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知识竞赛科普知识_第1页
计量知识竞赛科普知识_第2页
计量知识竞赛科普知识_第3页
计量知识竞赛科普知识_第4页
计量知识竞赛科普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计量知识竞赛 科普知识 1、 能力验证活动的组成 能力验证活动包括能力验证计划、实验室间比对和测量审核。 能力验证计划是为保证实验室在特定检测、测量或校准领域的能力而设计和运作的实验室间比对。 2、 检测的对象 计量检测的对象是某些计量器具产品和定量包装商品。 3、 检测的含义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计量技术人员从事的计量检测,主要是指计量器具新产品和进口计量器具的型式评价、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检验。 4、 计量检定的特点 ( 1)检定的对象是计量器具,而不是一般的工业产品; ( 2)检定的目的是确保量值的统一和准确可靠, 其主要作用是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 3)检定的结论是确定计量器具是否合格,是否允许使用; ( 4)检定具有计量监督管理的性质,即具有法制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出具的检定证书,在社会上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 5、 工业计量 工业计量也称为工程计量。一般是指工业、工程、生产企业中的实用计量。 广义的工业计量是指除了科学计量、法制计量以外的其他计量测试活动,它是涉及应用领域的计量测试活动的统称,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生产和其他各种过程中的应用计量技术均属于工业计量的范畴。 工业计量一词是我国对这些计量测试活动的一种习惯用语,涉及建立企业计量检测体系,开展各种计量测试话动,建立校准、测试服务市场,发展仪器仪表产业等方面。 6、 科学计量 科学计量是指基础性、探索性、先行性的计量科学研究,通常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来精确地定义与实现计量单位,并为最新的科技发展提供可靠的测量基础。 科学计量是计量技术机构的主要任务。 7、 法制计量 法制计量是指“计量的一部分,即与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所执行工作有关的部分,涉及计量单位、测量方法、测量设备和测量实验室的法定要求”。 法制计量是政府及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工作重点。 8、 计量的分类 根据计量的社会功能,计量分为三类:法制计量、科学计量、工业计量。 9、 发光强度单位 坎德拉的定义 坎德拉是发光强度的 本单位名称,其国际符号为“ 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是在 1948 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定义的,后经修改,于 1979 年第十六届国际计量大会对坎德拉通过了新的定义,即“坎德拉是一光源在给定方向上的发光强度,该光源发出频率为 5401012单色辐射,且在此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 (1/683)W/其中频率 540 1012辐射 波长为 555波是人眼感觉最灵敏的波长。 发光强度是表示光源发光强弱程度的量。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发光体就是以光辐射的形式把能量向外发射和传播的。发光强度单位最初是用蜡烛 (或其他火焰 )来定义的,称它为“烛光”。后来逐渐采用黑体辐射原理对发光强度单位进行研究,并于 1948 年采用处于铂凝固点温度的黑体作为发光强度的基准,定名为坎德拉,也一度称它为“新烛光”。从 1979 年开始采用现在定义。 10、 物质的量单位 摩尔的定义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 本单位名称,其国际符号为“ 1971 年第十四届国际计 量大会决定把摩尔作为一个基本单位列入国际单位制之中,它的定义是:“摩尔是一个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数与 12 的原子数目相等。”由于 12 含有原子数目是 1023个(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 10这个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 1 摩尔中的基本单元数等于 1023个。 根据摩尔的定义,对物质的量可以这样理解:含有 1023个碳原子,它们的质量是 12g, 或 12 原子含有 1023个原子,其质量为 l 2g。同样, 1水分子含有 1023个水分子,则它的质量为 l 8g。 11. 热力学温度单位 开尔文的定义 开尔文是热力学温度的 本单位名称,其国际符号为“ K”。 它的定义是:“开尔文是水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 1/ 。水的三相点是指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相间平衡时所具有的温度。水的三相点温度为 水的三相点温度和三相点压力是唯一确定的。 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是在 l 954 年第十届国际计量 大会上正式定义的,当时叫“开氏度” ( 1967 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定改为开尔文 (K)。 除热力学温度以外,还有华氏温度 (摄氏温度 ( )等。华氏温标由德国人华伦海特于 1710 年提出, 1942年建立。规定水的冰点为 32的沸点为 212 点之间等分为 180 格,每格为一个华氏度 (至今还在英、美等国流行。 摄氏温标由瑞士天文学家摄尔萨斯在 1942 年提出,他的方案是以水的沸点为零摄氏度,冰点为 100 摄氏度,每一格为 1。次年法国人克里斯丁把两个标度倒过来,便成了现在通用的摄氏 温标。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 ( )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由于其会出现 0以下的负温,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于 提出了热力学温标。因摄氏度是以水的冰点为零摄氏度,它等于 摄氏温度 (t)与热力学温度 (T)之间的关系为 t = T ( ),从而当摄氏温度出现负值温度时,而热力学温度仍是正值。 12. 电流单位 安培的定义 安培是电流的 本单位名称,其国际符号为“ A”。 安培的定义是:“在真空中,截面积可忽略的两根相距 1m 的无限长平行圆直导线内通以等量恒定电流时 ,若导线间相互作用力在每米长度上为 2 10每根导线中的电流为 1A。” 现在使用的安培定义是一个理论上的定义实际要用这个定义来复现安培,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难题,所以目前用约瑟夫森效应保持电压伏特基准(不确定度为 10用霍尔效应(或称克里青效应)保持电阻欧姆基准(不确定度为 10再利用欧姆定律实现电流基准。 13. 时间单位 秒的定义 秒是时间的 本单位名称,其国际符号为“ s”。 秒的定义是:“秒是铯 192631770 个周 期的持续时间。” 时间单位秒最初是根据地球自转一周,即太阳日的 l/86400 来定义的,但由于在一年的持续时间里太阳日是变化的,就采用平均太阳日的 1/86400 作为时间单位秒。后来又发现地球的自转运动并非等速进行,于是就以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回归年)作为确定时间单位的基础, 1960 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承认,以回归年的 1/一秒。这时的不确定度已达 10当于三十万年仅差一秒。由于回归年仍有变化,为了减小秒的复现不确定度, 1967 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现在的秒的 定义,称它为原子时。从而使秒的复现不确定度进一步减小,不确定度达到 10当于三千万年只差一秒。这一定义对于其他计量单位复现准确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 14. 质量单位 千克的定义 千克是质量的 本单位名称,其国际符号为“ 1883 年,法国用 90的铂和 10的铱所组成的铂铱合金,制成了直径和高度为 39 毫米的圆柱体千克原器,并于 1889 年被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所承认,在 1901年第三届国际计量大会上被正式定义。该原器一百多年来一直保存在国际计量局。 我国在日常生活和贸易中,习惯地把质 量称为重量。过去,在物理学中,常常把重量和重力混在一起,把质量和力相混淆。国际单位制中,重量是指质量,是标量,而重力是力,是矢量,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和作用点。因此,要注意在指力的场合,一定不要用重量而是用重力,千万不能混淆。质量 ( 重量 ) 的单位为千克,重力的单位为牛顿。 15. 长度单位 米的定义 米是长度的 本单位名称,其国际符号为“ m”。 自法国人建立米制至今,米定义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米的最初定义为“地球子午线长的四千万分之一”。 第二阶段, 1889年,第一届 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将复制的 30支新米原器中最接近“档案局米”的一支( 为国际米原器,并保存在国际计量局,当时给出米的定义是:“ 0时,巴黎国际计量局的截面为 X 形的铂铱合金尺两端刻线记号间的距离”。 第三阶段, 1960 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给米下了第三次定义:“米等于氪 86 原子 2波长的长度”。 第四阶段, ,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给出最新的米定义,为“光在真空中( 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路径的 长度”。因为光速在真空中是永远不变的,因而基准米就更加精确了。 经过了一百多年,米的定义由宏观自然基准到实物基准,然后又发展到微观自然基准,并且正在继续向不确定度更小的微观自然基准方向发展。 16. 制外计量单位 不属于给定单位制的计量单位”称为制外计量单位,简称制外单位。 如时间单位的分( 时( h)、天(日)( d) , 以及表示体积单位的升( L)和质量单位吨( t)等。 17. 计量单位的概念 计量单位是“为定量表示同种量的大小而约定地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 计量单位的定义,特别 是基本单位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而重新定义,体现当代计量学的水平。计量单位定义的更改不等于单位量值的变化,而是要在保持量值一致的前提下,提高其实现的准确度。 18. 量值的表达 量值应该正确表达,如 18 20或 ( 1820) 、 180V240V 或 ( 180 240) V,但不能表示为 1820; 180240V ,因为 18 和 180 是数字,不能与量值等同使用。 19. 量值的概念 量值是指“一般由一个数乘以计量单位(测量单位)所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 例如 3m, 1530s, 20 , 220V 等。 其中 3, 15, 30, 20 和 220 为数值, m( 米 ) 、 千克)、 s( 秒)、(摄氏度)和 V( 伏)为计量单位。 20. 互认协议( 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是在 主持下,由国际计量委员会 10 个咨询委员会( C)负责,并由 6 个区域计量组织( 合,有计划地开展国家计量基、标准的国际比对,包括关键比对和辅助比对,从而给出各国计量基、标准的等效度。在比对结果的基础上,各国计量院向所在区域的 交其校准和测量能力( 经织的评审后,提 交区域计量组织和国际计量局联合委员会( 查,经过批准后方可进入 制的关键比对数据库( 得承认。 21. 亚太法制计量论坛( 区域性国际计量组织,旨在协调和消除本地区法制计量领域中的技术壁垒和管理壁垒,促进地区的贸易自由和开放。 2007 年 10 月在 海大会上 ,中国正式接任亚太法制计量论坛秘书国。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先生担任主席职务。秘书处设在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 我国积极参与了亚太法制计量论坛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成员经济体间的计量比对;参加和组织湿度、衡 器和加油机的国际培训;根据亚太法制计量论坛的要求,完成国家法制计量、定量包装培训等情况的调查问卷工作;与澳大利亚国家标准委员会共同举办非自动衡器和加油机国际培训班;派代表参加亚太法制计量论坛历届年会等。 22. 亚太计量规划组织(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区域性计量组织, 1980 年正式成立,现有来自 26 个同家或经济体的 28 个正式成员和 5个附属成员。其目标是通过加强本地区国家或经济体的计量院或基准实验室的合作,提高本地区的计量技术水平和校准测量服务能力,以增强本地区计量基、标准溯源性的可信度并获得同际认可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是 员,每年均派代表团出席 会。中国还先后担任了 席、执委会委员和技术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书处工作目前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 23. 国际计量技术联合会( 国际计量技术联合会创始于 ,是从事计量技术与仪器制造技术交流的非政府间的国际计量测试技术组织。主要研究讨论反映当代计量测试、仪器制造发展动态和趋势的应用计量测试技术。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具有协商地位。基本宗旨是促进测量与仪器领域中科技信息的国际交流,加强在研究与工业界科学家与 工程师间的国际合作。 最高决策机构是总务委员会 (每个国家有一名代表参加,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下设技术工作委员会 (顾问委员会 (秘书处和会员大会。目前, 主要活动是召开 会和技术委员会,组织学术讨论会,出版论文集、教材、术语集等,以及与其他有关国际组织合作。 1979 年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外交部批准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代表中国作为 24. 国际法制计量局( 国际法制计量局是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常设机构,设在巴黎,由 1 名局长、 2 名 局长助理和数名工作人员组成。局长和局长助理由各成员国提名,在国际法制计量大会上由正式成员国投票批准任命。 国际法制计量委员会的领导和监督下工作。 国际法制计量局的任务是作为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秘书机构和信息中心。 作为秘书机构,它负责与各成员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联络;负责联络各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并指导它们的工作。作为信息中心,国际法制计量局有一个小型图书馆,负责编辑出版国际法制计量组织批准公布的国际建议和国际文件,编辑出版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公报。 25. 国际法制计量委员会( 国际 法制计量委员会是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工作机构和执行机构。负责指导并监督整个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工作。批准国际建议草案、国际文件。为国际法制计量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负责执行大会决议。其成员为每个成员国的一名代表并必须是该成员国负责法制计量工作的政府官员。从委员会中选举一位主席和两位副主席,任期为 6 年。国际法制计量委员会每年开会一次。 26. 国际法制计量大会( 国际法制计量大会是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参加者为成员国代表团。主要负责制定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政策、批准国际建议以及财政预算和决算。每 4 年召开一次会议,会议主席由大会选举产生。表决大会决议时,每个代表团只有一票。 27. 宗旨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 宗旨为: 建立并维持一个法制计量信息中心,促进各国之间有关法制计量的信息交流; 研究并制定法制计量的一般原则,供各国在建立自己的法制计量体系时参考; 为计量器具的性能要求和检查方法制定“国际建议”,从而促进各国对计量器具的性能要求和检查方法尽可能一致; 促进各成员国相互接受或承认符合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要求的仪器和测量结果; 促进各国法制计量机构之间的合作,在需要和可能时,帮助它 们发展其法制计量工作。 28.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 根据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公约, 1955 年 11 月正式成立了国际法制计量组织。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机构主要有国际法制计量大会、国际法制计量委员会、主席团理事会、国际法制计量局、发展理事会及有关技术工作组织。 目前我国承担了 度分技术委员会 ( 秘书处设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 、 秘书处设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压计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上海市计量测 试技术研究院 ) 三个国际组织的具体工作。 29.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公约 1937 年在巴黎召开了由 37 个国家的代表参加的国际法制计量大会。会议决定建立一个临时法制计量委员会,以便起草成立“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程序。 6 月,由国际计量局发起,在巴黎举行了一次国际大会,使临时国际法制计量委员会的活动得以恢复。临时委员会办公室起草了一个政府间组织的公约草案,征求各委员的意见,修订后,于 1952 年 10月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会议上获得通过。 1954 年法国外交部的法规部门对这些意 见进行了深入研究,临时委员会起草的关于建立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国际公约草案于 1954 年 在巴黎会议上获得通过,并交各国政府正式批准。 至 1955 年 10 月 12 日,有 22 个国家签署了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公约,随即成立了国际法制计量组织。我国于 4 月加入该组织,成为该组织的成员国。 30. 国际计量局( 根据 1875 年签署的米制公约,在法国巴黎建立了国际计量局。国际计量局是米制公约各签署国提供经费共同管理的永久性计量实验室。它建筑在巴黎近郊赛弗尔的一个名为圣克劳公园的小山丘上 。 法国政府把这块领土赠予国际计量委员会修建实验室即国际计量局。 国际计量局共有 5 个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质量与相关量实验室、时间实验室、电学实验室、辐射实验室等。国际计量局的主要任务是保持或复现国际单位制 7 个基本单位的最高基准值,通过这些基准值满足世界范围内基本物理量值的最高溯源要求,并与国际计量委员会下属的咨询委员会合作,组织和指导关键物理量的国际比对。 31. 国际计量委员会( 国际计量委员会是国际米制公约组织的常设领导机构,由各国计量学专家组成,负责指导和监督国际计量局的工作。 国际计量委员会向国际计量大会负责,在每届国际计量大会上报告其 4 年来的工作,并以书面形式提出建议或决议草案,呈国际计量大会表决通过后,就成为米制公约组织的建议或决义。 国际计量委员会设常设局,常设局由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组成。每 4 年改选一次,可以连选连任。国际计量委员会每年在巴黎召开会议。 国际计量委员会下设咨询委员会,包括:电磁咨询委员会、光度学与辐射测量学咨询委员会、温度计量咨询委员会、长度咨询委员会、时间频率咨询委员会、电离辐射计量基准咨询委员会、质量及相关量咨询委员会、物质的量咨询委员会以 及声学、超声、振动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必须是米制公约成员国,一般是该成员国的国家计量实验室。各咨询委员会根据会议内容,可以每 2 年、 3 年或 4 年召开一次。 近年来,各咨询委员会的工作重点为确定计量的关键量,与国际计量局共同组织国际范围内的关键量比对等。 32. 国际计量大会( 国际计量大会是国际米制公约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每 4 年在巴黎召开一次会议,由成员国派代表团参加。其主要任务是: 讨沦和制定保证国际单位制推广与发展所需的必要措施; 批准新的基础测试结果,通过具有国际意义的科学 技术决议或单位的新定义; 通过有关国际计量局的组织和发展的重要决议,如人事、基本建设、经费预算等; 必要时,国际计量委员会、国际计量局、各咨询委员会向国际计量大会报告工作。闭会期间,由国际计量局负责日常工作。 33. 国际米制公约组织 国际米制公约组织是依照米制公约建立起来的国际计量组织。该组织成立于 1875 年,总部设在法国巴黎,是计量领域成立最早、最主要的政府间国际计量组织。以研究发展基础计量科学技术为主。其最高权力机构是国际计量大会。 34. 世界计量日 为了加大计量宣传力度,引起世界 各国对计量工作的关注,推动计量在促进科技进步、发展经济以及保护公众利益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1999 年,在纪念米制公约签署 年之际,国际计量委员会( 把每年的 5 月 20 日确定为“世界计量日”。 35. 米制公约 3 月 1 日法国政府召集了“米制外交会议”, 20 个国家派了政府代表与科学家出席。 1875 年 5 月 20日由 20 个国家中的 17 位全权代表签订举世闻名的米制公约。该公约规定,由参与国共同出经费在巴黎成立一个常设的科学机构。以保证“米制的国际间的统一和发展”。这个机构就是国际计量局 ( 简称 米制公约的签订,为全世界统一计最单位打下了基础。我国于 1976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参加米制公约。 36. 计量行政法规 国务院制定(或批准)的计量行政法规主要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 1987 年 1 月 19 日国务院批准, 1987 年 2 月 1 日原国家计量局发布。 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 1984 年 2 月 27 日由国务院发布。 全面推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意见 1984 年 1 月 20 日国务院第 21 次常委会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 1987 年 4 月 15 日国务院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计量器具监督管理办法。 1989 年 10 月 11 日国务院批准。 国防计量监督管理条例。 1990 年 4 月 5 日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 关于改革全国土地面积计量单位的通知。 1990 年 12月 18 日国务院批准。 37. 计量法的基本内容 1985 年 9 月 6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计量法。计量法作为国家管理计量工作的基本法,是实施 计量监督管理的最高准则。 计量法的基本内容:计量立法宗旨、调整范围、计量单位制、计量基准器具、计量标准器具和计量检定、计量器具管理、计量监督、计量机构、计量人员、计量授权、计量认证、计量纠纷处理和计量法律责任等共计六章三十五条。 38. 我国计量法规体系的组成 计量法规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计量法律;第二层次是行政性法规;第三层次是规章。此外,按照立法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较大城市也可规定地方性计量法规和规章。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计量法为基本法,若干计量行政法规、规章 以及地方性计量法规、规章为配套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 39.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支持开展公益性行业科研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 200656 号),中央财政设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 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公益性科研任务较重的国务院所属行业主管部门,围绕规划纲要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组织开展本行业应急性、培育性、 基础性科研工作。主要包括: ( 1)行业应用基础研究; ( 2)行业重大公益性技术前期预研; ( 3)行业实用技术研究开发; ( 4)国家标准和行业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 5)计量、检验、检测技术研究。 40.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科技基础性工作是一项通过对科学数据、科学标本、资源、资料、信息的采(收)集、整理、保存、传输以及制定相关技术基础标准,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供共享资源和条件的工作。 “十五”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解决科技基础数据库、资源库和科技基础标准建设的主要问题,造就一支稳定、高素质的骨干队伍,形 成一批具有科技优势的基础性工作基地,构筑科技基础性工作的有效机制和科学体系。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包括: ( 1)科学技术数据的采 (收 )集、加工处理与服务。 ( 2)资源和科学实物标本的长期积累与保藏。 ( 3)科技基础标准的建立。 重点做好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 国家基础科技标准和计量、检测体系建立、维护、更新 等方面的工作。在国家层面上,加强面向全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基础标准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急需配套的基础标准的研究制定;支持国家计量、检测技术体系维护更新和与国际接轨、国际公认的分析方法的建立。 科技基 础性工作专项的有关信息参考网址: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精神,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广泛征求科技界意见的基础上,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平台建设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以及科技界的广泛赞同。 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主要由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研究实验基地、 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和利用体系、 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以及 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和 专业化技术人才队伍 三方面组成。平台建设就是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平台建设近期首先制定并颁布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完成若干重点领域和区域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实施 一批对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带动资源共享的试点、示范工程,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构建重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信息平台。到 2010 年,将初步建成适应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需要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和研究服务机构。 4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年 2020 年 )(以下简称纲要),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上,设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 )。 支撑计划是面向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国家科技计划。支撑计划主要落实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任务,以 重大公益技术 及 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 重大工程建设 和 重大装备开发 ,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有关信息参考网址: 、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统筹高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引领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计划。 863 计划按照研究开发任务的性质,选择若干高技术领域作为发展重点,领域内设置专题和项目,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专题以前沿技术研究为导向,以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项目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形成战略产品原型或技术系统为目标。 863 计划的有关信息参考网址: 。由刻有时刻的晷( 盘和一根垂直于盘面的晷针组成。当日照时,针影落在有刻度的盘面上,就可以从影的长度、方向以及在圆盘不同位置测定真太阳时。中国日晷早期历史尚不清楚。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先后在内蒙古、洛阳等地发现了几块秦汉时代的石板。在正方形的平面上刻有大小两个同心圆,在大圆的 l/3 部分均匀地分布 69 根辐射状分度线,每份相当于圆周的 1/100,与中国古代把一天分成 100 刻的时刻制度相对应。因此有人认为它们是地平日晷,也有人认为是赤道日晷。但是目前对这些石刻板究竟是不是秦汉时的日晷,也还存 在不同的看法。今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处保存的一些石质赤道日晷,是清代制造的。 图 1:日晷的使用方法,在石板中心圆孔处直插“正表”,外圆立“游表”,观测表影在辐射状标志线间的位置。 45. 古代计时器 圭( 表是中国最古老、结构最简单的一种测量日影长度的仪器,由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标竿(表)和一把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圭)两部分相互垂直组成。根据正午时测量表影的长度可以推定二十四节气,从表影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确定一年的天数。 古人很早就观察到直立的标杆,影长不断随着太阳的位置不同而变化。观察日 影方位的变化,就可以逆推太阳的空间方位,从而得知相应的时刻。用杆影测定中午的时刻其精度很高,是古代用来校准漏刻记时的主要方法。 据记载,西汉太初四年(公元前 101 年)造铜表,表高八尺,圭长一丈三尺。后世多称八尺高表。元代郭守敬把表高增加到 36 尺,圭长也相应增加到 128 尺。圭刻有尺度,用以测量影长,故亦称量天尺。为了克服表高影虚的缺陷,表上还加置了一个根据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影符。今放置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铜圭表,经考证为明代仿元郭守敬天文尺制成。 46. 古代计时器 漏刻是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漏,指漏 壶;刻,指箭刻,即由漏壶水面的高低,通过箭刻的标度来标示时间。漏刻的历史不仅古老,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几乎始于新石器后期一直应用至清代。至今保存最早的漏刻,是西汉时制造的。据史籍记载,漏刻的发展大致为,由单壶到多级壶,由沉箭法到浮箭法。东汉时,张衡改单壶为双壶,改沉箭为浮箭。为了尽量保持漏壶水量基本不变,水滴受水壶速度均匀,从而提高计时的准确性,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漏壶多至三级、四级,以三级漏使用最为广泛。 中国的漏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计时器。经考证大约在西汉中期,中国漏刻的计 时精确度比 14 世纪欧洲的机械钟还高。东汉以后,漏刻的日误差大多在 20 秒以内。欧洲直到 18 世纪机械钟的精确度才开始超过漏刻。 47. 先秦时期的时间测量 中国古代计时方法是与天文测量分不开的,年、月、日、时都离不开对天象的观测。时间计量与历法相结合,便形成了一套自然的计时单位。如“日周于天,一寒一暑,四时备成谓之岁”,四时即四季。“月一盈亏谓之一月”,“日一出没谓之一日”。 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的自然时间单位是“日”,但以日计时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便出现了将一日分为 10 时、 12 时和 15 时。古代 普遍采用的是把一日分成 12 个时辰的计时制度,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又分为初、正两个部分,实际上是把一日分成了 24 小时。当人们需要对时间作更细、更精确的划分时,又有了把昼夜分成 100 刻制( 1 刻合今 钟)。 48. 先秦时期历法的制定 历法,是人们为了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创立的长时间的记时系统,即是对年、月、日、时的安排。 现存最早的一部物候历,是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夏小正,它所记载的时日制度是夏代流传下来的。其中按12 个月,逐月记录了当时物候、天象、农事活动和重要的 政事。不仅反映出夏代对物候观察内容已很丰富,而且把物候知识用来为农业服务了。 商周时期的历法为阴阳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即 365 又 1/4 日为一回归年,又称“四分历”。阴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朔望月。商周用干支纪日,数字纪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 30日,小月 29 日。 12 个朔望月为一个民用历年,它与回归年有差数,所以阴历在若干年内置闰月。一天之内又分若干个时间段,如旦、朝、中日、暮等。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知识,与商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已从一般的观察向数量化观察过渡。左转中就记载了鲁国的国公僖亲自参加了制定 天文历法的活动,以及通过测量日影这类较科学的方法来划分四季,定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以及立春、立夏等节气。 49. 商代骨尺 中国古籍中有“布手知尺”的记载。今传世的几支商朝(公元前 1600046 年)古尺,其长度在 16米之间,约略相当于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尺上划分成 10 等分为“寸”。有的尺在寸格中更细分为 10 个等分即“分”。 50. 夏商周时期度量衡 夏、商、周是中国最早的几个朝代。根据古籍记载,度量衡是在此期间产生、建立起来的。为治理水患,禹创造了测量工具 规(测圆)、矩(测方)和准绳(测长),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 西周时期(公元前 104671 年)人们已将田亩划分成井字形,由国家将每方里的土地按“井”字分成九份,中间一份为公田,其余八份分授给八家耕种,公田则由八家助耕,全部收获均交给国家。由此可知,这时期已有“里”和“田”这样的面积单位了。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还刻有重量单位“寽( 和“匀”。王室和领主常常把一定量的铜作为赏赐和交换的等价物。证明这时期的重量单位已在上层社会普遍应用。为适应对粮食的积累和计算,容量单位也开始出现,有稯( 秉、缶( 。商周时代度量衡器具往往都藏于王府,王室和领主们利用这些器具来收取赋税或为上层社会的某些需要服务。 51. 原始的数量和时间 原始人群通过劳动、生活和分配,对数和量逐步有所认识,并产生了表示数量的方法,如结绳记事、按量估堆等。 人们从通过感觉器官来判断季节的变化,到学会用数来记录从月圆到月缺需要经过 30 个昼夜,进而发现太阳和星星移动的位置规律等,逐步形成了最初的天文历法知识,即年、季节和物候月,开始了种植活动。这些天文现象,可以从出土的原始社会陶器残片所绘制 的图案上得知。 据文献记载,氏族社会后期,传说中的氏族领袖颛顼,已通过观测星辰推算一年的长度。其后,黄帝创立了度量衡及里、数五个量,又命大臣尧创造了记日的方法。 尧命羲和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来制定历法,把一年订为 366 日。由于一年的长度与月的长度不是整数倍,这时期的历法已采用了置闰月以调整。 舜时又对各部族的立法和度量衡作了协调统一。 52. 中国古代计量 中国古代的计量,是指包括度量衡之外的其他测量,如时间、湿度、温度、风向、风速等等。中国古代计量史的特点,在于它的独 立性和连续性,很少受到外来的影响。 中国古代度量衡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尚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度是关于长短的量 长度;量是关于多少的量 容量;衡是关于轻重的量 重量 (质量 )。古代度量衡,其单位制基本上沿袭了秦代(公元前 22107 年)所确定下来的制度,又经过汉代完备地记于史籍。 度量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步建立、健全的一种有统一单位、统一标准的测量。各个历史时期,由官方制定、颁发的度量衡制度、标准器具等,往往代表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 53. 申请科技成果鉴定所需的资料 1)科技成果登记表; ( 2)利用 “ 国家科技成果登记系统 ” 录入的成果信息软盘; ( 3)鉴定证书(或视同通过鉴定的证明); ( 4)主要技术资料。 54. 申请科技成果鉴定的程序 1)组织鉴定单位应当在收到鉴定申请之日起三十天内,明确是否受理鉴定申请,并做出答复。对符合鉴定条件的,应当批准并通知申请鉴定单位。对不符合鉴定条件的,不予受理。对特别重大的科技成果,受理申请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可以报请上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组织鉴定。 ( 2)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 当在确定的鉴定日期前十天,将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送达承担鉴定任务的专家。 ( 3)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核,并签署具体意见。鉴定结论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及时指出,并责成鉴定委员会或者检测机构、函审组改正。 ( 4)经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由组织鉴定单位颁发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 5)科技成果鉴定的文件、材料,分别由组织鉴定单位和申请鉴定单位按照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规定归档。 55. 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及撰写时要注意的问题 研究报告的格式和主要内容包括: ( 1)题目 ( 2)署名 ( 3)内容提要 ( 4)关键词 ( 5)前言 ( 6)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任务 ( 7)研究发展过程 ( 8)关键技术 ( 9)主要成果 ( 10)前景分析 ( 11)问题和讨论 ( 12)有关附件 撰写研究报告时要应注意的问题 ( 1)应预先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准备 ( 2)报告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 3)报告应反映创新性、重点从独、特、新等方面说明项目的创造 性 ( 4)报告应注重学术性,力求说明指导研究过程的理论依据 ( 5)报告应强调严谨性,做到推理严谨、论证充分、资料翔实、分析透彻。不得牵强附会 ( 6)报告应具有完整性,完整记录研究内容和技术 56. 计量科学研究前期调研应注意的问题 准确拟定调研问题,合理选择调研方式;充分收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科学分析调研信息,了解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状况;分析拟开展课题的创造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借鉴现有成果和技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 57. 在计量科学研究的实施中常用的方法 ( 1)文献查询法; ( 2)科学实验法; ( 3)数学模型分析法; ( 4)黑箱分析法; ( 5)不确定度分析的应用; ( 6)误差理论的应用; ( 7)量值溯源和比对的应用。 58. 计量科学研究的特点 计量科学研究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既有探索性、创造性、继承性、连续性等自然科学研究的特点。又具有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法制性等计量学特性。 59. 型式评价中要求进行可靠性试验的必要性 在型式评价中要求进行可靠性试验是为了证时计量器具(包括系统、设计、零部件及材料)是否可靠,用来评价分析产品的寿命特征。 60. 型式批准申请单位提交试验报告的必要性 要求型式批准申请单位提交试验报告是申请单位对该仪器各项技术指标是否达到设计指标或国家技术规范要求的自我评价和声明。 61. 型式批准申请单位提交总装图、电路图和主要零部件图的必要性 要求型式批准申请单位提交总装图、电路图和主要零部件图是表明已经成批生产的证据,便于计量主管部门接受申请时的初步判断。 62. 型式批准申请单位提交样机照片的 必要性 要求型式批准申请单位提交样机照片是证实申请单位对所申请的仪器已经完成工艺设计和试生产,便于计量主管部门接受申请时的初步判断。 63. 型式评价资料审查时所要注意的内容 ( 1)技术资料是否齐全、科学、合理; ( 2)样机和技术资料在行政管理要求方面的符合性; ( 3)计量器具的技术要求; ( 4)型式评价结论的确定原则和判断准则; ( 5)编制记录表格。 64. 型式评价大纲编制依据的两个计量技术规范 量器具型式评价和型式批准通用规范 量器具型式评价大纲编写导则 65. 型式评价的概念及型式评价的目的 型式评价是指为确定计量器具型式可否予以批准,或是否应当签发拒绝批准文件,而对该计量器具型式进行的一种检查。其目的是为型式批准提供技术数据和技术评价,作为给予或拒绝给予所申请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的依据。 66. 通常 的期间核查方法及如何绘制核查曲线图 通用的期间核查方法 ( 1) 设备经高一等级计量标准检定或校准后,立即进行一组附加测量,将参考值查标准。即用被核查对象测量核查标准得到0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查找到相应的示值误差 ,用下式确定参考值 0 式中 是被核查的测量仪器对核查标准进行次 (通常取 10)重复测量所得的算术平均值。 检定或校准后立即进行附加测量的目的是保持校准状态,防止引入因仪器不稳定等因素带来 的误差。 (2) 隔一段时间 (大于一个月 )后,进行第一次期间核查,测量并记录 次 ( 可以不等于 )重复测量的数据,得到算术平均值 。 (3)每隔一段时间 (大于一个月 )重复上述期间核查步骤,直到 n 次核查,得到各次核查的核查数据: , 。 (4)以被核查的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 )或计量标准的扩展不确定度 ( )确定核查控制的上、下限,绘制测量设备期间核查曲线,图中给出参考值 以及控制区间 上限,下限 : -, + 或 - , + 。如果绘制的是一个检定周期 (或校准间隔 )内的曲线图,时间轴可以月份为单元;如果绘制历年的期间核查曲线,则时间轴以年份为单元。 如果确实不存在稳定的核查标准,实验室不能进行期间核查,此时可依据历年检定校准证书的数据来绘制稳定性考核曲线,时间轴以年份为单元。 67. 某实验室要制定一个机械天平的期 间核查方案,基本确定:机械天平每三月对 个点进行一次核查,请你考虑并给出一个核查方案的初稿。 ( 1)选用 1 克, 100 克两个二等克组砝码作为核查标准。 ( 2)对机械天平 个秤量点作为核查点。 ( 3)用 1 克, 100 克 二等克组砝码对机械天平两个秤量点分别进行 k=10 次重复性测量确定参考值,得到( 4)进行第一次期间核查,测量并记录 m 次( m 可以 不等于 k)重复测量的数据,得到算术平均值 。 ( 5)三个月后重复上述期间核查的步骤,直到 n 次核查,得到各次核查的核查数据: 。 ( 6)以机械天平的最大允许误差 或扩展不确定度 确定核查控制的上限、下限,绘制出机械天平的期间核查曲线。 68. 期间核查与校准或检定的区别 ( 1)校准或检定是在标准条件下,通过计量标准确定测量仪器的校准状态。而期间核查是在两次校准或检定之间,在实际工作的环境条件下,对同一核查标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测量,考察测量数据的变化情况,以确认其校准状态是否继续可信。 (2)校准或检定必须由有资格的计量技术机构用经考核合格的计量标准按照规程或规范的方法进行。期间核查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