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企业家2011调查结果_第1页
[整理版]企业家2011调查结果_第2页
[整理版]企业家2011调查结果_第3页
[整理版]企业家2011调查结果_第4页
[整理版]企业家2011调查结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本市场与中国企业家成长:现状与未来、问题与建议 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中国资本市场已进入了新金融时代。伴随着市场化进程,中国资本市场逐 渐发展成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为促 进企业健康成长、弘扬企业家精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随着后金融 危机时期的来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企业家队伍的成长与发 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重 视资本市场,不少优秀的企业家已意识到参与资本市场对于帮助企业增强资金 实力、突破资源瓶颈、优化商业模式、加快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参与 国际竞争等,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企业家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已逐渐成为 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为了解和反映中国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战略以 及对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议,2010 年 8 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 “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 18 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 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 交贸易研究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分配局、国家统计局国民 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全国工商联研究室 11、国家发展 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市场司、人力 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法规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商务部政策研究 室、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市场监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有关部门的支 持和指导。 与前 17 次年度跟踪调查一样,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 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 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 8 月 10 日发放问卷 13,500 份,截止 10 月 15 日共回收 问卷 4,283 份,其中有效问卷 4,256 份,有效回收率为 31.5%。通过部分未填 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 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力燃气及水的 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采矿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 70.8%、6.9%、4.2%、3.2%、2.2%、2.2%、1.8%、1.7%和 1.3%。从企业的地区 分布看,东部地区占 57.2%,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 20.5%、15.7%和 6.6%;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 8.6%、41.5%和 49.9%;从企业 经济类型看,国有独资企业 310 家,占 7.4%,非国有独资企业 3888 家,占 92.6%;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527 家,占 12.4%,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3160 家,占 74.2%(见表 1)。 表 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农林牧渔业 2.2 东部地区企业 57.2 采矿业 1.3 中部地区企业 20.5 制造业 70.8 西部地区企业 15.7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7 地 区 东北地区企业 6.6 建筑业 4.2 大型企业 8.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2 中型企业 41.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8 规 模 小型企业 49.9 批发和零售业 6.9 住宿和餐饮业 0.9 国有独资企业 7.4 房地产业 3.2 非国有独资企业 92.6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3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12.4 行 业 其他行业 3.5 经 济 类 型 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74.2 注:1、其他行业包括: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 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 2、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沪、苏、浙、闽、鲁、粤、桂、琼 11 省(市、自治区); 中部地区包括:晋、蒙、皖、赣、豫、鄂、湘 7 省(自治区); 西部地区包括:渝、蜀、黔、滇、藏、陕、甘、宁、青、新 10 省(市、自治区); 东北地区包括:辽、吉、黑 3 省 当前,中国企业家越来越重视资本市场,但是参与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水平 仍处于初级阶段。调查结果显示,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是目前企业获取资金的 主要来源,只有少数企业能够通过参与股票市场、引入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方 式获得资金。调查还发现,对于多数企业来说,银行贷款只能满足日常生产经 营的需要,并不能满足外部扩张的需要。调查同时发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融资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关于产融结合的调查显示,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 渗透已初具规模,但产融结合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 动机大多是为了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 关于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调查发现,企业家已经意识到借助资本市 场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目前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动机大都只 属于日常经营层面,还没有提升到战略层面。另一方面,企业家认为参与资本 市场面临多重困扰,主要体现在民间金融市场不完善、上市成本较高、上市后 监管更严格、内部人控制风险较大等方面。调查还发现,虽然企业家推动产融 结合的意愿比较强烈,但近半数的企业家在政策允许时仍不打算进行产融结合, 其首要原因是与企业的专业化战略不一致;同时,企业家能力和人才储备不足 也是阻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产融结合的重要原因。 对于企业未来三年计划实施的融资战略,调查发现,企业家对民间借贷的 依赖程度呈下降趋势,参与资本市场的意识明显增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上 市融资的积极性提高较快。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家认为自己已经基本具备了参 与资本市场的个人能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参与资本市场的组织能力。 保持稳健的资本结构和财务政策、提升企业家资本运作能力、健全公司治理结 构和内部控制,是企业家规避资本市场风险的主要措施。 企业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充满期待,一方面,企业家自身要把参 与资本市场提高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重视学习,全面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 增强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家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快构 建有效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尤其是通过严厉打击内幕 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资本市场法律法规的制 订和实施、建立公平高效的发行体制等,为企业家与资本市场的深度结合、弘 扬企业家精神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现状 近年来,资金紧张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 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近三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成的企业家认为 “资金紧张”是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排在所有十六 个选项的前五位。此外,2003 年2010 年的调查也发现,四成左右 的企业家认为资金“紧张”(见表 2、3)。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外 部的融资来源显得非常重要。外部的融资来源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方式,一种是以发行股票、引 入私募股权投资、发行债券等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方式。同时,在中 国还存在以民间借贷为代表的非正规融资渠道。 表 2 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人工成本上升 72.5 57.9 72.2 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 56.0 48.5 77.8 缺乏人才 47.8 46.2 41.8 社保、税费负担过重 47.3 资金紧张 42.1 46.9 57.2 整个行业产能过剩 26.9 37.1 缺乏创新能力 24.6 27.1 29.4 资源、环境约束较大 18.1 17.2 19.4 遭受侵权等不正当竞争 11.5 11.5 10.5 国内需求不足 10.6 23.7 19.6 行业发展前景不明 9.8 15.5 14.3 企业领导人发展动力不足 9.2 12.9 10.8 出口需求不足 7.7 21.8 地方政府干预较多 6.8 9.1 7.2 企业冗员安排困难 6.6 8.1 缺乏投资机会 4.9 4.8 注:“”表示当年调查未涉及此项。以下同。 表 3 企业的资金情况(%) 宽裕 正常 紧张 2010 年 7.9 55.1 37.0 2009 年 7.9 50.8 41.3 2008 年 4.1 39.4 56.5 2007 年 6.2 49.8 44.0 2006 年 5.7 45.8 48.5 2005 年 5.3 40.2 54.5 2004 年 5.4 37.3 57.3 2003 年 8.3 43.4 48.3 (一)企业融资情况 1、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 当问及“企业过去三年已实施的重大融资方式”时,调查结果显示,73.5% 的企业选择了“长期银行贷款”,55.3%选择了“民间借贷”22,14.9%选择 了“银团贷款”,10.5%选择了“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见表 4)。调查 表明,整体来看,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是企业获取 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通过股票市场募集资金和引入私募股权、 风险投资的企业比重并不是很多。这可能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企 业参与资本市场的门槛还是相对比较高的,例如要求企业的经营达到一定规模 和一定盈利能力、运作比较规范等等;二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 还有所不足,限制了企业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组合进行融资。 表 4 企业过去三年已实施的重大融资方式(%) 总体 长期银行贷款 73.5 民间借贷 55.3 银团贷款 14.9 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 10.5 发行短期融资券 3.0 上市 2.9 已上市公司增发股票 1.7 发行可转债 1.7 2、大型企业融资方式更加多元化,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从不同规模来看,大型企业过去三年的融资方式比较多元化,主要有: “长期银行贷款”(82.4%)、“民间借贷”(19.2%)、“银团贷款” (16.5%)、“上市”(16.1%)、“发行短期融资券”(12.9%)、“引入私募 股权/风险投资”(12.2%)、“已上市公司增发股票”(11%)等;而中型企业 和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长期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业选择民间借贷的比重相对较高,分别为 48.3%和 67.8%(见表 5)。 表 5 企业过去三年已实施的重大融资方式(按规模分,%)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长期银行贷款 82.4 78.4 67.7 民间借贷 19.2 48.3 67.8 银团贷款 16.5 15.7 14.0 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 12.2 11.8 9.0 发行短期融资券 12.9 2.4 1.7 上市 16.1 2.7 0.7 已上市公司增发股票 11.0 1.3 0.5 发行可转债 6.3 1.2 1.5 3、民营企业大都运用商业信用等民间借贷方式进行融资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差别很大。其中,国 有独资企业选择“长期银行贷款”、“上市”和“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比重分 别为 80.2%、8.2%和 12.6%,要高于非国有独资企业,而选择“民间借贷”、 “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的比重分别为 24.2%和 6%,要低于非国有独资企业 (见表 6)。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选择“长期银行贷款”、“上市”和“发行 短期融资券”的比重为 83.7%、9.8%和 10.7%,要高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而 选择“民间借贷”、“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的比重分别为 26.1%和 7.7%, 要低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见表 6)。 表 6 企业过去三年已实施的重大融资方式(按经济类型分,%) 国有独资企业 非国有独资企业 国有控股公司和 中央直属企业 民营企业和 家族企业 长期银行贷款 80.2 73.0 83.7 71.8 民间借贷 24.2 57.4 26.1 62.3 银团贷款 17.6 14.8 16.3 14.5 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 6.0 10.8 7.7 10.4 发行短期融资券 12.6 2.4 10.7 1.6 上市 8.2 2.5 9.8 1.3 已上市公司增发股票 5.5 1.5 5.3 0.9 发行可转债 3.3 1.7 4.7 1.1 调查表明,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长期银行贷款中得到较充足的资 金,也会更多地通过参与资本市场的方式进行融资,再加上政府对国有企业的 监管和规范比较严格,因此国有企业对民间借贷的依赖程度较低。民营企业则 有所不同,一方面,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银行资金的支持,调查发 现,过去三年有七成以上(71.8%)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选择长期银行贷款进 行融资;另一方面,尽管民间金融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规范之处和较大的风险, 但由于银行体系对民营企业在信贷方面的较高要求和资本市场的高门槛特征, 使得民间金融在满足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调 查发现,过去三年有近三分之二(62.3%)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 的形式进行融资。 此外,调查发现,不同地区企业过去三年已实施的重大融资没 有明显差异,不同行业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差别也不大,基本上都 集中在“长期银行贷款”、“民间借贷”、“银团贷款”、“引入 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几种方式上。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其他行 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选择“上市”(12.5%)和 “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27.5%)的比重相对较高;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企业选择“上市”的比重相对较高,为 10.9%;选择 “民间借贷”方式比重较高的行业主要有:农林牧渔业(6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60%),而选择“民间借贷”方式 较少的行业主要有采矿业(31.6%)、住宿和餐饮业(38.1% )(见 表 7)。 表 7 企业过去三年已实施的重大融资方式(按地区和行业分,%) 上市 引入私募 股权/ 风险投资 发行短期 融资券 已上市 公司 增发股票 长期 银行贷款 银团贷款 发行 可转债 民间借贷 东部地区企业 3.0 9.4 2.9 1.6 75.5 15.7 1.7 51.1 中部地区企业 2.2 13.1 3.7 2.1 71.6 15.2 2.1 63.2 西部地区企业 3.0 9.0 2.6 1.9 71.2 12.9 1.1 58.6 东北地区企业 3.6 14.4 1.8 1.2 67.1 12.0 3.0 55.7 农林牧渔业 8.0 1.3 66.7 16.0 4.0 64.0 采矿业 2.6 10.5 18.4 7.9 86.8 13.2 5.3 31.6 制造业 2.5 10.1 2.8 1.8 73.5 15.3 1.5 55.6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5 6.8 6.8 79.5 18.2 4.5 47.7 建筑业 7.2 15.2 3.2 1.6 73.6 9.6 1.6 59.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0.9 5.5 1.8 1.8 60.0 16.4 5.5 52.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2.5 27.5 2.5 45.0 15.0 60.0 批发和零售业 2.0 7.1 1.5 1.5 77.0 10.7 1.5 56.6 住宿和餐饮业 9.5 76.2 19.0 38.1 房地产业 16.7 4.9 1.0 83.3 20.6 57.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2 4.2 58.3 16.7 58.3 (二)直接融资方式:企业上市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的 4256 家企业中,绝大多数(81.5%) 的企业暂无上市计划,而拟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母公司、上市公 司的子公司、上市公司共占 18.5%(见表 8) 。调查表明,由于上市 仍然属于比较稀缺的资源,门槛相对较高,多数企业还是很难通过 这一直接融资途径来获得资金。 从不同规模看,调查样本中已上市和拟上市公司的比重在不同 规模的企业之间差别很大。其中,有 7.5%的小型企业拟上市或已上 市,而在大型企业中这一比重已达到 52.6%。调查表明,目前小型 企业很难通过上市这一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随着全国统一、 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逐步完善,这一 问题将有所缓解(见表 8)。 表 8 企业上市情况(%) 暂无 上市计划 拟上市 公司 上市公司 的母公司 上市公司 的子公司 上市公司 总体 81.5 13.1 1.0 3.1 1.3 东部地区企业 82.0 12.0 1.3 3.3 1.4 中部地区企业 79.1 16.1 0.7 3.2 0.9 西部地区企业 81.7 13.1 0.8 3.3 1.1 东北地区企业 83.8 13.2 1.5 1.5 大型企业 47.4 22.1 10.1 12.6 7.8 中型企业 75.8 19.0 0.4 3.6 1.2 小型企业 92.5 6.5 0.9 0.1 国有独资企业 77.5 7.3 7.6 6.6 1.0 vs 非国有独资企业 81.7 13.6 0.5 2.9 1.3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69.3 12.0 5.2 10.4 3.1 vs 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86.2 12.1 0.4 0.8 0.5 农林牧渔业 83.3 15.6 1.1 采矿业 71.0 14.5 3.6 9.1 1.8 制造业 80.8 14.1 1.1 2.8 1.2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70.3 15.6 12.5 1.6 建筑业 84.4 7.8 1.8 3.6 2.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1.4 16.5 2.2 5.5 4.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68.8 22.1 5.2 3.9 批发和零售业 88.7 5.6 0.4 4.6 0.7 住宿和餐饮业 75.7 24.3 房地产业 87.5 7.8 3.9 0.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92.3 7.7 从不同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已上市和拟上市公司的比重高 于民营企业,调查样本中,81.7%的非国有独资企业暂无上市计划, 而在国有独资企业中这一比重是 77.5%;86.2%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 业暂无上市计划,而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的这一比重是 69.3%(见表 8)。 调查表明,长期以来,政府在上市资源的分配方面有向国有企 业倾斜的现象,这使得民营企业要获取上市资源相对来说更加困难。 不过近年来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迅速发展,逐渐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 多的上市机会。此外,内在动因也是导致这些差异的重要因素,特 别是民营企业家对上市带来的风险存在一定程度的顾虑。调查发现, 民营企业家认为企业上市后会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经理人控制 风险增加”(3.58)、“股价非理性波动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决 策”(3.51)、“控制权被稀释,存在控制权争夺或转移风险” (3.47)、“存在退市风险”(3.32)和“信息披露增加,可能会影 响企业的竞争优势”(3.3)等(见表 9)。 表 9 民营企业家对上市风险的认知(5 分制) 评价值 经理人控制风险增加 3.58 股价非理性波动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决策 3.51 控制权被稀释,存在控制权争夺或转移风险 3.47 存在退市风险 3.32 信息披露增加,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3.30 诉讼风险增加 3.27 政治风险增加 3.17 注:表中数据为以 5 分制计算(非常同意5,比较同意4,一般3,比较不同意2, 非常不同意1)所得到的平均值,分值越大表示对该说法的同意程度越高。下同。 调查还发现,已上市和拟上市公司的比重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 异并不明显。从不同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 务服务业企业中,已上市和拟上市公司的比重相对较低,而采矿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 则相对较高(见表 8)。 (三)间接融资方式:企业的银行贷款和负债情况分析 1、企业的银行贷款情况 (1)银行贷款能满足多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但是并不能满足多数 企业外部扩张的资金需求 从总体上来看,有超过六成(62.1%)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正 常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时只有不到三成(28.7%)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能 够满足外部扩张的融资需要”(见表 10)。调查表明,尽管多数企业认为银行 贷款能够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但是,银行贷款并不能满足多数企业 对外扩张的融资需要。企业在进行一些对外扩张的战略性发展决策时,仅靠内 部积累和外部的银行贷款是远远不够的。 (2)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 从不同规模看,调查发现,企业规模越小,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 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和“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外部扩张的融资需要”的企 业家比重越低。此外,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的调查也发现,企 业规模越小,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相对于大型企业, 银行体系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申请存在区别对待的现象,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难 问题依然突出(见表 10、表 11)。 一方面,银行执行这样的区别对待有其一定的商业合理性:由于规模优势, 大型企业能够提供的抵押品要多于中小型企业,管理上也更加规范,此时银行 信贷资产所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小。但另一方面,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现 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如何建设我国多层次的银行体系、 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表 10 银行贷款能否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外部扩张的资金需求(%) 银行贷款是否能满足企业 的正常生产经营? 银行贷款是否能满足企业 的外部扩张融资需要? 是 否 是 否 总体 62.1 37.9 28.7 71.3 东部地区企业 65.9 34.1 31.8 68.2 中部地区企业 56.4 43.6 23.9 76.1 西部地区企业 56.6 43.4 23.3 76.7 东北地区企业 60.2 39.8 29.4 70.6 大型企业 84.7 15.3 49.6 50.4 中型企业 66.1 33.9 33.4 66.6 小型企业 54.5 45.5 20.7 79.3 国有独资企业 68.3 31.7 37.4 62.6 vs 非国有独资企业 61.5 38.5 27.8 72.2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69.3 30.7 38.7 61.3 vs 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59.7 40.3 25.4 74.6 农林牧渔业 52.2 47.8 22.5 77.5 采矿业 73.1 26.9 36.0 64.0 制造业 62.3 37.7 28.4 71.6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76.9 23.1 36.5 63.5 建筑业 54.3 45.7 28.4 71.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8.3 31.7 35.8 64.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62.7 37.3 26.4 73.6 批发和零售业 63.1 36.9 31.9 68.1 住宿和餐饮业 73.5 26.5 33.3 66.7 房地产业 53.0 47.0 13.1 86.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2.4 47.6 28.6 71.4 表 11 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 不难 不太难 有难度 比较难 非常难 总体 6.1 28.3 30.0 20.9 14.7 大型企业 13.5 42.5 25.4 12.7 5.9 中型企业 7.2 31.9 30.0 18.6 12.3 小型企业 3.8 23.0 30.7 24.2 18.3 国有独资企业 8.4 29.3 30.0 20.2 12.1 vs 非国有独资企业 6.0 28.4 29.8 20.9 14.9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8.2 29.5 30.4 21.5 10.4 vs 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5.4 27.4 29.9 21.8 15.5 (3)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依然较大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38.5%的非国有独资企业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不 能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要高于国有独资企业(31.7%);40.3%的民营 企业和家族企业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不能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要 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30.7%)。72.2%的非国有独资企业的企业 家认为“银行贷款不能满足企业外部扩张的融资需要”,要高于国有独资企业 (62.6%);74.6%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不能满足企 业外部扩张的融资需要”,要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61.3%)。此 外,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的调查也发现,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 的难度相对较大。调查表明,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较难从银行体系获得 正常生产经营贷款以及外部扩张贷款(见表 10、表 11)。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 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的比重分别为 65.9%和 60.2%,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认为 “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的外部扩张的融资需要”的比重分别为 31.8%和 29.4%,也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见表 10)。调查表明,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的企 业,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方面的情况相对较好,这可能与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金融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东北地区大中型国有企 业相对较多有关。 从不同行业看,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要的企业 家比重较高的行业包括: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 饮业等,分别为 73.1%、76.9%和 73.5%;而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要 的比重相对较低,分别为 52.2%、54.3%、53.0%和 52.4%。认为“银行贷款能够 满足企业外部扩张融资需要”的企业家比重较高的行业包括:采矿业、电力、 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比重分别为 36.0%、36.5%和 35.8%;而农林牧渔业和房地产业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 业外部扩张融资需要”的比重相对较低,分别为 22.5%和 13.1%(见表 10)。 2、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水平 (1)利率水平市场化趋势较为明显 当问及“银行贷款利率与基准利率相比如何”这一问题时,绝大多数 (95.3%)的企业家回答所负担的银行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54.3%)或 “与基准利率持平”(41%),只有 4.7%的企业获得了“低于基准利率”的银 行贷款利率(见表 12)。调查表明,随着市场化程度的逐渐提高,银行在对企 业发放贷款时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市场化的标准,不会向企业提供过多的低于 基准利率的优惠贷款。 表 12 利率水平、贷款额度和透支权限情况(%) 银行贷款利率与基准利率相比如何? 是否获得贷款额度 或透支权限? 高于基准 利率 与基准利率 基本持平 低于基准 利率 是 否 总体 54.3 41.0 4.7 49.8 50.2 东部地区企业 53.5 41.7 4.8 53.4 46.6 中部地区企业 56.9 38.8 4.3 48.0 52.0 西部地区企业 57.2 38.1 4.7 45.9 54.1 东北地区企业 46.1 49.3 4.6 32.4 67.6 大型企业 27.2 59.2 13.6 73.1 26.9 中型企业 51.0 43.7 5.3 55.7 44.3 小型企业 62.3 35.2 2.5 41.1 58.9 国有独资企业 32.6 58.1 9.3 49.1 50.9 vs 非国有独资企业 56.1 39.6 4.3 49.8 50.2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33.3 55.0 11.7 54.2 45.8 vs 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60.3 36.4 3.3 49.1 50.9 农林牧渔业 58.3 39.3 2.4 46.1 53.9 采矿业 45.8 47.9 6.3 47.1 52.9 制造业 56.2 39.1 4.7 51.1 48.9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2.0 41.9 16.1 49.2 50.8 建筑业 56.0 40.1 3.9 45.1 54.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0.2 50.0 9.8 46.9 53.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3.9 54.6 1.5 37.0 63.0 批发和零售业 54.3 43.0 2.7 58.9 41.1 住宿和餐饮业 50.0 46.9 3.1 35.3 64.7 房地产业 55.5 42.2 2.3 41.1 58.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1.2 44.4 4.4 36.4 63.6 (2)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更高 不同规模企业之间贷款利率水平差异明显。调查结果显示,62.3%的小型企 业的银行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要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同时,有 13.6% 的大型企业银行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而小型企业仅为 2.5%。调查还发 现,超过 20%的中小企业认为从银行贷款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很多” 或“较多”,明显高于大型企业。调查表明,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 要明显地高于大型企业(见表 12、13)。 表 13 企业从银行贷款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的情况 (按规模和经济类型分,%) 没有 有一点 一般 较多 很多 总体 18.4 30.4 29.3 18.2 3.7 大型企业 25.7 34.2 28.6 10.9 0.6 中型企业 19.7 30.7 28.7 17.6 3.3 小型企业 16.0 29.5 29.8 20.0 4.7 国有独资企业 28.2 26.5 31.7 12.2 1.4 vs 非国有独资企业 17.8 30.7 29.1 18.5 3.9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24.9 29.5 33.2 11.0 1.4 vs 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16.3 31.8 27.9 19.8 4.2 (3)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更高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56.1%的非国有独资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高于基 准利率”,要明显多于国有独资企业(32.6%),60.3%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从银行贷款的利率“高于基准利率”,要明显多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 业(33.3%);反之,9.3%的国有独资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低于基准利率”, 要明显多于非国有独资企业(4.3%),11.7%的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从 银行贷款的利率“低于基准利率”,要明显多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3.3%) (见表 12)。 此外,调查还发现,关于对“从银行贷款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的 情况”的评价,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认为“很多”或“较多”的比重 (12.4%)要明显低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24%),而认为“没有”的比重 (24.9%)则明显高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16.3%)。调查表明,相对于民营 企业来说,国有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更多的优惠贷款(见表 13)。 (4)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银企关系相对较好 调查显示,当问及“企业是否获得贷款额度或透支权限?”这一问题时, 总体来看,选择“是”和“否”的企业家各占一半。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 获得贷款额度或透支权限的比例最高,为 73.1%;中型企业次之,为 55.7%;小 型企业最低,为 41.1%。从不同经济类型来看,国有独资企业和非国有独资企 业在获得贷款额度或透支权限方面的差别不大 33,但是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 直属企业获得贷款额度或透支权限的比例要高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调查表 明,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银企关系相对较好,银行体系向大型企业和国有企 业提供了更多的贷款额度和透支权限(见表 12)。 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分别有 56.9%和 57.2%的企业家认为从银行贷款 的利率要“高于基准利率”,相对较多,而东北地区相对较少,为 46.1%。东 部地区企业获得贷款额度或透支权限的比重最高,为 53.4%,而东北地区企业 最低,为 32.4%,中部和西部地区居中,分别为 48%和 45.9%(见表 12)。 从不同行业看,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相对偏高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制造 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其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的企业比重分别为 58.3%、56.2%、56%和 55.5%;而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相对较低的行业包括:采矿 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贷款利率低于 基准利率的企业比重分别为 6.3%、16.1%和 9.8%。批发和零售业获得贷款额度 或透支权限的企业比重相对较高,为 58.9%,而获得贷款额度或透支权限的企 业比重相对较低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7%)、住宿和餐饮 业(35.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6.4%)(见表 12)。 3、企业负债情况 (1)多数企业负债水平较低 关于企业负债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的样本企业中, 负债率在“20%及以下”的企业占 34%,负债率在“2140%”之 间的企业占 27.9%,负债率在“4160%”之间的企业占 24.1%,负 债率在“61 80%”之间的企业占 11.3%,负债率在“80%以上”的企业占 2.8%。调查表明,目前多数企业的负债水平较低,超过六成(61.9% ) 的企业负债率在 40%以下,而负债率在 60%以上的企业仅占七分之 一左右(见表 14)。 表 14 企业当前的资产负债率情况(%) 20%及以下 2140% 4160% 6180% 80%以上 总体 34.0 27.9 24.1 11.3 2.8 东部地区企业 36.2 27.2 22.6 11.3 2.6 中部地区企业 30.2 29.6 26.3 11.3 2.5 西部地区企业 30.8 25.9 27.9 12.3 3.2 东北地区企业 33.6 33.2 21.1 7.8 4.3 大型企业 16.0 24.0 27.5 27.8 4.7 中型企业 28.9 27.9 27.5 12.5 3.2 小型企业 41.1 28.5 20.8 7.4 2.1 国有独资企业 23.3 19.5 23.0 20.9 13.2 vs 非国有独资企业 34.7 28.6 24.2 10.5 2.0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22.3 19.4 23.9 24.1 10.3 vs 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35.7 29.7 23.7 9.4 1.6 农林牧渔业 37.9 21.8 29.9 10.3 采矿业 32.7 32.7 20.0 10.9 3.6 制造业 31.4 30.2 25.5 10.5 2.4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0.3 23.4 26.6 23.4 6.3 建筑业 41.0 20.5 15.1 19.3 4.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8.6 20.5 25.3 13.3 2.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2.1 25.4 16.9 2.8 2.8 批发和零售业 30.9 18.2 26.0 18.6 6.3 住宿和餐饮业 41.9 32.3 19.4 6.5 房地产业 41.1 29.5 14.0 13.2 2.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0.0 26.0 12.0 10.0 2.0 (2)企业规模越小,负债水平越低 从不同规模看,企业负债率的差异很大。调查结果显示,企业 规模越小,负债率在 20%以下的企业越多,而负债率在 60%以上的 企业越少(见表 14)。调查表明,规模是企业资本结构中非常重要的 影响因素:大型企业的负债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强,因此可以 有更激进的资本结构安排,负债水平相对较高,从而获取更多负债 的税盾利益及财务杠杆效果,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增加企业价值; 而小型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负债能力也就相对较差,其资本 结构安排就会更多地以自有资金为主,负债水平相对较低。 (3)国有企业的负债水平明显高于民营企业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23.3%的国有独资企业的负债率在 20%以 下,要低于非国有独资企业(34.7%),34.1%的国有独资企业的负 债率在 60%以上,要高于非国有独资企业( 12.5%);22.3%的国有 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的负债率在 20%以下,要低于民营企业和 家族企业(35.7%),34.4%的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的负债 率在 60%以上,要低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11%)(见表 14)。调 查表明,国有企业的负债水平要明显高于民营企业。 从不同地区看,各地区企业的负债率差异并不明显。从不同行 业看,负债率在 20%以下的企业相对较多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 机服务和软件业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为 52.1%和 50%,而电 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则相对较少,仅有 20.3%的企业的负债 率在 20%以下;负债率在 60%以上的企业相对较多的行业包括电力 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分别为 29.7%、23.5%和 24.9%,而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 件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则相对较少,分别为 10.3%、5.6% 和 6.5%(见表 14)。 (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情况 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家能否恰当地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 进行结合,并有效地运用资本市场所提供的各种资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决 策,这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有着重要 的现实意义。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的产融结合情况,即持有金融机构股份、设 立财务公司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情况。 1、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渗透已初具规模 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看,当前的企业产融结合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参 加调查的企业中,有 20.4%的企业持有各类金融机构股份 44,27.8%的企业有 自己的财务公司。有 5.8%的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调查表明,各类型企业已 成为我国股票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之一(见表 15)。 2、大型企业的产融结合程度明显高于中小企业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的产融结合程度要明显高于中小企业,有 30.7% 的大型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分别为 21.9%和 17.6%; 有 32.2%的大型企业有自己的财务公司,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分别为 31.7% 和 23.9%;有 25.8%的大型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分别 为 5.4%和 2.6%(见表 15)。 3、国有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比重更高,民营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 的比重更高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融结合方面各有侧重。在持 有金融机构股份方面,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更高,20.7%的非国有独资企业持有金 融机构股份,要高于国有独资企业(15.5%);21.4%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持 有金融机构股份,要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17.5%)。在持有上市 公司股份方面,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更高,15.4%的国有独资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 份,要高于非国有独资企业(5.0%);12.9%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持有 上市公司股份,要高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4.1%)。在是否拥有自己的财务 公司方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差别不大(见表 15)。 表 15 企业产融结合情况(%) 企业持有金融机构 股份的情况 企业拥有自己财务 公司的情况 企业持有上市公司 股份的情况 总体 20.4 27.8 5.8 东部地区企业 21.3 26.8 6.5 中部地区企业 20.9 31.5 4.0 西部地区企业 20.6 25.5 6.4 东北地区企业 10.4 30.9 3.8 大型企业 30.7 32.2 25.8 中型企业 21.9 31.7 5.4 小型企业 17.6 23.9 2.6 国有独资企业 15.5 27.2 15.4 vs 非国有独资企业 20.7 27.7 5.0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17.5 25.0 12.9 vs 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21.4 28.3 4.1 农林牧渔业 23.7 26.1 4.4 采矿业 29.8 29.8 12.5 制造业 20.8 28.0 5.3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7.1 27.9 10.8 建筑业 21.0 26.9 5.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2.9 34.4 10.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2.8 15.4 3.9 批发和零售业 15.4 28.2 8.0 住宿和餐饮业 28.9 31.6 5.7 房地产业 31.3 22.7 5.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4 28.8 10.2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持有金融机构股份的企业比重相对偏低,为 10.4%, 这可能与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大中型国有企业偏多、金融管制程度更为 严格有关。由于行业特征的原因,不同行业的产融结合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只 有 7.4%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只有 15.4%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有自己的财务公司,明显低于其他行 业;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比重较高的行业主要是采矿业(12.5%)、电力燃气及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5%)、租赁和商务 服务业(10.2%)(见表 15)。 二、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动因 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融资场所,也是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公司管理水平 和公司治理的重要推动力。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评价、 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动机和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评价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基本态度、对风险的认知 以及对政策环境和中介服务的评价。 1、企业家认为参与资本市场的机遇和风险并存 调查发现,目前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还是比较客观的,这体现在:首 先,企业家比较认同“借助资本市场可以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3.74);其 次,企业家也比较认同“资本运作存在很大风险”(3.73);最后,多数企业 家并不认同“企业上市就是获得了成功”(2.37)这一说法(见表 16)。调查 表明,多数企业家认为,参与资本市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营战略,因此如 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并做好收益和风险之间的权衡和评价,是企业家应当 思考的重要问题。 2、企业家认为资本市场政策环境和中介服务水平有待改善和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就制度建设方面来说,企业家不太认同“政府在企业融资 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82)以及“中介咨询机构在企业资本运作方 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2.77)的说法(见表 16)。这表明,在制度建设和服 务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和中介咨询机构还有待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析都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和一致性,相关结论在不同 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的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