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的谢安与魏晋风度_第1页
世说新语中的谢安与魏晋风度_第2页
世说新语中的谢安与魏晋风度_第3页
世说新语中的谢安与魏晋风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说新语中的谢安与魏晋风度 摘要: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以记载汉末、三国、 两晋上层社会人士言谈举止、社会风尚及遗闻轶事的志人小说。大多数学者在 研究世说新语时都强调该书的文学性和美学性,而对其史料价值评价不高。 其实世说新语虽然记载的人物言行大多属于野史,而且过于简短。但书中 反映的却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社会风尚。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评价说: “刘义庆世说十卷, 读其语言, 晋人面目气韵, 恍忽生动, 而简约玄淡, 真致古 今绝也。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卷29 九流绪论下,中华书局上海编辑 所, 1958年) 由此可见,世说新语最大的史料价值在于真实、集中地记述和反映了 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朵文化奇葩“魏晋风度” 。本文欲通过书中所记述的谢安 这一个侧面来说明该书为我们展现出的“魏晋风度”。 关键词:世说新语 谢安 魏晋风度 教育理念 清谈 处世态度 众所周知,东晋时期大政治家谢安是当时名士们的偶像。但令人惊奇的是 谢安成为偶像的原因并不是凭借他的军功,也不是因为他的政绩,而是因为谢 安本人集中体现了东晋时期“魏晋风度”的人格美。笔者作了一个统计, 世说 新语全书 1100 多条事迹,涉及谢安的就有 110 多条,占全书总条目的十分之 一强。而这 110 多条大多集中在“言语” 、 “文学 , 、 “雅量” 、 “赏誉” 、 “品藻” 、 “排调”这个门类中,而谢安出现在“政事”这个类别中几乎没有。由此可见, 谢安在当时非同一般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他过人的风度气韵。为了更好地研究 世说新语是如何展现谢安的“魏晋风度”的,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 作系统性的阐述。 首先,从他的教育理念来看:谢安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了。他对于 家族子弟的教育彻底摒弃了当时盛行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而是通过诱导、 启发的方式来言传身教。所以当谢安夫人指责他没有板起面孔教育孩子时,他 说:“我常自教儿。 ”(“德行”第 36 则)谢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有例 为证,比如“言语”第 71 则记载: 2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 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 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 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从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谢安教育人的方式确有其独到的一面。为了培养孩 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他经常与子弟们坐下来谈心。他与子弟们谈的内容不 是什么高深的玄理,也不是什么人生的大道理。而是从生活中的一些平凡小事 或者自然现象出发,以平等的姿态向他们发问,然后让所有人参与讨论。这就 有效地提高了儿童观察生活的兴趣,锻炼了子弟们敏锐的观察力,更重要的是 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审美力而这正是封建社会里士人阶层最易忽视的能 力。在强调礼治的封建社会,孩子们在家长面前只有服从的份,没有发表意见 的权力,更不要谈与家长坐下来平等地讨论问题。谢安作为东晋王朝手握重权 大臣,也作为当时的一代名师,在向后代传道授业时,没有端起架子板起脸来 训人,而是表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大度。这正体现了重视人格之间平等的“魏 晋风度” 。他的启发教育法,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有不小的借鉴意义。 其次, 谢安在清谈方面有着过人的才华和独到的见解。清谈玄理、品评人 物是当时士人阶层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一个人清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这个 人是否能够融入当时的主流社会。而谢安以其渊博的玄学知识和丰富的人生素 养,引领了他们那个时代的文化发展潮流。 在 世说新语中着大量描写谢安 清谈的篇目,在此仅举一例。 “文学”第 55 则记载了当时一次清谈的盛会。 支道林、谢盛德共集王家,谢顾谓诸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谢看题, 便各使四座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言,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 于是四座名言怀毕。谢问曰: “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 ”谢后粗难, 因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 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 不厌心。支 谓谢曰:“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 ” 上面记叙了一个非常普通的清谈聚会,在坐的有支道林、许询、谢安王檬 等当时的名士。作者在行文中将支道林的玄谈与谢安的玄谈作了一个对比:支 道林发言时,只作了“七百许语” ,而谢安却“作万余语” ;支道林玄谈的风格 3 是“叙致精丽,才藻奇拔” ,而谢安却是“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 萧然自得家清谈” 。从文中可以看出支道林的玄学功底在当时不愧有大家之称, 但是相比之下,谢安却更胜一筹。支道林谈玄更注重的是词澡,而谢安却更注 重的是意境:支道林谈玄时更在乎别人对自己观点的看法,而谢安却更注重自 己意情的自由表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谢安真正领略到了玄学的真谛。他不 是通过谈玄来吸引别人的眼球,即使“四坐莫不厌心”也毫不在意。他是想通 过玄学来表达自已超然的生活情趣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再次,谢安有着临大危而不乱的行事作风和处世态度。 “雅量”第 28 则、 云: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速,便 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 闲意 说,犹去不止。既 风转急,浪 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 镇安朝野。 这则小故事反映了当时不同的士人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在重大的自然危 机面前,大多数人都表现得谨小慎微,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谢安却与众不同, 他在自己的生命遭到威胁时,表现出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豁达和乐观的态度。他 那种处事不惊的态度,正好诠释了“魏晋风度”的真谛:精神第一,物质其次。 最后,谢安在他面对重大的成功时有着非常平和的心态。显然,一个连生 命都置之度外的人,更不会把这点小名小利放在眼里。 世刘新语中“雅量” 的第 35 则的故事正好体现了这点。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 害,答曰:“小儿 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众所周知,淝水之战是一次决定东晋政权生死存亡的重大战役。照理说在 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作为东晋方面最高统帅的谢安理应在作战室作指挥,以方 便随时了解前方战况。但是谢安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与别人下棋,这是多么令 人难以想象的胸襟和胆识呀!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得知前方大败敌军时,他竟 4 然能做到淡然处之,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奋和得意来。有人说,这是谢安在故 作姿态。其实不然,这正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