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计算机”案例及分析.doc_第1页
“认识计算机”案例及分析.doc_第2页
“认识计算机”案例及分析.doc_第3页
“认识计算机”案例及分析.doc_第4页
“认识计算机”案例及分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祥“认识计算机”案例及分析发布时间:2009-9-9 阅读27次南京市江宁区横溪中学(211155) 李祥摘要:今年苏科版的教材在全省开始全面使用,其内容和结构都焕然一新,在体验新教材给我们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改革的同时,也使得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到新教材与课堂教学的磨合研究当中,本文主要以新教材中一篇课堂案例设计的研究,阐述笔者的一些研究体会和关于本课的教后反思。也借此机会希望广大专家能够对本案例给予批评和指正。关键字:计算机结构 硬件 容量换算 游戏抢答 优秀小组今日之星一、引言:最近我区教研室组织各学科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同一课题,同一年级进行抽签赛课,其课题是认识计算机,对于这一节课,很多同行认为没有多少新意,既然这样,那我何妨不尝试一下换种方式来上呢,凑巧前两天作为评委参加了学校初一年级“创建和谐校园争当文明学生”知识竞赛,感触很深刻,我发现初一的学生活动参与意识非常强,思维活跃,常常语出惊人,现场气氛热烈而又高涨,整个活动开展的非常成功。于是我便有心尝试着把这种活动方式引入我的课堂,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分析教材,反复的修改教学设计,最终定稿,当这节课上下来之后,取得了我预想的效果,也给我为今后的课堂教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反思。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在以往的教材当中,认识计算机这一节一般都被安排在第一课或是第二课来上,但是新版的苏科版教材安排在第二单元第一节,我想其结构更为合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础,或多或少的对计算机的结构和参数有了一些了解和印象,有了这个基础再来讲认识计算机,这样一来,一是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一次梳理,二是给学生系统的、全面的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和更为详细的系统结构图,如此一来,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本节课作为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了解认识计算机的发展简史、基本组成、软硬知识以及工作原理,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同时,理解和掌握存储器容量单位及其换算,为学习与应用计算机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是为今后的教学作好铺垫。例如,将内存和外存的存储区别与之后的保存操作进行关联等。这些知识的关联不仅可以其帮助其熟练掌握操作,而且可以巩固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的认知。三、教法分析:本节教学,不宜采用抽象的术语,应以感性认识为主,采用体验学习、模拟学习、探究学习、竞赛学习、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接触、视频录像、教学课件等直观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1)“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是计算机历史常识的回顾。这部分知识学生较为了解,可以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合作和竞争中简单回顾,重点让学生了解第四代计算机,通过课件展示精美图片,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2)“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是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介绍。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通过观看录像或接触实物部件等形式,增强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功能;通过游戏竞答,小组合作、小组竞争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加深巩固计算机的各种部件的名称和作用。(3)存储器容量换算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利用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抽象的容量单位的换算关系、通过实践活动,查看硬件配置信息的方法检验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学中利用板书形式概括计算机的结构图(硬件部分)。四、教学目标与要求1.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知道计算机的工作原理。(2)学会查看计算机系统信息,掌握存储器容量单位及其换算。2.过程与方法(1)实际接触计算机硬件,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2)主动参与活动,完成存储器容量单位的换算。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形成知识体系。(2)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与责任感。(3)引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的工具,为学习、生活服务。4.创新与行为(1)利用竞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小组合作精神(2)利用所学知识设计虚拟购机方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2)教学难点:容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六、教学设计过程1.情境导入老师引入:今天来之前,我已经通过你们信息老师了解到,同学们计算机操作的非常好,那么我相信今天我们一定能很好的合作,共同完成这一节课。首先,老师有几个小问题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下:在以前计算机以庞大的体积,高昂的造价,一直用于科研和军事领域,然而时至今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人们渐渐的对计算机有了逐步的了解,在享受计算机带来方便的同时,却经常被各种各样的软件,硬件问题所困扰。那么,究竟你们有多了解计算机呢?比妨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目前你见过哪些类型的计算机呢?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回答,师生互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老师展示教学课件,展示第一代计算机的名称、图片,并引出四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图片。拓展与提高:出示课件,让学生展开设想,预测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有机会实现今天的设想,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2.新课讲授教师引入:对于计算机的外型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但是很少有机会看到计算机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一通电,计算机就能实现神奇的功能,今天老师就想带领大家一起揭开计算机的神秘面纱,认识计算机的内部结构。播放计算机硬件介绍的视频,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视频录像,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加深对计算机硬件知识的认识。知识竞赛:通过观看视频和教材中的知识介绍,检验学习的成果,师生互评。采用“抢答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讲授要求: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鉴宝” 游戏抢答,游戏规则:教师展示计算机实物部件(主板、cpu、内存、硬盘、光驱、软驱、显卡、网卡,声卡、电源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抢答,四个组中每小组各选派两名同学上台,以抢答形式回答,学生迅速举手示意,经老师确认后,以最快的同学回答老师手中的部件名称,并回答其主要功能和作用,答对者加100分,答错扣100分,并禁答下一轮,累记积分,得分最高的,即本节课的“优秀小组” ,答对即“拍得”奖品。体验学习:实物感受,竞赛结束,由参赛同学将“拍得”的计算机部件带回本组,依次传递到每个同学手中,参观完后,由最后的同学递送到讲台。通过接触实物部件,给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小结与提高: 教师讲解主机的主要组成部件,板书:计算机系统结构图老师引入:出示课件: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电脑的资料都是存储在硬盘当中,小明家的电脑由于存储了大量的资料,现在总是提示磁盘空间不足,于是他想去换一块硬盘,当他来到电脑城之后,却不知道应该买多大容量的硬盘了,你能帮帮他吗?(提示: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不管是内存储器还是外存储器,它们的容量大小是怎么衡量的呢?)师生探讨:师生共同探讨若想帮助小明选购硬盘,首先得了解存储器的容量单位。教师讲授: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最小单位是比特,英文bit,也就是一位二进制位(0或1);最基本的容量单位是字节,英文Byte,缩写为B,称为拜特;一个英文字符占1个字节,一个汉字占2个字节;常见的容量单位有比特、字节、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换算关系: 1Byte=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竞争学习: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存储的容量单位和换算方法,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算一算”,谁第一个算出正确答案,谁就当选为“今日之星”。题目:现在老师手里拿着一个容量是128M的U盘,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个U盘可以保存多少本书?假设一本书约20万汉字。小提示:试试用开始程序计算器算一算计算过程:128MB1281024131072KB12810241024134217728B1281024102426711万汉字128102410242200000335本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利用计算器计算,很快有了结果。最先算出结果的学生被推选为“今日之星”,同时向全班同学讲解计算的步骤和算法。小组合作讨论:讨论本节的“讨论学习”部分,完成教材中的表格。实践操作:查看存储器容量大小的方法:右击“我的电脑”,执行“属性”命令,在“系统属性”对话框中查看内存容量和CPU信息;双击“我的电脑”,单击盘符,在左边“详细信息”项中查看硬盘空间的使用情况。将查看的到结果填入书中的表格。学生回答查看结果,教师小结。教师讲授:出示课件通常我们看到的计算机除了主机、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