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关系.doc_第1页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关系.doc_第2页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关系.doc_第3页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关系.doc_第4页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关系.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阳小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到:“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以上所有论述,都旨在突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构成语文能力的整体。在这四种能力中,一方面,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听说是读写的基础,听说在前,读写在后;另一方面,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首先,从系统论角度看,听说读写是一个以思维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可调控系统。作为一个言语活动的心理过程,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内部语言(思维过程)与外部语言的相互转换关系上。听和读是由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转换,说和写是由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转换。在思维这一核心联结中,“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而听说读写则在语言与思维的统一中构成了交错相通的网络系统。 其次,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听读与说写是一个承载信息的双向流动过程,人们通过口头语言的听和书面语言的读输入信息,在感知、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完成信息的加工、储存、转换,再用说(口头语言)和写(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即信息输出。说写对信息的编码输入与听读对信息的译码输入彼此循环,构成了言语的双向交流活动。再次,从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看。整个语言的发展过程和个体语言的发展过程一样,都是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 第四,从语言的结构功能看。书面语言是“读写的语言”,口头语言是“听说的语言”。口头语言是在直接的交际的过程中,通过口说耳听形成的;书面语言则要眼看手写,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口头语言可以伴随手势、表情,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可以省略、压缩;书面语言没有这样的条件,但可以修改、推敲,因而比较准确、连贯;口头语言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交际阶段,而书面语言一开始就具有独语的性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又彼此联系非常紧密。一方面,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不断地以新涌现的语汇充实、丰富书面语言;另一方面,书面语言又以其准确、精炼等优势,改造、规范口头语言。口语能力提高了,反过来必将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 第五,从教学实际来看。听说读写之间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教学中常是多种训练相结合。如识字、阅读、作文都体现了听说训练相结合。而且四种训练中,都是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听说是读写的基础,读写又能促进听说。既然听说读写之间存在着彼此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既然主要用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教学活动与主要用于提高听话和说话能力的教学训练同属于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也就只有使这些环节在发挥各自功能、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才可能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便为我们在现有课时紧、教学任务重的困难中,协调好听说读写训练的关系,寻求解决听说训练的时间和方法提供了某种启示:即打破以往相对单一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程式,从提高语文能力的总目标出发,将听说训练与阅读写作训练结合,在思维能力这一结合点上促成能力间的迁移、转换。也就是说,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下,重新调配训练的方式,以听说训练配合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读写教学和相关内容,选取听说的内容和形式,以听说促读写,以读写带听说,充分发挥听说读写的对流作用。这样,一方面能解决课时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部分解决听说训练所需的材料,更主要的则是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结构的合理化。其实,听说训练与阅读写作教学结合并不难,这不仅因为它们有思维这一核心的联结,还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就离不开听与说。但这里讲的结合绝不仅仅是指在阅读或写作指导中学生对教师“教”的听与答,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有评价的听说训练同阅读写作训练的交叉运用和协调统一。内容、重点不同,具体结合的形式亦有所不同。我们不妨将其分成四种简单的对应关系,看一看在实施教学中具体的结合问题。 一、听读 听和读都是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对信息的接收,听占45%,读占16%,听是摄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从人类语言和个体语言能力的发展看,听在读之先,读在听之后。就学习能力的发展看,听亦是读的前提条件和能力基础。因而听的训练不只可以培养学生对口头语言的接受、辨识、理解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对书面语言的认知、理解、鉴赏能力。在诗歌、戏剧类文体的阅读教学中,听读结合的效果尤佳。因为诗歌的音韵、节律的美感与戏剧人物语言的口语化的特点,单凭读是很难有深刻体会的。在其它文体的阅读教学中,听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训练形式。因为听话过程中语言即逝性的特点,使得学生不能像阅读那样可以反复再三,而是必须及时、准确地接受语言信息。这样,以听代读在刺激学生大脑的反映速度,提高阅读时对信息的快速筛选、理解等方面,都可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说读 言语作为思维的载体,与思维密不可分。人们将言语从形式上分为口头的、书面的和内在的三种。如果说阅读中的分析、理解主要借助于内在言语进行的话,那么将阅读的结果表现出来就必须把内在言语转化为口头(或书面)言语。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心中明白、嘴上说不清的现象,正是由于思维的内部运行向外在表现的转化遇到障碍所致。因而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语言功力和表达技巧,顺利完成思维的运行和转化,正是说的训练任务。同时,内在言语作为阅读中思维的媒介,也只有通过外在言语的训练才能得以提高,因而说的训练对于读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了。说与读结合的方式有许多种,除了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问答外,还有复述、讨论、辩论等。以复述而论,实质上它是一个信息输入后的再输出过程。由于它必须建立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且可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因此对阅读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 三、听写 作文教学中常采用以读带写的训练方式,其基本原理是依据对某一范文的阅读,输入此类文章在选材、立意、结构、角度、语言、手法等多方面可资借鉴的信息内容,再以同型发散的方式输出新的内容、信息。我们已经知道,听和读同为语言信息的接收方式,只是形式有所不同罢了。如果以读带写作为一种作文训练的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收到较明显的训练效果的话,那么以听带写也可起到大体相同的作用。而以听带写还有着以读带写所不具有的优势。因为人们对信息的收集主要借助于听的方式,而只有善于听的人才能从生活中采撷到更多更好的写作素材。所以在写作训练中进行听话训练,使学生学会善于捕捉话语的重点,体悟话语的深层含义,进而对话语品评、质疑,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将大有裨益。 听与写的结合,除了用于作文指导时以听启思、设制情境、激发联想外,还可用于作文讲评时的听评、听改。比如对有些语句或段落,听比读更容易发现问题或感受语言魅力,这时用听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听析能力,而且还可节省时间,强化学生的语感能力。像长短句、排比句等在语言节律上的特点,听就比读的感受更为直接。 四、说写 说与写作为信息的输出方式在人类语言交流中分别占30%和9%,显然,以说的方式表情达意远比写的使用频率大得多。就语言表述而言,写不过是“用笔在纸上说自己的话”(叶圣陶语),其能力构成的基本因素和思维转化过程大致相同,尽管说还有对语言、语气、语速等的要求,写还有格式、标点、书写等的限制,但如果就写作的某些方面能力训练来看,说则可以部分甚至完全替代写的训练。既然说与写之间有着诸多相通之处,那么以说促写、互补贯通、协调发展也就有了结合的条件和途径。说写结合最常见的结合方式是口头作文。既叫口头作文,自当以说的方式进行“文”的训练,所以与一般说话训练不同的是,它必须有“文”的特点与结构,不能是只言片语,更不能散乱无章。对口头作文的指导也就不同于单纯的说话或写作训练,而要双管齐下,说写共抓。这种训练应该说是说与写的最佳结合。当然,说写结合并非只有口头作文一种形式,在单项写作训练中也可进行片断练习、审题训练、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等等。但无论是“说文”还是“写话”,都是对学生借助语言表达思想的一种训练,在说话与作文能力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此外,还可以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观点设计阅读教学新课型;构建语文活动课程,为学生开拓听说读写的广阔天地等。 总之,“听说读写”都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环节。听是基础,说是发展,读是语感,写是目的。听中有读,读中有听,说中有写,写中有说。“听说读写”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缺一不可。重听说而轻读写,是违背教学实践规律的,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听说读写”紧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