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整合提升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整合提升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整合提升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整合提升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整合提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整合提升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1由空想到科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2由理论到实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3由理论到现实: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二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针对训练1如图为国际工人运动整体发展的示意图,数字处填入内容对应的分别是()A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B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C理论到实践、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D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理论到实践解析: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是从空想到科学;1871年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从理论到实践;俄国十月革命后其他一些国家也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是一国到多国,故B项正确。答案:B二、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阶段世界格局主要表现认识工业革命至二战期间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3)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不可逆转(4)多极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针对训练2(2016荆州质检)1974年6月26日,欧洲共同体八国(爱尔兰除外)和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签署了北大西洋关系宣言,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该文件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材料表明,西欧对欧美关系有了新的定位,这主要表现在()A摆脱西欧防务对美国的依赖B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C实施不同于美国的东欧政策D加强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盟解析:依据材料“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可知未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可知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施不同于美国的东欧政策,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和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可知并不是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盟,故D项错误。答案:B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比较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同点方式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基础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指导思想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国情密切结合结果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不同点斗争对象资产阶级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以城市为中心,再到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影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建立了新中国,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针对训练3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选择的道路是()A以城市为中心,举行大城市武装起义,推翻反动政府B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革命胜利C“走俄国人的路”,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走中国自己的路”,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题干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A项是俄国革命走的路,C、D两项是建设道路,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B项。答案:B二、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的国际地位1第一次。(1)国际格局特征: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他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中国地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2第二次。(1)国际格局特征: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原因: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2)中国国际地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3第三次。(1)国际格局特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2)中国国际地位:在多极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针对训练4(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1998年,中、美、俄、日、欧等多边间有史以来首次全面达成建立“伙伴关系”的共识,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将不仅体现在双边关系上,而且更多地反映在多边关系上,使大国间伙伴关系纵横交错,网状交织。这种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A是世界政治力量深刻调整的结果B使各国传统的联盟关系得以延续C说明了意识形态的冲突不复存在D使以美国为首的多极化格局形成解析:1991年底,苏联不复存在,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从美苏冷战到“美、俄、日、欧等多边间有史以来首次全面达成建立伙伴关系”,反映了“深刻调整”,故A项正确;1991年,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与“各国传统的联盟关系得以延续”不符,故B项错误;意识形态的冲突至今仍然存在,故C项错误;多极化格局还是趋势,尚未“形成”,故D项错误。答案:A高考命题的方向高考命题方向:从题干与选项或者材料解析题的设问角度,高考命题还存在着以下四种考查方式和方向。(1)熟悉中考熟悉:这类试题知识背景熟悉,设问导向熟悉,解题途径熟悉,答案也来自所学知识和结论,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2)熟悉中考陌生:这类试题题干背景熟悉,但设问不一定熟悉,解题途径也不一定熟悉,其答案或许是修正、补充所学知识,也可能是颠覆所学知识。其目的是打破思维定式,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3)陌生中考熟悉:该类试题背景陌生或者说是全新的材料和情境,设问导向是熟悉的或不一定陌生,答案来自所学知识。(4)陌生中考陌生:这类题目题干背景陌生,设问导向陌生,解题途径陌生,答案来自对材料的推理,目的是考查学生独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真题展示(2016天津卷)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A威尔逊时期B罗斯福时期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解析:材料反映的意图是美国将领导世界,威尔逊时期是一战期间,当时美国没有达到金融、工业、贸易领域主导世界的地位,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具备实现材料意图的条件和实力,故B项错误;杜鲁门时期是二战后,美国各方面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绝对优势,企图称霸世界,与材料主旨符合,故C项正确;肯尼迪时期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处于政治、经济实力逐渐下滑的转折时期,不利于实现材料意图,故D项错误。答案:C备考指导1树立“三新”,即关注新理念、新史观、新成果。既需要了解传统的阶级分析观等观念,更需要了解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新观念。拓宽历史学的视野,引入概念史、阅读史、心态史等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2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即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研究;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从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1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前期,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学说中出现了名为“社会主义”的思想派别,社会主义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启蒙运动中马布利和摩莱里建立公有制的思想。英法革命中掘地派和平等派的主张和实践才是社会主义思想最直接的来源,但这些思想基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带有平均主义、禁欲主义的色彩。社会主义则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最初被称为社会主义的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所创立的学说。其学说的共同点是:提出了历史有发展规律的观点,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述了资本主义的暂时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和丑恶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和斥责;他们设想了未来社会的蓝图,基本摆脱了蒙昧主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但他们没有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观察问题,仍将“人类理性”当作分析社会的标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就未能发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真正动力和社会力量。从这层意义上说,他们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的。2第一国际。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政治运动一度低沉,1857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政治斗争再次活跃。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成形的背景下,工人运动呈现出国际间互相支持的特点。同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各类工会组织和全国性工人团体,工人阶级组织性明显提高。1864年9月,英、法、德、意和波兰等国近两千名工人代表,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声援波兰民族起义的大会。会议根据法国代表的提议,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大会选举了临时中央委员会(1866年改称总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委员并任德国通讯书记,但被公认为是第一国际的实际领袖。他受委托起草了第一国际的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提出了“夺取政权是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工人阶级要自己解放自己,并要为知识所指导”的重要论点。这两个文件,为第一国际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原则,表明它基本上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国际无产阶级第一个群众性的组织。3尼克松主义。即尼克松总统制定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迸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1971年和1973年,尼克松又宣布,此主义代表美国对全世界的基本立场,是美国对待其全球主要盟国的方针的中心。狭义上,这个主义只限于美国调整其海外义务,以及与其盟友的关系;广义上,还包括对中苏政策的总方针,即“实力”加“谈判”。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就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并指出后两点是对共产党国家政策的两个方面。在以后一些政策声明里,他又把这一“新战略”与“尼克松主义”交替使用。而一些高级官员直接把上述“三大支柱”称为“尼克松主义”。这个主义是尼克松政府多极均势外交的指南,在其任内,美军退出了越南战场,改善了中美关系,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从而调整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从杜鲁门主义开始的冷战、遏制政策的结束,成为以后几届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4里根主义。里根主义(Reagan Doctrine),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于1986年3月14日发表的题为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和平的咨文中,首次提出的针对第三世界的施政方针。主要内容是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认为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势力伸展过长,内外交困,难以巩固已经取得的进展。美国应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