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大学第四版石油地质复习题_第1页
东北石油大学第四版石油地质复习题_第2页
东北石油大学第四版石油地质复习题_第3页
东北石油大学第四版石油地质复习题_第4页
东北石油大学第四版石油地质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名词解释 绪论 1.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就是研究地壳内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 的一门学科,基础研究问题为:生、储、盖、圈、运、保。 2.背斜学说圈闭学说:石油与天然气聚集于背斜构造中,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按其密度 分异,油气的密度低,占据背斜的顶部,而水占据底部。圈闭学说指,形成圈闭需要储集 层,盖层与遮挡物三个条件。 3.干酪根热降解生烃理论:原始有机质沉积以后,首先在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聚合 缩合作用形成干酪根,干酪根在达到一定埋藏深度后,主要在温度的作用下发生热降解作 用,形成石油。 4.流体封存箱理论:油气成藏的生储盖等静态条件与温度、压力等动态条件结合起来研究的 理论 5.含油气系统:盆地中一个自然的烃类流体系统,其中包含一套有效烃源岩、与该源岩有 关的油气及油气藏形成所必须的一切地质要素及作用。 (-百度百科) 6.源控论: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具有多凸多凹的特征,而陆相沉积具有近物源短水流的特 点,陆相地层岩性岩相变化快、断裂发育、油气很难长时间运移。生油凹陷生成的石油主 要聚集在生油凹陷的内部和边缘,控制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分布,上述控制油气分布的规律 就是源控论。 7.陆相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复式油气聚集带就是主要受二级构造带、区域断裂带、 区域岩性尖灭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地层不整合带控制的,形成以一种油气藏类 型为主,而以其他油气藏类型为辅的多种油气藏类型成群成带分布,在平面和剖面上构成 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合连片分布的含油气带。 8.未熟-低熟油:陆相盆地沉积物中,常含有某些生烃活化能低的有机母质,可以低温早熟 形成油气,就是未熟油气。 9.煤成油:煤系地层含有的富氢显微成分达到一定的比例形成商业价值的液态石油,同时 结合煤系富氢成分的类型、形成环境、生烃机理、排烃条件等的研究形成的理论。 第一章 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的统称。 2.可燃有机矿产:由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包括:石油沥青类、煤 类、油页岩、一部分硫。 3.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 机矿产。 4.石油相对密度:指 20 摄氏度时石油的质量与 4 摄氏度时同体积水的质量的比值。 5.API 度:API 度=141.5/15.5 摄氏度时的相对密度-131.5 6.波美度:波美度=140/15.5 摄氏度时的相对密度 -130 7.天然气:广义的天然气指存在于自然界一切气体;狭义的天然气指与油田气田有关的气 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8.气藏气:指圈闭中具有商业价值的单独的天然气聚集,特别是巨大的非伴生油气藏气。 2 9.气顶气: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存在于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10.油溶气:任一油藏的石油中溶解的数量不等的天然气。 11.水溶气:水中溶解的天然气,包括低压水溶气和高压水溶气。 12.煤成气:指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13.伴生气:定义一,凡是在油藏范围内与油藏分布有密切关系的气顶气、油溶气以及油藏 之间或者油藏上下方的气藏气。定义二,在成油过程中伴生的天然气。 14.非伴生气:定义一,与油藏分布没有明显联系的或仅有少量石油存在,而气藏又十分巨 大和重要的气藏气。定义二,煤系有机质或未成熟有机质形成的天然气。 15.干气:重烃气含量5%的天然气。 17.天然气的相对密度:在标准状态下,单位天然气与同体积空气的质量之比。 18.气体的饱和蒸气压力:将气体液化所需施加的压力。 19.油田水:广义上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 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相连的地下水。 20.甲烷系数:CH4/总烃。 21.干燥系数:CH4/C2+ (教材 29 页下方) 22.石油的族分:根据石油中不同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差异。对吸附剂和有机溶剂具有选择性 吸附和溶解的性质,分成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 4 种族分。 23.石油的组分:根据不同有机溶剂对石油成分的选择性溶解可分为油质,胶质,沥青质三 个组分。 24.石油的荧光性:指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产生荧光的特性。 25.石油的旋光性:大多数石油具有将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能力。 26.石油(天然气)的溶解性:指石油(天然气) 在水中或其他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27.(天然气)扩散作用:指物质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自发的发生从高浓度区像低浓度区转 移已达到浓度平衡的物质传递过程。 28.碳同位素相对丰度:29.氢同位素相对丰度:(教材 31 页公式) 第二章 1.储集岩(层):指具备储存油气和允许油气渗滤的岩石或岩层。 2.含油气层:储集层中富含油气,称为含油气层。 3.产层:已开采的含油气层叫做产层。 4.盖层: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主要起封闭作用。 5.孔隙:广义的孔隙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狭义指岩石中的颗粒间,颗粒内 和充填物内的空隙。 6.原生孔隙:指沉积作用过程中碎屑颗粒与颗粒之间支撑作用形成的孔隙。 7.次生孔隙:指在成岩作用的过程中或成岩之后形成的孔隙。 8.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公式见教材 34 页) 9.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 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0.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 一定压力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 11.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指储集层中有多项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 3 透率。 12.相对渗透率:指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的绝 对渗透率的比值。 13.储层的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 系。 14.区域盖层:指遍布在含油气盆地或坳陷的大部分地区、厚度大、面积广而且分布较稳定 的盖层。 15.局部盖层:指分布在某些局部构造或局部构造的某些部位的盖层,局部盖层只对一个地 区油气的局部聚集和保存起控制作用。 第三章 1.圈闭:指地下适合油气聚集的场所,圈闭由三部分组成:储集层,盖层,阻止油气继续 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 2.油气藏: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3.油气(柱)高度:指油(气)藏油(气)水界面至油(气) 藏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4.构造圈闭(油气藏):构造圈闭是由于构造作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者变位而形成的圈闭, 构造油气藏是指构造圈闭中聚集油气而形成的油气藏. 5.背斜圈闭(油气藏):背斜圈闭是由于构造作用是地层发生弯曲变形,储集层和盖层形 成向周围倾伏的背斜构造形成的。油气在背斜圈闭中聚集形成的油气藏称为背斜油气藏。 6.断层圈闭(油气藏):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断层圈闭中的油 气聚集称为断层油气藏。 7.岩体刺穿圈闭(油气藏):由于刺穿岩体接触遮挡而形成的圈闭称岩体刺穿圈闭;岩体 刺穿油气藏指油气在刺穿圈闭中的聚集。 8.裂缝性油气藏:指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靠裂缝或溶孔的油气藏。 9.地层圈闭(油气藏):指由于不整合作用导致的储集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 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形成了地层圈闭油气藏。 10.地层不整合圈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圈闭是位于地层不整合面之下,并以地层不整 合面之上的非渗透性地层作为遮挡条件形成的圈闭,地层不整合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就是地 层不整合油气藏。 11.古潜山(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指古地形突起被上覆不渗透地层所覆盖形成圈闭,油 气聚集其中形成的油气藏。 12.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这类油气藏是原来的古构造被剥蚀掉一部分,后来又被新的沉积 岩层不整合覆盖,形成圈闭,油气聚集其中形成的油气藏。 13.地层超覆油气藏:区域构造运动导致地层抬升剥蚀后,又发生地壳下沉,盆地再次接受 沉积,当水体渐进时,沉积范围逐渐扩大,较新的沉积层不断覆盖在不整合面上,与老地 层侵蚀面呈不整合接触,其上被不渗透地层覆盖,形成了地层超覆圈闭,油气聚集其中就 形成了地层超覆油气藏。 14.岩性圈闭(油气藏):岩性圈闭指储集层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成 为岩性圈闭油气藏。 15.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藏: 16.储集岩透镜体圈闭(油气藏): 17.生物礁圈闭(油气藏):指由于礁组合中具有良好孔隙渗透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 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其中如果含有油气,就形成了油气藏。 4 18.复合圈闭(油气藏):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岩性和水动力因素中两 种或者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形成的圈闭,就是复合圈闭,其中形成的油气藏就是复合油 气藏。 19.水动力圈闭(油气藏):在动水条件下,如果水流的方向是从地层的上倾方向流向下倾 方向,则在净浮力和水动力的合力作用下,油水界面或气水界面将发生倾斜,使本来不具 备圈闭条件的构造挠曲形成了圈闭,这就是水动力圈闭,若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是水动力 油气藏。 20.圈闭的闭合高度:指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的海拔高差。 21.圈闭的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点。 22.含油(气)边界:通常指油(气)水界面与油(气)储集层顶、底面的交线,其中油 (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面的交线称为含油(气)边界。 23.含油(气)面积:含油(气)外边界所围成的面积。 24.油气柱高度:指油(气)藏油(气)水界面至油(气) 藏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25.气顶:油气藏中油气按密度发生分异,气位于圈闭的最高部位,油位于中部,水在最下 面。由于其位于圈闭的顶部,故称为气顶。 26.油环:如果储集层较薄,气顶的含气高度大于储集层的厚度,油只能分布在圈闭的周缘, 在平面上油呈环带状。 27.充满系数:油气藏的含油(气)高度与圈闭的闭合高度的比值。 28.底水和边水:如果油气藏储集层厚度不大,或储集层倾角较大,油气柱的高度大于储集 层的厚度,这时油气充满圈闭的高部位,水围绕在油气藏的四周,即水分布在内含油气边 界之外,这种水称为边水,如果油气柱的高度小于储集层的厚度,内含油(气)边界就不 存在了,这时,油气藏的下部全为水,这种水称为底水。 第四章 1.油气有机成因说 2.油气无机成因说 3.油气早期成因说 4.油气晚期成因说(干酪根热降解生烃学说) 5.干酪根 6.生油门限 7.石油窗(生油窗) 8.二次生烃 9.煤成油 10.有机成因气 11.油型气 12.煤型气 13.生物成因气 14.烃源岩 15.源岩层系 16.有机质丰度 17.总有机碳含量(TOC) 18.剩余有机碳 19.氯仿沥青“A” 5 20.总烃 21.有机质的成熟度 22.镜质体反射率(R o) 23.碳优势指数(CPI 值) 24.奇偶优势比(OEP 值) 25.油源对比 第五章 1.油气运移 2.油气初次运移 3.油气二次运移 4.岩石的润湿性 5.地层压力 6.正常底层压力 7.异常(高)地层压力 8.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 9.流体势(质量势、体积势) 10.折算压力 11.输导层 12.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 13.优势运移通道 14.流体封存箱 第六章 1.油气聚集 2.生烃强度 3.(有利)生储盖组合 4.有效圈闭 5.油气差异聚集现象 6.凝析气藏 7.临界温度 8.临界压力 9.深盆气藏 10.天然气水合物 11.煤层气 12.原生油气藏 13.次生油气藏 14.流体包裹体 第七章 1.沉积盆地 6 2.含油气盆地 3.隆起 4.坳陷 5.斜坡 6.一级构造单元 7.二级构造单元 8.三级构造 9.含油气系统 10.烃源岩的生烃潜量指数 11.油气田 12.油气聚集带 第八章 1.裂谷盆地:裂谷盆地是岩石圈板块在拉张作用下减薄下沉形成的沉积盆地。裂谷的形成 是拉张作用的结果,裂谷的形态有断槽状、锯齿状、雁列状、三叉式等,构造演化阶段可 分为裂谷前期,裂谷断陷期和裂谷坳陷期三个阶段。 2.前陆盆地:指发育在收缩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平行于造山带呈狭长带状分布的不 对称的冲断挠曲盆地。 3.克拉通盆地:指发育在克拉通地块上的沉积盆地,该类盆地平面上圆形,椭圆形,剖面 上呈碟形。 4.叠合盆地:指经历了多期构造变革、由多个单方位盆地经多方位复合叠加而形成的复杂 结构盆地。 二、简答、论述题 绪 论 石油地质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油气勘探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哪几个事件证实了石油地质学的启蒙、形成和发展? 我国对石油地质学事业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第一章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馏分、组分和族分。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的组成及特征和意义。 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如何利用它们评价石油的质量? 简述石油颜色、密度、粘度、荧光性和溶解性的变化特点。 简述研究石油旋光性的重要意义。 简述天然气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7 简述油田水的来源、主要水型及特征。 简述油田水与油气的关系。 简述碳、氢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 阐述岩石孔隙按大小的分类及其对流体的作用。 简述岩石的渗透性。 简述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不同。 简述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简述孔隙结构与孔渗的关系。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储集体类型)及分布。 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有哪几种类型?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物性影响因素有哪些? 试述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及物性影响因素的区别。 分别阐述碎屑岩、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 简述盖层的类型。 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 简述储集层和盖层的岩石类型的不同。 第三章 简述度量圈闭和油气藏的参数。 简述构造起伏幅度和圈闭闭合度的区别。 简述圈闭、油气藏成因类型的划分方案。 试述各种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论述断层封闭的因素及其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试述地层油气藏类型、特点。 简述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形成的沉积背景。 简述生物礁油气藏形成的特点。 第四章 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 干酪根的显微组成有哪些,如何利用他们进行干酪根类型划分? 按 C、H、O 元素组成,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试述每种类型的特征。 简述干酪根的形成及演化规律。 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动力条件和地质条件。 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 阐述天然气与石油生成特点的差异。 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 如何判别不同成因类型的天然气? 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8 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 第五章 论述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因素。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哪些?其相态演变方式。 解释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及模式。 油气二次运移中质点的受力情况(即运移机理) 。 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及输导体系的特点。 如何确定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二次运移方向取决于哪些地质因素? 综述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异同点。 简述岩石润湿性对流体运移的影响。 简述烃源岩内部异常高压的形成机理。 简述流体势与油气运移的关系。 简述流体封存箱的形成机理与油气运移。 第六章 阐述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 试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