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与美学习课件_第1页
护士与美学习课件_第2页
护士与美学习课件_第3页
护士与美学习课件_第4页
护士与美学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护士与美第一节普通美学基础人都有爱美的天性,凡是热爱生活的人,总要表现出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总是希望自己能以最完美的外在表现展示在世人面前。人在一生中总是在追求着美,创造着美,因而也就诞生了美学来研究美的有关概念和理论。美学作为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科学,它的产生离不开美,离不开人们审美实践的积累,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发展。护理专业学生应掌握一些美学只是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自己成为适应护理学科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变化的护理人才。一、美的起源与构成美是一种非自然现象,审美是人类的一种特权。鲁迅曾说:美为人而存在。也就是说,美总是与人类、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要探究美的产生,也只能从它与人类、人类社会的关系中去寻找答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二是审美主体,即审美者。二者构成审美活动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一)人类的社会实践创造了审美客体1.劳动实践创造了具有形式美的工具 人类主要的社会实践是劳动,劳动工具的使用是人与猿相区别的标志。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只是一些天然的石块和树棍。随着劳动活动的深入,人们产生了改进工具的愿望,而每一次改进工具的活动,客观上都在进行着工具美的创造。在“北京人”时期,人们使用的石器还十分原始,往往只是将砾石稍加敲击修制,使其呈现薄刃或呈尖状器。因此,这时的劳动工具并为定型,也无具体用法的分工。而到了“河套人”和“周口店”时代,部分石器中已经出现了各种刮削器,并开始有健康的分类和比较固定的形状。到了“山顶洞人”时期,由于磨制和钻孔技术的应用,时期就更趋复杂化、多样化,也更整齐、规则和定型了。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了异常规整均匀、晶莹、可爱的玉铲,那已经是象征权力的“权杖”了。事实证明,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而带来的劳动效益的提高,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普遍的概念:凡是形状规则、结构匀称、外表光华锋利的工具,不仅使用起来顺手,看起来也顺延,预示原始的物质产品劳动工具的美就逐渐形成了。2.劳动实践使生产动作、过程艺术化 劳动实践使整个生产过程、劳动动作由过去单纯的功利目的演变为同时具有审美目的。如爱斯基摩人为了捕捉海报,就假装海豹的样子,模仿海豹的动作,昂起头悄悄地向海豹爬去,待接近时再发起攻击,这样的狩猎方式捕获率较高。狩猎者模拟的这些动作,再现狩猎过程,创作了一种原始舞蹈。通过学习、操练、回忆、模拟物质生产活动,误导即能向其他成员传授狩猎技术,又可娱乐部落成员,协调、组织、集中原始人类的群体生活。北美洲的原始人甚至认为,一场野牛舞,哪怕只是在帐篷里进行的,也同样可以强迫野牛跑到猎人的狩猎圈中。这些原始艺术在当时本身就是作为劳动过程的一部分来进行的。3.劳动实践使劳动产品审美化 原始居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各类产品,如房屋、陶器等,最初纯粹是为了实用。人们为了挡风避雨,最早是栖身洞穴,后来用石块、树皮、木头、茅草搭盖窝棚,逐步发展成了如鸟翼般的飞檐式宫殿,审美的程度得到加强。各类陶器本是为盛放各种物品而制作的,后来在上面竟增添了不少出于美观考虑的图案花纹,精美的彩陶就出现了。在河南仰韶文化和西安的半坡文化遗址中,陶器的造型、纹饰、图案异常丰富,有动植物花纹、几何图形,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美的魅力。正是长期的劳动实践促成了劳动产品由单纯的实用性到适用于审美相结合的转变。(二)人类社会实践创造了审美主体1.劳动实践改造了人自身的自然素质 在争取生存的漫长实践中,人的手越来越灵活自由,能不断地获得新的技巧以制造石器、骨器的工具。与此同时,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工具语言,也因劳动需要而产生了。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的大脑就变成了人的大脑。据有关资料记载:类人猿的脑容量为350650毫升,正在形成中的人(如我国的北京猿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075毫升,而完全形成的人(包括现代人)脑容量已经达到1400毫升。人脑与猿脑不仅有量的区别,更有质的不同:猿脑没有思维推理能力,而人脑是思维的器官,能产生意识,具有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功能。2.劳动实践养成了人的美感能力 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仅培养了原始人在头脑中预先构成某种图形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基本的形式感。如原始人在对石器的加工钻孔中,发展了对圆的感觉;在磨制石器中发展了对光滑、匀称的感觉;彩陶的制作,发展了对色彩的感觉;石器与铁器的使用、制作,发展了原址人的质地感、整体感、节奏感。各种基本的形式感正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经代代相传、文化积淀,形式感已经内化为人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结构与功能。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人类正是凭借着这种感受美和评价美的能力,才开始步入什么殿堂的。综上所述,无论是审美客体,还是审美主体,都源于人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二、美的本质与特征对美的本质与特性的理解,直接制约着人们的审美活动。因此,弄清美的本质与特性,不仅关系到美学理论的发展,关系到美的欣赏与创造,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与人生的进一步美化。(一)美的本质德国美学家歌德曾说:美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从风景名胜到衣着打扮,从鸟语花香到乐于助人,生活中处处可见美的踪影。在各种美的事物背后,有没有一种决定其美与不美的内在特质?美的本质,即“美是什么”的问题,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探究的课题,是美学理论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也是解决其它美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但是探讨美的本质却有着许多的困难,首先从美的客体上看,美的现象的多样性掩盖了其本质的共同性。美的现象是无限丰富、无限复杂、无限多样的;日月星辰、高山流水、花草树木、走兽飞禽、诗文戏曲、琴棋书画,乃至人的行为、表情、语言、动作美无处不在,而其形态、用途和发展规律又千差万别,要概括出所有美的事物的共同本质,就十分困难了。其次,从审美主体上看,对美的主观感受的差异性,掩盖着美的本质的共同性。对于科学认识来说,主观条件不起什么作用,它所反映的是自然物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固有属性。美感认识则不同,它在反映外界的过程中,主观条件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同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不同文化修养的人,由于各人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的不同,对客观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感受。这种差异使得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成为理论难题。1.历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美是什么?”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提出来了。关于美的本质有多种观点,这些观点对美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暴露了明显的弱点和缺陷。柏拉图认为具体事物的美,如美的姑娘、美的竖琴、美的汤罐、美的母马等,应与“美”本身区分开来。他在逐一否定了当时流行的一系列说法如“美在恰当”、“美是有用”、“美是有益”、“美是视觉的快感”等之后,感到要给“美”下一个定义实属不易,而不得不叹息:“美是难的。”古代的美学观点主要有柏拉图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休谟和康德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旧唯物主义观点等。综合起来,可以分为客观美论、主观美论、主客观统一论。(1)客观美论:主张美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现象。客观美论认为美在于事物本身,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美是事物的一种什么样的属性呢?有人认为是形式的“比例和谐”;有人认为是形体的感性特征:“小”、“光滑”、“色彩”、“鲜明”。我国美学界的代表人物蔡仪就认为“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这事物本身,不在于我们的意识作用。”客观论坚持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美在自然和社会本身,有其合理之处。但他们在解释客观对象何以成为美的问题上,却遇到了难题。因为“比例和谐”不都是美的,如苍蝇、蚊子并不能带给人美感。这种观点的致命弱点是离开了审美主体的社会实践来谈美,孤立地去考察审美客体自身的某种审美属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偏见,很难科学地解决美的本质问题。(2)主观美论:主张美不在物,在心、在精神。主观美论认为美是审美者将自己的爱憎加到审美客体上去的结果。在我国主张主观美论的人不多,代表人物吕荧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在西方,却有很多美学家持这种观点。英国哲学家休谟明确地说过:“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19世纪末意大利美学家克罗奇干脆主张:美是心灵的创造。这种理论重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重视人的感情、区委在审美中的作用,这是客观美论的不足之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一例。但主观美论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的,它割裂主观与客观的内在联系,否认美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用美感代替美,用审美意识代替美的事物及其属性。事实上我们不可能离开对象的性质来作出美丑的判断。(3)主客观统一论:主张美在主客观的关系。主客观统一论认为美既不在心,也不在物,而在心物之间,即主客观的统一。法国18世纪美学家狄德罗为美在主客观同一论提供了理论线索。他认为美产生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德国美学家歌德与席勒都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他们认为,判断一个事物美不美,不但取决于事物本身的属性,而且也包含着人们的主观评价与感受。美产生于主客观的相互作用。我国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先生曾举了一首苏东坡的小诗来说明,“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的美既不在主观(人的手指),也不在客观(琴),而是人作用于琴的结果。这一学说为探讨美的本质,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角度。它对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及其关系的探讨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正是在对这派理论的批判上形成的,也吸取了其中许多有益的成分。但美在主客观统一说虽然表面上不偏不倚,实质上仍终归与客观精神或主观精神,最终滑向唯心主义。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观点 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写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探讨美的本质开辟了最有希望的途径。在手稿中他提出了两个著名的观点。(1)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于美离不开人,因而美的本质也离不开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决定了美的本质。人总是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显现出来,使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它自身的对象化。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其本质力量包括:自然的本质力量。人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是他的自然禀赋和能力,是他的情欲和需要。这是人的自然基础。如人有灵巧的双手、发达的大脑、能表达的语言器官,就有了生产劳动、社会交际的基础。精神的本质力量。人之所以为人,还在于他能不断地超越自然、动物乃至于超越自己,从自然的动物生活上升到人的社会生活,即而上升到理想自由生活。这是因为人有心灵和意识,具有思维力量、意志力量和情感力量。这些精神力量既是自觉的,能让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什么以及在干什么,有是有目的的,使人能按照客观规律有计划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也是富有创造性的,能使人在改造客观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自然所没有的东西。人的知识修养、文化素质、人格力量,以及爱好、趣味和审美能力都属于精神的本质力量。我们这样来理解“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比较容易:人都有爱美的本能,要选择和确定爱的对象,并把自己爱的感情倾注到对象中去,这就产生了爱情。同样,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也在自然中选择对象、发现对象,把自己的全部本质力量灌注进去,使对象活起来,得以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这就叫“对象化”。这些对象就像一面镜子“对着我们光辉灿烂地放射出我们的本质”(马克思),见物如睹己。好比我们穿衣服,不仅为保暖遮身,同时还在表现自我的气质;我们布置房间,不仅是安排桌、椅、橱柜,而且也表现了自我的修养和情趣;我们赏花,不仅为色香姿韵,更为因花联想、借花寓意、用花明志、以花言情,当主体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审美属性之间能实行对象化的时候,美就产生了。美是对象的自然属性和主体的心理条件的有机统一,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客观存在的美,如果没有人去欣赏与判断,它们本身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只有有了人类的鉴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美,将客观的事物和主观的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才有了美。一方面主体的主观目的、计划方案在对象中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客体被改造,符合人的主观目的。(2)美的规律:列宁说:“规律是本质的现象”,分析规律是对美的本质的揭示。马克思作了这样的阐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这里所说的“任何物种的尺度”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也就是事物的“真”,这种规律,人们只能认识和掌握,不能任意摆布。这里的“内在的尺度”就是指人的主观目的性。人的生产劳动总有一定的目的,总是为了使对象产生对自身有利、有益的变化,这就是广泛意义的“善”。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必须准确地把握这种目的性,并千方百计地把它体现在自己实践对象中,从而使自己的“善”不断在劳动中得到实现,成为对象化了的“善”。让庄稼茁壮成长,是为了获得丰收;让房屋平地而起,是为了安居乐业这种真与善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基本内容”。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如能把自己掌握真与实现善的本质力量,通过具体而又光辉的形象在对象中显示出来,那就产生了美。通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符合规律的活动,以对象的宜人的形式和特征而表现的状貌,外观。也就是说,美的规律的实质,是客观世界的必然性与人的自由创造才能在实践中的统一。是把自己掌握的“真”与实现“善”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观对象,使其反映人的智慧、才能和灵巧,并在情感上得到愉悦。总之,美的本质是社会属性于自然属性的有机统一,同样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并通过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特征与状貌。(二)美的特征 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是一个真与善相统一的,能够激起人们感情愉悦的感性形象。1.美的客观社会性 美的客观社会性是指审美对象具有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美的属性,包括美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美的自然属性:美的自然是形式美的物质载体和形式因素,主要指美的事物的物理属性及外部特征,如线、形、体、色、光、声、质地等及其构成关系。美是客观物质性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它总是独立存在的。例如一幅画,一处风景。美不论存在于哪个领域,都不能脱离自然物质属性,如音乐的美离不开声调,绘画的美离不开色彩,文学的美离不开语言。在自然美的领域, 山水总是有声有色、有形有体的客观存在,雄秀西南的峨眉山和娇秀浙江的西湖,由于其自然够精的客观要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审美特征。在社会美的领域里,从人类制造和使用的第一把石器的原始劳动到今天利用电脑网络进行的现代劳动,其中形态各异的石器、弓箭、陶器、青铜器、铁器、漆器、瓷器,以及现代的各种精密器具,他们都是客观的物质存在,都在以感性的光辉展示着美。在艺术美的领域里,艺术家的各种创造都确定在一定物质材料的形式之中,如清明上河图,红楼梦等,已经创造就已经舞台化到画纸、铅字等材料上。一件事物的美,它的客观物质属性是不可缺少的条件,离不开可观的物质性。(2)美的社会属性:主要之美的事物在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它体现了美的事物与人们生活实践的内在联系。美作为客观物质存在,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每一个客观的物质在没有同人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就不能表现出它的美,所以又是社会存在,因而必然具有社会属性。从原始歌舞到今天的芭蕾、交响乐,从原始先民的插挂鸟羽兽骨到今天的佩戴金银首饰,美的变化无不依赖于人类社会,它所经历的变化,都深深打上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印记。词章华美,、气度雍容、风格典雅的大赋在汉代曾盛极一时,但到南北朝却走向了衰微,律诗绝句起源于当代,即被年内成为文学载体的主宰,而到了宋代却又被称作“长短句”的词所替代,接替宋词成为我国文学高峰的十元代的散曲和杂剧,但到了明清却有让位于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白话小说。 自然的美也有社会属性。自然美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社会实践赋予的,也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人在远古,自然美与它的直接功利性质连在一起,原始人只对狩猎的动物和采集的植物感兴趣,原始艺术多以此为题材,山花野草尚不是欣赏对象。后来随着人类实践的深入,人们发现自然除了物质功利之外,还可以作为休息、娱乐、游戏的对象,这是怡情山水才成了时尚,山水诗、山水画才开始兴盛。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美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美是人自由的、能动的创造活动的结果。用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丰富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人们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社会功利性和普遍的社会性。美是客观的社会存在,而不是客观的自然存在。2.具体形象性 美是能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事物,没有了感性的形象,也就没有了审美。形象是多层次的立体结构,不仅有形式,而且有内容,内容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美的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在自然领域、在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美,都表现为一定的具体形象。离开了形象,美也就无所依傍了。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管受到的,如泰山的美在于它的高峻雄伟,熊猫的美在于它的憨态可掬。但是,单纯的形式,并不能把握美的基本特征,如红色,孤立起来看,无所谓美与不美,但是赋予其内容之后,就有了美的含义。如红色的国旗,红色的玫瑰花。人们欣赏美,总是首先被对象的线条、色彩、节奏、韵律等实施因素所打动,并体验到其中的情感意蕴,激起种种审美感受。雷锋的美在于他的助人品格。形象性是构成美的前提,所以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美的生命在于显现”,“它只能在形象中显出”。但有了形象并不等于就有了美,只有那些赏心悦目的、引人向上的具体形象才是美的。3.感染愉悦性 美的感染性是指美的事物所具有的吸引人、激励人、愉悦人的特性,是指美的事物能够引起审美主体的感情波动获思绪变迁的特性。美的感染性是美本身固有的特点,它不单纯表现在内容上,也不单纯表现在形式上,而是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体现出来。任何一个审美对象,都能激发人的感情,有一种能感染人、愉悦人、令人喜爱的特征。美既然是具体的形象的,它就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在情感上产生某种激动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满足,而不是作用于人的理智。美的感染性的基本表现为主体情感与美的事物的合二为一,具体表现形态有三种:移情:是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感受、情思、心虚、意志等融会到美的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之中,是审美对象也仿佛染上了主观色彩。如杭州玉泉山鱼乐园的楹联:“鱼乐人亦乐,泉清人共清。”共鸣: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形成了协调关系,审美主体因为有和生活艺术人物或作者类似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在审美中情感体验达到高涨状态,达到了感情相通、心心相印的程度。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听到戏文里的杜丽娘抒发心声,由于同为封建闺阁之女,遭际类似、心境抑郁而不禁慨叹泪注。升华:是指在审美欣赏中,审美主体借助联想将自己对审美对象感知的表象进行扩充和增补,形成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感受,从而使感官上的快感升华为精神上的愉悦。在抗日战争时,一首的岳飞的“满江红”感动了无数有良知的中国人,他们从词中铿锵的音韵、奔放有力的诗句中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召唤,为此,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慷慨赴死,为国捐躯。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移情、共鸣、升华三种方式并非截然分明,而是相辅相成。美的感染性正是三种方式的结合中表现出来,在具体的欣赏活动中有各有侧重。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用爱情来比喻过美的感染性和美的愉悦性。他说:“美的事物在人们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我们喜爱的人一样。由此可见,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4.美的社会功利性 美的社会功利性是指美的事物具有某种对人类有益的实用价值的特征,是愚昧的社会内容相联系的内在属性,从表面上看,美是超功利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面对一个美的事物,往往不做自觉地功利考虑,蔡元培先生说:“马牛,人之所利用者;而戴嵩所画之牛,韩干所画之马,决无对之而作服乘之想者。狮虎,人之所畏也,而卢沟桥之石狮、神虎桥之石虎,决无对之而生搏噬之恐者。”实际上,美的功利性是隐藏于美的形象之后,为审美者所难以直接察觉的。美的社会功利性包括:物质功利:即实用功利。美最初就产生于实用功利。如先民们磨制薄而光滑的石器就是因为锋利实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里的原始壁画,如受伤的野牛、奔驰的野猪,原始人认为画了以后,就是对动物施巫术,以后就能有相应的收获。精神功利: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美逐渐摆脱了实用观念的束缚,更多的是能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如人们欣赏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并不是为了填饱肚子;欣赏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也不是为了学当纤夫;欣赏徐悲鸿的奔马更不是为了学骑马。著名美学史家普列汉诺夫说:“使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的,但是一定的东西在原始人的眼中一旦获得了某种价值后,他就力求仅仅为了这一价值去获得这些东西,而忘掉这些东西的价值来源,甚至连想都不想一下。”就如糖溶于水,虽看不见糖,但水之所以甜,正是由于里面融化了糖。墨西哥人有一种奇特的习俗,以骷髅为美,艺术作品和小孩玩具中有许多骷髅形象。对大多数人来说难以从骷髅中得到美的感受,事实上这种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墨西哥特定的社会历史。1521年以来,当地人民深受殖民主义、封建军阀、教会和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战乱频繁,苦难深重,人民对正义、公道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只有死神才能公正地对待一切人,所以骷髅就负载着墨西哥人对光明公正的向往着一深刻的功利内容,而进入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三、美的基本形态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了美具有千差万别的形态。从美的存在领域出发,美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一)自然美1.定义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的自然物与自然想象的美。或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自然界中自然事物的美。如日月星辰、云雾雷电、山川田野、江河湖海、花鸟虫鱼等都构成了审美对象的自然物,这些自然物的美不能脱离人、或人类社会、或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而孤立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最初的人受自然的支配,仰仗自然的恩赐,到逐步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某些规律,自觉地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对自然的支配和改造,使自然人化、社会化。客观自然界变成了“为我”的对象,自然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自然物才成为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即审美对象,自然物才有了形象、色彩、声音的美。2.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美是自然物所显示出来的美。在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世界中,美的事物层出不穷、千姿百态,构成了大自然特有的审美现象,它与美的其他形式相比,具有自身的独具的审美特征。(1)自然美的自然性:自然物、自然界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发生发展变化的,它是不依赖任何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自在之物。自然美直接依赖自然,自然物自身的特征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如形状、线条、色彩、光泽、质料等,都是构成自然美的物质基础。因而,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一定的自然物质属性,也就是说,没有自然物的自然性,就没有自然美。大自然以其神奇的雕塑艺术,使自然物呈现出了独有的美。正是由于自然物各自的与众不同的自然特性,才组成了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并展示出各自的美。如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等。(2)侧重于形式:人们在观赏自然景物时,往往专注于评价它的外在形式的美与不美,色彩、形态、声响、气味等形式因素,是人们首先感受到的。如:自然的色彩: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彩霞红日、紫岩白石;自然的形状:参天的大树、入云的山峰、蜿蜒的河流、飞挂的瀑布、荡漾的碧波、飞溅的浪花;自然的声响:泉水叮咚、小溪淙淙、山风飒飒、鸟鸣啾啾;自然的气味:“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相对而言,较少涉及它的内容。如蝴蝶的幼虫对农作物有很大的危害,但它那翩翩起舞的姿态、五彩斑斓的翅翼,却博得了人们的喜爱,并且还作为美的象征入诗入画,甚至成为浪漫爱情的化身。而蟾蜍虽然是益虫,却因相貌丑陋而让人生厌,被冠以“癞蛤蟆”之称,当作丑的典型,没有人欣赏它。(3)多样性:首先表现在自然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美也是多方面的。自然美的形态本身具有多样性,高山的险峻是美,平原的辽阔是美;挺拔是美,缠绕也是美。夏季的树木葱茏、草丛茂密是美,秋日的硕果累累、层林尽染也是美。另外,同一事物,由于人们欣赏的角度不同、季节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如牡丹为花中君子,却有人说牡丹花虽美却不如香气四溢的桂花,对老虎或认为威猛、雄健,或认为凶猛、残暴;对山的欣赏,也有诗句表明其不同的美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是一轮太阳,或骄阳似火,或艳阳高照,或温暖如春。同是一轮明月,或寄予思乡的离愁,或寄予爱慕的深情。桃花既可以象征美丽的姑娘:“人面桃花相映红”,也可以象征轻浮和无情:“东风吹树无休日,自是桃花太轻薄”。审美主体的文化背景、自身修养的不同,对自然美的欣赏角度和深度不同,使得自然美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如荷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而被中华民族作为洁身自爱、品格高贵的象征予以赞美,而日本民族却以荷花为忌。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的传统与风格、不同的宗教和信仰、不同的知识层次、修养水平、道德标准都会对自然美的欣赏产生影响,从而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4)寓意和象征性:自然界的美是使我们联想到人(或预示人格)的事物。自然界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如梅、兰、竹、菊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誉为“四君子”,是人们对高尚道德和出众才华的赞美。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兰花,在中华文化中,成了真、善、美的代名词。唐宋以来,吟颂兰花的诗、词、赋、曲、书、画等各种作品,不可胜数,成了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李白诗:“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幽兰香飘远,松寒不改容”。”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戎马一生的朱德委员长,南征北战之余,爱兰、养兰数十年似一日,他赞美兰花道:“幽兰叶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从草旁。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道出了一位革命先辈一生无私奉献的商尚情操。竹子是“未见破土先有节”,称赞其高贵有气节,“升到凌云总虚心”称赞其坦直忠诚、虚怀若谷。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菊花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以原上之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象征人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以象征端庄洁净、不入俗流、洁身自好的气节;梅花的迎风傲雪,海燕的搏击长空等等。这些自然的属性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人生的某种经历、情感的某些体验有相似之处,能够契合人的某些心境,引起灵魂的共鸣,使人从中体验、感受、领悟到某些生活意味,直观到某种情感、品格、理想、愿望,从而获得特殊的审美价值。3.自然美的作用 大自然最为审美客体对人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人在自然当中所获得的感受、教益、精神的愉快和美的享受,是任何别的地方所不能赋予的。(1)自然美可以激发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自然界蕴含着丰富的宝藏,是人的直接生活资料,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人在实践中建立起与自然界的关系,将自然界打上人的精神和物质印记,将起变为“人化自然”。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的热爱情结。自然美在人类追求文明的过程中可起到激发、培养和丰富人的作用,可以说,热爱自然与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紧密相关的。(2)自然美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自然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性格,引导人对美的追求。马克斯曾说:“人的五官感觉,包括能欣赏音乐的耳朵,能够感受美的眼睛,都是人类长期实践的产物,是美的环境熏陶的结果。”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赞美与自然特点相吻合的人的精神。如看到大海,会想到人宽阔的胸怀;看到青松、腊梅,会想到人坚贞不屈的性格;在与自然的紧密结合中,陶冶性情,净化灵魂,美化人格。人置身于大自然中,观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则会在田径、舒畅、自由、和谐的自然环境之消除疲劳,缓解身心压力,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促进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自然的美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如南柔北刚。(3)自然美可以丰富人的文化生活: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它如同知识的白裤,向人们展示着无穷的魅力,激发着人类探求知识的欲望。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沈括的梦溪笔谈等,都是人类走向自然、探索奥秘的成果。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诗、画也代代辈出,描写自然、歌颂自然的诗更是举不胜举,在我国唐代,就出现了以山水田园风光为内容的诗歌流派。对大自然的不断开发,拓宽了人类的知识视野,不但丰富着人类的文化生活。4.类型 自然美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未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即自然美的自然属性。如蓝天白云、皓月当空、高山落霞等自然景观。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景观,即自然美的社会属性。如园林景观、假山石径、插花艺术,田园景色,校园内的亭台、小路等。(1)没有经过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物的美:这类自然美包括自然界中的许多自然现象,如山水、生物、天象、气象等,这一类自然美具有明显的自在的特点,多以色彩、声音、线条等外在形式和整体一律、对称均衡、和谐多样、变化统一等组合规律取悦于人。名山大川的景色,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览黄山之后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日月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雷电,构成了大自然壮丽景色。(2)经过人类生产劳动直接改造的自然物的美:这类自然的美是通过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直接地、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自然原有的外貌,如亭台楼阁、水坝桥堤等,与自然融为一体,对自然之景起着烘托、点缀的作用。如承德的避暑山庄以一处于圆明园齐名的大型皇家园林,是北京颐和园的两倍。依山顺水而建。既有江南韵味,也有北国风光。 5.自然美的欣赏 大自然以其千姿万态、绚丽多彩的美呈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如此丰富的自然景物,并不是谁都能成为欣赏美的主体。有时身临美景而不知其美,而且由于每个人的性情、阅历、境遇、年龄及需求不同,对自然美的感受也不同。因此,在欣赏活动中,作为审美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条件,掌握鉴赏的方法,才能进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审美主体在欣赏自然美时,应具备的条件是:要有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声音美的耳朵;要有诗意的审美心境,忘却物欲、功利、烦恼、忧愁,进入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要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和正确的审美观;要掌握一定的审美方法。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间、适宜的角度、并保持一定的距离。(1)选择恰当的时间:欣赏自然美的时间主要是指季节、招募、晴雨等。大自然的景色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莫测,而且对人的影响也很大。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东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可见人的心情常常随自然的变化而不同。因此,选择恰当的时间欣赏自然界的美,就容易达到主体与客体相合、情与景相容的最佳境界。如钱塘江观潮,一般要选在农历的8月18前后。哈尔滨的冬天最美丽。 (2)选择适宜的角度:主要指审美主体在欣赏客体时所处的空间方位。角度的选择,在审美活动中非常重要,因为自然美是多面性的。主体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观赏自然物,自然物则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景物远眺、近观,平视、仰望、俯瞰、侧观,都会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3)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需要保持时间、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空间距离对审美效果有直接影响。韩愈描绘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观赏全貌,如瀑布,就需要保持远距离,才能观赏到银练飞悬倒洒、玉花飞溅的景象。时间距离主体虽然不能选择,但是在审美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毛泽东到北戴河看到白浪滔天的大海和碣石山,写下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怀古诗篇。审美主体在观赏自然景物时,还要抛开功利的需要,如建筑学家进入森林,如果以选择建筑材料的目的观看树木,则难以发现树木的美,只有抛开了这种使用目的,才会有心观赏森林的美景。(二)社会美1.定义 社会美就是社会生活中的美,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经常表现为对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品德、智慧、性格、才能等的积极肯定。包括人类创造物的美和人类精神行为的美,与自然美一同属于现实美(生活美)。它包括人的内心世界美和外在行为美以及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生活环境的美。基本的要素包括:人物、事件、场景、产品。2.基本内容 社会美的内容包括人的美、环境的美和社会产品的美。(1)人的美: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人的美是指人的内在品质,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外结合,给人以美感的整体形象,它包括人的内在美(心灵美)和外在美两方面,使人的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外在美是通过人的相貌、体态、语言、行为、仪表、风度等表现出来的美。如形体美,五官端正,身体结构匀称,比例协调,体魄健康,充满生机。达芬奇提出人体美的标准比例是:头长是身高的八分之一,肩宽是身高的四分之一,两臂平举的宽度等于身高,卧倒时剩下九分之一的身高,两眼间的距离等于一只眼的长度,耳朵和鼻子的长度相等,等等。姿态美是人体动态的美,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之美又高于相貌的美美的精华在于文雅的动作。”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反映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境界、文化素养,甚至社会经历。习武之人,讲究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行为美,主要是指与道德意义的“善”相联系,行为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语言美指一个人的用词和谈吐方式,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和气、文雅、谦逊,这些是语言美的尺度和标志。诚恳和尊重是语言美的前提。内在美指人的精神世界美,包括品格、情操、意志、智慧、才能等。内在美支配着外在美,是外在行为的基础。道德情操的美是心灵美的核心,情操高尚者,有美好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表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情操高尚者,表现出正直、诚实、勤劳、友爱的道德品质,心灵美还指智慧、才能的美和性情的美。人的美包括以下特点:人的美与理想有密切的关系;人的美重在内容。花美在外表,人美在心灵。(2)环境美:环境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环境指一个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狭义的环境指个人、家庭、集体生活的环境。环境的美包括物理环境的美和人际环境的美。物理环境主要包括环境的温度、湿度、采光、布局、装饰等,渗透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人际环境的美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它是社会美的一种,是具体的审美对象之一,如良好的风尚、和谐的环境等。人际关系美通过两个层次表现出来,第一是一般层次,即指家人、友人、同事之间的关系,第二是高级层次,可以促进人类进步,推进历史发展,如伟人的交往,国家间的外交关系等。人是环境的创造者,同时,环境又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如在医院环境里,人们会自觉摒弃随地吐痰、吸烟等不良行为方式。(3)社会产品的美:社会产品的美是实用与美相结合。这是劳动者创造力和智慧的表现,主要包括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如瓷器,既有使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观赏价值。许多产品在实用的基础上,展现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给人们的精神带来较大的影响和享受。如服饰,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风格。劳动产品也包括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如都江堰的设计和建造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杰作。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弥补了我国东部没有南北水路的缺憾。 3.社会美的特征 社会美育人的社会实践密不可分,是人类一直目的、社会亮相的直接物化形态,明确地体现着人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功利目的。其特征表现为:(1)社会性:社会美的社会性是指社会美与社会的直接联系。社会美是生活本身所固有的,在社会生活中,人类认识了许多物种的规律,同时对人类社会本身产生发展的规律性也有了科学的理解,并越来越自觉地把自身的长远目的和当前的具体目的结合起来,根据现实状况形成美好的理想,勾画出创造新生活的蓝图,充满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并经过社会实践,将理想转化为客观的生活形象,创造出社会生活的美。(2)侧重于内容:社会美重在内容,主要表现在生活中的事物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美和劳动主体内心世界的美。例如古代壁画很少见到鲜花,而多是狩猎、耕种的场景。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事物外观上并不美,但因蕴含着人的美好品德和精神而具有了审美价值,成为美的事物被收藏、展出,甚至世代相传。如雷锋的千层底袜子,因为是雷锋生前生活的写照,而成为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的美也是更注重人的内在美。美好的品质、心灵要比美丽的外表更吸引人、更长久地影响人。社会美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只有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积极的意义,这样的形象或产品或行为会被认为是美的行为,是以善为前提和基础的。(3)时代性:社会美是历史的、时代的产物,与一定的时代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直接联系,并随之发展变化,因而必然地要烙上时代的烙印,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历史上曾有“燕瘦环肥”,汉代的赵飞燕的秀骨清相被视为美女的典型,而唐代的肥硕丰满为美,“温泉水暖洗凝脂”的杨玉环成为了美女的代表。(4)民族性:社会美与各民族的生活休戚相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生存、繁衍、发展的历史,而且,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和不同的社会环境又使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各民族独有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审美理想、审美标准,从而,使社会美表现出了很强的民族性。无论是社会制度、风土人情,还是服饰饮食,都带有明显的民族性。 (5)阶级性:社会美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对象化,因此,在阶级社会中,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可因阶级的政治目的、经济地位、社会利益、思想感情的不同,导致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不同,审美主体对美的评价标准不同。劳动者以健壮为美,王孙贵族以纤手细足为美。由于阶级的对立,在欣赏社会美时,不免要把本阶级的立场、观点、伦理态度渗透其中,来判别事物的美丑。4.社会美的作用(1)社会美可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社会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人们在劳动实践中,不但可以获得满足使用需要的产品,而且还可以在精神上产生愉悦感,在心理上得到一种创造的满足感,在情绪上出现激动、欢呼、雀跃的现象。如优异的学习成绩,试验成功、作品发表等。这些都是社会美对人的精神产生的巨大影响,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劳动是人类获得物质资源的手段,当人们获得可预期的劳动成果时,便会获得一种内心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快,体会到生活的乐趣。(2)社会美能提高人的文明层次:人类的生产劳动是社会美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创造出了无比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获得运用,是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迈向文明,工具的制造生产,为人类生活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生活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生活资料。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范围的扩大,人类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了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财富,人们也从一般的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转向精神文化需求。人们摒弃了那些低级趣味的娱乐,不断开辟新的、更加有意义的精神生活空间,人们开始欣赏高的音乐,开展健康的运动,已掌握科学知识为荣,并身体力行地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因此,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创造出的生活资料,既满足着人类对物质财富的需求,也为建设、加强精神文明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3)社会美可丰富人的社会实践:人类的生产劳动,丰富了社会美的外延,这些新的劳动产品不断个人以自信、经验,并强烈地激发着人类的创造欲望,鼓舞、激励人们去创造更好、更新、更美的产品,去探求、开发更新、更尖端的领域。如人类社会经历了从石器、铁器、蒸汽机、石油、电子时代,每一种新型产品的出现,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对人类才智的启迪,从而不断推出新的、更加实用、美观的产品。科学界的发展也是如此,人类走出蒙昧的状态后,创造了文学、哲学、逻辑学、化学、物力、地质学等,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又开辟出了基因科学、生物科学等等,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体系,对美的创造无穷无尽。(4)社会美能美化人的社会生活:人是社会美的主体,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仅创造出了无限丰富的劳动产品,而且还在不断地寻找美、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使自身日益走向健康、完美。人类的进化史足以说明这一事实。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生产活动中,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产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自身,从人类起源开始,人类对自身体格的改变由被动逐渐地变为主动,使得体质日益健美,如今,人们为了追求形体美,便通过舞蹈、健美、游泳等各种活动来弥补自身体格上的某些缺陷,如使身体的各部分比例趋于合理,以增强形体美,这无疑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无限的风采。同时,美好的生活启迪了人们的思维,赋予了人们丰富的联想,还促使人们不断寻找、追求美好事物,崇尚美好的理想,设计创造美好生活,并为之不懈努力。(三)艺术美1.定义 是各种艺术作品中所显现出来的美,是艺术家按照美的法则,运用先进的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借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创造出来的蕴含着社会本质规律,人们理想愿望,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象。分为语言艺术(诗歌、小说、散文等),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建筑、摄影、书法等),综合艺术(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是人未满足心灵的审美渴求而专门产生的一种高级审美形态,它必须是“美”的。艺术美具有无穷的魅力,动人心弦、令人陶醉、脍炙人口、流传不朽。艺术美是艺术家能动创造的结果(主观性),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性)。2.艺术美的特征 (1)情感性:艺术是以情动人,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渗透着情感色彩。艺术美必须靠动人以情才能发挥它的美育作用,不含情感因素就不能打动人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不具有情感,也就是去了艺术的魅力。所以情感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的时候,总是融入个人的强烈情感,而使得作品充满了感情。断臂维纳斯自1820年从希腊弥罗岛上的一座庙堂里发掘出来后,他的美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情感,令多少人陶醉。那安详自信的眼睛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美感。那丰腴饱满的身躯和端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