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刘庆:地震引发的农业和生态影响不容小觑_第1页
《科学时报》:刘庆:地震引发的农业和生态影响不容小觑_第2页
《科学时报》:刘庆:地震引发的农业和生态影响不容小觑_第3页
《科学时报》:刘庆:地震引发的农业和生态影响不容小觑_第4页
《科学时报》:刘庆:地震引发的农业和生态影响不容小觑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科学时报:刘庆:地震引发的农业和生态影响不容小觑 理县典型高山峡谷区的人口聚居点和河谷农业 月 12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了 强烈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重特大自然灾害造成了大批人员伤亡,大量房屋、工程建筑物损坏以及地面、道路破坏。 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和道路破坏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而地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则在短时间内不易被觉察。 地震破坏植被和农田 “事实上,强烈地震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多方面的破坏和影响,不仅对自然界动植物的生长、生存产生严重后果,而且对农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中国科学院 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汶川地区属于高山峡谷区,地层结构以疏松的千枚岩和片麻岩为主,地质条件非常差,生态环境也相当脆弱。 刘庆指出:“特别是 大地震后发生多次余震,还连续下雨,引发了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崩塌。因此,不光地震灾害,震后的次生灾害对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大。 ” 汶川地震不同于唐山大地震,刘庆认为,汶川地震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植被和农田的破坏。山体中2 / 5 上部的大量植被会被破坏,从而形成荒芜的迹地;与此同时,这一区域内的部分动植物生境将丧失,影 响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如该区域内的大熊猫;而汶川、茂县、理县等地区的农业大多在河谷区域和山体中下部的坡地上,很容易被泥石流冲毁,从而损失大量的耕地。 受损农田将在 1000 万亩以上 四川是农业大省,主要农副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汶川处于高山峡谷区,农业并不十分重要,但是地震涉及的绵阳、 元、雅安、 区域的农业受到巨大影响。 “初步估计,受损的农田将在 1000 万亩以上。 ” 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可以耕作的土地了。刘庆说: “ 大量农田被淹、被毁,导致农田面积急剧减少。另外,新覆盖上的冲积客土,其肥力和耕作性 能很低,土地生产力可能大大降低。 ” 四川重灾区几个区县公路毁坏严重,运输的受阻将加剧化肥、农药、种子、薄膜、种畜等农资供应紧张,夏秋季甚至接下来一两年的农业生产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此外,地震对农业生产设施的破坏不容忽视,后期对农业生产影响明显。虽然目前仍无具体受灾数字统计,但地震后农业生产设施遭到破坏,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被毁损,生产力会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而经历过地震的老旧水库、堤坝的输水能力会减弱甚至丧失,这都将会影响未来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 3 / 5 “人力短缺也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正值夏粮水稻插秧高 峰期,救灾救人及灾后重建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灾区的生产主题,人身伤亡及工作重心的转移可能使得农民无暇顾及农忙播种,人力短缺可能使得传统的插秧时令延误。 受灾区域的农业还将面临许多问题,包括资金不足、技术薄弱、病虫害暴发等。 刘庆特别指出:“这次地震的重灾区是 原以及周边省市的重要蔬菜供应基地。由于受灾区域海拔较高,蔬菜上市比平原地区晚,用于补充淡季的蔬菜供应。因此预计这次地震将对冬季的蔬菜供应产生较大影响。这都是随后才会体现出来的问题。 ” 保障基本生活和恢复生产力相结合 针对地震对农业的这一系列影响,刘庆建议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 首先,对农业影响进行调查和评估,统计受损农田的面积、类型、分布及其潜在影响。地震作为影响农业的一个自然因素,它对粮食生产的生物学效应,要加强监测和监控。 接着,加快灾区受损农田的恢复重建,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然后,调整农业结构,短期满足基本生活和长期恢复生产力相结合。灾后短期内,粮食供应将是一个大问题。因此,4 / 5 放弃原有生产周期较长的种植模式,调整为生产周期较短的粮食作物和蔬菜,如小麦、青稞、土豆、玉米等,尽快满足灾后基本生活。从长期考虑,农业生 产应该考虑与恢复土地生产力相结合。 最后,加强农业生产恢复的政策支持。比如,增加对当地农业的补贴、补助,修复农田水利、养殖场所,加强生产技术的指导,提供优惠的信贷政策等各方面扶持。 开展震后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比较研究 “我们会尽快进入受灾地区,调查评估受损情况。”刘庆显得很沉重,因为位于茂县境内沟谷中的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 11 名学生和工作人员至今仍然被困。 地震预报至今还是世界难题,在刘庆看来,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生物效应的研究也是非常缺乏的。而且汶川地区非常有特点,当地的地质结构特别脆弱,高山 峡谷很陡峭,无论是下雨还是干旱岩层都会松动,崩塌时有发生。刘庆回忆说:“以前到那里去调查,经常有石头从山上砸下来。” 下一步他们会在野外台站适当的地区建立实验点,保存一些受地震破坏产生的迹地生态,进行长期的定位观测研究,了解地震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潜在长期影响以及生物的响应和适应过程,同时将地震形成的迹地的自然演替过程与人工恢复进行比较研究。 “据我了解,如此强烈的地震后的生态恢复工作,以5 / 5 往基本没有。”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