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剖析_第1页
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剖析_第2页
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剖析_第3页
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剖析_第4页
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学 生 常 见 心 理 障 碍 剖 析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课 题 组 刘 求 清 龚 远 湘 李 友 章 等 二 五 年 十 二 月 1 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剖析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职务 工 作 单 位 刘求清 男 51 特 级 娄底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龚远湘 男 38 中学高级 娄底市开发区春元中学高中部 李友章 男 36 中学高级 娄底市开发区春元中学初中部 胡应南 男 40 校 长 娄底市开发区春元中学初中部 周美汉 男 32 中学二级 娄底市开发区春元中学初中部 刘志平 男 33 中学二级 娄底市开发区春元中学初中部 陈淑华 女 31 中学二级 娄底市开发区春元中学初中部 成劲松 男 30 中学二级 娄底市开发区春元中学初中部 龚 鹏 男 31 中学二级 新化县梅苑开发区铁牛中学 罗 光 男 35 中学一级 娄底市娄星区百亩中学 2 中 学 生 常 见 心 理 障 碍 剖 析 课题研究报告 课 题 组 2002 年至今,我们在春元中学、新化铁牛中学、娄星区百亩中学等中学开展 了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剖析(特征、成因及预防调控)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 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实验研究的理论和依据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明天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 随着学习竞争日趋激烈,学习内容与实践活动的增多,他们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 时相应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往往被老师、家长及学生自己忽视,而这些 心理因素的消极作用恰恰是阻碍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最大隐患,是制约中学生综合 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瓶颈,作为一个教育研究工作者,在我们多年的调查研究中 发现,我市青少年学生中有 35%左右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大部分学校都有因 心理问题而不能继续学习的学生,个别学生甚至因适应不了激烈竞争的校园生活 而离家出走,甚至轻生,中学生因自杀而死亡的人数居非正常死亡(仅次于车祸) 的第二位,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心忧如焚,那么如何帮助老师、家长了解青少年 的心理现状?如何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如何针对这种心理障碍采取有效 的调控措施?如何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这都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 问题。 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剖析课题正是为了探索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 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开创精神。 该课题理论依据: (一)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 展学说,是指“人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属性”的全面发展,是生理和心理的和谐 发展,是个体和社会协调统一的发展,开展“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剖析”的研究, 3 使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成长相适应,从而促进中学生向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 人的转变。 (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 出“针对新形式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 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 。 (三)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 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 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克服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 展自我的能力。 ” (四)三个“面向”是我们开展“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特征、成因及预防 调控”研究的现实基础。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的论断,是我国跨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战略方针。 (五)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系统” 是指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一起的若干元素或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 和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心理健康是一个开放系统, “三论”启迪我们从整体与 部分、结构与功能,信息与组织调节等方面来探讨中学生心理障碍及调控策略, 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六)开展本课题的生物学基础。主要是指遗传、体质、解剖结构、生理、 生化和病毒等对心理障碍产生与发展起作用的因素。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在神经 症中,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里有心理障碍患者,其子女、家属患心理障 碍的几率比家里人正常的要高得多。近期研究发现,当人脑右半球机能受到损伤, 人就表现出情绪高涨、多话、兴奋多于抑制;相反,如果左半球受到伤害,就表 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自责自罪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另外,生理的迅速变 化,特别是性机能逐渐成熟,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惶惶不安,从而影响心 4 理的发展。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证明,心理异常、心理障碍表现有许多与人的遗传、大 脑 的 发 育 、 神 经 生 化 代 谢 及 中 学 生 身 心 发 育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 这 些 是 心 理 异 常 现 象 产生的生物学因素。 二、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根据研究进程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在研究过 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性 心理学家认为:任何心理问题都有由“简单”起因经“频繁”而累积的有层 次的推进过程,心理问题呈现的层次性是客观存在的。 根据我国学校现状和学生心理生活实际,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心理偏 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1、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 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 说谎、懒散、逆反、烦躁、任性、畏难、多愁善感等。心理偏差,习惯上可称为 心理品质上的缺点或缺陷,大多与个体的曲解、误会及过错行为有关,其心理活 动往往呈现出一些背离社会普遍标准的不良倾向。心理偏差是每一个人都不同程 度、不同角度地存有的心理问题,它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为 100%。人们经常讲的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就是指的心理偏差在现实人群中的普遍存在性。学生中 的心理偏差更是普遍存在。有心理偏差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但心理偏差却是一切心理问题发生的起点和最原始的根源,是导致许多严重心理 危机的潜在性原因,如不及时加以矫正和消除,往往使个体整体心理的某些方面 受到损害,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和匹配性,使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效率受 阻,甚至大为降低。 2、心理障碍 5 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它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 是在诸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累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 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如焦虑、恐惧、 孤独、苦闷、冷漠、妒忌、厌学、自卑、狂妄、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从本质 上讲,心理障碍是个体“意识流”流动不畅或阻塞不通而引发的异常心理反应。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内在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形成了一种无法自 我解脱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出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 错误的行为反应,如不及时疏导、消除,往往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实践表明, 对于处于心理障碍中的学生,基本上不存在“速成”的解决办法,须作长期的疏 导和矫治工作,任何试图以“立竿见影”的方式消除心理障碍的想法都是不现实 的,相反可能还会导致危机的加深。 随着社会的巨变和人们生活、生存环境中竞争的加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 率日益提高,据众多的测试与调查资料显示,当前青少年学生只有 35%左右的人 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以及文化程度的提高, 有心理障碍的人数的比率也逐渐增多。一般来讲,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人数比率高 于高中生,高中生又高于初中生,初中生则又高于小学生。笔者曾运用问题行 为早期发现测验量表对春元中学等中学进行心理卫生测试,参加者中初中生 237 人,高中生 141 人,其中初中生有较轻障碍者 111 人,占总人数的 47%,较 重障碍者 38 人,占总人数的 16%;高中生中有较轻障碍者 69 人,占总人数 49%,较重障碍者 27 人,占总人数 19%。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 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 理喻的异态反应。学生的心理疾病与成人年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不同,这是由 于生理特点和生活实践不同的缘故。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虑症、 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 6 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据有关资料预测,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有增长的 趋势。这种严重态势要求现代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转 变视角,勇于关爱,直面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素质 培育与成才,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项关系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新的“希望工程” 。 上述学生心理问题三个层次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既有 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的程度、心理冲突的广度与深度上均存在 着层层加重、逐层“劣化”的趋向。每个层次还可作轻度、中度、重度的划分。 了解与研究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性,有助于我们科学“解读”每一个具体学 生身上可能存有的心理问题,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 性,使心理疏导、心理训练等教育工作,有如打鼓,打在点子上;有如吹笛,吹 在眼子上,有助于克服心理健康教育中“胡子眉毛一把抓” ,不分层次和青红皂 白,采取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简单化和公式化的做法,从而使教育与辅导工作摆 脱盲目与被动,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二)调查和了解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表现 中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各种心理障碍表现特点明显,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1、性格心理障碍 性格心理障碍是与性格联系在一起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偏激心理、狂妄 心理、抑郁心理和冷漠心理。 偏激心理:凡事爱走极端,说话爱较真,办事就过火,争论问题脸红脖子 粗。造成的原因是性格上争强好胜而在思维方法上却是“一点论” 。 狂妄心理:大话连篇,出口就作惊人之语,却不着边际;喜欢想入非非, 行为怪异而胆大妄为。这种心理是性格张狂暴戾与不良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抑郁心理:沉默无语、独来独往、郁郁寡欢,极少与人交流,凡事都无兴 趣,难得开心一回。性格上过于内向,遇到烦心事不与人倾诉,只憋在心中。 7 冷漠心理:面无表情、难得一笑、极少同情心,绝不与人处为知己,更无 热情参与集体活动。形成冷漠心理的原因复杂,如性格孤独、阅历中见阴暗面太 多或曾上当受骗、身心受过较大的打击等。 2、认知心理障碍 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统称为认知心理障碍。大体包括应付心 理、厌倦心理、逆反心理和恐惧心理。 应付心理:表现为课堂上不注意听讲、不动脑、不发言、不愿动手,得推 且推;课外作业不认真,得拖且拖,甚至抄别人的作业。 厌倦心理:课堂上或倦怠或走神或摆弄东西,甚至小声说话,翻开作业本 就心烦。 逆反心理:在家不听父母话,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 业,时有逃课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往往作对。 恐惧心理:在家怕家长查作业、查试卷;在校怕课堂提问,怕被老师叫到 办公室、怕考试,甚至怕升学,经常担着一份心。 3、情绪心理障碍 主要包括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满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会使人变得消沉 或退步,甚至会使人体的免疫机能下降而致身体生病。 焦虑心理:愁眉不展,心事重重,似有难言之苦;兴趣索然,焦躁不安, 食欲明显下降。 自卑心理:做事小心翼翼、畏缩不前、极少抛头露面,事事人前不敢比, 人后暗恨不如人。 自满心理:优越感十足,自以为是优秀者,爱炫耀或自吹自擂,对取得的 成绩沾沾自喜,自视高人一等。 4、交际心理障碍 交往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大致包括早恋心理和嫉妒心理。其直接危害在于不能 正常与人交往、协作、共事,严重影响学习与工作。 8 早恋心理:超越正常友谊界限的谈情说爱、难解难分甚至山盟海誓。 嫉妒心理:见到别人的长处或成绩心里不舒服,甚至暗里生恨,或千方百 计打击诋毁人家。 (三)调查和了解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特征及成因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特征是: 1、缺乏内动力 中学生一般还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目的,大多学生一般都把学习成绩与 个人荣誉和教师评价态度相联系,与升重点高中相联系,高中学生一般都把学习 成绩与高考相联系,很少有人把学习与发展和社会需要相联系,因此他们的学习 一般都是被动的。再加上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频繁的 考试使学生疲于应付。结果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压力影响下,学习成绩越 来越差,便会出现不爱学习,频繁违纪的现象不断发生。 2、缺乏自制力 中学生最大的特点是缺少自制能力,在家长、社会及学校的压力下,他们紧 张的学习,心理上的压力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目标几乎 都是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发展要求不那么重视,所以学生只要一有 机会就会去体验各类社会生活,这就与家长、学校的教育要求发生了冲突。虽然 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家长和学校的要求,但却有许多学生对来自家长和学校的约 束产生了抗拒心理。这种心理上的逆反情绪会使个人的自我调解能力严重失去控 制 , 使 一 些 学 生 放 弃 学 习 而 贪 玩 , 把 主 要 精 力 用 于 交 友 、 寻 求 新 的 文 化 生 活 刺 激 等 。 3、缺乏自信心 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但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分析自己 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另外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使学习成 绩差的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心理上的压抑状态,长此以往,使这些学生产生了严重 的 自 卑 感 。 他 们 严 重 怀 疑 自 己 的 学 习 能 力 , 有 的 会 自 暴 自 弃 , 放 松 学 习 , 任 其 9 落 后 。 4、缺乏学习方法 初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多,科目多,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 种教学方式与目前仍然占统治地位的应试教育有直接关系。这种学习方法不能使 学生产生内动力,也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一些学生尽管很努力,但在 考试中成绩并不理想,这其实是学习方法不佳的必然结果。 5、缺乏考试经验 考试焦虑是许多学生在考试前出现的一种心神不安、学习效率下降的一种心 理表现。这种心理的出现一般与考试中的紧张气氛和学生自我适应能力较差有关。 同时也与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如平时学习水平有关。 中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客观因素和主体因素等方面。 1、客观因素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即环境因素)是极其复杂 而 又 多 方 面 的 , 其 中 主 要 包 括 社 会 环 境 、 家 庭 环 境 和 学 校 教 育 。 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极为严重的。社会上的不正 之风、黄色书刊、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的感染或流氓团伙的唆引等,对中学生的 心理健康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目前存在的狭隘抑郁、怯懦自卑、消极颓废、 对立破坏等心理病态来看,其原因与社会的某些不良风气有直接关系。 家庭因素。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什么样 的家庭,对其心理发展关系重大。家庭的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气氛等,都对 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长远作用。如父母狭隘的心胸、为人处世的方法,不良生活 溺爱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会使其子女形成狭窄的心理,不承认或 贬低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对比自己强的人常造谣中伤。如果父母用专横武断,动 不动就训斥或打骂的家庭教养方式,其子女容易产生神经质倾向。父母嗜好多、 情行为等是引发子女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例如: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 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情人过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 10 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 得人活着,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 恶、鄙视,更是深深的内心创伤。 学校因素。素质教育虽然实施了多时,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仍以“应 试教育”为教学的核心,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把学生考试分数或升 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志,致使教师布置作业过多,使学生有做不 完的习题,再加上学习成绩名次的公开,压迫学生喘不过气来。还有,一些学校 的教学工作只面向少数学习成绩好或有特殊背景的学生,这样挫伤了大多数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主体因素。 身体发育所带来的影响。青春发育期,其身体、生理状态发生了变异。生 理发育早的学生,由于心理上、知识上、道德上均未做好准备,如男生初次遗精、 手淫,女生月经初潮,均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正确的道德认识和崇高 的思想境界能使中学生正确地对待和处理环境中遇到的各种干扰,防止心理挫折 的产生。而“道德上的无知” ,思想境界的低下,往往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 环境中遇到的各种干扰,致使其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最后造成忧郁、焦虑、沮丧、 对立等心理障碍。 情感的反常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客观环境的各种因素,只有通 过反常的情绪体验,才能损伤人的心理。因此 , 冲 突 和 失 败 等 情 绪 体 验 是 影 响 心 理 健 康 的 重 要 的 主 体 因 素 。 (四)研究中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调控 中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是互相交错的,各人身上存在的问题不同,程度也 各有差异,因此在预防和排除上都应有针对性专题研究,运用各种方法协调矫治。 另外,各种心理障碍的成因也较为复杂,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也有学 生本人的主观原因。因此在预防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的问题上,要标本根治, 以期得到综合治理的整体效果。要 预 防 和 排 除 学 生 的 心 理 障 碍 , 从 实 验 情 况 看 来 : 11 1、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防治基础。 2、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必要条件。家庭是培养健康情感、良好习惯、优秀品 质和高尚道德的第一个基地,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极大,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或 消除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和娇宠孩子,尤其不能以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作为对学 习的奖赏,因为许多不良习惯都是由此产生,最后发展为心理障碍的。 家长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不少家长认为对孩子拥有至高的权力,可以随 意打骂孩子,根本不知道去尊重孩子的人格,更谈不上理解。 家长应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一 定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提出的学习目标不可过高,否则,就会导致他们产生心 理障碍。 3、正确的学校教育是重要因素 中学生的活动大部分在学校中进行,学校教育应该说是预防和消除学生心理 障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办法。 树立新型的学生观,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 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保证。 4、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是关键 社会、家庭、学校的协调配合、各方共同综合治理可以产生强大的外部力量, 但预防和调控学生的心理障碍还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产生效果,因此加强学生自 身修养才是问题的关键。 因此: 帮助中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 培养中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教育中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中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现以中学生厌学心理障碍的预防 和调控为例予以说明: 12 大家知道:学生厌学不是一朝一夕的表现,而是长期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渐形 成起来的习惯对待学习的行为反应模式。下面是厌学与乐学行为反应形成的内在 心理机制模式图: (厌学行为反应模式形成的内在机制图) (乐学行为反应模式形成的机制图) 我们可以把厌学症的行为反应模式形成的内在机制与正常学生乐学行为模式 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主要差别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引起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 成的。厌学行为内在的直接原因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 识偏差引起的。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的失败感、无能感、自卑感、乏味感、不愉快、 焦虑、紧张等,并形成了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而其外 在原因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社会偏见、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漠不关 心,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学习成绩不好、考试经常不及格等,都对学生的内在反 应起了消极的强化作用。这造成了恶性循环,以致学生形成了厌学行为反应模式, 外在要求 内部需要 学习 动机 (外部反应) 社会偏见 家长漠视 教师批评 得到低分 学习失败 (内部反应) 不愉快 自 卑 失败感 无能感 无兴趣感等 厌学弃学 不认真听课 不做作业 旷课逃课 怕见老师 怕考试等 外在要求 内部需要 学习 动机 (外部反应) 社会鼓励 家长赞赏 教师表扬 获得高分 学习成功 (内部反应) 愉 快 成功感 趣味感 自信 满足 有价值 愿学乐学会学 认真听课 完成作业 创造性思维等 13 而乐学行为反应模式的形成从过程看与前者相同,但行为和内外反应的性质都与 前者正好相反。我们根据厌学行为反应模式形成的内在机制,把加强学生学习目 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突出地位,把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有 机结合贯彻了工作始终,把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厌学学生的心理辅导,激发、培 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动机作为教改的核心理念。经过几年的努力,厌学学生的 人数大量减少,有厌学倾向的学生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课题研究的策略 课题成果的科学性,依赖于课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按 照教育科学研究的要求,进行规范性操作。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本课题研究除了遵循科研课题研究的一般原则外,还注意根据本课题的特点 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调查与研究、辅导之间的关系。调查发现问题,问题产生课题, 课题带动研究,调查是前提,研究是关键,辅导是落脚点。不调查清楚中学生心 理障碍的现状,课题的确定与研究就成为空中楼阁,辅导更是无从谈起,或者是 下车伊始,或者是无的放矢。总之,辅导就成为空谈。 2、正确处理个别辅导与面上教育的关系。面上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和途 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个别辅导是指对已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 个别辅导。面上教育是基础,是预防和克服心理障碍的理论武器,个别辅导是案 主或辅导员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进行辅导与调节。二者不可偏废。 3、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本课题需要有一支骨干队伍,这支骨干队 伍就是课题组成员。但仅靠课题组的同志是无法承担广大学生出现的大量心理障 碍问题的,我们在抓好课题组工作的同时,加强对所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 乃至社会人士、家长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基础知识的普及,争取他们的支持与 他们的参加,做到全员育人规范化、立体化、序列化、科学化形成心理健康教育 14 的合力。见下表: 4、正确处理科学性与应用性的关系。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课题。我们在 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突出应用性,即突出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纠正与调整,突出对学 生的心理辅导。但我们又特别注意其科学性,按照教育科研方法的规范进行操作。 5、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 “主导” ,是促进者、带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朋友的角色,教师要坚持“以 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 关系,坚持对学生“高度尊重、适度要求、适时引导” ,努力张扬学生的向善本 性,坚持人性善的观点,变“他律 教 育 ”为 “自 律 教 育 ”。 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体 性 , 提 高 心 理 障 碍 预 防 调 控 的 有 效 性 。 (二)课题研究的操作方法 本课题研究,综合运用了多种课题研究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献法:查阅国内外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文献资料。据不 完全统计,三年研究过程中查阅文献 50 余种,约 6 万字。 2、调查法:调查涉及的对象有:全市 8 所不学,涉及到初一至高三的学生, 及有关教师和家长,重点调查实验班的学生。调查方式有问卷调查,座谈调查, 个别访问调查等。 3、个案法:从典型的个案活动中发现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分析成因,研 学科教师 班 主 任 生 活 指 导 教 师 政 教 处学生会等 学 生 心理辅导教师 家庭教育 社会力量 15 究辅导方法,追踪了解辅导效果,总结辅导策略与经验。 4、咨询法:我们除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咨询外,还开展团体咨询,即 将存在某种共同心理障碍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定期开展咨询活动。此外,我们还 设立解铃姐姐信箱,对学生提出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辅导。 5、活动教育法:即针对某一年级或某个班级、或某个时期出现共同的心理 障碍,我们开展活动。如召开针对性较强的主题班会(见附件) 、讨论会、心理 剧、做游戏等,缓解学生焦虑,克服心理障碍。 6、思辨法:我们运用教育法、哲学的有关知识,采用科 学 思 维 方 法 , 进 行 理 性 思 考 , 高 屋 建 瓴 地 分 析 问 题 , 研 究 方 略 。 7、统计研究法:我们采用描述统计,兼顾采用推理统计,描述统计主要是 将调查和实验所获得的大量数据,借助计算机,通过一定的计算程序,对学生的 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和定性分析,通过整理计算出集中量数、差异量数、 地位量数或相关系数等,把零乱无序的数据简缩成清晰而易于理解的形式,用数 字和图表描述出来,使研究者一目了然,便于进一步作分析综合工作。推断统计 是依据描述统计从部分单位获得的数据信息,对其总体进行推断,判断总体特征 的可行性。 8、区别对待法 我们对学生心理问题准确“透视” ,条分缕析,有效找到了解决不同层次心 理问题的针对性策略和措施。对于心理偏差层次的学生,我们采用心理辅导和激 励学生自我修养、自我调节来解决,如讲授心理辅导课,传授心理科学知识,指 导学生自觉主动运用心理防卫机制,通过自我解剖、自我批评、自我训练、自我 调控、自我心理与完善等方式激发学生自我矫正,逐步予以消除。属于心理障碍 层次的,重在采取心理咨询、心理疏导与心理训练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 心理障碍一般很难自我解脱,需要通过心理咨询,通过接受“名家”或权威人士 的“劝导”或指点,找出心理障碍的本质、要害与危害,引发心灵“震撼” ,并 通过接受师长的指导性训练和长期自我训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得到 一定程度的改善,才可能逐步淡化与消除。属于心理疾病层次的学生,我们建议 16 家长请有关心理专家、教师、医师采取心理诊断、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 办法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病痛。 四、研究的步骤及措施 第一阶段:2002 年元月2003 年元月 1、确定研究内容,选定实验单位,设计研究方案,制订研究计划。 2、成立课题组,明确各实验单位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3、申报、开题论证。 4、设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调查 1000 名左右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 问题的类型、现状及层次特点。 5、大力加强师资培训,对实验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进行专业 A、B、C 三个层次进行,A 类培训是每个实验学校培训 12 名辅导员,负责本校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B 类培训是帮助每所实验学校教研组培训 23 名教师,负责本组学科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C 类培训是每个实验学校对所有行政领导和班主任进行 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心理教育健康水平及自我心理素质。 6、制订“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特征、成因及预防调控”研究纲要,确定 各实验单位要检测的有关数据。 7、开展心理学知识普及系列活动,设计心理障碍矫治与调控系列活动课。 8、规划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调控和辅导策略校本课程的方案及内容。 第二阶段:2003 年元月2004 年元月 1、总结第一阶段经验,修正、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中学生心理障碍矫治与调控研究小组,并要求每个成员力争做到 “十会” 。即,会策划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建立和使用学生心理档案, 会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会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会指导教师和家长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会写心理健康 教育论文和个案,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会参与编写和使用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 材。 3、初步研究和制订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方案。 4、学生心理障碍矫治与调控方法的设定与实施。 5、充实各实验单位的图书馆关于心理方面的资料,指导学生上图书馆及上 17 网查找心理资料,充实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心理调控的素质。 6、初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整体教育网, 如下图所示: 心 心 培 讲 理 理 培 训 座 辅 咨 讲 训 导 询 座 各种活动 课堂渗透 个别辅导 课外辅导 便信 互 家访 相 沟 家长会 沟 访 沟 通 通 问 通 7、实验班组与普通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比较分析,控制无关变量。 8、实验班级学生代表会、家长会。 9、聘请专家指导,外出参观学习,吸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定期或不 定期召开学生心理矫治与调控经验交流会。 10、撰写和征集相关的科学研究论文,定期检查、建立好学生心理档案,每 所实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本着科学的态度,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定 课题研究小组 全 体 学 生 班主任 任课教师 家 长 市研究小组 各校领导小组 18 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等进行检测,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提 高工作针对性、有效性地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11、开发与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第三阶段:2004 年元月2005 年 12 月 1、总结第二阶段的经验,进一步修改、充实课题研究方案,举办心理障碍 特征、成因、调控研究经验交流会。 2、创建和完善心理矫治与调控三级防御体系。 一级防御:可计划地、系统地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素质 训练,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以心理活动课的方式,专业心 理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努力创建一个轻松、开放、自主 的学习、生活氛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各种资源和渠道,开展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从而给学生创设充满尊重、理解、信任、赏识的心理支持氛围、培养学生的良好 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与耐挫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级防御: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这一工作分为三部分:一是大多数学生以 及其他有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由专业的心理教师针对学生在自 责倾向、恐怖倾向、学习焦虑、身体症状和对人焦虑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团体辅 导或个体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改变认知,形成积极、健康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从而解决自身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倾向等。二是对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及有关教育 教学人员,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相关专家采用团体辅导、心理咨询、专家讲 座等方式,使其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学、客观地认识宏志班学生的成长 规律,以便更有效地做到实验班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加强对实验班学生群 体的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建立学生档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追 踪研究等方式,总结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群体特点,以更好的服务于实 验班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级防御: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学生加强关注,必要时及时送校外心理 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学校、家庭、社会应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疾患倾向,做到早 期发现、早期治疗,并配合治疗计划帮助其早日康复。 19 3、推广“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特征、成因及预防调控”的成功经验,并 编辑出版,作为校本课程,供实验学校师生阅读使用。 4、建立和完善心理障碍矫治与调控的教育模式,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 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道路。 5、各类科学研究成果汇总。 6、整理研究资料,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7、申报实验研究成果。 五、课题实施的具体方法 (一)课堂教学灌输法 课堂教学灌输法,是通过教授中学生系统的心理知识,使学生的心理发展从 “自发”和“从众”走向“自觉”和“自为” 。它以教学的形式出现,重在培养 学生对心理的认知,而认知恰恰是学生个性形成的基础和心理健康的起点。心理 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灌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心理健康的内容和心理学的基本 知识。具体而言包括关于人的心理构成要素的一般知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知识、 提高心理素质的知识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它的实施需要配备专门的教师,针 对学生的心理实际状况传授心理知识,使学生把掌握心理知识和认识自己的心理 结合起来。同时,各科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过 程的导入和实施等方面都巧妙地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 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找准切入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 快”的课堂心理气氛,以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潜能发掘和展示的好场所。学生在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自 信心、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情绪调控力和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均得到不同 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各学科教学的魅力,使课程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心理, 易为学生所接纳。实践证明,学科渗透模式更能确保学科课程的目标与功能的实 现和发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一堂好课就好像一个漂亮的苹 果,学生见了就喜欢,吃了它营养也自在其中。维生素 C 就好像一堂课的心理辅 导,如果把它从苹果中提炼出来,制成片剂,再和剩下的苹果一起给你吃下去, 反而不顺乎自然了。所以说,渗透不等于机械的做加法,在目标上都加上一点心 20 理辅导,它是寓心理辅导于学科教学之中。 例如,高中政治学科就有许多内容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 的重要资源。在学习哲学常识唯物论部分时,教师可以利用“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来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 和事,正确地估量和看待自己。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会与他人、与社会 的正常交往,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习辩证法部分“矛盾的对 立统一”时,要利用“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面” , “矛盾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等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正 确看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引导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蓬勃向上的精神, 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学习政治常识时,教师可以运用“我国公民和 国家的关系” 、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知识,从更高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责任感。 (二)课外活动调节法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从课堂教学入手,而且还要从课外活动入手,因为课外 活动同样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样需要学生的心理参与。 中学课外活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活动,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和文体类 活动,形式有团队活动、主题班会和社会服务等。如果在这些活动中不注重对学 生的心理加以积极引导,活动目的就难以实现。在团队活动中,注意到学生心理 状态的调节,可以使同学增进相互了解和同窗之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 优良班风的形成。特别是我们根据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设计 并建立起一套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内容充实、逻辑性强、形式丰富而又行之有 效,操作方便灵活的主题班会课体系(见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与调控策略一 书) ,实验教师以学生活动为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情景体验、 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心理陈述、影视、音乐、自编的小品等方式让 学生领会教育主题,再通过讨论思辨予以深化。这些活动在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 养、自信心的树立、毅力的锻炼、消极情绪的克服、学习注意力的集中、考试焦 虑心理的消弭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及时收集并推介一些相对成功的 优秀课例,鼓励实验教师大胆创新,注意纠正教师的指导强势未能弱化,学生参 21 与存在表面化、整个教学过程也带有表演痕迹这些不好的倾向。总之,一方面, 在课外活动中,气氛宽松,学生可以在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研究和讨论,尝试不 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兴趣的持久保持以及活动中 的失败与挫折,对磨练学生的意志和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在文体 类活动中,学生除可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和拼搏精神外,还可以提高艺术修养和 人文内涵,陶冶情操。 (三)师生互动交流法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硬空间”里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我们还要重视在师生关系这一“软空间”里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和调节, 充分发挥师生间的情感效应,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够用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使学生 在生活中鼓起风帆,在学习上倾注热情,在活动中奋勇当先,形成良好的意志品 质。因此,教师首先要进行双向沟通,要与学生分享你的经历和感受。沟通和交 流都需要一种双向的互动,就像交往中你不但要经常帮助别人,为了维持这种交 往,需要互动,即你也要适当地、 “艺术化”地求得别人的帮助,尽管有时你并 不是那么迫切需要他人的帮助,不然,交往就无法很好地继续。有时候,教师需 要在中学生面前示弱或是出糗,这样对于教师跟学生的交往或许很有好处。教师 可以在与中学生闲聊过程中,向他讲述自己在工作或家庭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甚 至可以向他诉说烦恼,把自己碰到的麻烦和盘托出,告诉学生你的体会、你的想 法、你分析这件事的过程、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碰到的阻碍、你的情绪等等,只 要是你感受到的东西,都可以拿出来与学生分享。这也许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教师 不太习惯这样做,也许觉得这样有失为人师长的脸面,甚至,有些教师会觉得, 区区一个中学生能懂得成年人的事?管好自己就不错了。然而,教师应该知识, 与学生分享你的感受,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取得学生的信 任;展示你的成长经历,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构建良好的崇尚沟通的氛围。其 二是移情倾听。 “移情倾听”既是一种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也是一种教育学生的 手段。教师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表里如一,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可信 可近,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就能实现改变学生观念,修正学生行为的教育目的。可 以这样说, “移情倾听”教育法的关键就在于一个“情”字,为师者若能理解、 体验学生的情感,分担其痛苦、不安、焦虑等情绪,能感人之所感,更能知人之 22 所感,能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心情,有真情的付出与投入,学生自然会朝你期望 的方向转变。此外在师生互动中,要注意公正平等,即: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加 以关爱,而不能有远近亲疏,应杜绝“偏心”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不 同的心理特征、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营造氛围感受法 前面谈到的三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都是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直接作用,是 教师能够直接加以把握的教育方法。实际上,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相当程度上要靠 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因此,通过营造良好的心理活动氛围,使学生在各个方面 得到正确的心理感受,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方法。 心理活动氛围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和校风班风两个方面。优美、整洁、文明的 校园对教育对象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学生对 美的向往,还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陶冶美的人格。近年来,我们有针 对性地加强静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一切可以利 用的地点,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我们利用教室、长廊、橱窗、院墙等空白处, 张贴、悬挂校训、校风、校纪、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当学生看到这些语句及画 面时,一定会刺激学生的感官,不时触发学生的种种激情和向往,并与自己的行 为作比较,引起丰富的联想,在情感的激发下,不断转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 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如设计黑板报、墙报、队报、手抄报等,尤其是黑板报,可 以全方位地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诸如利用“中华之子” 、 “科学家的童年”等栏 目为学生展现成功者的足迹,给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利用板报中的“学习广角” 、 “知识博览” 、 “新科技成果展”等知识性栏目,拓宽学生视野,增强他们的知 识修养;利用“创作园地” 、 “小作家摇篮”等栏目展示学生作品,为他们提供表 现自己的机会;利用“点将台” 、 “小测验” 、 “聪明屋”等参与性较强的栏目,促 使学生动手动脑,开发智力,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激情;利用“一日新闻” 、 “每周 一个好消息” 、 “改革新貌窗口” 、 “新闻要闻”等栏目,紧跟时代步伐,宣传社会 新闻,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学校要有计划地让学生定期把自己作 品自由展示在规定的版面上,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的机会,创设一个自由发 展的空间,满足他们展示自我才能的心理需求。要给学生办报、阅读的时间,让 学生通过办报、阅读,默默地接受启迪。 优良的班风、校风占有重要的地位,校风、班风是集体中长期形成的价值上、 23 言论上的共同倾向。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学校的道德气氛和集体舆论等,有 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校风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要想形成良 好的校风,必须先抓班风。可通过“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双管齐下,促使 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班风。 良好的风气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置身其中,自然会受其影响。有了 良好的班风,就不难形成良好的校风,良好的风尚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形成一 定的有自己特色的传统。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调动学校中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 素,从校园的各个方面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为学生提供、设计一个良好的学习、 生活背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学生心理互助教育法 心理互助教育法是从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及其自发助人的愿望出发,在学 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借助一些心理个案,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当事人,其实质 也是分析、帮助自己。在此基础上,创设真实的情境,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在 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助活动中,达到认知水平的提高、情感的体验及态度行为转变 的目的。 我们以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以参与式为基础,知行并重, 强调体验与心理调适,调动学生助人的愿望,增强求助意识,在团体氛围中促进 学生心理的成长,其具体做法是: 自我认知。如自画像活动,即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我。活动要 求每人画自己,可以用抽象、形象、写实等方式,把自己心目中最能代表自己心 理障碍的东西画出来。画完后,挂在墙上开一个画展,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自由 地观看,不加评论,欣赏完以后,请每个画者对自己的作品作出解释。 自我表述。活动的过程主要是先让学生把自己当前的困惑与烦恼(或过去的 情结)写在纸上,放入信封,注意不要写姓名,而是用代号代替。这一步主要是 让学生学会并勇于表达自己的心理困惑,这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同时也为 互相分析创造了真实的情境。由于一些内容涉及个人隐私,也为了让学生更有安 全感,我们采用匿名的方式。 方式互助。教师收齐学生的信件后,在不同的班级间进行交换,每个学生分 析其它同学的来信,同时自己写的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