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_第1页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_第2页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_第3页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 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 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 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 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 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 最后一年即 2000 年,和“十五” 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 2000 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 增减持平处理, 经济增长方面按 7考虑,物价方面按 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按此 测算 2000 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 11890 亿元,比 1999 年预算增长 10, 绝对额增加 1000 多亿元。 关于 2000 年财政支出,按照 1999 年全国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例 14.0测算,2000 年全国财政支出将 达到 13350 亿元, 比 1999 年预算增长 10.1,绝对额增加 1200 多亿元。2000 年支出与 1999 年同比 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 年中央财政赤字为 1660 亿元,比 1999 年扩大 157 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 (1 )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 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 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 ,是规范政府分配行 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 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 末期以至 “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 为增税的时机。(3 )财政体制。1994 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 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 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4)经济增 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 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 测中的 3的价格方案考虑, “十五”的 GDP 现价增长速度为 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 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 年 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 19150 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 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 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 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 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 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 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 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持续提高, 2000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 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 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 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 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2.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 存在。 3.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很低,1998 年也 只有 12.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 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 GDP 的比重在 25以上。所以, 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 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 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 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 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4.1998 年和 1999 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 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 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 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 4.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 技术扩张的 5.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 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 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 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 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 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 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6.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 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 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 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 1999 年国 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 ”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 计划增长 7,各年分别为 106480 亿元、 117130 亿元、128840 亿元、141720 亿元和 155900 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 1999 年增幅不变,利率 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 1810 亿元、1990 亿元、2190 亿元、2410 亿元 和 2650 亿元,合计将达 11000 亿元,超过“九五” 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 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 亿元、3800 亿元、3800 亿元、3500 亿元和 3500 亿 元, 累计近 19000 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 3800 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 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 “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 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 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1.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 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 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 差距很大(大概低 20 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 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 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 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 的到来。 2.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 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 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 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 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 “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3.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 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 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 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4.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 WTO, 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 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 近期不加入 WTO,21 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 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 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 期间 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 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二、21 世纪初期的财政政策建议 第一种建议认为,考虑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的协调衔接,近期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有以下八个方面: 1.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反周期”宏观调控方针。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使中国经济运行基于“自然节律” 的周期 波动趋于明显,因此财政政策作为市场经济下“间接调控” 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势必要更加自觉和坚定不 移地在目前所处的经济运行低谷阶段,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合,作扩张性的“反周期” 调控操作。只要经 济景气还未回升到(并相对稳定到)接近中位的水准,市场预期还未普遍由看淡转为看旺,扩张政策调节 的取向就不能改变,并要审时度势保持调控措施必要的力度,掌握好各方面具体措施的优化组合。 压力。2.酌情对积极的扩张财政政策在实施重点和操作方面作出微调。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和优化经济结构 的通盘考虑,近期的投资重点,应向兴办基本农田水利、防治环境污染、建设一般民用住宅等方面适当调 整并更为收拢。同时,针对现实问题,加大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严防挪用,加快资金到位速度,并 努力改进工程设计,提高施工质量,以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财政职能应在退出“越位”和填补“缺位” 两个方向上作出积极调整和探索。随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的进一 步转变和调整,财政应在一般竞争性的生产建设领域“淡出” ,其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的职能,需要更加强调和重视,摆到更靠前的序位上。 4.“费改税”渐入快车道。以“清费规税 ”为重点的政府财力整合,代表了现阶段财政政策的一个必然导向。 这也意味着对政府行为的规范约束和对“既得利益” 的调整,将随之进入更深入、更具体的阶段。 5.改革的深化将引出进一步的机制磨合过程。财政政策是服务于发展和改革的,目前既需要作出不同寻常 的短期调节,又需要掌握中长期的总体机制转换、协调与配套。财政体系自身走出困境的“振兴” ,也有待 经济发展、市场成熟过程中财力状况的改善和政府财力运作的规范化。 6.新调控方式与手段的探索将成为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财政政策需进入市场经济“ 间接调控为主”的轨道, 因而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可行的间接调控新方式。1998 年在以财政贴息支持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已经 破题,而今后经济生活中的客观需要将推动这种探索向更宽广的政策性投融资领域扩展。 7.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行。现实生活正在呼唤财政收支管理的进一步严密化和与市场经济国际惯 例的接轨。从财政政策指导上看,今后必将强化对收入、支出、转移支付的各个环节与相关领域的管理, 使之严密和规范。 8.进一步推进统一市场和企业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实现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的既定方向和动态过程。随相关措施的贯彻落实,我国统一市场的规范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的条件也将进一步走向成熟。 第二种建议认为,在我们看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积极效应的同时,还要对其下一步发展 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前瞻性分析。 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适度,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研究。这是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的。从中长 期看,我们必须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严格控制并逐步缩小财政赤字和发债规模。要对国内外经 济形势和国内的物价走势、国债资金使用效果及还本付息等进行密切监测,早作应对。俄罗斯等国因财政 赤字和债务规模过大而引发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的教训,我们要很好研究,以兴利除弊,未雨绸缪。 2.要把激活消费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而不宜简单地再靠政府投资推动。从投资和消费对经 济增长作用的特点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只有消费需 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的和持久的拉动力量。因此,今后要逐步把拉动经济增长的立足点转到引导刺激消费 上来,要修改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限制消费的税费等政策,制定鼓励和引导消费的税费政策。有计划地把 工作重点放在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和引导形成新的消费热点,进而带动民间投资上。 3.要注意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措施的协调与配合。因此必须发挥政策要素的组合效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 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主要手段,首先必须相协调、相配合,要继续适度加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 展消费信贷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以充分发挥两个政策工具的作用和效力。 4.要研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要特别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更多地采取通过财 政贴息和为高新技术贷款提供担保等间接手段,用较小的投入去启动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这样做, 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且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使中央和地方形 成合力,但地方财政必须做到收支平衡。 第三种建议认为,对“十五”财政的测算,要按照坏、中、好的经济大环境做三个方案。具体测算如下: 方案一:整个“十五”时期仍未走出经济低谷,需最大限度运用财政扩张政策。 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