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1页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2页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中国哲学始于先秦,历史悠久, 与同时期世界其它地区的哲学相比,属于少数达到较高水平的哲学形态之一。因其多源于 生活而用于生活,中国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其也深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 的思想中。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佛教思想为主,又融合了墨家、法家、阴阳家等 思想,融会贯通,兼容并包,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中国哲学这些独特的 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凝结着中国思想家 的智慧。在中国哲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范畴被不断地充实、丰富,赋予新的内 容,围绕这些范畴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哲学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基本特质:一、伦理本位;二、积极入世;三、辩证思 维;四、兼容并包;五、天人合一。下面我将以这几个特质为切入点,对中国哲学与中国 传统文化的关系展开讨论: 一、 伦理本位 伦理本位,即始于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涵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这一传 统自夏朝就有,典型的有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 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 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 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至孔子,在伦理本位的思想下,继承并发展了仁的学说。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有 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 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简而言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为先,而修身又以 修德为先。而仁是道德的总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并 对礼加了定义,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曰:“恭,宽,信, 敏,慧。 ”曰:“居处恭,孰事敬,与人忠。 ”以仁达到“修齐平治” 。 如此久而久之,深入人心,伦理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封建时期,三纲 五常成为国家政治和社会道德及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则,提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妇女需遵三纲五常。而如今的中国,仁义孝悌依然提倡,注重家庭关系也是受了伦理本位 的影响。 二、 积极入世 孔子曾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深刻地体现出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心,以及积极入世的心态。孟子也曾说过: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佛道二教多存出世之心,但久而久之也受其影响。佛教出现了 菩萨精神、人间佛教、生活禅。道教出现了全真教、净明道,以普世济人为宗旨。可见其 影响至深。 延伸至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神学虽比较活跃,但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中华 民族更着眼于现实社会,而不注重彼岸世界。对于学问,提倡学以致用, “朝为田舍郎,暮 登天子堂” ,受积极入世的影响,读圣贤书,登科入仕,成了封建社会读书人的首选。 三、 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 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 “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 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 ”、 “亦真亦假” 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这一特点几乎 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中。 周易中记载:“一阴一阳之谓道” , “易 ,穷则变,变则 通,通则久” ,强调了矛盾,变易,创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强 调了质变源于量变。道教经典道德经中也有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 善人之资” ,说明了矛盾与双方相互依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 说明了矛盾与双方相互转化。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不少,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此外, “白马非马” ;在不同的环境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短浅眼光与长远眼光的区别等等 都体现了辩证思维。 四、 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简而言之即一“和”字。 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生焉。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兼容并包,要求人有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的精神,高尚的品格,与人和善,与天地 敬重。故中国古人对天地常怀敬重之心。因为兼容并包,春秋时期百家虽相互争鸣,却也 相互吸纳,相传孔子也曾问礼于老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虽儒家独大,但 其后的儒学、理学也吸纳融合了法家、道家等的学说。因为兼容并包,中华民族五十六个 名族亲如一家,和睦共处。因为兼容并包,中国人注重“家和万事兴” ,继而国家太平。 五、 天人合一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 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 的关系之中。这里的“天”分为:自然天、主宰天、义理天和境界天。主要有道家、儒家、 佛教三家观点。 儒家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 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 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 “求其放心” ,达到 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 3 禅宗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 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 提出“ 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 ”.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 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 ”“禅便如这老 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 道家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 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 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 ”,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 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 ”的精神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