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2_第1页
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2_第2页
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2_第3页
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2_第4页
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 张文阁、刘兴林、张冰华、李玉亮徐洪昌、张冀华、张颂华 摘要 急性流行性传染病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本发明是在历代前贤得失的基础上,历经四代人参与,七十余年探索凝聚而成。主旨即是控制高热,护住脏腑,清泻内毒。具体的做法是,用“扶正平瘟液”使患者的高热迅速降至38并予以维持三天左右,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以三个膏贴护住肺脏、心脏、肾脏及多处要穴,不使邪毒在脏腑间传变;再以“五枝石膏汤”分期清泻内毒。这一方法可迅速控制病情,使患者逐步康复。在康复过程中,会自然使机体增强并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本发明功效迅疾,多数症状如高热、咳喘、胀满、疼痛、血压不稳等皆可立止或缓解,超过了一般注射剂药物,表明了中医药不是慢郎中!即使遇到世界末日式疫情,也可使其降至普通感冒的防治水平。每年因高热而致的千百万聋哑儿、痴呆儿、神经损伤所致的残疾人,也不会再发生。我们牢记祖训:“大疫来袭,万人发病,不可以猎奇。避用生僻稀缺贵重药材,要以简便方法治之”。本发明虽然用药繁多,但皆为普通药材。主药四海皆有,可随手摭拾,即使遇到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流行时,全球10亿人同时发病,也可从容应对。本发明简便廉验,可大幅度降低人类死亡和社会综合防治费用,也避免了如以往之社会纷扰崩溃。 关键词 急性流性传染病 中医药防治急性流行性传染病是人类的大敌,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古人有一种说法,称五年一小疫,十年一中疫,三十年一大疫,百年一特大疫。回看人类的发展史,基本符合这一规律。数十年来传染病频发,距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暴发,已近百年周期。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家对世界末日的预测,无一不包含超级病毒、超级细菌对人类的袭击。战争狂人,科学流氓,实验室不慎,这些超级病毒,超级细菌,都会成为毁灭人类的利器。为了中华民族长远的繁衍昌盛,阔步走向美丽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设法应对。探索出一种简便廉验的防治方法,以保证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永久的强大繁荣。一、祸害人类无与比俦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始终伴随着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中国历史上称为 “瘟疫”、“疫疠”。祸害人类之惨烈,翻开历史,任何天灾人祸无与比俦。东汉末年,王粲之“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曹植之“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说疫气);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家族三百余人死亡“十之七”;吴又可温疫论诞生的时代,崇祯实录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至于“疫疠一过,十室九空,村镇为墟”,历史上类似记载,比比皆是。二十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间,科学虽已发展,但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仅西欧北美,死亡即达5000多万人,超过了一战死亡人数的总和。有文称加上亚非南美死亡人数过亿。1957年的“亚洲流感”,死亡达200多万人;1968年的“香港流感”,死亡达100多万人;2000年的“英国流感”,仅卫生条件优越的英国,即死亡2.2万人。以至记忆犹新,令人刻骨铭心的SARS,相继出现的2007年的H5N1型流感,甲型H1N1型流感,常见的H3N2、H2N2型流感,毒性更大的H7N9、H10N8型流感,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登革热病毒、马尔堡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等。最近引起全球关注的埃博拉病毒,其死亡率、死亡人数皆已远超SARS,有科学家担忧,倘若病毒基因突变,如SARS般能空气传播,其后果不堪设想。而引发这一证候群的病毒又频于变异,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个明显而又著名的事例。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载苏东坡在黄州时(1080-1084年),蜀人巢谷有一“聖散子”方,“凡伤寒不问证候如何,一以是治之,无不愈。子瞻奇之,为作序”。“天下以子瞻文章而信其言,宣和后(1119-1125年),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用药一失其度,则立死者皆是”,“今医者悟,始废不用”。另一是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所记,明末之张景岳、吴又可,都是在当时的瘟疫治疗中有所创新和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医家,可是到了“乾隆癸丑(1793年)春夏间,京中多疫。以张景岳法治之,十死八九,以吴又可法治之,亦不甚验”。这时有常州桐溪人余霖,“以重剂石膏治冯鸿胪星实之姬,人见者骇异,然呼吸将绝,应手辄痊,活人无算”。其石膏用量“有一剂至八两,一人服四斤者,虽刘守真之原病式,张子和之儒门事亲,专用寒凉,亦未敢至是,实自古所未闻矣”;而在余霖所著的疫疹一得一书中,有病例用石膏过六斤者,这是我国医药史上,根据病情灵活辨证的光辉范例。也是我国医药史上,面对病毒变异后的病症现实,灵活应对的光辉范例。二、中华民族在与疫疾斗争中繁衍昌盛人类有史以来,所有死亡万人以上的急性流行性传染病,感染者无一不从高热开始,属中医温病范畴。自黄帝素问,华佗中藏经,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皆有所论述;宋代朱肱活人书,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元代张从正儒门事亲,朱震亨丹溪心法;明代陶华全生集,李梴医学入门,赵献可医贯,张介宾景岳全书,陈士铎石室秘录,吴又可瘟疫论;清代余霖疫疹一得,叶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皆有独到的见解和发明,在临床中也做出了重大贡献。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热病协作组,主持修订了外感高热疹疗规范,以卫气营血为基础,参考六经辨证,体现了中医特色。此外,以山本岩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对外感高热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前人认为此病的病机:“伤于寒,则为病热”(素问热论)。其患者每伴有高烧,病因为“寒甚则为热也”(素问水热穴论)。经历代医家探索,清代叶天士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指出“上焦(心、肺)病不治则传中焦脾与胃”,“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温病条辨),治则不能等到“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应“知邪之所在,早拔去根”(吴又可瘟疫论),不要等到患者发展到高热神昏,邪毒传变于多个脏腑,再倾力诊治。那时纵然“热病已愈”,也会“时有所遗”,留下一些后遗症。生不如死的SARS后遗症患者可为镜鉴。我们必须及早“视其虚实,调其逆从”,不能放松治疗和生活不节,方能“可使必已矣”(素问热论),历代医家跨过艰难曲折,一心赴救,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使我国人口稳居上升趋势。有史以来,一直是人口第一大国,彰显了中医药防疫抗疫优势。三、承前启后,走自己简便廉验的防治道路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虽然证型纷繁,但正虚邪实是其基本特征。本发明即是控制高热,从多角度强力保护五脏六腑,不使邪毒传变,更以强大医药阵容,对邪毒进行全方位多靶点攻击,或提而出之,或消而散之,使人类机体在和邪毒作斗争中,壮大,雄起,使人类的每个人体都成为一个制药厂,筑成真正的卫生长城,这才是人类真正的伟大的“卫生事业”。在防治急性流行性传染病方面,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习近平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有一段话令人振聋发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在新药研发方面,我们虽然明显落后于西方,但我们“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百年来的实践证明,西方以杀灭病毒病菌为要的道路并不可完全可取。我们根据历代医家在瘟疫防治道路上的得失,发扬其长处,避免其缺陷,吸取了1942年山东中部大疫时,山东著名中医张敬忠先生内外同治的做法。当时他以加味太乙膏护住心、肺,在村头,十字街口用大锅熬五枝(松、柏、桃、柳、槐)石膏汤,供人分服,再根据重症患者病情,予以方剂,活人甚众。甚至在其行医范围,形成了少见的“太平景象”,与重疫区形成了鲜明对比。我随侍张敬忠先生多年,是我族祖父,他经常反复告诫,“先人有嘱,大疫来袭,万人发病,不可以猎奇。避用生僻稀缺贵重药材,要以简便方法治之”。2003年2月SARS初起,我们就密切关注,3月底,就将我们的看法和方案发到了国家中医药局网站,随着病情的扩大和明晰,很快完成了非典型肺炎之中医外治一文。在4月23日,国务院非典防治指挥部成立当日,即将此万字长文发去,并当日在指挥部网站发出,后该文编入国务院非典防治文集及多部文集。SARS过后,我们深刻认识到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防治,首要解决的是高热控制问题。高热是疫疾在脏腑间传变的动力和锁钥,必须削弱这一动力和关闭这一锁钥。在退热过程中,不伤及营卫气血及脏腑,只有外部给药。心、肺虽同属上焦,肺主气,心主血,功能秉性各异,治则须不同方剂。中焦主化,下焦主出,皆涉秽浊。邪毒一旦传变于中焦、下焦,而为滞留,则伤及各脏腑而危害全身。组方原则必须以沉雄大力之破瘀行滞之药,斩关拔隘,另以多方位功能药材辅之,扫荡邪毒,散之消之。具体做法即是用三个硬膏剂保护住与人体脏腑关联的要穴,不使其相互传变。这些综合措施等于将入侵的邪毒断其爪而碎其齿。之后补虚强中,使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将其逐步消灭之。此类疫疾初发,则骤如风雨,在以外治控制不使高热危害人体的同时,必须以内服汤剂清泻内热。古人言,汤者,荡也,可快速对体内邪毒攻之荡之,消之散之。与大疫邪毒作战,万勿存侥倖之心。必须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统率具压倒优势,心存必胜的医药大军,为拯民于倒悬,疫毒不灭,冲锋不止,方能获得彻底胜利!四、方法内容本方法组成内容如下:1、预防和治疗外感高热的方剂,产品名为“扶正平瘟液”为外用水剂,专利号:201410191599.1。其方剂包括益气通经,扶正固脱类药物;回阳救逆,引火归原,温经散寒类药物;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类药物;解表祛风,通窍止痛类药物;芳香开窍类药物,共33味。2、预防和治疗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四种方剂及其制备工艺,专利号:201510316906.9。其中,内服汤液方剂分初期、中期、康复期,各有侧重,产品名“五枝石膏汤”,1号,2号,3号方剂。1号方(初期)共13味,重用了对天行瘟疫有独特疗效的松枝、柳枝、桃枝,清泻风邪外中引起的五内邪热,凉血止血的槐枝,和血止血的柏枝,涤荡内热的石膏,攻毒清热的公英、地丁,配以黄连、黄柏、黄芩、赤芍、生地等从多角度清泻初期邪热疫毒,不使邪毒留滞脏腑,保证营卫气血正常运行;2号方(中期)共18味,清泻药稍减,高热煎灼后,五脏俱虚,重用知母、黄柏,使肾水充盈,护住先天之本;党参、太子参补虚强中;桃仁、红花、丹参破瘀行滞,附子回阳救逆,肉桂引火归元,甘草调和诸药,使身体在和疾病做斗争中逐步恢复。明代张介宾对此阶段的治疗有精辟见解:“内虚之人”,“而不知速救根本,则百无一生”(景岳全书)。3号方(康复期)共18味,清泻药量再减,重用补虚强中,益气活血的党参、太子参、黄芪、当归、川芎、熟附子,仍用桃仁、红花、丹参破瘀行滞,甘草调和诸药;使经历大疫之后的机体进入正常运行。本组方虽然简约,但也经几代人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而成。此外,根据不同疫疾的不同病情,可酌情加入:大青叶、金银花、栀子、竹叶、连翘、生丹皮、芦根、板蓝根、地榆、大蓟、茜草、天冬、麦冬、茯苓、山药、黄精、桔梗、五味子等。3、保护、预防和治疗肺脏疾病的方剂,产品名“镇咳平喘膏”,包括解表清热,攻毒消肿类药物;润肺利咽,化痰平喘类药物;泻水逐饮,敛肺降气类药物;益气活血,补肾益精类药物;通窍救逆,豁痰清心类药物;共62味。4、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的方剂,产品名“通脉护心膏”,包括活血化瘀,通络行气类药物;通阳宣痹,宽胸理气类药物;清热泻火,镇静安神类药物;补气益气,养阴宁心类药物;芳香开窍类药物,共62味。5、保护、预防和治疗中焦、下焦各脏腑与局部病痛的方剂,产品名“散结止痛膏”,包括破瘀行气,补血活血类药物;软坚散结,化痰止痉类药物;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类药物;温经散寒,通络定痛类药物;芳香开窍类药物,共62味。本方法就是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衡量其得失,突破其范畴,并在几代人实践中不断增删而成。并根据多年探索、比较、实验、鉴别,认为黑膏药含药量大,制取后药物易吸收,药效稳定,后三种方剂最终选择了黑膏药剂型。黑膏药系由植物油,红丹(Pb3o4)为基质熬制而成。自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以来,已有近1700年历史。稍后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宋代三大官方方书,特别是圣济总录,对黑膏药的发展皆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后的历代医家如张从正、张元素、刘完素、李杲、朱震亨、王肯堂、张介宾等皆对黑膏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至清代,黑膏药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从理论上做出了阐释,指出“使药性从毛孔入腠理,通经贯络”,“较之服药尤有力”。“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之者”,“凡病气聚血结而有形者,薄贴之方为良”,并说“此至妙之法也”。他还从制药道德指出:合药虽无人见,但必须做到“其药必真,其志必诚,火候必到”。1805年,程鹏的急救广生集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集大成中医外治专著,计收病症400余种,载方1500余首。1864年,吴尚先的理淪骈文问世,这是中医外治,特别是黑膏药发展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中医药学外治的理、法、方、药,已臻成熟和完善。吴尚先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扯,无沾滞;不会“用不得当,贻患无穷”,“治得头痛眼又瞎”;“倘遇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也不会束手无策。他还指出,“膏可统治百病”,且“其应如响”,“逮亲验数万人,始知膏药无殊汤药”,达到“日治数百人”,“其治愈不可胜计”。且说“膏药中多奇方”,而“学识未到,断不能悟”。形成了膏贴应用的一时盛况。膏贴外治,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汪精卫主政时期,承袭了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宠西药,仇中药的做法,通过了取缔中医药的法律,中医药,特别是黑膏药遭到了重创。由于汪精卫的做法披着“科学”的华丽外衣,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不动脑筋的上层科技人士,形成一股认为中医药,特别是黑膏药“不科学”的不小洪流。主要理由有二:一是黑膏药基质是红丹(铅丹,Pb3o4),会使患者铅中毒;二是成份不能控制,不符合新药要求。第一个问题是无知。铅的原子量207.2,属重金属,红丹和植物油在高温下鳌合后,其铅原子进入不了人类皮肤。自黑膏药制取有记载的1700年来,未有关于黑膏药引起铅中毒的记载。我们研究所的职工,参与膏贴的生产和试验,应属多者。我军曾有两大制药厂的膏贴生产为杏林春膏贴所职工执掌,高峰期一个药厂的年产即达1400万帖。我们曾对从事该工作20-50年的职工进行职业病检查,体内含铅量皆未见异常。我们为此曾做过极限试验,贴敷常用量的100倍,24小时后查血,血铅正常。一般病人用之治病,短者十几天,长者数月,皆为间歇贴敷,病人仍是具有生命代谢活动的活体,说膏贴外治会引起铅中毒,是一种既对现代科学无知,对人体构造无知,又不通晓中医外治机理, 是在丧失仁人之心,对中医药偏见的精神畸形变态下,生出的毫无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测。第二个问题,按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来看,会在很长远的时间内,无法解决黑膏药药物含量的控制问题。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此予以承认,项下没有这一规定。但这一点仍成为很多人攻击黑膏药“不科学”的口实。我们认为,此事有弊有利,弊者无法清楚成份含量;利者是所有动植物中草药物,皆以大分子状态存在,绝大部份进入不了人类皮肤,人类皮肤仅能进入分子量1000道尔顿左右的物质,在经过高温熬制后,已不再以原来的成份状态存在,绝大部份可进入人类皮肤,可以用中医药的理论阐明其机理。特别是毒性药材,这一点尤其重要。比如本方法之散结止痛膏中毒性药材较多,制取后,所有的毒性成份,如川乌、草乌所含的乌头碱,马钱子所含的士的宁,洋金花所含的东莨菪碱,斑蟊所含的斑蝥素等,皆查不出来。有毒物质不以原来的状态存在,故在临床中未发现其毒副作用。有人会认为,既然查不出该成份,把该药抽出来如何?自然会疗效立减,不能为用。但毒性药材能否使患者中毒,仍是在人们心头縈结不去的问题,可用一个公式,求出每人每日的单药品吸收量,以解众人之惑。设:一方中某药品的剂量为a,本方的产量为b,每帖药膏的重量为c,A(bc)=每帖某药品含量;从可控的药物检验来看,一般残留量为50左右。减去残留量,即为每帖药膏中某药品的实际吸收量;以X表示,公式如下:A(bc)(1-)10=X如本方中川乌400g,该方产量为20kg,每帖重20g,得1000帖,每帖的实际吸收量为0.2g,每帖药膏可用10天,除以10,每帖每天的川乌实际吸收量为0.02g;每位患者常用量为两帖,则每天的吸收量为0.04g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制川乌的最大剂量为3g,则本发明中每天吸收药量仅为其七十五分之一,故无毒副作用。人们或又生出另一困惑,实际利用量太少,如何以大力而起沉疴?本品为外用药,其20g剂型药布为1612cm,药膏摊涂面积为128cm,即每帖药膏与患者表皮接触面积为96c。我国成人的表皮面积一般为18000-20000 c,如一患者以18000 c计算,药膏占人体表皮面积为18000 c96 c=188,即药膏面积占该患者体表面积的一百八十八分之一。以川乌为例,每人每天的实际吸收量为0.02g,以两帖药膏计算,为0.04g,每天局部的吸收量为0.04188=7.52g,即局部吸收药量为药典最大剂量的2.5倍。所以当药物进入皮肤,如锥尖针芒,对寒凝瘀滞的病变部位,会产生强大的首过的冲击效应。但药物很快会进入血液循环,且以24小时的速度进入,随之在血液中稀释,所以不会对其他脏腑产生毒副作用。另一点,即使制川乌内服量一次达到7.52g,也远低于张仲景以来,历代医药典籍所记载有关方剂中制川乌的最大剂量。如求方剂中某一药物的局部每日吸收量,也可用公式表示:以每人每日每帖的实际吸收量为a,以患者的表皮面积为b,药膏接触皮肤的面积为c,求出药物每日进入人体的量为X:列式如下:a(bc)=X上述两个公式,可计算出某药品在方剂中的实际应用量,衡量其在药理、毒理及其在方剂中的地位;也可作为根据病情调整任何剂量的计算依据。本发明吸收了前人的长处,弥补了前人的不足。故本方法应用广泛,功效迅疾,可快速使患者摆脱病痛之苦,避免病情传变恶化,且费用较低。五、应用详则此类病症初起,则疾如风雨,应重剂治之,迅速控制病情,不使其传变,保证人类机体的正常运行。(1)背部以定喘穴上1cm为上沿及中线,横贴一帖镇咳平喘膏20g剂型,药布1612cm,摊涂面积128cm,其药力影响一般比摊涂面积边缘各大1cm,涵盖定喘、大椎、陶道、身柱、巨阙俞、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肩中俞、肩外俞、附分、魄户、膏盲;胸前以气舍上1cm为上沿及中线,横贴一帖镇咳平喘膏20g剂型,涵盖天突、璇玑、华盖、紫宫、气舍、俞府、彧中、神藏、气户、库房、屋翳诸穴;(2)背后以心俞穴上1cm为上沿及中线,贴一帖通脉护心膏12g剂型,药布1212cm,摊涂面积88cm,涵盖神道、灵台、至阳、心俞、督俞、膈俞、神堂、讠意 讠喜、膈关;左腋下大包穴,左乳上膺窗穴各贴一帖通脉护心膏12g剂型;胸前以膻中上1cm为上沿及中线,贴一贴通脉护心膏12g剂型,涵盖膻中、中庭、鸠尾、神封、步廊诸穴;(3)背部以肝俞上1cm为上沿及中线,竖贴一帖散结止痛膏20g剂型,药布1612cm,摊涂面积128cm,涵盖筋缩、中枢、脊中、接脊、悬枢、肝俞、胆俞、胃仓、痞根、盲门;另以肾俞上1cm为上沿及中线,竖贴一帖散结止痛膏20g剂型,涵盖命门、 极俞、腰阳关、十七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腰俞、腰奇、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志室、腰眼、腰宜、胞盲、秩边;胸前以上脘上1cm为上沿及中线,横贴一帖散结止痛膏20g剂型,涵盖上脘、中脘、建里、下脘、腹通谷、阴都、石关、商曲、承满、梁门、关门、太乙;胸前以气海上1cm为上沿及中线,横贴一帖散结止痛膏20g剂型,涵盖气海、石门、关元、中极、中柱、四满、气穴、大赫、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诸穴。另取2g药膏,放入神阙,小薄布盖之。(4)发病初期,根据各人病情、体质,服用五枝石膏汤1号方剂成品,汤液每罐250ml,每日服用3-4罐,6-8小时一次,呈泄泻后稍减;病情稳定后,改服五枝石膏汤2号方剂成品,每日两罐,两次。进入康复期,改服五枝石膏汤3号方剂成品,每日两罐,两次。视身体恢复状况,逐步递减,以至停服。疫疾蔓延初期或进入流行期,五枝石膏汤2号方剂成品,可作为预防药品供人群分服,每日1-2罐,出现泄泻酌减,儿童酌减。(5)发病高热期间,可用扶正平瘟液喷涂头部、两腋窝、腿腋、膝窝、两踝、足心、手心;使用膏药前或换药期间,皆可用本品喷涂,控制体温在38左右并维持三天左右,不使邪毒深陷脏腑,且使机体提高免疫力。治疗期间,注意饮食起居事宜,食宜清淡,切忌劳累,并保持心情舒畅,相信在此疗法下,自身可战胜疫疾。六、注意事项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发病后,高热下群症杂现,特别是一些陈旧性宿疾患者在治疗中尤需注意,分述如下:1、扶正平瘟液发热初期,病症杂现,可将本药液涂喷于百会、前额(切勿流入眼内)、迎香、人中及翳风、颌下诸穴及腋下淋巴结肿大之处及四周;背部自风府顺脊椎至尾椎、膝窝、涌泉;前胸天突顺胸椎至中脘、两腋、神阙、归来及四周,喷涂后用手搓擦,直至干爽。第一天,每日三次。第二天视症状改善情况可喷涂1-2次,或仅喷涂头部、前胸和后背及症状明显之处。另需注意几个主要部位及症状,使用要点如下:头痛:可喷涂百会、风府、翳风及前额,头痛欲裂者加太阳(切勿流入眼内)。鼻塞、流涕:喷于手中,用手指蘸药搓揉迎香、人中,另喷揉肺俞、天突。咳嗽、哮喘:背部定喘穴四周 前胸天突四周。“喘急必胀”,腹胀者加喷中脘、神阙、关元、胃俞,另向口中喷几次。呃逆呕吐:天突、中脘、胃俞、神阙。咽部充血、咽痛:喷涂疼痛部位、中脘及口中。扁桃体肿大:可多喷几遍患处,并根据全身退热状况,适量喷搓其他部位。腹泻:神阙、归来、大肠俞。全身酸痛:喷涂最痛部位。对于多个脏器功能失衡或已呈衰竭现象的重症患者,可自百会、顺脊椎至尾椎、膝窝、三阴交、涌泉连续多喷几次并予以搓揉;对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心律失常的患者可于天突以下至中脘,加心俞、膺窗、大包、神阙,连续多喷几次揉搓,可迅速遏止病情发展;对呈现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的患者,可喷涂揉搓头部之百会、额头、太阳、风府、翳风,另加膻中、膺窗、大包、心俞诸穴。本药液功效迅疾,药性峻烈,病体一般在1小时左右即可降温,对咳嗽、憋气、哮喘、鼻塞、头痛、呃逆、呕吐、全身酸痛、血压不稳等症状在几分钟之内可立止或缓解。但失衡的机体康复需一个过程,不可只图痛快,大量应用。应中病即止,而顺其自然康复,达到自身卫护自己生命健康的终极目的。本药液对劳损所致全身酸痛及萎缩性疼痛,也可迅疾缓解其疼痛症状和遏止病情的发展;对其他一些免疫系统失衡而致的疾病,也是一种有力的辅助治疗药物。本药液对并发外感发热的宿疾患者,不妨碍对宿疾的常规治疗,且会对治疗起到有力的辅助作用。2、五枝石膏汤1、2、3号方剂,亦可用于普通流行性感冒及发热类疾病,可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应用。3、镇咳平喘膏(1)病人呈喝喝而喘,气促,不能平卧,腹胀,纳呆,不同程度的浮肿,面色青黄或紫暗,脏腑亏损而至百病丛生。可在后背以定喘穴为上沿,顺脊椎竖贴一帖20g剂型,前胸以天突穴为上沿及中线,横贴一帖20g剂型,中度以上患者,可在肾俞、关元、中脘各加贴一帖10g剂型,很快会胀平喘消。(2)慢性阻塞性肺病:本发明可以强力破其瘀阻,散其凝滞,使气机及血液流通舒畅。但有些患者已适应低弱呼吸状态,故症状改善初期,个别患者会出现血压增高,心跳加快的现象。此时可揭下,一小时左右即可平复,数小时后可继续贴敷,反复几天后,则可逐步转入正常,切忌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的症状出现,不加调理继续贴敷,需渐次适应以至康复。(3)肺心病:可照慢性阻塞性肺病注意贴敷,心率正常后,可适量运动,使机体逐步康复。(4)经期哮喘:很多女性在经期来临前发生周期性哮喘,可在来临前6-7天,从肾俞为中心竖贴一帖,以关元为中心横贴一帖,上部可根据病情贴1-2帖,经期过后,可揭下,多数患者半年左右可治愈,或变的很轻。(5)胃性哮喘:属脾胃不和而致胃液反流引起的哮喘,发病率南方高于北方。两千年前,古人已发现这一规律,“味过于甘,心气喘满”(素问生气通天论)。除按(1)贴敷外,另在脾俞穴,中脘穴各贴一帖,症状缓解后,少吃甘甜酸辣生冷食物。(6)过敏性哮喘,精神性哮喘,炎性哮喘除按(1)贴敷外,要注意远离过敏源和精神调适,炎性哮喘可适量服用抗炎、抗病毒和退热药物但切忌过用寒凉类药物,肺受寒邪,须以辛温散其凝滞,张仲景曾谆谆告诫应“以辛温药和之”。(7)本发明对症状缓解较快,一些患者因而忘乎所以。症状缓解后,切忌不要得意忘形,烟酒房室,恣情纵意;寒热咸辣,放浪不节,致使精亏形损,病邪转深。4、通脉护心膏(1)症见胸部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会心悸不宁,舌质紫暗,属心血瘀阻症,轻度患者可仅贴疼痛部,重度患者可贴心俞或膻中、膺窗、大包中的2-3个穴位,以迅速改善症状;(2)症见胸痛彻背,遇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阙冷,舌苔白,脉沉细之患者,属阴寒凝滞症。重症患者,可于心俞、膻中、膺窗、大包同时贴敷;喘息不止,上气不接下气者,可于肾俞穴加贴一帖,症状控制后,可根据病情逐步减少贴敷穴位。本发明虽控制症状较快,但不可骤停抗心律失常药物,须随着症状的减轻而逐步递减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病情稳定后,方可停药。(3)“心盛则热见乎标”,“舌为心苗”。“左心脏实热则口舌生疮”,若口舌生疮,左腋下心区部位有热灼感,可在大包穴贴一帖,会收到釜底抽薪之功。(4)本方剂功效迅疾,10-20分钟即可起作用。但病变部位生理功能的康复,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症状缓解后,也必须继续多贴几个疗程,直到康复。(5)有嗜酒史的患者,由于本品控制症状较快,症状减轻后,多数人会思酒若渴,酒量增大,畅饮无醉意。此时一定要约束自己,切忌酗酒。5、散结止痛膏(1)本品有20g、10g剂型,可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选择适合的剂型,摊涂后面积都要比病变部位大一点。(2)使用时,揭去表面薄膜,加温软化(切勿明火加温)。沾水初摊可占药布六分,每天揭下重摊一遍。揭下后稍凉,干爽后用药膏沾去皮肤上残留药膏,然后用湿布擦净。(3)对于局部疼痛、炎肿,1-2小时即会起效、减轻,病情消失后,也需续贴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4)对于瘤、痞、癥、瘕,人与人差异较大,软化开始后,坚持间歇贴敷,直到病愈。(5)对于现有抗生素无效的无名肿痛、疔毒恶疮,本方剂有独到的治疗作用,可放心使用。(6)由于直肠黏膜吸收药物较快,本方剂对痔疮有滚汤泼雪般效应。每次3-4g,拈成长条,冰箱微冻,洗净下身,沾水后送入肛门,每便后一次,可迅速解除病痛。本方法为综合性治疗,故功效迅疾,10-20分钟即可起作用,可迅速控制病情,保证人类社会的安定从容。七、中医药能承担起历史重任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和疾病作斗争中成长,发展。护佑着中华民族繁衍昌盛,成为人类最大的民族。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肆虐人间,历经艰难曲折,前辈们遵循着探索成功变异失败探索成功,这样的博弈之路,反复不穷,造就了一代代大师,也铸成了一部部经典,丰富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积数千年之经验教训,中医历来防重于治,主张“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病宜早治,众多的SARS后遗症患者,可为镜鉴。因为“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若等到脏腑间邪毒相互传变,使上下不能通畅运行,“良医勿为”(素问生气通天论),好医生是不会这么做的。因为历代经验:“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这类大病的治疗,主张“十去其六”,过度治疗会“戕害脏腑”,应“中病即止”。 南齐褚澄认为:“大势已去,余势不可再药”(褚氏遗书)。宋代朱肱在活人书瘟疫中曾谆谆告诫“以平为期,不可以过,此为大法”。本方法就是用三个膏贴控制住与人体五脏六腑有关的主要穴位,不使邪毒在脏腑间传变,以“扶正平瘟液”解除邪毒所致的高热,削弱这一邪毒传变的动力,关闭这一传变的锁钥,并控制、消除一些令患者痛苦的症状;再以“五枝石膏汤”清泻内热邪毒,补虚强中,使人体在和邪毒斗争中逐步康复。这一过程贯穿了邪毒由盛至衰,由强至亡的始终,在人类机体上所产生的免疫功能,不是一两针疫苗所能比拟的。因而人类群体是可以组成一支钢铁万里的卫生长城。西医重视微观,中医重视宏观,人体固然由细胞、基因组成,但人体又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应互扬其长。因为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仙丹,皆有其长处,也有其缺憾。长短互补,这才能构成人类世界的气象万千。但二十世纪以来,西学东渐,青霉素问世后以其杰出的疗效,在社会上逐步形成了抗生素依赖症,在新的病菌、病毒未有杀灭药物之前,则无所措手足,只能对症治疗。二十世纪以来的历次大疫,特别是近年的SARS,甲型H1N1型流感,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症的防治措施之稚拙,令人惊讶浩叹!大多数受现代医学影响的人士,不能从汪精卫主政时期形成的美丽的“科学”裙子下走出来,因为他们对中医药的无知,已经形成了鄙视中医,轻视中医的偏见。一旦社会在疫病流行中瘫痪,毫无仁人之心的眼睁睁看着病人在痛苦呻吟中死亡。但历史事实是无情的,虽倾全力进行有效药物、疫苗的研制,但等研制出来,病人已多半死亡,社会已接近崩溃,病菌、病毒也已变异离去。自1918年西班牙流感到最近的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症,一直不断的重复这一昨天的故事。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我们千万不要再死抱着“病菌”、“病毒”的观念不放,无药品控制病菌、病毒的情况下,在倾力研究特效疫苗和新药的同时,不妨回顾一下人类发展史,换一下中医药对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