异的 7 件,署月份而未署日 期的 4 件。但就资料的品级而言,该编所收是最顶级的,补入阮元年谱 ,增色无限。 失收者,其一(该编有关阮元的第 9 件,依次类推,下同)为遵旨拟选阮元等 六十本诗文册谨缮清单恭呈钦定 ,嘉庆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所收皆大臣、名臣的诗文册, 如王杰、纪昀、彭元瑞、金士松、吴省钦、翁方纲等。阮元以学礼学义说一篇入选。 经考,此篇揅经室集未收,为阮元佚文。其二(第 10 件)为上谕阮元调补礼部右侍 郎等人事事 ,嘉庆三年七月十七日。今复核清代职官年表部院汉侍郎年表有相同记 载,增一左证。其三(第 16 件)为晓谕阮元辞官及云梯关一带疏浚事 ,嘉庆十一年十 月二十九日。其四(第 17 件)为奏为遵旨派候补道李奕畴带医士即赴扬州验明阮元患病 属实事 ,嘉庆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其五(第 18 件)为奏为遵旨派候补道李奕畴带医 士赴扬州验看阮元病势据实复奏事 ,嘉庆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其六(第 19 件)为呈 阮元新旧医方清单 ,嘉庆十一年。 其中第 16 件、17 件、18 件、19 件等 4 件档案对阮元年谱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而透析其内容,窥探到官场上的险恶和皇权的专制强度及当时所涉时代背景,极富学术价 值,在此有必要略析原委。先参见第 15 件上谕阮元署理福建巡抚等人事事 ,嘉庆十一 年十月十四日。此件, 阮元年谱有相同记载,系时为十月二十日,迟 6 天,是驿站传递 行程时差,当属正常。上谕中强调“福建巡抚员缺,亦属紧要” 。事出有因,阮元在浙江巡 抚任上已委派水师著名将领李长庚统领闽浙水师,合两省数镇水师联合国剿安南(今越南) 及蔡牵、朱濆等帮海盗。阮元领导有方,设定战略战术有效;李长庚执行得力、指挥正确。 尤其是阮元力排众议和干扰,支持李长庚,即将取得全胜。惜嘉庆十年(1805)闰六月十 五日,阮元父故世,按礼制守孝三年,故辞官回乡。在这节骨眼上,阮元的离任,使李长 庚遭受闽浙总督玉德等地方大员的钳制和刁难,非但未能全歼海盗,反以李长庚阵亡的代 价惨遭失败。东南沿海海盗十分猖獗,以十大武功自诩的乾隆帝也因未除此患而烦恼。待 到嘉庆帝登基,海盗变本加厉,掠扰沿海商民。幸阮元上任方有渐将平息的形势,遗憾的 是因阮元离任,玉德失职、枉法,待到嘉庆十一年(1806)十月,东南沿海局势紧张。嘉 庆帝不顾阮元守孝在家的礼制,打破常规,命阮元出任福建巡抚,指望他全歼海盗。阮元 可能耽心与阿林保等疆吏难以合作,恰巧染有湿疾,借题以病辞。 阮元是嘉庆帝仰仗的重臣,他深知以病辞显然不以国事为重,会遭到嘉庆帝的不 满。从第 16 件档案中,获知阮元请两江总督铁保附奏的札文,已表示虽不出任巡抚,但 “请照金革无避之礼” ,赴闽浙担任剿灭海盗或赴陕帮办军务事。 “无避”语出自礼 记曾子问:“子夏问曰:三年之丧卒哭,金革之事无辟也,礼与? ”意思说人遭父 母之丧,三年守孝为礼;但国家发生战争,君王命令你参加征战,应服从,无辞避之理。 阮元处在两只指头拉,三只指头推的两难状况。嘉庆帝见到阮元札后,认为不出任巡抚, “以事权不属之人前往从戎,有何裨益,且伊指阮元 即系病躯,亦难资其督。饬此时竟 无庸令其赴闽” 。照说事情到了这一步也该终结。谁料嘉庆帝怀疑阮元装病,命“铁保遴选 亲信道府大员带同医士,前往阮元家中诊视伊所患系何病证。若阮元竟有捏病推诿情 事,即应据实参奏,勿稍徇隐,即速具奏” 。该谕旨尚有另事书后,上见“即速具奏”是增 添上的,可见事关重大。由生疑到命要员查验,可见嘉庆帝何等情绪化,又何等不信任大 臣;反之,又证东南沿海战事又何等需要阮元指挥。 接着参阅第 17 件、第 18 件档案,知上谕发自嘉庆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仅隔 7 天,奉到谕令的铁保即于十一月初六日,选派候补道李弈畴携带淮安医生杨曙堂行抵扬州, 面见阮元,仔细查看病情,检索出历次所服煎药、丸药及洗药处方 20 余笺。随后由杨医生 把脉视诊。查得脾湿所致,草拟“调中益气汤”加减医治。阮元面对实为审查官的李弈畴, 称道:对皇上派员诊视,感激涕零。惟有加紧医治,早日痊愈,待明秋守孝期毕,将驰赴 朝廷,求赏差使。并表白深受皇恩,不数年间升至巡抚,如捏造装病推诿,实属昧良负恩。 先是铁保在派员赴扬的初六日上奏时,就有夹片陈明此情,言及待查实立即奏报。十二日, 御览后硃批:览,钦此。二十日,铁保就李弈畴的汇报,据实上奏。审查到此该画上句号, 然而料想不到的是,第 19 件档案内容,竟是替阮元治病时,淮安杨曙堂开的新处方一笺, 另有旧处方三笺。今日看来这种做法有些过分而显得滑稽。由此及见封建社会管网缜密, 监督森严。但从中却获得阮元一件重要的个人信息,即嘉庆十一年,甚至稍前,他就患上 了严重的脚气病,兼之脾湿气虚,困扰他一生,晚年发展到足跛腿瘸。 稍感遗憾的是,该编有关阮元的多为上谕,而未收阮元、王念孙、王引之、朱士 彦等扬州籍名臣的奏章和扬州地方政府官员的附片。如阮元有关严禁鸦片、防患、打击外 国侵略者、搜寻进呈“四库未收书”等奏章,王念孙弹劾权臣、巨贪和坤的奏章,等等。 这主要受篇幅限制,估计今已搜检到的数千件有关清代扬州的历史档案中,极有可能包涵 这类名臣奏章的档案。 阮元年谱卷首刊印的阮元奏筹捕土盗情形析 ,则为笔者从台 湾故宫博物院搜求来的,说明彼处亦珍藏大量清廷档案,能有机会征求到,则是珠联璧合 的美事。而待刊的数千件档案能早日刊刻行世,更是学术界和有关方面企盼的。 二、扬州设局修改曲剧事 选编辑入三件有关此事的奏章:奏为遵旨酌拟查办戏曲章程事 (乾隆四十 六年三月初二日) 、 奏为恭录勘办剧本进呈御览事(乾隆四十六年四月初九日) 、 奏为因 查办违碍剧本过当,奉旨申饬谢恩事 (乾隆四十六年六月初一日) 。凡事皆有缘起,扬州 设局修改曲剧事,事出有因。清代,北京和扬州分别是北、南两大戏曲中心。扬州凭藉地 处长江、运河交汇点,为漕、盐、河三大政之中心,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康熙、乾隆两 帝又多次巡幸江南,因迎送銮驾,在扬州“华祝迎恩”景区内的草河两岸排列档子,奏乐 演戏;在平时,官商蓄养戏班有迎来送往官商之责,更多的是自己消闲享乐;这频繁而隆 重的戏曲演出,促使扬州成为南方戏曲中心。 北南两中心各领风骚,而扬州更胜一筹处,在于中国戏曲史上有两件大事发生在 扬州。一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开始,四大徽班陆续进京,经过融汇其他剧种的唱腔进 而演变、创造成京剧,开创戏剧的新纪元。而若干徽班是在扬州深造、整合、演习、检验, 经过扬州人的精心打造后进京的。二是乾隆四十四年至四十七年(1779-1782)间,两淮巡 盐御史伊龄阿奉旨在扬州设局修改曲剧,历经伊龄阿并图明阿两任,凡四年竣事。此次修 改,除两淮巡盐御史搜罗各家词曲外,另有苏州织造衙门监督全德进呈词曲,聘制曲名家 黄文旸、李经为总校,共删编校勘了 1100 多种曲目,在扬州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戏曲 纲目和提要的曲海 。此事即三件奏章所涉之事。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 5 载:“乾隆丁酉(四十二年,1777) ,巡盐御史伊龄阿奉 旨于扬州设局修改曲剧,历经图思阿各本皆误,当为图明阿 并伊公两任,凡四年事竣。 总校黄文旸、李经;分校凌廷堪、程枚、陈治、荆汝为;”另对相关人各有简介,惟 就凌廷堪、黄文旸有较详细的介绍。但对设局修改曲剧的原委未著一言。笔者在拙著凌 廷堪传中论道:“修改曲剧,实际上是修四库全书的附属工作,固然是清廷为删改、 销毁违碍文字而作,但客观上起到搜集、整理、保存中国戏曲资料的作用。 ”此说并非空穴 来风,据凌廷堪自叙:“乾隆庚子四十五年,1780 冬,两淮巡盐御史长白伊公 龄阿,奉 旨删改古今杂剧、传奇之违碍者。次年,属余襄其事,客扬州者岁余。 ”(手钞诸经跋 校礼堂文集卷 30)凌廷堪弟子张其锦撰凌次仲廷堪字 先生年谱乾隆四十六年 (1781)谱中有相同记载,并写到:“二月初一日,应鹾使伊公之聘。 ”任分校,使凌廷堪 有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及求学问友的机会,最终成为与阮元、焦循相砥砺的扬州学派三巨头 之一。现略说这三件档案,可肯定前述不诬。 图明阿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初二日奏章中叙及数事:一是本年正月,伊 龄阿将删改抽掣的精忠传等 5 种进呈,于二月二十九日奉到硃批:“此事不必行之过 当,交图明阿、全德等妥为之。 ”二是又有全德送来之曲,重复者俱经核实剔除,所存戏曲 计 284 种,正督查。三是悉心体会去年十一月内上谕,明确“凡系明季国清 初之事,有 关涉本朝字句,及南宋与金朝剧本扮演失实者,皆当遵旨酌拟删改抽掣,另缮清本,仍将 粘签之原本,一并进呈,恭候钦定。 ”四是全德送来 120 种,已据分别粘签抽掣改正,似俱 妥协。仍留心复勘,代为进呈。五是例禁之剧目并一切荒诞秽杂,毫无情理之戏曲均当随 见随毁,以杜滋蔓流传。此奏,硃批有“此亦正人心之一端,但不可过于滋扰” 。 图明阿奉到前奏硃批回复,于四月初九日上奏,此奏大段内容是前奏的重申,及 表达对嘉庆帝批示的重视。后半部分则禀报加谨查勘,斟酌删改抽掣的情况:一是图明阿 查得金雀记等 9 种和全德转来鸣凤记1 种;二是图明阿查得千金记等 10 种和 全德移来种玉记等 10 种。俱复加酌核,缮写清本,同原本粘签,恭呈御览。 该年闰五月十二日,图明阿奉大军机大臣传谕,仍纠缠于“世俗流传曲本内有南 宋与金朝关涉,或本朝新事新编词曲,扮演过当,以至失实,无识之徒或转以剧本为真, 殊有关系” 。令其查察妥办。又批评“图明阿竟于两淮盐政署,驻地扬州 设局,将各种流 传曲本尽行删改进呈,未免稍涉张皇。又如此装潢,致滋糜费。不动声色,妥协 办理” 。图明阿奉到此谕,即于六月初一日上奏,表示通知全德,一体遵行。并稍作解释道: “上年原设之局,因附近运司衙门有闲房数间,即委员带缮写人等,在内查办。今钦奉谕 旨,各种流传曲本不必一例查办。将来应行删改抽掣之剧已属无多,更不应仍存此局,迹 涉张皇,现已即日撤去。 ” 有关扬州设局修改曲剧事的上谕、奏章之文档决不止这三件,待刊的数千件中肯 定有更丰富的内容,可供充实。现今通观图明阿的三件奏章,也足以确认清廷整理曲剧本 的目的,是查删、销毁有违政体的曲剧本或其中情节和语言,并篡改宋、金和明末清初时 期所谓诋毁、污蔑满族统治者的话语。其用心昭然若揭,却遮遮掩掩,反倒成了欲盖弥彰。 但通过这三件奏章,从中获知那段真实的历史背景,填补了扬州政治史、戏曲史上一段不 可少缺的史实。 三、从汪中哀盐船文系时的考证,看清宫御档的权威性 选编辑入两篇有关盐船失火的档案:奏报盐船失火情形事 (乾隆三十六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 、 奏报停泊仪征县黄泥滩江口盐船失火延烧事 (乾隆四十九年八月二十 五日) 。盐船航行途中,失火情况极少,即便有火灾,多以单体事故,仅毁一船而已。而史 料记载盐船在仪征失火,往往形成大面积过火,毁船无数。原因乃仪征设有盐引批验所, 所有西上盐船必须停泊在此,经批验后方能出扬州地界。停泊的盐船皆一艘挨着一艘,为 防风浪袭击,又相互用缆绳牵连,以求稳固。每当遇到某船失火,兼及沿江丛生的大片芦 苇等易燃物,更助火势,殃及无数盐船,死伤船民无数。汪中曾目睹此灾情,写下千古绝 唱的哀盐船文 ,著名学者、文学家杭士骏特意为此篇佳作撰序,有“采遗制于大招 , 激哀音于变徵,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矣”的称赞。 哀盐船文起笔单刀直入,即交待“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 坏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 。汪中此文写得极好,毋庸置疑,但就交待的时间却 引起大学者陈垣的怀疑,陈垣认为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无乙卯日。据道光仪征县志祥 异门:“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沙漫洲火,焚盐船六十余只。 ”嘉庆扬州府 志事略门亦载此事,虽未书某日,但署明为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事,与道光仪征县 志所载同。则汪中文中所述年与日皆误。但是汪中是当事人,又是以治学严谨,撰文严 格认真著称的扬州学派中的学者兼文学家;嘉庆扬州府志未署具体的日子, 道光仪征 县志刊刻行世已是道光三十年(1850)事,距事发时隔近 80 年,记时是否可靠,都未得 最具说服力的验证。 今见两淮巡盐御史李质颖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二月二十九日奏章,使我们 知道发生火灾的原委和准确的日期。李质颖奏道:他自京返任,十二月二十一日行至甘泉 县境时,接到仪征批验所大使许执中禀报:十二月十九日戌刻(晚 7 时至 9 时) ,仪征县沙 漫洲江边盐船失火。李质颖闻报立即驰往事故现场,见地方文武员弁率领兵役一时并至, 竭力补救,方能熄灭。将失火时间说得很清楚,从中也打探到大火已烧了两日,尚未扑灭。 该奏章的明示,一切疑窦顿消,发生火灾的时间, 道光仪征县志所载属实,可见该志的 顾问阮元、主纂刘文淇,皆是扬州学派人物,一为领袖、一为晚期中坚分子,他们以严谨 的治学态度,查询了有关档案,保证了准确性。至于汪中文中之误,可能出在传抄者及刻 印时的笔误。 该奏章不但以第一手史料解决了汪中千古奇文的系时问题,更有价值的是下文, 即汇报善后处理情况,相应的火警真相也浮出水面,使这一史实有一足资佐证的文献资料。 汇报内容:一是委派署泰州运判严东飞赴仪征会同署淮南监掣同知张世骏,共同查勘火灾, 将查勘结果汇总于盐运使郑大进,拟成报告。 二是火灾的具体情况:“该洲沙漫洲 三面环江,为空重盐船聚集之处。十二月 十九日,东南风甚大,船只难以开行,悉倚洲停泊,因风急浪涌,各船锚缆桩橛互相联结, 惟期坚固,以御风涛。是日有民载柴船一只,亦因风大难行,傍田朝盛盐船住泊。初更 晚 7 时至 9 时,与上合时分,柴船失火,适值大风之时,火焰猛烈,邻船篷板一时齐著。 各船当仓猝之际,彼此交结,急切不能撑移,火藉风威,势如席卷。该大使暨问武员弁督 率兵役,将未烧各船斩断锚缆,方得解开。被烧船六十三只,余俱无恙。其起火之柴船, 质讯埠头暨在事救火人等,咸称我等前来奔救时,见盐船火焰甚炽,柴船泊在大船梢傍, 业已烧至八九,因大船阻隔,无路可救,顷刻人船俱烬,实不知是何处人。其田朝盛船户 亦已烧毙。 ” 三是侦察有无挟嫌纵火情事。曾传讯同时被烧船户到案,彼等俱系受害者,决不 会隐瞒纵火者,有关起火缘由如前述,请免置议。 四是检查各船损失情况。将桅封印簿逐一查对,共 65100 引,俱系完纳课项,有 合法手续运发各口岸之盐,请照例补运,以济民食。其各船引目除救存外,共焚失 12983 道,亦请循例咨部立案,谨将焚失盐数并商名引目造册,出具印结呈送。烧毙者现以殓埋, 受伤者给予抚恤金,不致流离失所。 五是针对淮南批验所大使许执中不能先事防范,致令焚毁多船,虽据查在场补救, 究属疏防,应请交部议处。 这段史实得到证实和弥补。至于汪中文说坏船 130 艘,焚及溺死 1400 人,与奏章 中所说烧船 63 艘,虽说法不一致,尚无大矛盾。汪中说是“坏” ,奏章报“烧毁”而未报 受火损坏而未毁船,虽有瞒报之嫌,大体相符。关键处是奏章未报焚及溺死的人数,实有 隐瞒的用心,清廷似乎也并不关注此事,亦见视民命如草芥。 时隔 13 年,即乾隆四十九年(1784) ,仪征江口黄泥滩又发生更大的盐船火灾。 该年八月十七日辰刻(上午 7 时至 9 时) ,此地有小绳条子船舶于滩边江面,因煮饭失火, 殃及各盐船。八月十八日,两淮巡盐御史全德获知淮南监掣同知陈洪绪的禀报,方知上述 情况。全德立即查办,于八月二十五日上奏泊江盐船被火延烧事折 。此折内容:一是八 月十七日辰时盐船失火,淮南监掣同知陈洪绪率同知事程廷镜并地方文武官弁极力补救, 至申刻(下午 3 时至 5 时)方熄。二是火灾情况:先是小船失火,延烧唐廷恒等盐船,经 兵役在岸上用斧将各缆砍断有幸得逃脱,其余共烧毁盐船 90 艘,船上引目等要件皆抢出, 惟有陈杰、贺尔杰二船内引目焚毁。所幸事发于白天,人口俱无伤损,惟起火小船人船俱 焚,故不知姓名和来历,经严查并无纵火的用心。三是陈洪绪查明被毁盐包实计 57464 引, 陈杰等二船被毁引目计 1227 道。全德查明被火引盐俱系各商完纳课银,仰恳圣恩,与淹消 一例,准许各商买盐补运;被毁引目照例报部备案。四是对涉事盐官的处理意见:“除批 验所大使纵翼,六年俸满,循例调验公出外,其淮南监掣同知陈洪绪、委管子盐知事程廷 镜虽当即前往扑救,但未能先事预防,应请旨交部议处。 ”五是汇报泊江盐船尚有 97 艘, 共装盐 79800 余引,催令风顺即开航。并将存垣盐 17000 余引,亦令各商速装船开行。 此次盐船火灾事, 嘉庆扬州府志未收。此件档案揭示了湮没二百余年的火灾真 相。此档仅是清官扬州御档选编中的一件奏章,就反映出清乾隆年间发生在扬州的一 件历史事件,包含着相当的学术容量,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的研究,提供了 足资采用的资料。可见清官扬州御档选编所收皆值得深入研究,倘若那数千件档案全 部出现,会让研究者得到无法想象的惊喜。 清代在扬州刊刻的三部古籍巨著 魏怡勤 扬州的刻书印刷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据可考的唐、宋以至元、明各朝代均有不 同程度的发展。到了清代,随着盐商的崛起,经济的繁荣,扬州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 和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其间,与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书籍刻印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轰 动朝野的全唐诗 、 佩文韵府和全唐文三部古籍巨著分别于康熙、嘉庆年间在扬 州刊刻而成。笔者以最近出版的清宫扬州御档选编中有关奏折为线索,借助已出版的 其他档案文献,简述三部巨著在扬州的刊刻过程,了解有关君臣及地方官员等为此付出的 艰辛以及期间的逸闻轶事。 一 康熙四十四年(1705)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兼任两淮巡盐御史曹寅在扬 州创办了一个大规模的编校出版机构“扬州诗局” ,其任务是奉旨校刻全唐诗 。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一部汇集唐朝诗歌的集子。全书共九百卷,目录十 二卷,共收唐、五代诗近五万首,作者两千多人。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比较全面 地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 扬州诗局就设在扬州天宁寺里面。康熙四十四年的三月十九日, “上发全唐诗 一部,命江宁织造曹寅校刊,以翰林彭定求等九人分校。 ”曹寅奉旨后,即积极着手筹备, 全身心地扑在了校刻全唐诗的工作上,从康熙四十四年(1705)以后至次年期间,曹 寅所上的奏折很多内容与刊刻全唐诗有关。次年四月十六日,玄烨御制全唐诗序 写成颁发,补刻诗序,冠于书前。曹寅校刊全唐诗时精益求精,创造了中国古代雕版 印刷上以“软字精校精刻”见长的“康版”风格,把中国雕版印刷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也成为康乾时期独特的文化标志。 据史料称,曹寅要把扬州诗局设在天宁寺里,是因为天宁寺内就驻有巡盐御史的 行署,属于两淮巡盐御史的房产,而且十多年前孔尚任曾住在天宁寺东廊待漏馆,扬州诗 局设在天宁寺,既不用出去另外找房子,也便于管理,有利于提高校刊全唐诗的质量, 加快校刊全唐诗的速度。 另就开刻时间而言,此前的专家学者形成了一致的认识。据清宫扬州御档选编 载,曹寅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月初一日折云:“恭蒙谕旨刊刻全唐诗集 ,命词臣 彭定求等九员校刊。臣寅已行文,期于五月初一日天宁寺开局” (清宫扬州御档选编 第一册二十页)依此,可以看出,五月初一日,天宁寺开刊刻全唐诗书局,但校刊工 作并未完全开展。另从其他档案资料中可以看到,编校词臣是陆续到位的。先是,闰四月 下旬庶吉士俞梅首抵寅署,旋侍讲彭定求,编修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鋐、徐树 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等九人亦续至。 “又闰四月二十三日有翰林院庶吉士臣俞梅赴臣 寅衙门,口传上谕,命臣俞梅就近校刊全唐诗集 。 ”七月初一日折云:“奉旨校刊全 唐诗 ,翰林彭定求等九员俱于五月内到齐,惟汪士鋐尚未到。 ”这就是说,五月一日开局 时,仅俞梅一人到局;彭定求等陆续于五月内到任;汪士鋐七月一日仍未到局。曹寅于康 熙四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的奏折:“校刊全唐诗,现今镂刻已成者,臣先将唐太宗及高、 岑、王、孟肆家刷印,装潢一样贰部进呈。其纸张之厚薄,本头之高下,伏候钦定,俾臣 知所遵行。尚有现在装潢数十家,容臣赴京恭谢天恩,赍捧进呈御览。 ”康熙帝朱批:“知 道了。样本都改过发回。 ”全唐诗大规模的刊印工作自此开始,扬州诗局进入刊刻工作 的高峰期实际上是在康熙四十四年十月以后。 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曹寅多次上奏康熙,请示刊刻事宜。康熙四十五年 (1706)二月二十八日的奏折说:“又诗局翰林官等,校修唐诗,今年可以竣事。 ”到了七 月初一奏折:“遵旨校刊全唐诗集,目下刊刻只剩五百余页,大约本月内可以刻完,八月 内校对错字毕,即可全本进呈。共计有十二套,除春间所进二套外,又校对得六套,谨装 订进呈御览,伏求圣训俯鉴错误,指示臣等,使得刊改归正,以成一代之书。再,众翰林 同臣公具一折,敬求御制诗序,阐奖唐贤,昭垂万世,使间气英灵,永传不朽。臣等草形 蚁质,亦获挂名其间,已列衔具公本叩求。 ”康熙帝朱批:“刻的书甚好,等细细看完序文, 完时即打发去。 ”至此, 全唐诗的校刻工作已接近尾声。康熙四十五年九月十五日奏折: “今有刻对完全唐诗九十套,进呈御览。其余俱已刻完,月内对完,即行刷印进呈,合并 奏闻。 ” 进全唐诗表说:“于康熙四十五年十月初一日书成,谨装潢成帙,进呈圣览 者。 ”康熙四十六年(1707)四月十六日,康熙御制全唐诗序写成颁发,补刻诗序,冠 式书前。 全唐诗的刊印工作即全部结束。今本全唐诗九百卷计九千八百十四页,除 去先前所试刻少部分外,平均每月刊刻在一千页以上,这个速度在雕版印刷时代是相当快 的。 从奏折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全唐诗异常重视写刻质量。曹寅上奏康熙时说: “臣细计书写之人,一样笔迹者甚是难得,仅择其相近者,令其习成一家,再为缮写,因 此迟误,一年之间恐不能竣工。 ”当时正流行软字精刻风尚,曹寅于康熙四十四年七月专门 召集文人训练名手缮写和雕刻全唐诗 , 全唐诗字体借鉴欧体、赵体风格,秀丽、俊 逸且九百卷前后字体几近一致,因为字体风格独特、印刷精美、校勘谨严,也为其成为清 代雕版史上的典范之作奠定基础。 二 佩文韵府是康熙帝非常重视且亲自参与编撰的一部类书,是大型词藻典故辞 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其中,清康熙五十年 扬州诗局刻本,由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康熙四十三年(1704) 开始编写,康熙五十年(1711 年)编纂完成后在扬州刻印,康熙五十二年(1713)工竣。 由于佩文韵府.刻书字体多是软字楷书,写刻精工,体现了康熙精刻本的特点,世称 “康版” 。 佩文韵府的初次刊刻任务是由武英殿承担的。康熙御制佩文韵府序称: “随于十二月开局武英殿,集翰林诸臣合并详勘,逐日进览,旋付梓人。于五十年十月全 书告成,共一百零六卷,一万八千余页。 ”前后历时近八年,实非易事。刻一部书之所以要 这么长的时间,主要是因为佩文韵府的校勘任务很重,康熙又要抽空逐页审阅,故旷 日持久。 为了更好地昭示自己的文治武功,让天下人都明了皇上稽古右文,玄烨又于康熙 五十一年(1712)三月命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等于扬州开刻 佩文韵府 。之所以把刊刻地定在扬州,恐与曹寅曾在扬州校刻全唐诗 ,所刻书令康 熙十分满意有关。曹寅康熙五十一年(1712)四月初三日奏折称:“佩文韵府已于三 月十七日开工刊刻。 ”此则奏折十分清楚地表明了佩文韵府在扬州开刻的准确日期。 至于刊竣的日期,我们可以从档案书籍中找到答案。据清宫扬州御档选编载, 李煦在“奏为御颁佩文韵府在扬州刊刻公竣装箱进呈等请旨事”一折中称:“窃臣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