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发生的不同种类的城市灾害.docx_第1页
近几年我国发生的不同种类的城市灾害.docx_第2页
近几年我国发生的不同种类的城市灾害.docx_第3页
近几年我国发生的不同种类的城市灾害.docx_第4页
近几年我国发生的不同种类的城市灾害.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几年我国发生的不同种类的城市灾害城市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城市面临的第一大天灾,强烈的地震不仅会造成大面积房屋倒塌、工程设备破坏、人畜伤亡、交通阻断,而且时常生成山崩地陷,诱发火山、海啸、泥石流以及火灾等一系列次生灾害。20世纪以来,至少有35个国家的数百个大城市遭到地震灾害的严重破坏。根据1990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国度以上的地区面积达3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3%。有45 %的城市(包括城镇)位于度和度以上地震区内。2008年,全年实际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7万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3.7亿元,死亡656人。全年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87次,成灾17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23亿元,死亡近7万人。其中,四川汶川地震震级达8.0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2.泥石流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是世界上对城市危害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它仅次于地震灾害。城市崩滑流灾害对人类具有多种危害,主要包括:导致人员伤亡,破坏城镇、矿山、企业、学校、铁路、公路、航道、水库等各种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中国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城市处于崩滑流的包围之中。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县出现局地突发性强降雨,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7.3毫米,超过舟曲县8月平均降水量,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县城区1850多间商户被掩埋或遭受水淹,总面积超过4.7万平方米,经济损失达2.12亿元人民币。其中,被泥石流冲毁掩埋650间,面积1.2万平方米,经济损失3200万元人民币;被洪水淹没商铺1200间,面积3.5万平方米,经济损失1.8亿元人民币。3. 地面沉降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广泛分布于城镇、矿区、铁路沿线。地面沉降活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但当时只限于沿海个别城市,50年代以后明显发展,70年代急剧发展,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妨碍城市建设的重要环境问题。全国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地区达到7.9万平方公里。地面沉降的区域主要有三大片区,一个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浙江、江苏和上海,一个是华北地区,另外就是山西-陕西的汾渭地区。上海地面沉降的历史较长,幅度较大,地面沉降累计达2.63米,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1921年到1965年上海市区总共沉降了1.69米, 如果当时没有开始治理沉降问题,上海可能早在2000年前就“下海”了。而过度抽取地下水,曾经是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上海的地面沉降导致黄浦江、苏州河防汛墙降低,码头、仓库被毁,桥下净空减少,建筑物出现裂缝,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下降。地面沉降的结果使城市在地形上成为漏斗状洼地,不利于降水排泄。近十几年来,上海市因地面变形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亿元人民币。地面沉降主要原因是人为过量开采地下水。随着城市人口增多,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在中国655个城市中,有400多个是以地面水为饮用水源的,北方城市对地下水的依赖更重,北方城市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都主要依靠地下水。城市环境污染灾害城市环境污染灾害主要体现为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城市垃圾污染等。1.城市水污染灾害城市水污染灾害主要是因废水(包括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排放导致的城市水源破坏、饮用水质下降、工业用水奇缺等现象。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城镇周围的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水面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水环境治理十分重视,并对数万个重点污染源加强了治理,但是,水污染并没有得到根治,有些地方还在继续恶化。2010年,有关部门曾对全国182个城市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结果比例是 57.2% 。其中,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一些城市水质还在变差。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204条河流409 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类及以下水质的断面比例为40.1%。其中,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全国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类及以下的占比高达77%。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监测的5 个城市内湖中,昆明湖(北京)和东湖(武汉)为类水质,玄武湖(南京)为类水质,西湖(杭州)和大明湖(济南)为劣类水质。昆明湖为中营养状态,东湖、玄武湖、大明湖和西湖为轻度富营养状态。中国城市水环境保护面临的另一主要问题是:城市污水处理的总体水平偏低,目前中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77%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数字高达90%左右,中国还有10左右的设市城市和40左右的县城没有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这些城市生活和工业污水未经安全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水体污染严重2. 城市大气污染中国城市的空气污染仍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烟尘。据国家环保部2010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所在地)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及劣于三级标准的比例为18.3%。主要的空气污染是酸雨,监测的494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市(县)249个,占50.4% ;酸雨发生频率在 25%以上的160个,占 32.4% ;酸雨发生频率在75% 以上的54个,占11.0%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不舒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症状。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一是急性中毒。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时,通常不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但是,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特殊事故,大量有害气体泄漏外排,外界气象条件突变等,便会导致人群的急性中毒。如上世纪80年代,印度帕博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酯泄漏,直接危害人体,导致2500人丧生,10多万人受害。二是慢性中毒。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慢性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质在低浓度、长时间连续作用于人体后,出现人群患病率升高等现象。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很高,其中最高的是上海市。市区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郊区。三是有可能致癌。这是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这里所指的“癌”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环境中致癌物可分为化学性致癌物、物理性致癌物、生物性致癌物等。致癌作用过程相当复杂,一般经过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能诱发肿瘤的因素,统称致癌因素。由于长期接触环境中致癌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环境瘤。沙尘暴中国有至少四亿人口受到沙尘暴的危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65亿美元。据北京气象台资料,大风、扬沙、浮尘和沙尘暴等四种天气现象,1951年至2000年间,年均28天。2000年-2010年北京遭遇了11次比较大的沙尘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2006年4月16-18日,北方地区出现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北京一夜总降尘量达33万吨,相当于人均20公斤。沙尘暴对城市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一是使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挟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沙尘暴所经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患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二是危害人体健康。当人暴露于沙尘天气中时,含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病菌等的尘土可透过层层防护进入到口、鼻、眼、耳中。这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尘土若得不到及时清理,将对这些器官造成损害,病菌以这些器官为侵入点,会导致各种疾病。三是影响交通安全。沙尘暴天气经常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汽车不能正常行驶。城市洪灾城市洪灾多为暴雨引发,洪水所造成的城市灾害,表面上看是防洪排涝基础设施不足,标准达不到要求所致,实质上是由于在城市规划时没有对产生洪灾的因素有预先的分析,并在规划与建设中加强防范而造成的。近年来,中国城市洪灾有加剧趋势,这种趋势表现为城市不透水面积的扩大和排水管道工程基本控制了城市排水量。这使城市一旦遭遇暴雨袭击,便极易受灾。人们记忆犹新的是,2012年7月的一场连绵大雨,就让中国首善之区的排水系统变得千疮百孔。北京的这场水患不仅给无数居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困难,更让至少77条无辜的生命葬身水底。痛定思痛,北京这场据称是“61年来最大的降雨”,暴露出了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城市在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应急反应能力、信息传播效率等诸多方面的软肋,值得人们深长反思。海平面上升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球表面降雨历时加长,强度增大,加速海洋中冰雪的融化,海平面上升。过去的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15-0.45,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cm。这给沿海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灾害:一是影响城市供水。海平面上升加剧海水入侵、阻碍城市污水排放,从而导致城市供水水源污染。二是阻碍城市防洪。三是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如上升50cm,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和三亚海滨旅游区将被加剧淹没和侵蚀,后退31m-366m,沙滩损失24%。近两年,先后在北京、长沙、武汉倾泻的几场暴雨,让这几个城市陷入大瘫痪,市民生命及财产也遭受损失。由此,中国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严重滞后的问题再次凸显。1.城市规划设计落后。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城市化速度更是惊人。但是,城市规划偏重于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往往忽略了防灾减灾功能。2.缺乏对城市减灾防灾效果的硬性考核指标。中国法律规定城市规划必须考虑防灾因素,但各地执行大多不到位。由于对城市防灾效果不列入地方领导政绩,对规划中的防灾漏洞也缺乏追究机制。3.中国城市灾害管理模式主要为事后动员管理模式,即城市有关部门对灾害的管理都是根据各个不同的灾种灾情实行对口管理。但是,很多时候各种灾害性因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