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答案_第1页
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答案_第2页
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答案_第3页
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答案_第4页
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答: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在概括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的自然发展史,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 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总结出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它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的发展逻辑,把科技发展作为社会现象来考察,并 由此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生产力范畴,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实践的需要,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世 界的能力也是不断提升的。 自然辩证法阐明了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社会、科学、历史的观点,是对人类科学探索的总结和预测。它的产生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了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所以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答: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 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 会。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 的联系和区别? 1)与科学技术哲学:联系:都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区别: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哲学 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则把自然观作为它的理论基石。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则把科学技术看成是 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既从他的活动过程, 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永恒的、 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辩证法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2)与 STS:联系:自然辩证法虽然与 STS 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区别: STS 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 并且他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他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它们的成果时, 必须 做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 答:作为一名材料专业的研究生,不仅要求我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求我们具有辩证思维能力,从多方面想问题、做科研。而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自 然观、世界观很热人生观以及社会责任感,并为我们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增强我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把我们锻炼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对我们的科学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首先,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可以支持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这点可以从自然辨证法的性质看出,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往往是以理论为基础开展分析、处理问题的。自然 辩证法则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可以作为科技研究的理论支持。其次,掌握自然辨证法可以更好地开展研究。 自然辨证法导言中提到,莱奥纳多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 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分支中都有重要的发现。其实每个科技工作者,虽然说是术业有专攻,但是大多数开展研究工作时,通常是需要对交叉学科以及 综合学科等进行研究的,不是局限于某一专业,需要充分拓展视野。最后,懂得自然辩证法能改善科技工作者的哲学思维。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哲学。著名的“图灵 检验法”就是计算机界的哲学大师图灵在哲学层次上提出的一种检验方法。思维的提升才能使科学研究更好地达到其效果和目的。总而言之,科技工作者工作地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实现 美好未来提供科技保障,自然辩证法的指导意义也在于此。自然辩证法是培养人形成更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一种有效途径,自然辩证法所拥有的理论基础,对开拓人的视野 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希望通过学习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1)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答: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 交互、共同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有机系统。 人与自然存在依存关系: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 前提,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本身。所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2)对于以上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的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答:我们面对的自然界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是相互共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逐渐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从自身做起,从 身边小事做起。 (3)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主题,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我们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应运 而生。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而前题必须是保护好环境。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 政治等诸多方面,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并为人类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积极响应、携起共进,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善待地球,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1、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答: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 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 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我个人觉得科学是在一定时期内关于真理的知识体系,它只是社会建制中的一部分内容,往往通过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来体现社会机制的价值观念, 是指导实践的理论依据。为更好的实现科学的社会目标和功能,必须结合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定期的检验科学理论,更好的理解科学,以调整完善科学理论。 ( 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 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首先是了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公众理解科学”中所指的科学知识,是指作为现代人所必须了解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本知识,包括数理化天地生 的各门学科知识,也包括工业、农业、生物、医学等重要的技术知识。同时,要强调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它提升了科学普及的层次, 赋予了科学普及以灵魂和活力,可以让人长期的多方面的受益。要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注入到民族文化之中。因此, “公众理解科学”也包括知识层次较高的公众。 第二是了解科技发展史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我们的先人在科技发展中积累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 就是要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只有这样,公众才能更好地参与科技活动和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一是要引导人们加深对信息科学、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了解,因为它们 对整个科技、对社会发展影响大。二是要引导人们加深对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三是引导人们加深对科学技术已经和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的理解。 第三是正确理解科学家。要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人生态度、行为准则是什么;在什么样的社会大环境和历史大背景下,通过怎样的努力,才实现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的;了解在 科学家身上所反映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由于科学家所从事的工作与众不同,加上他们的研究工作大多深奥莫测,一般人难以理解,因此公众对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些误解,或认为他们都是超过常人的“天才” ,或认为他 们是不懂得生活常理的“怪人” ,或把他们推崇为“圣人” 。这不利于我们正确理解科学和创造发明,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科学家并向他们学习。科学家是一群不平凡的人,因为他们为 社会创造了奇迹;但科学家也是平凡的人,因为他们也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有缺点,也会犯错误,也会受社会历史等条件的限制。 第四是正确理解科学事件。由于科学事件涉及面广,影响重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蕴藏着深刻的科技文化内容,有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是难得的生动鲜活的特殊 教材和千金难买的宝贵财富。 ) 2、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答:科学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不能免于怀疑和批判。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真理”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有绝对的正确性。放眼未来,就整个 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因为人是地球生物,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感观获取信息,而后通过思维作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人本身的局 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理论永远是与客观事实有差距的。 (只有经过实验检验以及优良的评价的科学才是最可靠的知识。科学不可以免于怀疑和批判。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新的科学 理论被提出后,它需要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检验和选择,才能被科学界所接受。任何科学需要经过确证和否证。这也就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和巫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科学在寻 找有利的证据的时候,同时也积极面对可能不利的证据。 ) 3、今天,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还存在吗?如果有,你认为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有无必要,如何实现?(关键词: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工作者与人文社会科学 工作者之间的关系) 答:科学与人文是融通的。在成功的现代化进程中,科学与人文往往互为支持、齐头并进。通常的说法是,科学与人文是支撑起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往 往将科学与人文隔离开来。 科学和人文的鸿沟依然存在,表现在一是科学与技术的学科日益分化,日益扩张,而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见狭窄。二是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和功利化倾向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兴起,使人 文学科地位进一步下降。三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与隔绝。 加强科学和人文的融通很有必要,人文和科学不是一对矛盾,它们和谐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们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缺一不可,他们是相互依存的,我们 只有用人文和科学的视角,才能真正的认清眼前这个真实的世界。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要相互渗透,取消文理分科的做法是一种进步。 4、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试举例说明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答: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 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社会因素乃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也不必要。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不奇怪的。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基 本上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但基因科学中关于克隆这个问题,有着很大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这就有待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因此,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 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 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社会因素乃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也不必要。科学知 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不奇怪的。科学认识活动由科学家以及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进行,而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是充满社会性和主观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所运用 的工具和方法 是人制造或创造的,内化着人的智慧、观念和目的;科学认识活动的对象是经过人的选择或加工过的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作为科学认识活动成果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所运用的语言是社 会的、人为的;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因此,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 五、1、何谓科学问题? 答: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与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例如 鸟类是恐龙进化而来的,但是究竟是哪种恐龙进化而来的那就是科学问题。比如:不同颜色的池塘中,鱼的数量(或种类)有什么不同?这是个真正的科学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测 量和对比,得出具体的结论。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客观世界所存在的科学原理。 2、何谓科学假说? 答: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假说的形成、发展和假说之间的竞争、更迭的历 史。科学家说对科学问题的研究常常起着一种纲领性的作用。在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事物的内部结构及其起源和演化的规律时,一旦有了假说,科学工作者就能根据其要求有计 划地设计和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实验;而假说得到观察、实验的支持,就会发展成为建立有关科学理论的基础。 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刚提出时,只是一个假说。牛顿运用这个定律推断地球是个两级较平赤道突出的扁球体这个解释却遭到当时天文学家们的强烈反对,在当时人们认为地球 的形状是两极距离大于赤道直径的长形球体。直到1730年法国数学家比德莫博图组织了一次探险,到芬兰北部的拉普兰去测量北纬子午线一度的长度。结果表明牛顿的观点是正确的, 再到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采用扭秤法较精确的测定了引力常数的值,直接证明了地面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所以,牛顿定律就从科学假说逐渐转化成科学理论。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作出的假定性解释。科 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伽利略在对自由落体研究时认为自然界是简单的,自然界的规律也是简洁明了的。从这个理念出发,猜想落体运动也一定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而 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它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从而为自由落体的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从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说,这属于科学假说。 答曰:科学假说就是关于事物现象的因果性或规律性的假定性解释。它是用来回答由事实提出的问题,并且是可以经由事实进一步检验的。比如说:“孟德尔用食用碗豆的高株品种同 矮株品种杂交。子代杂种都是高株。再使子代自花受精,孙代分高株和矮株,两类的株数成 3 与 1 之比。如果高株品种的生殖细胞含有促成高株的某种东西,而矮株品种的生殖细胞 含有促成矮株的某种东西,那么,杂种便应该具备这两种东西。现在,杂种既然是高株,由此可知两种东西会合时高者是显性,而矮者是隐性。孟德尔指出,用一个很简单的假说便可 以解释第二代中 3 比 1 的现象。当卵子和花粉粒成熟时,如果促成高株的某种东西,同促成矮株的某种东西(两者在杂种内同时存在) ,彼此分离,那么,就会有半数的卵子含高要素, 半数的卵子含矮要素。花粉粒也是如此。两种卵子同两种花粉粒都以同等的机会受精,平均会得到三高株和一矮株的比例,这是因为要素高同高会合,会产生高株,高同矮会合,产生 高株;矮同高会合,产生高株;而矮同矮会合,则产生矮株。 ”科学假说是对自然奥秘的有根据的猜测,它是人类洞察自然的能力和智慧的高度表现。科学假说与宗教迷信等蒙昧无知 之类的胡说是根本不同的。任何假说的提出都以一定的相关事实作为支持它的经验证据,也以一定的相关原理作为论证它的理论前提。假说作为一种猜想,它是在科学知识的土壤里生 长的。 3、请基于你的科学背景给出理由,捍卫或反驳其中一种立场。 答:我觉得科学假说更为重要。科学研究活动离不开科学假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科学假说在科学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先导和桥梁的作用。科学假说的形成、发展、演化的过 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这其中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精神,这个过程告诉我们,科学活动是一个充满理性、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其过程之艰辛需要几代人、几百年去形成一套科学理论 体系。科学假说是科学发展的一个环节,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环,科学发展的进程,可以看成是从科学假说到科学理论,再从新的科学假说到新的科学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对科学假说 和科学理论关系及二者不断演进过程的研究,有助于加深认识当代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有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从科学的发展历程看,科学的每次成功都是基于对问题的发现 并加以解决产生的,我们正因为有了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才能够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步。而另一个观点是科学始于问题,这个确实能够比较好的说明科学的发展历程与问题是不 可分割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新发现,也就没有思想、观念的新突破。但是,问题的产生都是基于人们的发现,科学始于问题与科学始于发现存在两种含义,前者更强调我们科学研究更 多的是在有问题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缺少了人的一种特有的使能作用,相反是说科学的发展是在问题的产生于发展的轨迹下发展的。而后者则是说科学是基于人们有意识的改造社会, 改造自然,从中发现问题,发展科学。若只有问题的存在,没有对问题的产生根源的一种发现,问题永远会是一个问题,发现在于找出问题的病因所在,基于这一发现来发展科学。 ) 六、 (1)你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理由是什么? 答: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标志,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 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技术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技术的本质是对自然规律 有意识的运用,是科学的物化。 (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答:人与技术的关系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开的。人对自然地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 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3)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答:人可以通过技术来表达实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技术则是通过人们不断的努力思考与实践提升改进的,从而超越原本仅属于工具范畴的单纯性技术的概念,技术正以其强大的 力量改造着世界。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正是作为实践的特殊因素作用于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实践的中介,为实践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答: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 技术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其中尤以近现代以来对自然和生态的破坏为烈,它具有两重性。如: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的需求日益 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 第七周 1、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答:在我看来,科技之于别的学科,例如社会科学,法学等,价值观都是处于中立状态的,他们是以最客观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求证真理,以最简 单易懂最朴实无华的方式来描述一个事物,一个理论,解决一个问题,描述一个现象。他们都是以中立的不带有偏向的方式来研究问题。但是科技之于人却不是中立的,人,是属于社 会的,人在社会中,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在使用科技的同时,会多少被自己的价值观所左右,这样,就赋予了科技价值取向。所以,人在使用科技的时候,需要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否则就会使得科技带来的效果适得其反。 2、科技研究有无禁区? 答: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科学研究有无禁区这一问题。对科学研究是否应该有禁区,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关于科学研究的禁区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应设置或不应设置来回答。 应该在有无禁区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思想上应该保持非功利的自由态度,在实践中,应该考虑到社会等因素对它的影响,兼顾伦理评价的作用,在思想与现实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这 样才有利于纠正科学研究失衡所产生的弊端,保证科学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不断进步。 科学研究有禁区者看到了科学的突飞猛进及其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难以预料或难以控制的影响,打破了对科学的盲目崇拜,有助于我们对科学研究活动进行理性审视,认真反省现 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家的道德风险、社会责任等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等等。 提倡科学研究无禁区,首先,有利于营造自由探讨的学术氛围。科学研究无禁区这一观点在突破中世纪宗教神学对科学层层阻挠上的意义不言而喻。其次,有利于确保科学的客观 性和真理性,维护科学发展的自主性。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上来说,科学研究是有禁区和无禁区的统一。科学研究有禁区,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历史阶段和条件下存在着不允许涉及的范围和领域,这是受当时科学研究的状 况,社会发展程度和人类的认识程度决定的。设置这种禁区,并不是否认真理,而是承认在一定时期存在着相对真理,真理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人的认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 绝对真理的过程。但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科学研究终将是无禁区的。因此提倡基础研究无禁区和应用、开发研究有禁区,就是主张求真和向善的统一,力求在实践中建立真理与 价值的统一。 3、应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答: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绝大部分的发展都要归功于科技的进步。科技造福于人类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科技本身是无价值取向的,而人却有,人在错 误的价值取向之下使用科技,就会对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利用科技犯罪,不经过论证的人体试验,活体试验,过度污染环境等等,问题很多,所以,在使用科技的同时,使用 科技的人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有了价值观作为指导,就能利用科技发展出造福于人类的技术来,人们在加以利用,就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4、试从某一案例入手,分析高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哪些伦理问题?(如可选择克隆人、安乐死、器官移植、基因问题、网络交往、高智能犯罪、环保等领域的 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答: 器官移植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最近在中国,很多人以非法卖肾换取快钱。这就是科技之于人类社会的负作用,现在科技非常发达,器官移植成为可能,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但是 这些器官的供体来源却常常非常难以获得。这时候,人们利用这个空当,利用其中的空当谋取暴利。这样就成了科技危害社会的典型。对于前种问题,症结出在崇尚金钱利益、不顾青少 年健康的游戏开发制作者和对危害认识不足的沉迷者;对于后者问题,也是由很多不想通过辛勤劳动却又严重拜金的“人才”所引起。当然,这种种伦理问题的发生,其根源还是要到社 会的教育观、经济观、价值观中探寻. 此以克隆技术作为讨论的论题来进行阐述。克隆技术发展至今,一直面临着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社会、法律之间的争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克隆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运用。 一个就是治疗性克隆技术,就用运用克隆技术,取出胚胎中的干细胞用于培育不同的胚胎组织甚至是器官,用于移植以治疗疾病。第二个就是生殖性克隆技术,它与治疗性克隆有着本质 的不同,它是指利用克隆技术大批量的培育新的人类个体。前者是我国所倡导的,支持的。这是因为它利用了科学技术为我们人类创造了福祉,同时它也尊重和保护人类社会的道德底线 和伦理底线。而生殖性克隆破坏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它会诱发伦理道德的颠覆、社会的混乱和乃至于人类的生存。从这个例子我们充分可以说明伦理道德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 重要作用。伦理道德的功能不在于为科学技术保驾护航,而在于为科学家的行为设定规范,对受这一行为影响的人们提供保护 八、1、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有哪些?(主要是科技的正面效应,可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变革层面进行分析) 答:(1)物质层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且推动着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扩大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人类的交往 方式,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内容,也增进了人类的健康;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2)精神层面:科学技术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科 学技术推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进步;科学技术是战胜迷信和愚昧以及解放思想的精神武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直接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成果还被越来越广泛的吸收 和应用到文学、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中去,有力的推进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进程。 (3)社会变革层面: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制生产关系终于被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所取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它不仅推动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等思想上层建筑的变革,也推动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会影响到政治生 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促进政治的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2、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有哪些表现? 答:(1)科学技术面临的社会问题。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对自然地了解和驾驭能力越来越强,人类在战胜自然地同时,科学技术却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信息安全问题 和生物制品与生态安全问题等。 (2)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克隆问题。总之,科学技术在人与社会、伦理道德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 响,我们需要反思造成这些不利影响的原因是什么并克服之,从而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影响,从而造福人类社会。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为人类谋福利的同时,也带来 了一些负面效应,譬如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等。同时,随着高科技的出现,一些新的伦理问题也不断涌现,如网络伦理问题(网络沉溺和网络犯罪等)、基因伦理问题(基因歧视及基因隐 私权的保护等)以及生命伦理问题(器官移植、克隆人和安乐死等引起的生命伦理问题)和环境伦理问题(引起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等流派之间的讨 论)等。科学技术负面效应事实上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它直接造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自然危机。如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或系统的利用率,就会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投放,而造成土壤和水体成分的退化,生物物种的灭绝,生态失衡,以及通过生物链进入 人体引发的致畸、致基因突变、致癌等。 其二是社会危机。由于人类社会共同体是由无穷多样的不同类烈的主体构成,虽然他们有共同利益的一面,但又有利益冲突、彼此矛盾的一面。 其三是人类自身危机。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支柱,同时科学技术强调对人和物的控制。 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特征主要有:第一,规模化、高风险、全球性;第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和渗透性;第三,目的与结果的离异化;第四,表现形式上的滞后性;第五,效果的难以预测 和难以控制。 ) 3、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答: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科学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 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其中尤以近现代以来对自然和生态的破坏为烈。它具有两重性:(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3)科技革命 与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4)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总之,要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问题。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粮食短缺、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对科学技术对社会价值执行评价应用辩证的眼光,注意并发挥它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 e 科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两种观点都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却显示了片面性,其共同点是将科学技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具体的特殊价值看做是普遍的绝对价值。 f 由于“双重效应” ,比如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所以说,如何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功能,尽量减少 其负面影响,并非仅仅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更主要是人类如何去应用。 g 我们应具有的科技价值观: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可能多地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创造价值,减少损失;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 待它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科技并不是单向的决定着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科技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所以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 自身的革命。 4、科技能否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 答:科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因为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不由道德、人文、法律加以规范,就会出现三大灾难:污染灾难、战争灾难、道德灾难。科学技术,只是一个催发剂,只是 在加速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从在,而促进社会的生产关系调整。而各个阶级的政治利益矛盾是不可以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只能通过政治的方式来处理。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不能解决一 切问题,而且还带来不少问题。因此,科技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科学是有边界的。存在着科学认识事物的、不能超越的极限。科学的第一个限度:假设。科学的第二个限度,来自于测量。 科学的第三个隐藏的限度,就是科学活动的从事者人的局限。上述问题,实际上都不会随着技术的进展,譬如运算能力和测量手段的进展而被消灭。某些限制例如逻辑的限制实际上也无可 扩展。因此,科学严格意义上的不能解答一切问题,它是有着不可逾越的限度的。科技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科学技术所能处理的仅仅限于技术层面,而他诱导出的社会问题就爱莫能助了。 科技能够解决程序漏洞,却弥补不了电脑病毒带给人们的恐慌;能够设计出绿色上网的专用软件,却对青少年的网瘾问题来说仍只是杯水车薪。科学技术的解决效率远远低于问题产生的速 度。科技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科技业不例外。比如人类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破坏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有些东西破坏了就在也不能恢复的。此外,随着科 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科技的依赖心理也越来越强,这是科技能解决的问题么?科技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一些科技不能的解决问题上,我们应当依靠我们的制度、科技等共同来解 决) 九、对于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提示:可从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的社会责任感上发表看法。 ) 答:首先,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的关注是科学家的伦理责任。由于科学的发展使人拥有的力量越来越大,因此科学家对由这种力量导致的行为的后果的责任相应也增加了,尽管 常常是间接的。其次,工程师探索应用知识并把它们付诸实践。工程师社会责任的历史演变。实际上,工程师的责任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所有工程技术专家的工作在相当大程度上是 受经营者和政治家控制,而不是有他们自己支配的。总之,当代科技革命的新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