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过关训练 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延边质检)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西方人喜欢说“天上”,而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 “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C古代中国的“天下”与近代“国家”概念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的“天下”并非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故B项错误;据材料“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西方人喜欢说天上,而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可知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故C项正确;古代中国的“天下”并不是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故D项错误。2(2017合肥二模)国语鲁语上曰:“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主要表明“先王制诸侯”()A以血缘关系为核心B具有制度性保障C以礼乐制度为基础D提高了行政效率B材料的意思是说天子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明确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材料中没有反映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天子通过各种角度的规定来规范诸侯的活动,故B项正确;按照材料意思,礼乐制度是维护君臣关系的一种外在手段,不能视为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看不出来是否提高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3吕氏春秋慎势中记载:“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适(通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适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A维护社会的安定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C区分血缘的远近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A根据材料“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可知宗法制的实行有助于国家政治层面和家族内部层面的双重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着重强调宗法制对国家政治和家族稳定的作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适(通嫡)子不使庶孽疑焉”可知,宗法制旨在强调贵族和家族内部的尊卑等级而非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适(通嫡)子不使庶孽疑焉”强调贵族集团内部的尊卑等级,故D项错误。4明朝虎墩崔氏族谱 “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豢养。 ”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A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B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C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D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D注重血缘纽带体现的是“族约”的主要特点,不是功能,故A项错误;“族约”主要是为了约束家族成员,并非追求政治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某一家族的“族约”,因此强化专制统治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中“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豢养”等内容有利于凝聚宗族,从而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5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C贵族垄断政治一直是古代政治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地方集权,故B项错误;汉武帝任用低微的士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主要是为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6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A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B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C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A三省的协调分工实现了对中央行政权力的分割和制约,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并未达到高度集权,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度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滥用,故C项错误;三省制体现的是专制皇权之下的最低限度民主,故D项错误。7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选举考中记载:“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此记载指出了()A汉代察举令地方官推荐孝廉,束缚了士人的品德砥砺B魏晋九品中正制使豪族垄断仕途,形成了门阀政治 C唐代进士科所考重视诗赋文章,考试科目欠缺实用性D明清科考以八股文为主,禁锢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C察举制度主要是考察和推举,与材料中“进士”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选官,不符合材料中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进士诗赋,其弊三也”的信息说明了科举制考诗赋存在的弊端,故C项正确;马端临是宋末元初时期的人物,故D项错误。 8(2017石家庄质检)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B根据题目中汉唐宰相“坐”到宋朝大臣“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从汉唐宰相多出自“世家大族”到宋朝大臣多出自“科举”,体现了官僚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宋朝时选官依然存在“恩荫制”,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B项正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C项时间不符,错误;唐、宋时期选官制度均是科举制度,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9(2017德阳诊断)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A推行土司制度B建立行省制度C简化行政层级D实行省官互迁B土司制度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描述可知考查的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故B项正确;元代地方行政层级相对前代更加复杂,故C项错误;“省官互迁”与解决“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10科举考试中,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宋代正式举行殿试,并规定考试合格者在殿前由皇帝亲自召见并唱名赐及第,及第进士遂成天子门生。此后,元、明、清各朝因之。这主要是因为可以通过殿试来()A笼络士人,巩固统治B防止营私舞弊,取舍不公C抑制权贵,奖拔寒俊D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A材料中特别提到了“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因而,宋朝采取的包括殿试的一系列措施是为了防止该类问题而实行的,即为了笼络士人,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显现殿试防止营私舞弊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奖拔寒俊,故C项错误;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是正确的,但是与本题无关,故D项错误。11“君王自命天子,君主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B题干材料中并没有强调君权神授,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家与国、君与父的关系,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可以看出家国同构,君和父同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男女是否平等的问题,故D项错误。12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A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C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C清朝政府编纂四库全书,收录历代书籍典章和重大历史事件,是对文化的传承,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儒学创新的信息,故B项错误;“修书以遏邪说”表明在编撰过程中对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违背封建伦理纲常的“邪说”都要加以摒弃,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与闭关锁国有关的内容,更看不出阻碍西学传播的意思,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17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战国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8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注意获取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及分析教育与选官的联系;第二小问实则比较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两种选官制度的共同点,可从选拔方式、目的和特点等方面分析比较。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信息从科举制的作用、选拔方式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信息中综合概括。【答案】(1)原因: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趋势;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非今任也。至秦汉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通典职官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近年以来,未尽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宪。明会要职官材料二汉代十三部州示意图阅读以上材料,写出与其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相关的两个历史名词,并予以阐释。(12分)【解析】由材料一中“弹纠不法”“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和材料二中“汉代十三部州”可知该政治制度是监察体制。根据所学知识,从各个朝代的监察体制中选取两个监察机构、职官并简要概括其属性、设置的时间及主要职能或其设置目的、影响即可。【答案】历史名词:御史大夫、刺史、吏部、通判、御史台、锦衣卫等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关的机构、职官。(任选其中两个即可)阐释示例:御史大夫,秦、西汉官名。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刺史,职官,汉武帝开始设置,代表中央巡行郡县。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起着积极的作用。东汉时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核等事务,为后世所沿用。通判,职官,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